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卢 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1. 教育思想上,主张自然教育。 2. 教育内容上,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详细论述
如何训练儿童感官的教育家。 3. 教育方法上,提倡“自然后果法”。
42
二、萌芽阶段(16世纪后期—18世纪初期)
此时期,还有很多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著作, 如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瑞士教育家裴斯 泰洛奇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是怎样教育 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等。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 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 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 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意义
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 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 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 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 的观点等等,都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
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 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西方代表人物: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 我国代表人物: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
福禄贝尔(F.W.A. Frobel,1782-1852)
德国教育家,幼儿园创始 人,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代 表作《人的教育》,其教育思 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 论的基本方向。
二、萌芽阶段(16世纪后期—18世纪初期)
此阶段,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教育科学得到发 展。从17世纪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到1806年 赫尔巴特写成《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科学独立。
国内外早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解答
早期教育的目的: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婴幼儿的潜能。
婴幼儿潜能开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潜能 的开发和心智潜能的开发,后者又可分为智慧潜 能的开发与人格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早期教育的理论依据:1 新生儿有着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结构已接近成人,只是体积较 少,皮质沟回浅,这说明小儿在出生时大脑的发育 已为其接受最初步的教育提供了可能。另外,究 发现新生儿不仅具有惊人的感知、运动能力,而 且具有注意、学习能力和社交行为。
资源相对缺乏
72%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合格的教师资格父母进城打 工后,留守在祖父母或其他亲属身边的年幼儿童、残 疾儿童等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 万人。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江西、四川、 湖南、安徽 ),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 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 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 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继家庭教育之后的重要环节,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以期增强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综合性的,并且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几个学前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主要有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Dewey)的经验主义理论以及温斯洛(Winslow)的个体差异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教育方法以及评估标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对学前教育的理论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皮亚杰的行为主义理论帮助了我们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提供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帮助我们了解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对于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学理论学前教育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社会学的理论支持。
社会学家迈克尔·福尔科姆(Michael Foucault)提出的权力和知识理论,指出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过程,其背后也有社会权力和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全面了解社会学理论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前身,起源于古代各个文明古国。
古代中国的“拜师读书”制度、古希腊的“逐贤授艺”制度以及古罗马的“家庭教育”等都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
这些形式为后来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福利教育在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儿童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社会开始对儿童的福利教育给予更多关注。
社会福利机构纷纷涌现,为弱势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服务。
同时,普遍教育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
04
早期教育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教育资源不均衡
总结词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早期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
详细描述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 教学设施等。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公平性的提高
教育公平性是未来早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强调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 源。
提高教育公平性需要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优化资源配置,缩 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提高教育公平性还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如贫困家庭、残障儿童等,为他们提供更 多的支持和帮助。
培养合格公民
早期教育为儿童提供了道 德、法制、国家认同等方 面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合 格的公民。
