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民族与世界观

合集下载

鲁迅爱国主义演讲稿

鲁迅爱国主义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演讲。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文化繁荣而奋斗。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中。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曾写道:“我是中国人,我要救我的祖国。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危亡,民族衰败,鲁迅先生深感民族命运的沉重。

他深知,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以笔为武器,唤醒民众,唤醒民族精神。

首先,鲁迅先生关注国家命运,忧国忧民。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段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唤起了民众的抗争精神。

其次,鲁迅先生关注人民疾苦,关注民生。

他在《呐喊》中写道:“我写这些小说,就是想唤醒人们,让人们看到社会的黑暗,看到人民的痛苦,从而改变这种状况。

”鲁迅先生关注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人民,用他的笔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的权益而斗争。

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中。

首先,鲁迅先生坚定信仰,不畏强权。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始终坚定信仰,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在《华盖集》中写道:“我愿意做野草,哪怕被践踏,也要发出生命的火花。

”这种坚定的信仰,使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封建落后、支持民主进步。

鲁迅深知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他提倡民主进步,反对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封建制度,推动中国的进步。

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

鲁迅反对外来侵略,强调要坚持民族自尊,反抗外国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三、反对腐朽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鲁迅反对腐朽思想,提倡科学发展,主张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中国进步。

四、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

鲁迅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改革教育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五、反对宗教迷信、推动科学文明。

鲁迅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发展。

鲁迅的世界对鲁迅思想的全景式解读

鲁迅的世界对鲁迅思想的全景式解读

鲁迅的世界对鲁迅思想的全景式解读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现代化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对鲁迅的世界观以及他的思想进行全景式的解读,探索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看法。

一、鲁迅的世界观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世界观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他对封建制度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揭示封建秩序的黑暗和残酷,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平。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了以“草木犹如疯长”,“似乎日日夜夜都有悲惨的声音呼喊着要革命”等句式来表达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2. 对现代化的思考鲁迅同时对现代化社会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动荡、人性的扭曲、个体的迷失等。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来展现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就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评。

3. 对人性的关注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社会环境所扭曲和腐蚀。

他反对封建社会的“伪君子”,并呼吁人们回归本真的自我,从而实现个体的解放和社会的改变。

二、鲁迅思想的主要内容1. 反对封建文化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他认为封建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他通过揭示封建文化中的迷信、封建礼教等问题来呼吁人们要拒绝封建文化的束缚,追求人的解放。

2. 呼唤民主和科学鲁迅主张要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民主社会才能保障个体的权益,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只有科学才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体解放提供有力的支持。

他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形象来呼唤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

3.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鲁迅对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和工人的处境给予了关注。

他通过作品中的农民和工人形象来揭示他们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压迫。

他希望通过呼吁对这些群体的关怀,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

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3.中学生应以学业为主,阅读鲁迅作品会占用学习时间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近年来,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阅读鲁迅的作品,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

二、中学生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中学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鲁迅的作品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其独特的思想深度。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鲁迅的作品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鲁迅的作品中,关注民生,关注民族命运,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的人文关怀,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中学生不该读鲁迅的观点和理由1.鲁迅的作品过于深刻,中学生难以理解。

鲁迅的作品中,涉及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对成年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更何况是中学生。

中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

2.鲁迅的作品涉及社会问题较多,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对民众愚昧、落后的揭示,可能会让中学生对社会产生负面的看法,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有关三观的名人小故事

有关三观的名人小故事

有关三观的名人小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位名人的小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三观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马云。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的成功故事家喻户晓。

他的三观故事始于年轻时的一次失败经历。

在一次英语比赛中,马云获得了第二名,但他却对自己的实力充满信心,认为自己是第一名。

这种自信源于他坚定的价值观: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他在创业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马云的世界观是开放和包容的,他相信全球化的趋势,致力于让中国的中小企业走向世界。

而他的人生观则是回馈社会,通过创办阿里巴巴,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家实现梦想。

其次,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成就影响了整个现代科学领域。

他的三观故事源于他对和平的执着追求。

在二战期间,爱因斯坦积极参与反战活动,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世界观。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福祉服务,而不是用于战争和毁灭。

爱因斯坦的人生观是追求真理和美好,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未知领域,为推动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再来谈谈文学家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三观故事体现在他对弱者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为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呐喊。

他的价值观是关注民生,倡导民主与自由。

世界观则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剥削和压迫。

鲁迅的人生观是执着地追求真理,用自己的笔触唤醒沉睡的人们,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通过以上名人的三观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要具备坚定的价值观,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勇敢追求梦想。

2.拥有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关注全球发展趋势,把握时代机遇。

3.人生观方面,要以回馈社会为己任,关注民生,为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

关于鲁迅的世界观和创作

关于鲁迅的世界观和创作

从 而 改 变 了 地 主 阶级 子 弟 的 偏 见
身 上 注 入 和 自己 阶 级 出 身 不 相 容 的 血 液
现 在 在 我 们 鲁 迅研 究 和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的 领 域 里 说 里找 到证 明
:
,
止 出 现 了一 种 看 法
,
,
它 从 鲁迅 的 小
五 四 时 中 国知 识 分子 是先 进 的
对 被 压 迫 农 民 所受 的 痛 苦 理 解 的 深 度 代 中 国 的 伟 大 作家
, ,
,
终 究很 难超 越 鲁迅
,
这 里 说 明 鲁 迅 之 所 以成 为 现 继承
,
不 只 决 定 于 他 对 近 代 西 方 先 进 文 化 思 想 的吸 收

