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及检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ppt课件
请大家自觉维持实验室的卫生和秩序!
Hale Waihona Puke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王欣欣
一、细菌的分离
1、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 方法称为分离。 2、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 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
1)病料采集
病料:疑似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养殖动物 以鱼为例,常见症状:体色发黑,体表溃 烂、充血、粘液增多,鳃、鳍破损,内脏 红肿,腹水,眼球凸出或浑浊,肛门红肿 等等。 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部位(上述症状) 病料死后→应立即采集,越早越好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ATB Expression:自动化微生物鉴 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核 酸检测技术, 包括基因测序、指纹图谱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GC 含量测定等。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Hale Waihona Puke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王欣欣
一、细菌的分离
1、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 方法称为分离。 2、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 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
1)病料采集
病料:疑似细菌性疾病的水产养殖动物 以鱼为例,常见症状:体色发黑,体表溃 烂、充血、粘液增多,鳃、鳍破损,内脏 红肿,腹水,眼球凸出或浑浊,肛门红肿 等等。 活体病料→应考虑病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部位(上述症状) 病料死后→应立即采集,越早越好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ATB Expression:自动化微生物鉴 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核 酸检测技术, 包括基因测序、指纹图谱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GC 含量测定等。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球菌的培养和鉴定实验课件
复习思考题
1. 致病性球菌的鉴定流程? 2. 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细菌染色和形态
区别?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三 球菌的培养和鉴定III
教 员: 顾 江 单 位: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E-mail: jianggu2012@
实验内容三 生化反应鉴定
1.触酶试验 【原理】 H2O2 过氧化氢酶 H2O + O2 【操作】取洁净玻片一张,滴加3% H202一滴,以接种环分别
取待检细菌培养物少许,在H202中磨匀,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阳性为半分种内产生大量气泡。葡萄球菌为阳性,链 球菌为阴性。
【意义】 触酶试验可区分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甲型链球菌为阴性。
【意义】
胆汁溶菌试验可用以区分甲型链球菌和
肺炎链球菌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内容三 生化反应鉴定
【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 ▪ 挑取细菌培养平板上的单个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掌握:
1.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的检验程序 2.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
1. 致病性球菌的鉴定流程? 2. 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的细菌染色和形态
区别?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三 球菌的培养和鉴定III
教 员: 顾 江 单 位: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E-mail: jianggu2012@
实验内容三 生化反应鉴定
1.触酶试验 【原理】 H2O2 过氧化氢酶 H2O + O2 【操作】取洁净玻片一张,滴加3% H202一滴,以接种环分别
取待检细菌培养物少许,在H202中磨匀,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阳性为半分种内产生大量气泡。葡萄球菌为阳性,链 球菌为阴性。
【意义】 触酶试验可区分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甲型链球菌为阴性。
【意义】
胆汁溶菌试验可用以区分甲型链球菌和
肺炎链球菌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实验内容三 生化反应鉴定
【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 ▪ 挑取细菌培养平板上的单个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掌握:
1.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的检验程序 2.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
医院常规空气细菌培养PPT课件
第14页/共23页
•
6、采集标本要无菌观念强、操作熟练、标记清楚明确。
第15页/共23页
• 医护人员手采样
第16页/共23页
• 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试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
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²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试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试子放
•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²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试子;
第19页/共23页
•
(10)打开试管塞,火焰消毒试管口、试管塞;
•
(11)用无菌剪剪去棉拭子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人装l0ml采样液的试管中;
