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
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的素质还有很大欠缺。文章分析了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管理类人才培养对策
一、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的素质欠缺
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渴求着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无论就其课程设置抑或教学组织、教学实践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综观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的反映,对其素质欠缺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思维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思维模式较单
一,缺乏预见性、超前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二是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无从下手;在对工商企业进行方案策划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三是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生活与工作习惯与现代企业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为个人自信不足或过度,不少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愿意从事基层岗位工作。四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少毕业生外语水平有限,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语言表达贫乏,缺乏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
2.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对于以上所述的人才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综合分析其根源,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类型上应定位为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从层次上应定位于工商企业中低层管理类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如“两课”、文化基础课时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致使学生产生专业的失落感,害怕毕业后无法胜任职业的专业化分工。管理类本科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其应用型特点,必须从理论教学培养模式中走出来,以掌握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为主导,形成理论与方法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2)师资水平存在差距
从全国范围看,出现了各高校管理类教育一哄而上的现象,短短的时间这么多高校开办管理类教育,最令人担心的是教学质量问题。管理学科有很强的操作性,管理学教师要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体上看我国管理学师资的总体水平和国际一流学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缺乏实践经验和必须的数理基础知识等系列问题。
(3)教学方式、手段和教材急待改革
欧美国家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大量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授课大多采用小班制(20人左右),教材更新频率很快,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校在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应届高中生,实践经验缺乏,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程讲授法,现场模拟、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极少,学生实践条件也不理想,实习基地缺乏。
二、提高我国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呼唤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我国各类高校应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改革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管理人才。对管理类专业来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使学生熟悉WTO规则要求,毕业后能有效地利用WTO 规则去应对挑战;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在未来的经济工作中能善于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其次,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快速变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制订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第三,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一招鲜,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至于全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修读或副修第二专业来完成,当然在专业计划的任选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以照顾全面发展的需要。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管理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多学科的系统综合。基于此,从事管理类本科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第一
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方案决策的能力;创新性的学术研究能力;工商企业实务运作能力。
高校必须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通过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改革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改革。下列课程将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凸显它们特殊的价值:
一是培养双语人才的课程。入世后企业更加需要与不同语言的客户打交道。因此,高校管理类专业应开设普通和专业外语,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双语表达能力的专业管理类人才;同时也应重视母语的继续教育,提高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二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自主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从世界各国来看,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