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联的修辞艺术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如下:
一、比喻
比喻是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在对联中,常用来创作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联句。
例如:上联:心如明月清如水
下联:思似流云静似禅
这一对联中,“心如明月清如水”和“思似流云静似禅”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心境比作明亮的月亮和清澈的水,将思绪比作流动的云朵和宁静的禅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拟人
拟人是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有趣。
例如:
上联:风送清香花解语
下联:月传深意鸟知音
这一对联中,“花解语”和“鸟知音”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朵和鸟儿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对偶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其美感来源之一。
例如:
上联:青山不老蓝天留
下联:绿水永恒白云游
这一对联中,“青山”与“绿水”,“不老”与“永恒”,“蓝天”与“白云”,“留”与“游”都形成了对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楹联艺术及其修辞特点

楹联艺术及其修辞特点摘要: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两联的字数、结构、音律、内涵全用对偶。
对偶,是我国最具文化特色的汉语修辞格,是“对仗”与“骈偶”两个词的演化与综合,把它运用到汉语艺术创作,就鲜明地表现为用两句平行排列的语句,结合一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境。
本文拟就楹联艺术以及楹联修辞中的字形修辞、主体形式、双关辞格和宽严原则等问题作出论述。
关键词:楹联艺术;修辞;特点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03—02楹联(对联、对子)具有千年历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
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既可居庙堂之高,也可处江湖之远,胜迹、庙宇、庭院、房室、农舍可见它的芳容,喜庆、哀挽场合、各行各业都展现着它的丰姿。
它言简意丰、尺幅万里、对称平衡、音韵和谐、文字精练、语言优美;它浓缩度高,概括力强,能够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它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楹联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其影响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拥有读者之众、优秀作品之多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它构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和情韵,使人们获得了美的享受,堪称中国的国粹。
一、楹联修辞中的字形修辞(一)析字对析字对就是把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肢解,组合形成新的文字,使联语妙趣横生。
例如: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上联将鸿字拆成“江”和“鸟”,下联将蚕字拆成“天”和“虫”,由此巧对成联,可谓拆得自然,语意天成。
析字联有三种形式:第一是拆字联,即把要拆的字化整为零。
例如:堤是土夯就;笛由竹做成。
上联拆“堤”为“是”和“土”,下联拆“笛”为“竹”和“由”。
第二是合字联,即聚零为整。
例如: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羅汉;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此联有六处运用了合字法,“竹寺”合成“等”字,“双手”合成“拜”字,“四维”合成“羅”字,“木门”合成“闲”字,“两山”合成“出”字,“两山”合成“出”字。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简举常见的几种。
比喻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如: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比拟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如:
春风放胆来疏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双关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
用典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
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夸张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如: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复词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
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
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朝朝朝朝朝朝朝。
顶真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
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三尺浪,浪淘尽千古英雄。
设问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如:
万卷诗书,谁能览尽?
千秋功罪,我可说清。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种修辞手法,如借代、镶嵌、总分、排比、缺隐等等,
恕不一一例举了。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为您整理“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对联的修辞艺术精选

对联的修辞艺术精选范文1: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修辞艺术,通过对联,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更多的意思,把想表达的感情和思想更好地表现出来。
对联的修辞艺术有很多精选,喜闻乐见的如“富贵与天齐,贫穷难与俱”、“百忙之中懒得忙,一闲百计都无用”等。
这些对联,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仅是两句话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作者熟练掌握的修辞艺术。
在对联的修辞艺术中,最常见的是对仗、呼应、对比等修辞手法。
通过对仗,可以增加对联的美感、音韵的感皆和节奏的美感。
通过呼应,可以使对联具有含蓄而深刻的意味,令人引之为戒。
通过对比,可以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意境更深远。
在写作中要注意的是,对联需要积累丰富的典故、常识和文化背景。
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对仗、呼应、对比等,让对联更加生动、有趣,打动人心。
在用词上要遵循精简、贴切的原则,避免华丽的辞藻以及生僻的字词。
总之,对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辞艺术,它富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在不断推广和传递中不断发掘新的价值和意义。
范文2:对联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以短小的词语和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高水平的修辞艺术,是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联的修辞艺术是一种精选,它以一对对的词语相对应,借助对仗、押韵、呼应等手法,传达出马虎等的信息和感情色彩。
例如“守户安民,执法必严”等,都是鲜明的显示对联修辞艺术的例子。
对联的修辞艺术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用词上的特点。
对联的用词必须简短、明了、贴切,让人们一看即知其意,不需要再作解释。
这样才能突显出对联的精髓和艺术特点。
同时,对联用词还需要体现出威仪、繁简等含义,达到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体验。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多关注,学习和了解对联的修辞艺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联修辞(借代)

