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诗赋升华的对联艺术

一、对联的艺术渊源和发展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世界文苑独一无二的文学奇葩。世界众多国家是用拼音文字的,与汉字不同,其单词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几个音节,长短不一,因而不能产生作为对偶独特形式的对联。英国文学上也有所谓对偶,但只是意对,与汉语的对偶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由于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形的、富有字理的语素文字,它可以排列严整有序如同集装箱一样,从而形成独特的对偶方式。毫无疑问,只有汉字才能构成对偶艺术;没有汉字也就没有璀灿的对联。

对联句式结构的原形,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的。秦汉瓦陶中就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而这是源于诗歌中的对偶。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尔后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赋中也有大量的对偶,枚乘《七发赋》:“逐狡兽、集轻禽”。曹操《步出夏门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江淹《别赋》:“春宫阙些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庾信《小园赋》:“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露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唐代格律诗形成,严格讲究字、词、句对仗及平仄的协调。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对偶佳句。

对联是从汉魏骈体赋及唐代格律诗中演变升华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独立脱成为完全对仗的两联。

从直接渊源来说,对联起源于桃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面写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写门神“神荼”(Shēn Shū)与郁垒(YùLǜ)而悬挂于门旁,用来避鬼驱邪,名为“题桃符”。每逢春节前夕,人们总要用新的替换旧的。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因嫌其不工,就亲自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演变为写春联了。

此后,由于历代无数作者的精心撰写,终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激情奔涌,有的纤丽婉约,清新隽永,有的幽默含蓄,妙趣横生。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长短不一,少者为一字联,多者为一千余字联。有些对联,

虽寥寥数字,但与鸿篇巨制相比,亦毫不逊色。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心雕龙·丽辞》:“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吏通·叙事篇》:“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这些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但是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

一字联:

1931年“9·18”事变以后,北平反动军警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死伤一百多人。为追悼死难学生,有人写了上述对联,联意是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二字联:

口蜜

腹剑

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无德无才,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和打击异己,于是有人给他写了此联。

三字联:

孙行者

胡适之

解放前,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加以上联作

为对联试题,考生对“猪八戒”、“牛魔王”等。只有一个考生对“胡适之”,得了满分。因为“胡”与“孙”、“适”与“行”、“之”与“者”都能分别对仗。原拟的标准答案“祖冲之”,竟无一人对上。

四字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湖南岳阳楼联

至于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联,也是常见,不加赘述。若是几十字,上百字,就称为长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一副180字长联公之于世以后,相继发现许多长联,其中180字以上长联已知有32副。江津临江城楼,钟云舫撰写的超级长联1612字。这些长联,破格新奇,对仗工整,气势宏伟,文辞富丽,意境高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才华智慧,是对联创作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2、彼此对仗

a.词性相对:《缥湘对类》谈到属对的“格式”,提出“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强调要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古人把属对的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下附有“半实”;“虚字”分“活”、“死”两小类,并附“半虚”。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

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包括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简言之,属对要求“实对实,虚对虚,活对活,死对死”,也就是要使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笠翁对韵》中就有典型例子: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b.结构相应:上下联语法结构要相同。如果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应主谓结构。上联是方位结构,下联也应方位结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1234 5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234 5

1.方位结构。1与2偏正结构。3、4、5主谓结构。

曲礼篇中无母狗

1 2

谷梁传外有公羊

1 2

1.方位结构。

2.动宾结构。

c.节奏一致:无论短联或长联,上下节奏均应一致。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由来?

这是福州涌泉寺弥佛殿的一副对联,从大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

3、平仄协调

对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句最后一字用平声。讲究声律是为了音调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古汉字的读音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分阴平和阳平,现代汉语的分法已有改变,把它都归为平声,而没有入声。至于仄声,那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对联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这种要求和律诗对句完全一样,使人读之琅琅上口,亲切悦耳。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