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过程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 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完整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doc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 问题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 1]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sǎng, 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 55 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 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 岁回到鲁国。
历经14 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 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 分析 14.21)( 一 ) 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 f 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其含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讲解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4.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重要的句子。
2. 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要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2. 讲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章节四: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人们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讨论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并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带来的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2.2 教学内容:分析困难与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逆境中抓住机遇。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逆境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决策。
第三章:信念与决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坚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信念和决心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
第四章:勇气与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勇气和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勇气和毅力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勇气和毅力的。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3. 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知其不可而为之》;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2)针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3)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分析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论据;(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主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有没有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别人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故事。
3. 总结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题。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内容: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教学活动:1. 向学生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即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选择去做。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信念、梦想、责任等。
第三章:探讨动机和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内容: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和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对某个目标的追求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并讨论如何实现它们。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案例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个案例,描述一个人在明知道某件事情可能无法成功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去做的经历。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并讨论他们的动机和目标。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论语》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
3. 阐述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及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论语》有哪些印象?孔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2. 简介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引入本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品质。
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孔子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第二章: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本文的作者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 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四处碰壁,不被当时诸侯国君所接受。
教学步骤:1. 讲解作者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分析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遭遇困难。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与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何关系?第三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文章关键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分析文章中孔子的行为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探讨其含义。
2. 让学生分段阅读文章,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3.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行为和思想,如明知不可为却仍要推行仁政、教育学生等。
第四章:拓展延伸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4、知其不可而为之-粤教版《论语》选读教案
4、知其不可而为之-粤教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思想;
2.掌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际应用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和困难,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掌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际应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应用于实际生活;
2.如何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如坚持健康饮食习惯,克服学习困难等。
2.讲解
介绍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阐释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案例分析
选择一些具体案例,与学生分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际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持此原则。
4.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例如模拟心理调适、团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际效果。
5.总结回顾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梳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点及应用方法,强调坚持此
原则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测验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测验,考察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方法
掌握情况。
2.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原则,并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但缺乏足够的互动与交流,建议增加学生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引言:作为孔子的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多年来一直是鼓励人们勇敢尝试,不畏艰辛的一句话。
对于现代人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挑战自我的劲头。
为此,“《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应运而生。
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这句话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冒险精神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1、让学生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勇敢尝试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如何利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2、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3、如何遵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准则,面对失败时保持平静。
三、教学方法:1、PPT上的例子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将在PPT上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
2、小组讨论与总结: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明确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含义的理解。
然后在班级内对每个组的总结进行展示,分享并总结各自的见解。
3、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小组内深入研究实际故事,并试图找出故事中符合“知其不可而为之”模式的例子。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
4、个人探究与写作:学生将利用自己的思考,创作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分享。
四、教学建议1、打牢基础:在开始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前,需要给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哪些领域中有所体现和应用。
2、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唱歌、扮演角色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领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理念。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1.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案例。
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理念。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2.1 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2.3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
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3.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3.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3 教学内容:介绍历史上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实践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4.1 教学目标:了解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4.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3 教学内容:介绍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
分析这些实践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5.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员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
分享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第六章:面对挑战的勇气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6.2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困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6.3 教学内容:分析面对挑战时所需的勇气和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七章:坚持不懈的精神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2.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3.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4.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解释这个概念?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让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如下内容:1.苏轼的《赤壁之战》和《岳阳楼记》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故事;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在明知有困难或风险的情况下,仍然要去努力和奋斗。