对联修辞(借代)借代,即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来替代。
它既不象同义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也不象借喻,只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借代分旁代与对代两种主要形式,它们都可以用在对联写作中。
旁代的主体是主干事物(不出现),借体是伴随事物。
旁代主要有四种情况。
1.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替代如一副中秋联:轮影渐移花树下镜光如桂玉楼头飞轮、明镜(以及银盘等),都以其圆、亮的特点替代月亮,轮影代月影,镜光代月光。
2.用人或事物的所在替代如孔庙对联: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联中,泗水,即泗河,流经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用以替代孔子;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用以替代儒家学说。
3.用物品来替代这在对联中用得较多。
有用物品替代物的,如用丝竹替代乐器: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有用物品替代人的。
如用履(鞋子)替代人(旅游者),见山东崂山联:迎来海外三千履望飞齐州九点烟4.用名称来替代人这也是对联以及诗词古文中常用的。
如吴山尊题安徽当涂太白楼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联中,“谢宣城”代南朝宣城太富士康谢朓,是以官名替代;“韩荆州”代唐荆州刺史韩朝宗,也是以官名替代;而“先生”、“国土”则是以尊称代李白。
对代表现为全体与部分互代,抽象与具体互代,普通与特定互代,原因与结果互代。
对联中,有以全体代部分的,如郭沫若题联:宋人方守株特兔大道以多歧亡羊这里的“宋人”,是替代宋国那个守株特兔、不劳而获的人。
对联中最常见的是以部分代全体,如春联:江山永固日月常新这里的“江山”,代替“祖国”。
以抽象代具体,如明代于谦少年时一副妙对:小孩子暗藏春色老大人明察秋毫据说,于谦随父进城赶考,他路上采了朵小花藏在袖中,忘了丢掉,主考官发现后,出了上联,于谦答出对句。
花,本是春天景象中的一部分,其色为春色的一种,其香气也为春天暖气之一,因此,以春色代花,使其变得抽象了。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向明康对联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而想把对联写得精彩,不仅要注意对联的思想内容,还要讲究联语的修辞润色。
否则,对联就失去了其审美价值,变得平淡无奇。
联语修辞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对偶。
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偶十分工整的对联: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对联中还大量存在其他修辞手法,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如用比喻,“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如用象征,“校园迎春绿,桃李向阳红。
”如用拟人,“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郑板桥题青城山天师洞台榭联中用了对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以上讲的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联语中的一些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
一、镶名。
在对联中镶嵌人名、地名、物名等,暗寓褒贬。
例如,灵璧虞姬墓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将虞姬的名字分嵌入上下联句首的对联。
再如,“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联语中,诸葛亮字“孔明”;梅兰芳字“畹华”)。
二、双关。
这是指对联中一句话有两层含意,字面与内在一虚一实,意味隽永。
双关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谐音,二是借义。
如,“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联语中的“六君子”字面意是中药名称,实指刘师培等六人组成的筹安会策划称帝一事,使袁世凯始害皇帝病。
“二陈汤”也是中药名,实指袁世凯的亲信陈树藩、陈宦、汤芗铭。
他们开始怂恿袁世凯称帝,后见失败之势,又先后宣布“独立”,使袁世凯众叛亲离,一命呜呼!三、回文。
这是指顺读倒读皆可成诗句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有暗回、明回两种。
先看暗回:“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语句句可以倒读,内容全部相同。
再看明回:“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是一种大回转的样式,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可使内容连贯而又深化。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对联的修辞艺术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 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2021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对联(含解析)

