镜子中的数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子中的数学》说课稿(市、镇说课比赛一等奖)
中山市小榄镇永康小学张美荣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69页和第71页。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新增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前后、上下,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轴对称图形》的拓展与延伸,更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湖面的倒影、照镜子”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表演、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形象思维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
地探索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镜子和长方形的小镜子各一面,铅笔,礼物盒,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小镜子一面。

二、说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课是一节活动探索课,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活动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的教学方式。

在学法指导上,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法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理解对称在镜面成像时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镜面对称现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发掘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分了以下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存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知数学知识。

1、巧用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时,教师以谈话的方式问:同学们,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想知道吗?然后请三名学生到讲台看“礼物”。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一面镜子。

我追问:镜子里有什么?学生说:镜子里有个一模一样的我。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这样创设情境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照镜子、送礼物”的游戏方式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风景“倒影”图片和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都有“倒影”。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和“映在镜子里擦桌子的男孩”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岸边的景物和水中的倒影是一样的;镜外的男孩和镜中的男孩也是一样的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当中去感知生活中常见的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存在。


第二层次:实践活动,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在这一层次中设计了三次照镜子,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活动中观察镜面成像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镜面对称的特征:
第一次照镜子:
让学生拿镜子照一照、比一比自己的学习用具。

提出问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再把你的发现和同
桌说一说。

这次照镜子活动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物”和“像”的形状、大小相同(即对称),从而完善课题:对称。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的活动,从中体会身边的对称现象。


第二次照镜子:
先课件出示照镜子的要求,给予充足的时间思考,然后请出一名学生到镜子前演示验证。

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举起双手,镜子中的同学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照镜子时镜子内和镜子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并板书:前后、上下不变。


第三次照镜子的活动:
先课件出示了这样的画面:小朋友举起了左手,猜猜镜子里她是怎样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猜想是左手,有的猜想是右手,学生出现了不同结果的情况下,再请一名学生扮演镜外人,另一名学生扮演镜中人演示验证。

接着同伴间再做“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体验镜面对称,得出结论并板书:左右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镜面对
称现象的表象,也让学生直观感知镜面对称的特征。


第三层次:巧设练习,拓展镜面对称现象认知。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对镜面对称从表到里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实践应用。

在这个层次里设置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1 照镜子口令游戏
请你举起双手;请你放下双手;
请你向前走一步;请你向后退一步;
请你左手侧平举;请你右手侧平举。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镜子内和镜子外的人前后、上下的位置和左右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镜面对称的特征。

)练习2 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设计意图:本练习实际上是把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去领悟镜子的下边缘就是对称轴。

在活动中,巩固镜面对称性质的理解,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这样为孩子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练习3 还原“镜中数字和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想像直接判断的方法还原“镜中数字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以上的这些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第四层次:总结反思,回归生活
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

为了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究学习意识进行到底。

我这样设计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镜子中的数学(对称现象),你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在总结中回顾,然后老师作最后总结,告诉学生今后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小结了本课知识,而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课堂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从不吝惜赞赏,有时是语言的夸奖,有时是体态的示意,注重发挥语言的评价功能,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说板书设计
镜外人镜中人前后不变上下
左右相反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既体现了镜面对称的特点,又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规律。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感知、操作体验、练习拓展等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启发他们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充分认识镜面对称现象的规律,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乐园里快乐地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