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天生全球化理论 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 跨国流动加速,要求缩短企业国际化进程,跨 越某些传统的国际化阶段。 内涵:天生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遵循 传统阶段逐步发展的,而是在成立的初期便开 始国际化经营。 代表性成果:国际企业地位集成模型、3D PLC理 论模型。
3.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 约翰森和麦特森(1988)提出,主要观点: (1)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 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国际关系网络 扩大的过程,是企业逐步利用其它企业资源进 入国际市场的过程。 (2)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 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Eclectic Theory)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教 授邓宁(John J. Dunning)于1977年提出。他 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 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 种因素决定的,即: –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区位优势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项目12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项目12企业国际化经营
• 4.调整产业结构。 • 5.突破国家保护主义,获得外汇收益。
1、企业国际化
• (三)企业国际化的意义 • 1.通过企业经营活动,首先是加深了经济来
往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 2.企业国际化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将起到推动 作用。
• 3.企业国际化将加速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 • 4.企业国际化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对这些问
题必须引起重视。
2、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
• 企业发展成为跨国企业(或多国籍企业),需 要积累和创造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 包括企业实力、管理能力、洞察环境决策 力等。
2、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
• (一)商品输出及其展开阶段 • 企业国际化,首先靠企业有好的产品或服
务项目。此阶段主要特征是: • 1.商品新、特、优、廉、服务周到。 • 2.销售渠道是单道制和混道制并行。 • 3.输出商品符合管理程序 • 4.输出商品的展开
•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开始阶段避开被先进国家支配的 欧、美市场,指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提高技术、 产品、市场能力后,再指向欧美。
1、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
• (二)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
• 首先,在时间延伸上继续采取大力发展商 品输出,在使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世界 先进,真正成为国际化商品基础上,然后, 再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企业进出。
• 第二,在空间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 客观上分割成四个板块,即已经建成的外 向型企业集团、港澳地区的中型企业、东 部沿海地区和海南省及经济特区的企业、 国内其它企业。
2、企业国际化经营现地化政策
• 第一,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需要, 培训当地人员,做到让“他人为我办事”, 而且培训要经常化。
• 企业实现了在他国建厂并生产经营产品以 后,谋求事业的扩大是最通常的事。

2022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国际化经营战略

2022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国际化经营战略

【内容导航】国际化经营战略【所属章节】第三章战略选择【学问点】国际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一、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一)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1.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讨论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彻底”与“垄断优势”。

海默认为,市场不彻底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抵。

由于在彻底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气,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殊利益,而在市场不彻底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

在此根抵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东道国不彻底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销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由。

2.区位理论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讨论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

后来,艾萨德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企业拥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对外直接投资优于出口。

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对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到第三国市场。

因此,又必需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

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苦,并担当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创造经营活动,不少区位因素则适合解释这种状况:(1)劳动本钱。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彻底性可能导致实际工资本钱的差异。

在这种状况下,特殊是当技术已经标准化的时候,人们就可能把生产活动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地。

那些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把某些装配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属于这种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企业实行世界范围的创造和装配政策,其目标就是要使总生产本钱最小。

(2)市场购销因素。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竞争程度等特征,会对直接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

国际企业经营理论共33页文档

国际企业经营理论共33页文档
国际企业经营理论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

第39讲_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第39讲_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A.寻求效率B.寻求市场C.寻求现成资产D.寻求资源【答案】ABC【解析】“面对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和产品订单日趋减少,该公司把一部分资金和生产能力转移至生产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汽车产销大国M国”体现了寻求效率,选项A正确。

“顺驰公司在M国不仅很快站稳脚跟,而且获得M国汽车制造商的大量订单,业务量大幅增长”体现了寻求市场,选项B正确。

“通过独立投资设厂和横向并购M国一家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体现了寻求现成资产,选项C正确。

【例题·单选题】国内家电企业宏浩集团在2016年5月宣布,将斥资45亿美元收购发达国家G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K公司。

K公司是该国市场上领先的专注于工业制造流程数字化的企业,其研发的机器人已经被用来装配轿车和飞机。

宏浩集团收购K公司的动机是()。

(2017年)A.寻求市场B.寻求效率C.寻求现成资产D.寻求资源【答案】C【解析】“K公司是该国市场上领先的专注于工业制造流程数字化的企业,其研发的机器人已经被用来装配轿车和飞机”表明宏浩集团收购K公司的动机是寻求现成资产,选项C正确。

【例题·单选题】甲银行是国内一家商业银行,2008年10月甲银行纽约分行在曼哈顿开业。

该分行依托甲银行的国内资源,致力于成为专业的美元清算银行,客户主要定位在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在中国扩张的美国企业、从事中美贸易的美国公司等。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判断,甲银行建立纽约分行的动因是()。