对联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4.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中考设置对联考点,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分析、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

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仗、对调、反衬等手法,运用工整的字词、巧妙的结构,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寓意。
下面将介绍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1.谐音技巧谐音是对对联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运用拼音、音韵、声调等语音特点,使对联的上下联字词在发音上达到一定的谐趣。
例如,“苹果多吃,医药钱省”中的“苹”与“药”、“果”与“钱”谐音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趣味性。
2.对仗技巧对仗是对对联中最基本的技巧,它包括平仗和仄仗两种形式。
平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保持一致,例如“风华正茂,养生有道”;仄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相间变化,例如“抱书山,迎字泉”。
3.映衬技巧映衬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安排上下联的字词,使其相互呼应,从而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例如“宛若云飞,疾若雷霆”中,“云飞”与“雷霆”相呼应,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快速的意境。
4.互文技巧互文是对对联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对联的上下联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使其相互呼应,增强对对的统一感。
例如“宾至如归,客来久留”中,“宾”与“客”相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连贯性。
5.借代技巧借代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使对对联中的字词更具表现力和鲜明的形象。
例如“日月之光,照亮人生”中,“日月之光”借代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喻指生命的光辉。
6.用典技巧用典是对对联中运用典故、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资源,增强对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山高水长,诸葛亮心”中,“山高水长”是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诸葛亮心”则运用了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名字,突显了智慧和胆识。
7.画意技巧画意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字词的排列和安排,使对对联的整体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封家书润万缘”中,“春色满园”和“一封家书”以及“关不住”和“润万缘”形成了两组鲜明的画面。
写春联一次比一次好的修辞

写春联一次比一次好的修辞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方式,成为人们迎接新年的一种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的修辞技巧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
本文将以写春联一次比一次好的修辞为题,列举十个不同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春联的表达效果。
一、排比句春联可以用排比句的修辞手法,通过并列的方式表达相似或相反的含义,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韵律感。
如:“欢天喜地迎新年,阖家幸福乐安然。
”二、对偶句对偶句是春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称的结构和相对的词语,传递出平衡、和谐的情感。
如:“红对红,绿对绿;福满堂,财滚滚。
”三、夸张修辞夸张修辞可以通过夸张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出浓厚的喜庆氛围,增强春联的表现力。
如:“福气盈门,财源滚滚;喜气洋洋,好事连连。
”四、比喻句比喻句是通过将春联中的对象或事物与其他具有相似性质的对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春联的意象和寓意。
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五、借代句借代句是通过借用与春节相关的事物或景象来表达春联的寓意,以增加春联的表现力。
如:“岁岁平安迎春到,花开富贵喜事多。
”六、拟人句拟人句是将春联中的事物或景象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加春联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如:“福星高照,吉祥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以增强春联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如:“新年到来,万象更新;财神到来,喜事连连。
”八、双关句双关句是通过一个句子或词语具有多重含义,既表达春节的寓意,又增加春联的趣味性和智慧性。
如:“福禄双全,财源广进;福满园,寿满堂。
”九、回环句回环句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使春联具有循环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春联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如:“福满门,财滚滚;喜事连连,好运绵绵。
”十、插入修辞插入修辞是在春联中穿插一些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以增加春联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家庭和睦如鱼水。
”以上是十个可以用于写春联的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是:排比句、对偶句、夸张修辞、比喻句、借代句、拟人句、反问句、双关句、回环句和插入修辞。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对联的修辞艺术相关内容:(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
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
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一、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4周年,上海市市长陈毅编了一副对联,采撷先生之语,总结先生战斗一生,堪称奇联。
要打叭儿落水狗,宁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
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具体在写作对联时,人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诗词联句用前人诗词、文、赋中的句子联缀在一起形成对联,一般这种对联所占比例不大。
如:古来才大难为用,老来诗名不厌低。
该句集杜甫、陆游诗句而成。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世界之上,独此一家。
外国的字母文字无法仿制。
不仅如此,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对联的文学性却很强。
其文学价值越高,其实用价值也就越大。
...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
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
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
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
楹联中“比拟”之修辞美