缩小社会差距
通过早期教育,能够缩小 社会贫富差距,提升弱势 群体的教育水平,促进社 会公平。
对家庭的影响
增进亲子关系
减轻家庭负担
早期教育提供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 会,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培养良好 的家庭氛围。
培养良好习惯
在早期教育中,儿童可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 习习惯和社交习惯,为其 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和好奇心,提高其主动学 习的意愿。
对社会的影响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早期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 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 口素质。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接受义务教育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学前教育活动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通过引言、概述和五个主要分点来详细阐述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的几个重要层面: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2.儿童发展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皮亚杰、弗洛伊德、巴尔图斯等。
3.儿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前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学前教育的目标: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学前教育的任务: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1.主动参与法: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其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动机。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4.教材中心教学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教材,以儿童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
5.记忆教学法:通过提供重复和巩固的学习机会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记忆和学习习惯。
四、学前教育的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察儿童在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
2.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兴趣、态度和能力等。
3.记录评价: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进行记录,有助于了解其进展和问题。
五、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配套措施1.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活动,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2.家庭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和技能。
3.家庭作业:合理安排适合儿童年龄的家庭作业,巩固学校学习内容。
4.家庭访问:定期走访和交流家庭,了解家庭背景和教育需求。
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年龄在3-6岁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和照顾服务的场所。
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多个方面,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理论中获得启示。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并解释为什么这些理论对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1.1 爱因斯坦智力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智力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他提出了“智力=遗传+环境”公式,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这些阶段包括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所处的认知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
1.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充满文化和社会交往的环境,鼓励儿童在交往中学习。
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1.5 爱因斯坦情感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儿童在情感上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和关爱,才能在智力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智力发展。
1.6 儿童脑神经发展理论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儿童的脑神经发展领域。
这些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神经发展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特别是在早期教育阶段。
早期教育.ppt
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 弗里在研究动 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 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 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 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 智力有卓越的贡献。
语言敏感期(0-6岁) 秩序敏感期(2-4岁) 感官敏感期(0-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文化敏感期(6-9岁
感觉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是感性认识的 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感知觉是视觉,听 觉,皮肤感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人对客观 事物多种感觉的综合。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感官刺 激转化为整体经验,并且不断地通过调节让本能的感 觉活动上升到知觉状态,认知就这样开始了。 感知觉非常重要,没有感知就没有认知,对小儿进行 感知觉教育是早期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智力发育 重要的训练方法。
语言能力
(1)反射性发音(1-4个月),1个月细小喉音,2个月“a,o,e”等元音,3-4 个月逗引能笑能咯咯笑能咿呀发音,逗引能笑这说明有交流欲望是社会 性笑
(2)咿呀学语(5-8个月)5个月看到熟悉人和玩具发出咿呀声,7个月发 da-da ma-ma等辅音,8个月模仿发音能弄舌,咳嗽等
(3)区别声音和做出反应, 6-7个月叫名字会转头寻找,9个月欢迎再见时 会做出相应反应,问他要东西知道“给”,能理解语言。
(1)抓握动作发展: 1个月内有握持反射存在,手常常成握拳,2个月 能抓握细物体2-3秒,3个月抓握半分钟,3个月时能触摸.推.碰等不随意 性手抚摸动作,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手的动作开始有了随意抓握, 大把抓不能确定抓(尺侧抓握),以后能五指分开,手眼协调抓,3个 月以前主要是手被动抓握
早教发展史和各大教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
奥尔夫音乐的特点: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会