A.寻求市场B.寻求资源C.寻求现成资产D.寻求效率【答案】A【解析】甲银行纽约分行之所以是在曼哈顿开业,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客户,进一步扩大市场,即寻求市场,选项A正确。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模式一般有出口、股权投资、非股权安排等几种。

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各自的利与弊。

(一)出口出口模式是指产品在本国生产,但输出到目标国进行销售,或者说是通过产品输出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

1.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目标市场的区域路径;二是在东道国细分市场的目标客户的定位。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ppt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ppt
(2)通过提高生产能力; (3)通过产品实现资本扩张
• 增加产品的市场需求 • 市场份额的扩大 • 品牌 • 服务 (4)技术与专利
八、企业内部的资本扩张与国际化
(一)通过产品经营实现资本扩张 ■ 扩大市场份额 ■ 开发新产品 ■ 创造优质品牌 ■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八、企业内部的资本扩张与国际化
●1996年12月15日波音公司以股权互换的方式兼并麦道 公司,兼并金额133亿美元,成为拥有500亿美元资产, 20万员工,占世界市场75%份额的航空业巨头。
九、企业外部的资本扩张与国际化
●1997年2月5日摩根•士丹利与迪恩威特合并, 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迪恩威特发展有限公司, 创造了一个市值达21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银行, 创造了华尔街之最,他也是高层次的投资银行 与零售证券经纪行一次破天荒结合。
• 从形式上,把资本扩张仅仅说成是一种兼并和收 购企业的行为。
六、资本扩张的含义
2.资本扩张的含义
• 资本扩张实际上是一种内含和外延的综合性的 扩张。
• 内含的扩张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资本的运行质量来 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即通过企业内部进行资本 扩张; • 外延的扩张实质股份制、融资、兼并收购等形式 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即通过企业外部进行扩张。
九、企业外部的资本扩张与国际化
●这种兼并是从“垃圾债券”开始的。垃圾债券 起源于美国,主要是50、60年代一些小企业为 筹资发行的债券,小公司由于资力薄弱、信用 等级较低,在发债时风险就较大,随着发债的 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信用等级不断下降,“垃 圾债券”便随之出现。70年代初,在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瓦尔顿商学院读大学的麦克尔•米 尔肯(Michealr•Miken)经过研究认为:人们 对级别低的债权过分担心,造成其价格偏低, 致使收益率会相对提高。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PPT课件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PPT课件

所有权优势是指国际企业所拥有的、东道国当地企业所没有 的比较优势,它是国际企业所具有的一种战略能力,在管理 学中称“竞争优势”。在Hymer等人那里称“垄断优势”
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
技术、技能优势
规模优势
市场控制能力
融资优势等
所有权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
条件
精品课件
技术创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这类技术创新往往发生在 像美国这样的最发达国家,然后依次向次发达国家、发展中 国家扩散
FDI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引入市场阶段、成
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精品课件
11
• Vernon对FDI过程的分析
新产品引入市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新产品刚从试验转入商业实用,技术尚不完善,产品也没定型,因而销 量是不确定的
理论认为企业具有内部化精的品课动件 机
16
• 企业内部化动机的形成:
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比国内市场更高,尤其在中间产品、 知识产品交易过程中,风险远远高于国内市场——这是企 业产生内部化动机的主要原因
✓ 交易成本的主要表现形式:交易搜寻成本、交易监督成本 ✓ 国际市场上中间产品交易的交易成本 ✓ 国际市场上知识产品交易的交易成本
内部化后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财务收益——运用转移价格 策略
• 关于知识产品交易与企业FDI的不同解释
对Buckley、Casson、Rugman等人关于知识产品交易的观点, 管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请讨论
精品课件
17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跨国公司专家约 翰·邓宁(John Dunning)在综合其他FDI理论的基础 上,系统地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简称OLI理论

企业国际化经营(ppt 33)

企业国际化经营(ppt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资金
人才
品牌 管理
2006/3/11
企业国际化经营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国际化 人才

全球组织 架构
文化 整合
品牌 推广
核心 竞争力
2006/3/11
企业国际化经营
32
谢谢!
33

生 活 中 的 辛 苦阻挠 不了我 对生活 的热爱 。21.1.921.1.9Saturday, January 09, 2021

安 全 放 在 第 一位, 防微杜 渐。21.1.921.1.906:10:4306:10:43January 9, 2021

加 强 自 身 建 设,增 强个人 的休养 。2021年 1月 9日上 午6时10分 21.1.921.1.9

精 益 求 精 , 追求卓 越,因 为相信 而伟大 。2021年 1月 9日星 期六上 午6时10分 43秒 06:10:4321.1.9
2006/3/11
企业国际化经营
7
企业国际化的需求


