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不同的阶段,消费结构和生产函数都会发生 变化。
创新国 其它发达国家 产品净 出口
发展中国家
t1
t2
t3
t4
t5
产品净 进口
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小岛理论(Kiyoshi Kojima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小岛清教授,在比较 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 理论”。 小岛理论的核心是: –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 处于或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这也是对方 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可以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8世纪末,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说。 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 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 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与他国,就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 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 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 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 的,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 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 等化。
6.波特钻石模型(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菱 形理论或国家竞 争优势理论,是 由美国哈佛商学 院著名的战略管 理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型 用于分析一个国 家某种产业为什 么会在国际上有 较强的竞争力。 图 波特钻石模型
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 能力有很大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 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四 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波特认为机遇和政府这两个附加因素也对国家 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机遇:纯粹的发明、重大的技术非连续性、投 入成本的不连续性、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重 大变化等 政府:政府通过政策影响四个基本要素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首次提出。 弗农认为产品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第二阶段:产品创新阶段,在少数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成熟产品阶段,资本和熟练工人充实的国家 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三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 家进口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配置理论,它从生产要素 比例的差别阐述贸易的基础。 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由要 素比例和稀缺程度不同决定。 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如资本密 集型、劳动密集型 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不同。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 品,换取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天生全球化理论 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 跨国流动加速,要求缩短企业国际化进程,跨 越某些传统的国际化阶段。 内涵:天生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遵循 传统阶段逐步发展的,而是在成立的初期便开 始国际化经营。 代表性成果:国际企业地位集成模型、3D PLC理 论模型。
3.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 约翰森和麦特森(1988)提出,主要观点: (1)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 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国际关系网络 扩大的过程,是企业逐步利用其它企业资源进 入国际市场的过程。 (2)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 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形式对应的优势
经营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 资



出口贸易



非股权经营

Baidu Nhomakorabea


4.区位因素理论 美国学者约翰逊认为导致区位因素构成了 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 劳动成本 市场需求 贸易壁垒 政府政策
4.基于发展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2)技术地方化理论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Eclectic Theory)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教 授邓宁(John J. Dunning)于1977年提出。他 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 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 种因素决定的,即: –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区位优势
2.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
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 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以美国学者科斯(R. H. Coase)的新厂商理论 和市场不完全作为基本假定。 – 科斯提出,如果市场失效或市场不完全,企 业通过生产交易的成本就会增加;而通过企 业组织的内部进行交易,就可能减少市场交 易的成本。 – 这种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求 交换关系的现象即为市场的内部化。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由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于 1960年在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并由其 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于70年代进行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主要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 资本集团对某些工业部门所具有的垄断 优势来解释FDI的成因。
三、国际经营理论 1.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约翰森和瓦尼为代表的北欧学派,从企业国际 化成长角度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原因。 主要观点: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经过四个阶段:不规则出口阶段、通过代理商 出口阶段、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阶段、海外生 产和制造阶段。 原因:市场知识、心理距离
4.企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理论 (1)竞争优势理论 (2)资源基础理论 (3)动态能力理论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S · H ·海默提出 1.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市 场不完全的四方面 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 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政府管制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赋税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愿意且能够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具有一种或若 干种当地场上缺乏的独占优势。 技术优势 规模经济 资金和货币优势 组织管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