•
(12)火焰消毒试管口、试管塞,盖严试管;
•
(13)将酒精灯盖严,整理用物;
•
(14)纪录采样时间、对象、采样人;
第5页/共23页
7、操作步骤与质量标
第6页/共23页
• 1)着装整洁,帽子遮住全部头发,口罩遮盖口鼻;
•
(2)备齐用物:治疗盘或篮、酒精灯、火柴、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根据需要备足量,分别标记
1,2,3,4,5;或东、西、南、北、中;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灭菌棉拭子、试管、试管架、
笔、纪录单、计时表、湿度、温度计。
•
(3)剪指甲、洗手;
•
(4)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的期间采集空气样本;
第7页/共23页
•
(5)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离墙1 m。取出3个培养皿,将培养
皿翻转放在采样点上;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5点,其中
•
6、采集标本要无菌观念强、操作熟练、标记清楚明确。
第15页/共23页
• 医护人员手采样
第16页/共23页
• 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
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试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
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²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试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试子放
•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²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试子;
第19页/共23页
•
(10)打开试管塞,火焰消毒试管口、试管塞;
•
(11)用无菌剪剪去棉拭子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人装l0ml采样液的试管中;
•
(12)火焰消毒试管口、试管塞,盖严试管;
•
(13)将酒精灯盖严,整理用物;
•
(14)纪录采样时间、对象、采样人;
第5页/共23页
7、操作步骤与质量标
第6页/共23页
• 1)着装整洁,帽子遮住全部头发,口罩遮盖口鼻;
•
(2)备齐用物:治疗盘或篮、酒精灯、火柴、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根据需要备足量,分别标记
1,2,3,4,5;或东、西、南、北、中;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灭菌棉拭子、试管、试管架、
笔、纪录单、计时表、湿度、温度计。
•
(3)剪指甲、洗手;
•
(4)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的期间采集空气样本;
第7页/共23页
•
(5)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离墙1 m。取出3个培养皿,将培养
皿翻转放在采样点上;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5点,其中
细菌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PT课件
头孢羟氨苄)
• 环丙沙星:二代喹诺酮类(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咯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即氟 酸)
• 红霉素:大环内酯类 • 呋喃妥因(坦丁):硝基呋喃类(目前由于更有效的低毒的喹诺酮类应用已受限) • 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 • 庆大霉素增效: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有无协同作用 • 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美洛培南、必安培南、帕尼培南) • 左旋氧氟沙星:第三代喹诺酮类(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氟沙星) • 利奈唑胺:恶唑烷酮类 • 苯唑西林: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萘夫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 青霉素: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脲基组青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及β-内酰胺酶抑
制剂 • 利福平: • 链霉素增效:氨苄西林、青霉素活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有无协同作用 • 辛内吉:奎奴普汀-达福普汀 • 复方新诺明:SMZ/TMP磺胺甲恶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 • 四环素:对四环素S可推测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S,但四环素R/I二者也可以S • 万古霉素:糖肽类(替卡拉宁)
• 肠球菌属:氨基糖苷类(除高浓度筛选外)、头孢菌素 类、克林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 耐药
• 鼠疫耶尔森菌:β-内酰胺类抗微生物药 • 鲍曼不动杆菌或无硝不动杆菌:所有氨基青霉素或Ⅰ、
Ⅱ代头孢或氯霉素,这两菌对以上抗生素天然耐药。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亚胺培南,该
• 2 .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SCN): 耐药机制与MRSA相同,多重耐用性比MRSA更为严 重。
17
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ESBL):肠杆菌科的 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氏菌, 可以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从而对β-内酰胺 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和氨曲南等耐药,但 是通常对于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如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 巴坦等敏感,对于四代头孢可能敏感或耐药,对亚 胺培南敏感,由于这种耐药机制有质粒介导,可以 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故其检出率逐渐升高。除了 上述几种细菌外在其他肠杆菌科甚至铜绿假单胞菌 中均有发现,目前看来,复方β-内酰胺类药物头孢 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 治星)效果较好,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 /舒巴坦的耐药性较高。
• 环丙沙星:二代喹诺酮类(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咯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即氟 酸)