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 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 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 堂上,孩子们通过摇动雨声筒感受春江细雨,用双响筒感受声音的高低,用语言与 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 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 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课堂中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 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和教育精神,培养幼儿的感知反应能力、领悟能力、身 体各部或心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同时培养学生在 艺术方面的素养:感觉(及情感体验)、表现、创编的能力,并通过亲自参与的活动 (说、唱、奏、动、听、游戏等),去探究、发现、表现和创造艺术。目前许多幼儿 园还停留在排排坐,唱唱歌的落后状况,根本没有系统的音乐课程,能够真正启发 幼儿的艺术潜能。
早教是什么?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 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 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 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 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 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 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 童的潜能,促进儿童
在语言、智力、艺术、 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 方面的全面发展。
早教的起源 “早教”最早起源于德国,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 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 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 动或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 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
发展阶段(2003至今)
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障碍; • 达尔文、孟德尔、尼采均被诊断有情绪障碍或行
为失调。
四、学前特殊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1.全面教育观 2.全程发展观 3.动态发展观 4.潜能发展观 5.主动发展观
减法,智商只有30。
•
“弱智指挥
家”,足迹遍布20
多个国家。 2006年
中国湖北舟舟交响乐
团成立。
• 爱迪生、海伦·凯勒、贝多芬有听觉障碍; • 赫胥黎、杜鲁门有视觉障碍,开普勒兼有听觉、
视觉障碍; • 卢梭(兼有先天性膀胱畸形 )、罗斯福(小儿麻
痹症)、霍金有肢体残疾; • 爱因斯坦、达·芬奇、罗丹曾有不同程度的学习
第二章 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 生物学基础 ➢ 发展生态学基础 ➢ 心理学基础 ➢ 教育学基础
一、早期教育的生物理论基础 1.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 2.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
二、发展生态学基础
• 应用:互动干预模式。
三、早期教育的心理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认知理论)
2.关键期理论 3.行为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理论 5.多元智力理论
3.早期教育的实践案例
海伦·凯勒
• 卡尔·威特
• 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 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 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 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 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 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 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卡尔目前仍然是 《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 博士”记录保持者);16岁获得法学博 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 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 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
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婴幼儿早期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其重要性被广泛认可。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等方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包括感知运动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蒙台梭利教育法。
感知运动理论感知运动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米斯·金斯莱(James Kinsley)于197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通过感官的刺激和运动的活动,婴幼儿可以建立起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感知和运动的协调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在实施感知运动理论的早期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如颜色、声音、触觉、味道和运动等,来激发婴幼儿的感知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婴幼儿进行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的运动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蕾文娜·瓦尔德(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
在实施社会认知理论的早期教育中,教育者注重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提供与他们同龄人和成人的互动机会。
通过社会互动,婴幼儿可以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培养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婴幼儿进行认知活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意大利医生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于20世纪初提出的。
该教育法强调婴幼儿在自由和独立的环境下探索和学习。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育者为婴幼儿提供具备各种发展需求的环境,包括语言、感官、运动和认知等方面。
教育者尊重婴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独立地选择和进行活动。
通过自主学习,婴幼儿可以培养自信心、专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结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涵盖了感知运动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理论
11
评估与调整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 者需要对儿童的发展 进行定期评估,以了 解儿童的进步和需要
的探索和发现欲望.
环境中的物品和设施应该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兴趣进 行选择和设计,以便激发 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自由与纪律
蒙台梭利提倡自由 与纪律的平衡
01
她认为,儿童应该在 自由的环境中发展, 但这种自由是有条件 的,需要遵循一定的
规则和纪律
02
蒙台梭利提倡通过 自我控制和自我管 理来培养儿童的纪