通过讲解和举例,加深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3. 探讨意义和重要性(3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重要性。
4. 分析成功案例(30分钟)选择一些成功人物或企业的案例,比如乔布斯、阿里巴巴等,分析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创新实践(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挑战,通过灵活的思维和勇气去解决或面对。
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6.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有什么变化?•你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四、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展示出良好的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保守,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其勇气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自己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把握。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3)学生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讲义,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写作练习的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准备相关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者及其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和问题。
2.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学习笔记。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背景强调课程的目标和意义1.2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3 教学方法介绍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概念解析详细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启示和经验第三章:培养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1 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责任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3.2 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介绍一些培养坚持不懈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坚持的习惯第四章: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4.1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实践计划强调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4.2 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自己的实践计划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反思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性和意义5.2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案例选择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人物的决策过程和面临的挑战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分配的案例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1 角色分配让学生选择或分配角色,模拟案例中的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强调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复杂关系7.2 情景模拟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进行模拟,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反思模拟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并分享给全班同学第八章:反思与自我评估8.1 个人反思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规划中8.2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评估自己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成果和成长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九章:成功案例展示9.1 收集成功案例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或他人成功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案例强调成功案例的重要性和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启发作用9.2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成功案例,并分享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学生从他人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灵感和动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课程的进展和学习成果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10.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十一章:小组项目设计与实施11.1 项目主题设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主题强调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社会意义11.2 项目计划制定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资源分配强调项目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推进项目第十二章: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12.1 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系列团队建设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强调团队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12.2 沟通技巧培训教授学生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说服和反馈强调沟通技巧在项目推进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第十三章:项目展示与评价13.1 项目展示准备指导学生准备项目展示的PPT、报告和其他辅助材料强调展示的清晰性、条理性和感染力13.2 项目评价组织项目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鼓励评价者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第十四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4.1 个人课程总结鼓励学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规划14.2 课程反思讨论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启示和反思强调持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十五章:未来展望与激励15.1 未来规划与目标设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设定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实现个人目标中的重要作用15.2 激励与鼓舞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激励学生勇敢追求梦想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二教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1.朗读、翻译.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弑:杀君朝:朝见,动词讨:出兵讨伐以:因为之:到.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告于哀公之三子告,不可.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5.朗读、翻译.掌握重点词语歌:唱歌,动词谏:挽回追:赶上,及已而:算了,罢了殆:危险下:下车,动词趋:快步走辟:通“避”,避开.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寂寞么?……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但他们认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交流,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
身处乱世,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独无奈呀!6.朗读、翻译.重点词语耦:两人并排耕作使:让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执舆者:驾马车的人与:通“欤”,吗是:这,这里代孔子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皆是:都这样谁以:“谁与”,跟谁易:改革而:你辟人之世:逃避坏人的人耰:下种覆土耙平辍:停止怃然:怅然的样子与:相处、和.三个句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鸟兽不可与同群:省略句,丘不与易也:同上7.朗读、翻译.重点词语丈人:老人以:用荷:动词,担、扛四体:四肢植:立起芸:通“耘”,耕耘拱:双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止:留宿食:给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行:出门义:宜节:礼节废:废弃如之何:怎么能洁:使……纯洁大伦: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引申为君臣之义行:实行.几个句子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说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张是无法实行了。
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丈人是个精英,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他懂得长幼有节,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由此子路知道。
38,14.39,9.9.朗读,翻译.重点词语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是:这,此人与:通“欤”,吗磬:动词,击磬荷蒉:挑着草筐心:深意、心意而:过了一会鄙:偏狭硁硁:击磬的声音己:守己而已:罢了厉:穿衣涉水提:提衣过河果:坚决末之难:没有办法诘难他河:黄河已:行不通.几个句子奚自:介宾倒装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鄙哉,硁硁乎:同上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
果哉,末难之矣三.课内练习巩固.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之三子告,不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子路行以告鸟兽不可与同群丘不与易也.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四.小结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提问试卷基础知识二.主要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参看孔子简历: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
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
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政治上的起落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
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
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
开始修诗书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寻章摘句。
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每则短文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
鸟兽都不会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
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条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面对“荷蒉者”的嘲讽,这次孔子没有表示亲近的意思,多次与隐士的交流,孔子心理十分明白,要得到隐士的支持已经不可能。
所以这个感叹应该比前面的“怃然”更使人伤感、无奈。
世道黑暗,社会无道,孔子的理想永远得不到实现,更可怕的是连社会上的这些所谓的贤人都不能理解和支持孔子的崇礼思想,这是对孔子内心最大的打击。
所以孔子最后发出了“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样沉重的感叹。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
开始修诗书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
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传过战国的屈原,传过宋代的范仲淹,传过明代的文天祥,一直传过“戊戌六君子”,传过许许多多抗日英雄,传到了现在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沉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传到了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依然保持宁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身上。
我要说的是: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三.理解中的“隐士”。
.寻找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
说明理由。
……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晨门、荷蒉者都一样。
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小结。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业知其不可而为之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