二, [ 『 比拟一 突
一 的境界 , 构成
则是用 一 松、 竹、 梅, 桃、 李、 杏~ 等物作 人而意在景 , 虚
桃李 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风 一 家。
法, 使对联妙趣横生 、 雅俗共赏。比拟就是
的手法表现『 1
容相关等特点外 ,还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 性对品 、 结构对应、 平仄对立, 1 { 日 步相谐 、 内
谐 而痛苦 ,揭露 了当时人间的不平等关 的推测, 使黄河具有了人性化』 ^ 黄河看了 情者谓之有境界 空 。作者 赋 一 烛、 灯、 鼓、 锣~ 以人的 性格 , 诙 殊景 观 , 作 者却 偏 要发 出 ] 莫非 留 恋斯 楼L 乐, 亦人 心中 之境 备受着火的煎熬 ,皮鼓自 己也是腹中 空 拳头~ 的 锣抱不 平 。然 而 , 蜡烛 的内 心也在 向一 遮光作 门面~ 的灯致意 , 鼓为 一 空腹受
墙 上芦苇 , 头 重脚轻 根底浅 ; 再如 :
荷出 水面 , 朱笔 点 黍 叉。 藕 如池中 , 玉管 通地 理 ; 青 山 无语看
一 野寺 本无
如, 题咏荷藕的对联写得很出色:
了 。』 ( 刘庆华 语 一
野寺 多情 留客
四川青城山的银杏
系, 讽刺辛辣 。
北来看 楼东 ,真算得 上作者的奇 思妙想 抒胸臆 , 写真实感 鹳雀 楼 的 西面 、 南面, 还 不满 足 兄 掉 头 向 境美不仅仅限于境
楹联除了讲究对仗直一 有字句对等 、 词 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堪称 一 枝文学奇葩。 楚辞 、 汉赋 、 唐诗 、 宋词 , l 兀 曲等 一 样, 根植
松竹梅 岁寒 三友 ; 又如 下面 一 副春联 : 上联拟 物 , 下 联拟人 。
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