2
3
她还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
7
自然教育
3,658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教育是儿童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提倡将儿童带到户外,接触大 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74%
30000
她还提倡在幼儿园或家庭中设置 自然角或植物园,让儿童了解自
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进儿童的发展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沟
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
C
指导,共同制定教育计
划和目标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家
D
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以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3
结论
1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理论是一个全面、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强调儿童的自由、自主和自我发展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与纪律的平衡、感官教育、
0--3岁儿童早期教育概述
❖ 羊毛出在羊身上,会向家长收取高昂的服务费。
❖ 有钱人才有可能去,教育不公平現象。
❖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很费钱的教育。这种耗费大量
资金、过分追求优越的硬件条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对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大面积
推广早期教育,不利于让更多的婴幼儿和家庭接受科学的
早期教育指导。
精选版课件ppt
11
精选版课件ppt
12
❖ 剥夺环境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发展。大脑 若受有害因素损伤后,早期可通过某些区域 出现神经元再生,晚期可通过神经细胞移行 以及突触改变来代偿和维持大脑受损部位的 功能;但这些改变的发生必须要早,过了一定 的敏感期,缺陷将无法改变。脑的发育特点、 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为智力低下高危儿的 早期干预提供了生理学依据,也为正常婴幼 儿脑潜能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利用特定 的早教环境和专门的设施设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把早 期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完全交给早教机构。
❖ 不注重培养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开展早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甚至在家中有人照看的情况下也将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实 行全日制托管,以期望使孩子受到最多最好的早期教育。
(一)以情为先 以亲为主
处于生命早期的婴幼儿,情感需求的满 足和发展是其他一切领域发展的基础。许多 研究表明:那些从小有着良好的情感环境、 依恋关系,并能得到照看者积极回应的婴幼 儿,长大以后更能适应社会,更自信、独立, 也更容易取得较高的成就。
精选版课件ppt
18
(二)以养为主,教养融合
以养为主,教养融合,是我们在进行婴幼儿教养 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
❖ 顺应发展是基础,是前提;促进发展是目的,是方 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的产生源于对儿童早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其发展则是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以下是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内容:1. 起源与早期发展:学前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和瑞士的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Friedrich Froebel)被认为是学前教育的先驱,他在1837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并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念。
2. 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等,都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全球发展态势:随着全球对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许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学前教育服务。
4. 教育内容与方法:学前教育内容通常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社会学习等领域。
教育方法强调通过游戏和探索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情感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5. 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
未来的趋势可能包括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如在线学习和虚拟现实),以及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福祉的更多关注。
6. 政策与实践:各国政府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监管教育质量来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同时,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其理论和实践都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当谈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时,儿童早期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早期教育对儿童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掌握早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实践方法,以期为儿童早期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脑科学理论等。
儿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不同阶段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发展,其中著名的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其中包括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脑科学理论关注脑部发展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如脑神经可塑性和敏感期等。
二、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方法1. 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游戏是儿童早期学习的天然途径,通过合适的游戏活动,儿童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并将学习与乐趣相结合。
2. 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环境儿童在早期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刺激,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社交互动的学习方式孩子们通过与同伴和成年人的社交互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