利用海 外资源
全球扩 张
源内
开拓海 外市场
内外
市场
2006/3/11
企业国际化经营
8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1.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 新的顾客 2.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3.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6/3/11
企业国际化经营
9
第二部分
➢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 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让 自 己 更 加 强大, 更加专 业,这 才能让 自己更 好。2021年 1月 上午 6时10分 21.1.906:10January 9, 2021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PPT课件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PPT课件
.来自22(三)等级尺度法
• 1969年,斯托鲍夫采用等级尺度法对一些国家的
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等级尺度法将定性问题定 量化,结果一目了然,有利于投资者对投资环境 进行比较。等级尺度法主要考察了在生产经营过 程中直接与外国投资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没 有考虑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 如投资地点的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和行政机关的 办事效率等。而法律制度、市场体制和行政机关 的办事效率恰恰是大多数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薄 弱之处。
• 跨国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和广泛的沟通。
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 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从 而高效率地运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
32
分析法。他们认为,构成国际经营环境的因素主 要包括7种,即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 水平与成就、文化一体化程度、法令阻碍、自然 阻碍、地理和文化差异,它们对国际经营都存在 着“冷”(不利)和“热”(有利)两种作用方 向。
• “冷热”分析法比较简单和直观,适合于粗略评
价。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选取的指 标相对笼统,且多为主观指标;其次,只有冷和 热两种评价结果,不够细致;另外,各因素的冷 热和国别冷热之间逻辑性不强,因此评价结果的 整体性较差。
.
26
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 由于国际企业的产品需要在多个国家进行
销售,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必须考虑在不 同国家中的不同需求。当不同国家的客户 的口味和喜好存在差异时,当地化反应带 来的强大压力随之产生。
.
27
三、全球战略的选择
(一)国际模式
• 国际模式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
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子公 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根据当地情况革新产品的自 由,但像研发这样的核心能力倾向于集中在母公 司。子公司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概念上依赖于 母公司,需要母公司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控制。

【实用文档】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实用文档】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第三章战略选择第四节国际化经营战略一、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一)国际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1.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东道国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销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2.区位理论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

后来,艾萨德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企业拥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对外直接投资优于出口。

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对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到第三国市场。

因此,又必须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

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劳,并承担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制造经营活动,许多区位因素则适合解释这种情况:(1)劳动成本。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实际工资成本的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当技术已经标准化的时候,人们就可能把生产活动转移到劳动投入的来源地。

那些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把某些装配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属于这类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企业实行世界范围的制造和装配政策,其目标就是要使总生产成本最小。

(2)市场购销因素。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长、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竞争程度等特征,会对直接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东道国有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市场规模等因素明显与利用生产和销售的规模经济有关。

国际企业经营理论33页PPT

国际企业经营理论33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际企业பைடு நூலகம்营理论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第三章 战略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二)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第三章 战略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二)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第三章 战略选择
知识点: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二)寡占市场(即
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 详细描述:
1.海默论跨国企业的寡头垄断反应行为。

对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向或交叉直接投资来说,海默认为,必须利用寡占反应行为来加以解释。

海默所说的寡占反应行为是指各国寡占企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来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例题:
1.尼克博克将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为“进攻性投资”与“防御性投资”,其中,防御性投资是由()所决定的。

A.垄断优势
B.寡占反应行为
C.区位优势
D.内部化优势正确答案:B
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的区别:
●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解释不了二战之后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直接投资对向流动现象。

类 型
含 义解 释进攻性投资
在国外市场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的投资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解释防御性投资 ☆同一行业其他寡头成
员追随率先公司也建
立子公司由寡占反应行业所决定
解析:尼克博克将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为“进攻性投资”与“防御性投资”。

在国外市场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的投资是进攻性投资,同一行业其他寡头成员追随率先公司也建立子公司,是防御性投资。

尼克博克认为,决定这两类投资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进攻性投资的动因可由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而防御性投资则是由寡占反应行为所决定的。

企业管理MBA全景教程企业国际化经营

企业管理MBA全景教程企业国际化经营

第1讲认识国际化经营【本讲重点】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的主体国际化经营的四个阶段国际化经营所要研究的问题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战略(上)国际化经营的实质什么是国际化经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非常关注国际化经营问题,都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业绩。

那么怎么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化经营产生的背景。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背景涉及两个问题: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2.避开国际流动壁垒,促使国际化经营产生。

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国际化经营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公司间的国际交易而产生的,它包括国际流动。

国际流动主要指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等国际间流动。

例如,现在有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X公司和Y公司,这两个公司本来面临的是各自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而现在,这两个公司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那么两个公司之间需要一些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方面的国际流动,但是,这样的国际流动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在流动过程当中,必然面临一些障碍和阻力,这些障碍和阻力就是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等等。