• 红霉素:大环内酯类 • 呋喃妥因(坦丁):硝基呋喃类(目前由于更有效的低毒的喹诺酮类应用已受限) • 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 • 庆大霉素增效: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有无协同作用 • 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美洛培南、必安培南、帕尼培南) • 左旋氧氟沙星:第三代喹诺酮类(司帕沙星、妥舒沙星、左氟沙星) • 利奈唑胺:恶唑烷酮类 • 苯唑西林: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萘夫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 青霉素: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脲基组青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及β-内酰胺酶抑
制剂 • 利福平: • 链霉素增效:氨苄西林、青霉素活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有无协同作用 • 辛内吉:奎奴普汀-达福普汀 • 复方新诺明:SMZ/TMP磺胺甲恶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 • 四环素:对四环素S可推测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S,但四环素R/I二者也可以S • 万古霉素:糖肽类(替卡拉宁)
• 肠球菌属:氨基糖苷类(除高浓度筛选外)、头孢菌素 类、克林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 耐药
• 鼠疫耶尔森菌:β-内酰胺类抗微生物药 • 鲍曼不动杆菌或无硝不动杆菌:所有氨基青霉素或Ⅰ、
Ⅱ代头孢或氯霉素,这两菌对以上抗生素天然耐药。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亚胺培南,该
• 2 .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SCN): 耐药机制与MRSA相同,多重耐用性比MRSA更为严 重。
17
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ESBL):肠杆菌科的 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氏菌, 可以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从而对β-内酰胺 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和氨曲南等耐药,但 是通常对于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如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 巴坦等敏感,对于四代头孢可能敏感或耐药,对亚 胺培南敏感,由于这种耐药机制有质粒介导,可以 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故其检出率逐渐升高。除了 上述几种细菌外在其他肠杆菌科甚至铜绿假单胞菌 中均有发现,目前看来,复方β-内酰胺类药物头孢 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 治星)效果较好,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 /舒巴坦的耐药性较高。
细菌培养及检测ppt课件
细菌的营养 物质
细菌的生长 繁殖
能力较差,必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其代谢所 水、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无无机盐 需能量大多从有机物氧化中获得。 1、细菌繁殖生长的条件:营养物质(五种营 致病菌多属异养菌,寄生菌多属自 养成分)、温度(最适生长温度37℃)、 pH 养菌。 ℃ (最适7.2~7.6)、渗透压(多在等渗条件 下)、气体(根据细菌呼吸类型) 2、细菌的繁殖方式:简单的二分裂
不仅含有这种细菌生
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 营养物质,还要有适 宜的PH。本实验所用 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基,应用较广泛,适 于芽孢杆菌、金黄色
1、通过对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 基的配置,了 解配置培养基 的一般步骤和 方法。 2、了解灭菌的 基本原理,以 及实验中常用 的灭菌方法。 3、初步学会细 大肠杆菌的 菌培养的基本 生长状态 技术。
打开高压蒸汽灭菌锅,将里面的灭菌桶取出,向锅内加水 (最好用开水),水面与底架平齐为宜。 2 将扎好的试管管口向上竖放在灭菌桶内,再将灭菌桶放回灭菌 锅。注意:灭菌桶内的物品不能放得太挤,否则影响灭菌效果。 3 加盖,并将排气软管插入灭菌桶的排气槽内。以两两对称的 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紧固螺栓,以防漏气。 4 排出锅内的冷空气。接通电源,当压力上升到49KPa时,打开排 气阀放气,当压力降到0是时,关闭排气阀。重复上述放气过程 98KPa时,控制火力大小,使压力维持在 5 当锅内的压力上升到 一次,以彻底排出锅内的冷空气。 98KPa左右20min。切断电源。 6 当压力降至0以后,打开排气阀,10min以后,旋松紧固螺 栓,取出试管。最后。将灭菌锅里的水排放干净。
细菌及其培养和检测第二讲细菌培养 第三讲大肠杆菌 第四讲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五讲真菌学及其检测 第六讲微生物学及其检测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ppt课件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抗酸染色步骤
1、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抗酸染色步骤
2、染色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
初染
脱色
复染
冲洗
冲洗
石炭酸复红维持 3-5’ 3%盐酸酒精30 ’’ ~1’
冲洗
干燥 油镜观察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美蓝复染1 ’
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 常堆积成团, 排列无序, 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细菌培养及鉴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标本采集原则
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标本容器须无菌,但不得有消毒剂 5.采样后立即送检 6.送检标本应注明细菌来的培源养及和鉴定检验目的
咳痰方法
病人先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表面的菌群 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痰液 无痰可用3%~5%NaCl 5ml雾吸约5min导痰 以清晨第二口痰为佳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清洁中段尿液
尽量取早晨第一次尿液 嘱患者留取标本的前一天晚上少饮水 女性病人 ➢收集标本前用肥皂水冲洗外阴,再以灭菌清水