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对联艺术学习:对联的构成和技巧提高修辞能力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辞技巧的展示。
学习对联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写作能力和修辞水平,更可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构成要素以及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
一、对联的构成要素对联构成要素包括上下联的呼应关系、对仗关系以及整体平衡感。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1. 上下联的呼应关系对联的上下联通常通过意义、词汇、结构或句子长度等方式进行呼应。
例如,上联“山水美在人间”,下联“笔墨雅韵中华风”,这两句上下联通过意义呼应,表达了山水之美和文化内涵;或者上联“文如其人”,下联“字如其心”,这两句上下联通过结构呼应,传达了文字的真实性与性格特征。
2. 对仗关系对仗是对联的重要构成方式,包括平仄对仗、音韵对仗、意义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长度和声调模式相互呼应;音韵对仗是指上下联的音韵相似或包含相同的字母、音节或字;意义对仗是指上下联通过意义相关联,进行呼应或对比。
对仗关系的恰当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性和美感。
3. 整体平衡感对联需要在布局和长度上呈现整体平衡的感觉。
布局上通过字数、字形或排列方式等方式进行平衡,长度上通过字数相等或差不多的方式进行平衡。
整体平衡感可以让对联呈现出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对联的美学原则。
二、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对联的艺术不仅在于构成要素的运用,还需要灵活运用修辞手法,通过点题、联想、比喻等方式来增强表达力。
以下是几种提高修辞能力的技巧。
1. 点题通过对联的上下联直接点出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使表达更加明确,引人注目。
例如,“旭日东升”、“春满人间”等等。
2. 联想通过联想将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表达的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泉声滴石”、“花香鸟语”。
3. 比喻通过借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修辞,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化。
例如,“如烟如雾”、“宛如美人”。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写作技巧,下面将介绍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一、写作技巧1.对仗技巧:对仗即上下联的韵脚对应。
韵脚可以是声韵、平仄、字音等。
要注意对仗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形象技巧:对联可以通过形象描绘来表达意境,利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对联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3.押韵技巧:对联中可以使用平仄或下字、首字、声韵押韵等技巧,使对联更加和谐有力。
4.比喻技巧:可以借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有表现力和创意。
5.运用典故:可以引用典故、古人名句等,增加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打趣幽默: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意境,给对联增添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7.对仗独特性: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独特的对仗方式,如意境对仗、色彩对仗等,突破传统的对仗方式,提升对联的艺术性。
8.平仄运用:要注意对联中的平仄律动,使对联的音律韵味更加优美。
9.注重修辞:对联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夸张等,增加对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0.情感表达:对联中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使对联更具个性和内涵。
11.巧用典故:要灵活运用典故,既有传统的古人典故,也可以引用当代的新闻、电影等,使对联更具时代感。
12.注意适度:对联的长度一般为四句或八句,要注意避免过长或过短,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二、基础知识及补充1.字数与字体:对联中每句的字数一般保持一致,同时要注意选用工整美观的字体。
2.结构和格律:对联一般分为左右两边,每边的字句结构要对称一致,形成左右呼应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格律的协调与流畅。
3.文化内涵:对联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可以表达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对联更具厚重的文化底蕴。
4.审美标准:对联的审美标准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要注意根据当下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背景来创作对联。
对联的写作和修辞功用

对联的写作和修辞功用山青水秀气象新,春华秋实谱辉煌群山翠绿承天地,江水波澜见诗韵修辞功用:1. 对联以山和水作为表达的主题,通过修辞手法表现出山清水秀的美。
使用了形容词"青"和"秀"来形容山和水的状态,使得对联中的自然景色更加鲜活。
2. 表达了山水带来的新气象,暗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使用"气象新"这个词组,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新的一天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新鲜和清新的感觉。
3. 对联表达了山水带来的丰收和辉煌,使用了"春华秋实谱辉煌"这个词组,强调了山水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山水与辉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于山水的赞美之情。
4. 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山青和水秀以及春华和秋实进行了对比。
在对联中,通过使用反义词的对偶运用,使得全联更加鲜明,给读者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5. 对联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得联句之间更加和谐,增强了整体的音韵美。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对联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山青水秀气象新,春华秋实谱辉煌。
这对联生动地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变化的气象,同时也寄托了丰收和辉煌的愿景。
通过修辞的巧妙运用,这对联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首先,对联以山青和水秀为基调,形容了山和水的美丽状态。
在这对联中,山青和水秀作为形容词,将山水的色彩和景貌描绘得栩栩如生。
山青象征着山间浓厚的翠绿色,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水秀则意味着水面的波澜和优雅,展现了江河湖泊的美妙之处。
这种形容词的运用,使得对联中的自然景色更加鲜活,引起读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共鸣。
其次,对联以山水所带来的新气象为中心。
"气象新"这个词组,将大自然的变化与新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寓意着每天都会带来新鲜和清新的感觉。
这是对大自然朝气蓬勃的描述,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映射。
大自然的景色在每一个新的一天中都会有所不同,山青水秀的美景每时每刻都在呈现,让人们感到无尽的惊喜和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
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 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 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 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如①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比喻)②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喻)③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拟人)④校园近春绿,桃李向阳红。
(象征)⑤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
(对比、比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