图1-1 国际流动及其壁垒示意图2.国际化经营的产生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

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

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

图1-2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国际化经营的实质3.国际化经营的概念(1)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我们称为国际化经营。

国际企业管理经营国际化的理论

国际企业管理经营国际化的理论

表1—1 主要国际协议、条约和组织
全面性协议、条约和组织
(全球性) 联合国,及其所属世界法庭 世界产品销售公约 技术转让准则 反垄断行为准则 跨国企业行为准则 消费者保护准则 环境保护协定 (区域性)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功能性协议、条约和组织
空运:国际空港协会;国际民航组织 海运:联合国贸发组织船运公约 电讯:国际电讯联盟 贸易: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货币:世界银行;世界金融组织;多国
国际贸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2—1要素供求与国际贸易
• 莱昂惕夫之迷:瓦西利•莱昂惕夫——通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
检验得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美国
实际上是在出口相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
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根据理论,一个资
本相对较为充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
产品。(见表2-3)
1
2
资本
一单位商品Y 相对资本密集型商品
• 从总体上来说,技术、管国理外企比业较先进的西方企业遇支到机构的主要是
外向型国际化的种种问题,也是国际经营研究的重点;发展中 国家,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里,主要进行的是内向型的经营 国际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我 国国际经营总体思路:引进来——走出去——全球优化。
1、5、2 外向型经营国际化的三部曲
一单位商品X 相对劳动密集型商品
0
1
2
3
4
图2—2 生产的要素比例
劳动
表2-3 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与进口商品的要素投入量
每百万美元商品 的要素投入量
1947年 出口 进口替代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
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 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以美国学者科斯(R. H. Coase)的新厂商理论 和市场不完全作为基本假定。 – 科斯提出,如果市场失效或市场不完全,企 业通过生产交易的成本就会增加;而通过企 业组织的内部进行交易,就可能减少市场交 易的成本。 – 这种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求 交换关系的现象即为市场的内部化。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由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于 1960年在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并由其 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于70年代进行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主要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 资本集团对某些工业部门所具有的垄断 优势来解释FDI的成因。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 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 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 的,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 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 等化。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配置理论,它从生产要素 比例的差别阐述贸易的基础。 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由要 素比例和稀缺程度不同决定。 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如资本密 集型、劳动密集型 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不同。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 品,换取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美国学者S · H ·海默提出 1.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市 场不完全的四方面 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 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政府管制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赋税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愿意且能够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一种或若 干种当地场上缺乏的独占优势。 技术优势 规模经济 资金和货币优势 组织管理能力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Eclectic Theory)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教 授邓宁(John J. Dunning)于1977年提出。他 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 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 种因素决定的,即: –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区位优势
三、国际经营理论 1.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约翰森和瓦尼为代表的北欧学派,从企业国际 化成长角度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原因。 主要观点: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经过四个阶段:不规则出口阶段、通过代理商 出口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阶段、海外生 产和制造阶段。 原因:市场知识、心理距离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8世纪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说。 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 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 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与他国,就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 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4.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理论 (1)竞争优势理论 (2)资源基础理论 (3)动态能力理论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首次提出。 弗农认为产品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第二阶段:产品创新阶段,在少数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成熟产品阶段,资本和熟练工人充实的国家 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三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 家进口
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形式对应的优势
经营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 资



出口贸易



非股权经营



4.区位因素理论 美国学者约翰逊认为导致区位因素构成了 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劳动成本 市场需求 贸易壁垒 政府政策
4.基于发展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2)技术地方化理论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天生全球化理论 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 跨国流动加速,要求缩短企业国际化进程,跨 越某些传统的国际化阶段。 内涵:天生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遵循 传统阶段逐步发展的,而是在成立的初期便开 始国际化经营。 代表性成果:国际企业地位集成模型、3D PLC理 论模型。
3.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 约翰森和麦特森(1988)提出,主要观点: (1)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 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国际关系网络 扩大的过程,是企业逐步利用其它企业资源进 入国际市场的过程。 (2)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 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6.波特钻石模型(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菱 形理论或国家竞 争优势理论,是 由美国哈佛商学 院著名的战略管 理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型 用于分析一个国 家某种产业为什 么会在国际上有 较强的竞争力。 图 波特钻石模型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 能力有很大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 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四 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波特认为机遇和政府这两个附加因素也对国家 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机遇:纯粹的发明、重大的技术非连续性、投 入成本的不连续性、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重 大变化等 政府:政府通过政策影响四个基本要素
在不同的阶段,消费结构和生产函数都会发生 变化。
创新国 其它发达国家 产品净 出口
发展中国家
t1
t2
t3
t4
t5
产品净 进口
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小岛理论(Kiyoshi Kojima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小岛清教授,在比较 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 理论”。 小岛理论的核心是: –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 处于或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这也是对方 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可以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