4. 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儿童早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儿童早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儿童过早接受学术化教育、教师素质不高、家庭环境差异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强调游戏与学术的平衡早期教育不应过早地强调学术知识的灌输,而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力量,应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要点
早期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要点1、早期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千万不要任孩子自然长大,消极地 等待孩子脑成熟以后再教育, 那极不利于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 (主要是6岁前) 形成最有 效的脑功能大网络。
2、早期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这个潜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积淀,人人都有这种巨大 的遗传潜能; 但这种潜能只有在婴幼儿时期才得以较为充分地开发, 不然将迅速被埋没。 人 的各种潜能只有大脑生长发育期才可能较为充分激发出来。
早期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这是给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运。经大量调
查,早期教育必须培养孩子6大性格基础: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 独立性、有创造精神 ——这是人生和人才成长的一本万利之举。怎样培养优良性格,《0岁
方案》已作大量有效的研究,为社会所渴望。
9、孩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一个发现、发明、创造型人
5、孩子出生至3岁是母亲、家庭的 “二次孕育 ”期,即孕育孩子 “心理生命 ”的成长 ——构建 起人生的 “潜意识板块 ”。人的潜能意识板块铸就以后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态度的 行为,在今后的人生百年中都难以完全抹掉。
6、科学育儿要 “两个生命 ”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特别 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 “第二生命 ”——心理的能量。 第二生命的养育需要16个心理营养区,一百多种心理营养素, (详见《0岁方案》,其内容 包涵了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研发的多元智能) 。
《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基础》教案
《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基础》教案教学主题任务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理论任务二:婴幼儿早期教育理论教学课时第5-6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常用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理论,了解它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启示。
二.了解婴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掌握相关理论中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设计与组织的启发。
三.形成实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婴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并掌握相关理论中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设计与组织的启发。
教学难点 1.系统论和情境论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启示。
教学设计一.引入:教师和学生讨论案例,思考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为什么需要依托理论?需要依托哪些理论?(一)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王晴老师的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问题。
(二)教师总结: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与3-6岁幼儿教育活动有很大区别,它们依托的理论基础也不太一样。
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两种常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理论:系统论和情境论。
(一)理解“系统论”1.教师向学生介绍系统论的基本观点,重点强调系统论设计教学的环节,以及各环节中是如何以“婴幼儿为本”的。
2.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分析与评估婴幼儿的需求?(二)理解“情境论”1.教师向学生介绍情境论的基本观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比较一下系统论和情境论的区别:前者更强调整个教学设计的整体过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衔接与呼应;后者更多关注受教育群体的独特性,强调为他们设计的教育活动是最适宜的,可以不断优化调整的。
三.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系统论和情境论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启示。
(一)教师向学生讲解两个理论的三个启示。
(二)教师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体现了对婴幼儿的尊重?2.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和3-6岁幼儿的家园合作有什么区别吗?3.为什么评估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而言很重要?四.了解古代、近代婴幼儿早期教育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思想中,我国与西方有何区别?为什么不同?2.详细讲解近代婴幼儿早期教育思想,选取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蒙氏教学法、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六位著名的教育家及其代表观点。
幼儿园学前教育理论知识
幼儿园学前教育理论知识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对幼儿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阶段。
学前教育是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的基础,对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2.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发展理论:通过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指导教育者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幼儿通过感知、认知、思考等过程来理解世界,教育者需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相应教学方案。
-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通过模仿、观察、交往等方式学习,强调社会情境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学前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学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当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注重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学前教育理论也倡导幼儿的自由探索,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4. 学前教育的重点内容学前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情感教育: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语言发展:针对幼儿语言习得的特点,通过游戏、歌谣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 认知启蒙: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社会技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5. 学前教育的实施原则在实施学前教育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个性化教育。