冲洗尿道口 ➢排出几毫升后,不停止尿流,采集中段尿 男性病人 ➢翻转包皮,清洗尿道口 ➢排出几毫升后,不停止尿流,采集中段尿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种类和用途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革兰染色步骤
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固定的目的:
使细菌的细胞凝固,使菌体与玻片粘 得更牢固; 可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加热固定可杀死细菌,比较安全。
抗酸染色步骤
1、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抗酸染色步骤
2、染色包括初染、脱色、复染三步。
初染
脱色
复染
冲洗
冲洗
石炭酸复红维持 3-5’ 3%盐酸酒精30 ’’ ~1’
冲洗
干燥 油镜观察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美蓝复染1 ’
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 常堆积成团, 排列无序, 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细菌培养及鉴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标本采集原则
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标本容器须无菌,但不得有消毒剂 5.采样后立即送检 6.送检标本应注明细菌来的培源养及和鉴定检验目的
咳痰方法
病人先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表面的菌群 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痰液 无痰可用3%~5%NaCl 5ml雾吸约5min导痰 以清晨第二口痰为佳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清洁中段尿液
尽量取早晨第一次尿液 嘱患者留取标本的前一天晚上少饮水 女性病人 ➢收集标本前用肥皂水冲洗外阴,再以灭菌清水
冲洗尿道口 ➢排出几毫升后,不停止尿流,采集中段尿 男性病人 ➢翻转包皮,清洗尿道口 ➢排出几毫升后,不停止尿流,采集中段尿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种类和用途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革兰染色步骤
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固定的目的:
使细菌的细胞凝固,使菌体与玻片粘 得更牢固; 可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加热固定可杀死细菌,比较安全。
《细菌分离培养》课件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食品工业
在食品工业中,细菌分离培养用 于检测食品中的病原菌,保障食
品安全。
生物能源
利用细菌发酵产生生物燃料,如乙 醇、生物柴油等,替代化石燃料。
生物降解
某些细菌能够降解污染物,对环境 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06
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细菌分离培养》 PPT课件
• 细菌分离培养概述 • 细菌分离技术 • 细菌培养技术 • 细菌的鉴定与分类 • 细菌分离培养的应用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目录
01
细菌分离培养概述
细菌分离培养的定义
细菌分离培养是指从混合菌群中分离 出单一菌种的过程,通过选择性培养 基和特定的培养条件,使目的菌种得 以繁殖并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高了分离效率。
03
细菌培养技术
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
固体培养基
用于细菌分离和纯化, 制备时需添加琼脂作为
凝固剂。
液体培养基
用于大量繁殖细菌,制 备相对简单。
选择性培养基
加入特定成分抑制某些 细菌生长,突出所需分
离的细菌。
鉴别培养基
根据细菌代谢产物不同 ,通过指示剂变化鉴别
不同细菌。
培养方法
01
02
05
04
菌种分离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接种到选择好的培 养基上,通过培养得到单一菌落。
02
细菌分离技术
划线分离法
总结词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使细菌分散生长的方法。
详细描述
划线分离法是最早的细菌分离技术之一,通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细菌 在划线区域内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适用于细菌的纯培养分离。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2024)
涂布分离法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细菌学检验ppt课件
·
8
二、染色标本
(一)常用染料 1.碱性染料: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有
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 等;荧光染料有荧光标记的抗体
11.12.2020
·
9
革兰染色(gram stain) 方法: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1、结晶紫初染
1 min
2、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革兰阳性球菌
3、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4、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
原理:
G+等电点低,带正电荷的碱性燃 料作色牢固
G+细胞壁肽聚糖层多,G-细胞壁 脂质含量高
G+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 紫、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阴性杆菌
11.12.2020
·
16
(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1.营养物质 蛋白胨、肉浸液、牛肉膏、糖类、醇类、血液、 无机盐类、鸡蛋和动物血清生长因子
2.凝固物质 琼脂、明胶、卵白
3.抑制剂和指示剂 胆盐、蔷薇酸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等
11.12.2020
·
17
(二)培养基种类
1.基础培养基(based medium) 2.营养培养基(nutrient medium) 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5.特殊培养基(special medium)
11.12.2020
·
18
1.基础培养基(based medium)
含有大所属细菌生长所需 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 肉浸液,俗称肉汤(broth), 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 用于培养一般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