- 体验教育: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 家园合作:和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 综合发展:全面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6. 总结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步,对幼儿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理解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能够引导教育者更好地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早期教育知识点总结
早期教育知识点总结导论早期教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的教育,也被称为幼儿教育。
这一阶段是儿童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也是他们学习能力、情感和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早期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造性、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早期教育知识点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了解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基础。
早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和理解儿童生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便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活动。
著名的儿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爱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智力和社交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早期教育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早期教育者需要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早期教育的活动早期教育的活动应当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当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5.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父母教育方式、亲子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6. 早期教育的评估早期教育的评估是了解儿童学习和成长情况的关键。
早期教育者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了解儿童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7. 早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早期教育的基石。
早期教育者需要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了解儿童的成长发展理论和教育技巧,以便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
结语早期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重视家庭教育、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教育得法而成为具有高超智能和优良品行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必须从早期教育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智力开发有什么意义?早期教育能开发孩子多大的潜能?孩子大脑成熟期在什么时候?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是否有不良影响?早期教育该怎么实施才得法?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与没有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有什么差异?这是每个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早期教育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展谁不知种庄稼要赶季节,错过农时和季节就会影响收获,甚至可以毫无收获。
谁不知道种庄稼要育苗、培土、锄草、灭虫、浇水、打枝等。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必须去做,否则就会影响收获,甚至毫无收获。
谁不知道播下种,不能任其生长和发展,不管不问。
谁不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昨。
可是,有谁知一人之计在于童呢?培养孩子像赶农时和季节一样,必须从细小时期尽早抓起,年龄越小,智力提高和发展的可能性越大。
什么原因呢?脑生理专家研究证明婴儿出生时,脑的发育还未完善,脑的沟回不明显,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较小。
在婴幼儿脑发育期,婴幼儿的脑容量增长得特别快,脑细胞分裂得也快。
其表现为:脑细胞个子变大,脑沟回明显,脑细胞轴突变壮,树突增多,脑髓的重量也就增加了。
这时要想让婴幼儿的大脑发育的好,脑神经发育完善,它需要两方面的营养:一是食品的营养,二是精神营养(即教育)。
这个时期除保证仪器营养以外,如果成年人有意识地给婴幼儿的大脑以丰富的外界刺激(意识教育),就能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健康发展。
因为,刺激得越多,婴幼儿的脑神经元树突越发达,多大树的根,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像脑的网络,交叉密布。
这些“网络”越稠密,孩子越聪明。
反这,刺激得越少,“网络”稀疏,孩子越愚顿。
人在生长过程中,首先发育大脑,然后发育四肢。
孩子个头长高到成人,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而幼儿的大脑,在五岁之前脑重量已达到1010克左右,(成年人脑重量为1400克左右)。
相当于成年人的75%,7岁的儿童脑重量已基本接近成年人。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原因,抓住幼儿脑发育的关键期正确早期教育,就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早慧儿童”。
二、幼儿不幼稚,其潜能惊人,其能力超人教育专家预测:21世纪的教育是开发人脑资源的教育,把人脑的智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比仅仅传授知识意义要大得多。
人的大脑潜力究竟有多大?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人脑只使用了5%—10%,其余90%尚未开发,即使是爱因斯坦那样的人,大脑也只用了30%。
人的脑细胞,脑容量都差不多,而造成各人的智力上的差异,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习和教育,不同的培养与训练造成的。
所以,教育是提高人类智力和能力的基本途径。
早期教育能发掘幼儿多大的潜能?根据早期教育的理论原理,笔者于1993年7月开始,在河南省郑州市对60名4-6岁的幼儿进行了早期教育综合训练。
开设了快速识字、计算、英语、智能训练、美术、音乐、游戏、手工、阅读、思想品德、体育、书法等课程。
时间:10个月。
效果惊人,这些幼儿识汉字3000左右,能读书报。
能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和一些数乘法,能用250多个英语口语和常用语对话和表演节目,会50多首古诗文,参加当年日本国际儿童画展,两个金奖、一个银奖。
囊括当地电视广播少儿节目第一等奖。
当年阅读的少儿读物:《西游记》、《封神榜》、《孙子兵法》、《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故事》、中小学语文课本等。
当地教科所鉴定:60名幼儿,没有一个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儿童。
全部是智商在90-120之间的普通儿童。
这种早期教育大容量的信息刺激,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没有不良影响?毕业前,请来幼儿园保健医生,对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孩子进行了对比性全面身体检查。
检查结果证明:实验班的孩子不但发育正常而且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还超过了普通班同一年龄组其他孩子的平均值。
早期教育实验班,没有考试,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压力,没有越学越傻,没有厌学拒学,幼儿的智力经过综合训练后,有显着的提高,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至好评。
六年来,已有350多名幼儿经过这种学龄前的早期教育训练后,进入了“超常教育实验小学”,他们用了四年的时间,学完了六年的小学课程,第一届毕业班升入中学时,平均年龄10岁,最小年龄8岁半。
有人惊讶!幼儿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记得这么多东西?实践给了我们启示和答案。
其实,对婴幼儿,你不对他进行有意识的早期教育,他每时每刻也在无意识中学习。
因为这是幼儿自身发育成长的生存本能的需要。
动物生下来要跟母亲学会奔跑和捕食,这些生存本能所决定的。
人也是动物,婴幼儿学会生存的基本特征是“求知”。
为什么婴儿在吃饱睡足了之后,不愿意躺着而要求大人抱着呢?因为抱起来后,他可以用眼睛看到周围的人和环境,这是他学习的方式。
抱起来后他立即就不哭了,学习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为什么人们常说抱大的孩子比睡大的孩子聪明呢?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幼儿不愿在屋里呆着,闹着大人带他们上大街,大公园,上商场,这是他们求知学习的方式,是他们学习生活,了解社会的手段。
为什么幼儿的疑问总是很多,不停地向大人问这问那,这是他们“求知”的心理特征。
大人告诉他搞明白了,他会特别愉快和高兴,他的求知和探求的火花可能从此消失,他的自信的火花也可能被淹灭。
生活和大自然在孩子眼里是个神奇的谜,它强烈地吸引孩子去探索。
不要看不起小孩,他们个个都是学习的能手。
当他在会讲话之前,他已经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主要是大们的语言录存在脑海里,他的发音器官一旦成熟,他就将这些声音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不要以为他们不会讲话,啥都不懂,对婴儿一定要不停地对他们讲话。
讲标准语,不讲儿语,讲地方话和变通话,也可同时讲外语等,婴幼儿都能学会。
别小看幼儿,1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学会了语言,能用口语交流,并开始学会走路。
难道他们不是学习的能手吗?2年的时间内,他们已经认识生活中几千种事物。
还有幼儿2、3岁能认得几千汉字符号,能读书报,更令人不可思议。
三、幼儿奇特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六年多来的早期教育实践,使我们渐渐了解到幼儿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
幼儿大脑接受外界环境大量丰富的信息刺激,主要是通过眼睛、耳朵、味觉、嗅觉、肢体的触摸等身体器官接收感受的。
其中,眼睛是接受住处的重要渠道。
幼儿的眼睛像摄像机一样,摄取生活中的人和物的图像,并将此图像印制在脑海里。
他们的知识信息,70%-80%是用眼睛这个器官来获得,其次是靠耳朵,幼儿的耳朵像录音机一样,录取外界的声音,录取生活中大人语言的声调,并将些声像录制在脑海里,而且原声原调复制得不走样。
所以,北京的孩子会讲北京话,上海的孩子会讲上海话,广东的孩子会讲粤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年年月月,中国南北语言的差别难以消除,这就是在幼儿1-3岁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因环境不同,孩子早期接受不同语言声调造成的差异,而且孩子从小记录在脑海中的故乡之音终身难改。
实践证明,幼儿的记忆特征是:脑图像和脑声像的录印式记忆。
而且幼儿天生是这种学习方法的能手。
他们用这种学习方法,无意识地,轻而易举地毫不费力地,自然而然地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认识了几百种,甚至几千种事物如:房子、汽车、水果、家具、电器、花草、树林等等。
他们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掌握了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汉语口语词汇,能流利地与大人交流。
所以幼儿有惊人的探求力、模仿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是成年人不可思议和望尘莫及的。
现将成年人的记忆方式与幼儿的记忆方式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明显的差别。
1、成年人: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经验体会式记忆。
幼儿:具体的脑图像,脑声像式记忆。
年龄越小脑图像越清晰,图像的信息越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2、成年人:联想、归类、理解记忆。
不理解的东西排斥记忆。
幼儿:兴趣记忆,好奇心记忆。
先记忆,后理解,记忆无排斥性。
3、成年人:由部分到全体,由全体到部分,有思维过程记忆。
幼儿:全盘接受,囫囵吞枣,照葫芦画葫芦,无思维过程记忆。
4、成年人:有目的,有思考,有筛选,有整理,有主次式记忆。
幼儿:无目的,不会选择,不加整理,不懂思考,不分主次式记忆。
总之,幼儿的记忆特点是:不求甚解,不加选择,不知难易,不顾深浅,无目的性,一切凭兴趣。
而且一旦记住,像刀刻在石头上一样,终生不忘。
所以,幼儿期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我们千万不可白白地浪费幼儿的智力,只让他们吃喝拉撒和玩中度过。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马卡边柯曾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之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因此,早期教育,是人的一生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
四、幼儿玩与学的界线青年人的心理基本特征是:“恋爱,结婚”;中年人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建功立业”、“事业有成”;老年人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健康长寿”。
而幼儿的心理基本特征是:“求知和学习”。
这是人的生存本能的需求。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们眼里,生活是美好的,色彩斑斓的,神奇无比的。
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着他们去探求,去体验,去模仿……父母长辈们都知道,给孩子们买玩具,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买玩具,只是为了孩子能痛痛快快地玩。
然而,成人和父辈们是否还知道,这些玩具,哪一样不是生活的微缩?哪一样不是生活的再现?汽车、娃娃、厨房用具、医生听诊器,用积木搭房子,各种动物等等。
孩子是通过玩这些玩具来学习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孩子们玩“过家家”,拍着娃娃睡觉,娃娃病了学着医生的样子看病打针,他们开飞机、开汽车,学着警察的样子开枪抓坏蛋。
谁能说玩具只是玩而不是学习呢?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得到“学生生活”的体验和快乐,得到求知的满足。
所以,幼儿玩与学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他们是玩生活、玩学习,即在玩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玩与学无界线。
玩具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有效手段,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除此外,现实生活中对父母成年人生活的模仿,还有听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读书,看电视等。
他们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了解生活和人与人的交往,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建立起“人之初”的是非观和道德观。
这就是儿童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的缘故。
幼儿的玩与学是统一的,而成年人却将孩子们的玩与学看成是对立的。
有些人的观点:“幼儿学习什么,还他们金色童年,让他们快快乐乐的玩吧,该上学的时候再学习不晚。
”他们认为: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是玩,逛商店、买玩具是玩,弄沙戏水是玩,听故事,看动画片是玩。
只有让孩子坐在桌前,拿出本子和笔来写字才是学习。
成年人还往往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让孩子看动画片,让孩子去写字,喝令在院子里玩得正高兴的孩子回家写作业,读书。
限制孩子的各种兴趣和活动,而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和思维方式的圈子去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