而 且 也 决定
于 他 和 贫苦 的 劳 动 人 民 的 关 系 识
,
` 、
,
农 民 是落 后 的

因此
,
人们 在 当 时 就 只
,
能 向知 识 分 子 学 习
而 不 存 在 向 农 民 产习 的 问 题
, ,
这 种情 况

,
就使 得鲁 迅 和人 民
首先
是和 被压 迫 农 民 的 关 系 问 题 的 研 究
,
更 具有 现 实 的 意 义 了
研 究 一 下 鲁 迅 自己 的 实 际 情况 和 经 验 是从 鲁迅 研究 当 中发 生 问题
,
《 朝 花 夕 拾》 里 的 不 少 篇 章都 可 以 找 到 说 明 社戏 》 以及 回 忆 录 性 质 的 《
是 现 在 每 一 个鲁 迅 研 究 者 都 知 道 和 承 认 的
, ,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 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 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文案大全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 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人称“文思革”。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

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

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

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浅谈鲁迅的民族观与国民性的批判1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思想“国民性“,又称”国民性格“或“民族性格”,英文写成“national character”。

一般说来,国民性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的群体人格,是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成员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民族心理以质的规定。

国民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①。

国民性问题自20世纪初即受到中国第一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视。

1902年前后,梁启超以《新民说》为题,写了大量文章,痛陈中国国民性的问题,这些文章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国民性改造运动从此兴起。

而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开始的,几乎与梁启超是同时的,但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且他的写作生涯也始终是与国民性思想相伴随②。

从梁启超到鲁迅,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国民性问题一直被简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洗心革面的问题。

而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固然会影响社会,社会环境更有力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强调国民公德,忽视个人权利的独立意义,是当时国民性批判的基本论点。

“以全国之观念为观念,以全国之感情为感情,以全国之思议为思议,以全国之运动为运动,人人知其为国家之一分子,为共同社会之一质点,而公德发达如晓日之升于天,公权牢固如盘石之根于地,,个人权利主义者,非个人权利主义,实公德之建筑场也。

故天赋人权者,生人之公理,天下之正义也③”。

鲁迅看来,以西方近代国民性及其西方文明模式的“世界人”作为改造中国的途径,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自我和个性,因而他认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和民主制度并不能解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而为了克服其中的以群体性阻碍个体性的劣势,他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人生价值观,将独立的个人放在主导位置,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的核心思想——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

但是要想改变国民精神,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国民精神的弱点,而中国人国民性的弱点决不是天生的、固有的。

了解一位名人的成长鲁迅的故事

了解一位名人的成长鲁迅的故事

了解一位名人的成长鲁迅的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鲁迅的背景和家庭2.鲁迅的求学经历3.鲁迅的文学创作4.鲁迅的社会活动和影响正文(篇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对社会的关爱和对国家的担当。

首先,我们来了解鲁迅的背景和家庭。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但由于家道中落,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富裕。

这种经历让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我们看看鲁迅的求学经历。

鲁迅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先后在江南高等学堂、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但由于时局变化和个人志向,他最终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再来看看鲁迅的文学创作。

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呐喊》等,这些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鲁迅的社会活动和影响。

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传播。

他关心青年,鼓励他们投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事业。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英雄”,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迅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但他以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目录(篇2)1.鲁迅的背景和家庭2.鲁迅的求学经历3.鲁迅的文学创作4.鲁迅的社会活动和影响5.总结正文(篇2)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奋斗。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背景和家庭。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但由于家庭的衰落,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富裕。

这种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接着,我们来看鲁迅的求学经历。

鲁迅从小聪明好学,但由于家庭的原因,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对鲁迅的赞美作文范文精选

对鲁迅的赞美作文范文精选

对鲁迅的赞美作文导语: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这是对鲁迅的赞美。

也是对鲁迅的肯定。

欢迎阅读。

第一篇:对鲁迅的赞美绍兴,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从古至今,历代名人辈出,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巾帼英雄秋瑾等等。

他们的出现,如同黑夜中闪闪烁烁的星星,打亮了中华历史的长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鲁迅——可是人人皆知的伟人。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时候的鲁迅非常喜欢到乡下去,因为在那里,他不用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而是可以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到河里划船、钓鱼、捉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是去田野里捉蟋蟀、逗蛐蛐……每逢村里演社戏的时候,他就和伙伴们划船来到戏台前,看武术演员翻跟头,不亦乐乎。

少年时的鲁迅虽然贪玩,但是他善于从玩中思考,得到书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和乡下的孩子们建立下了深厚的友谊,了解了乡下农民吃苦耐劳的性格。

青年鲁迅非常热爱读书,几乎每天都要与书“打交道”,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常常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使自己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成分。

成年后,鲁迅先生深爱写作,为了拯救支离破碎的中国,他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呐喊》、《彷徨》、《野草》、《阿Q正传》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不朽之作。

其中,《热风》中有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明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照亮他人,连我也在内。

”这段话深刻地表达出了鲁迅对中国青年的`期望。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的文学思想一、鲁迅的文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这两个理念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并对于其作品散发出强烈地令人共鸣和思考。

1.1 鲁迅主张爱国主义鲁迅认为一个民族只有通过深入反省自己并解决自身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与封建制度以及畸形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用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丑恶与黑暗面,并以此呼吁民众觉醒、改革与进步。

他坚信只有解放个人与国家内部潜力,摒弃传统桎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因此,爱国主义成为了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1.2 鲁迅倡导人道主义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状态充满关切,并通过自己的写作让世人深入思考。

他厌恶当时社会中心里腐朽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悲剧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体在意识形态上被束缚的痛苦。

他强调个体主义和平等,在他的小说中,每个人都被赋予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无论是低贱者还是高贵者。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也使得鲁迅与许多读者产生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存在。

二、鲁迅文学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2.1 文学表达方式——白话文运动鲁迅以他自己发起与推动的白话文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化变革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白话文运动之前,大部分中国小说都采用了传统文言语言进行写作。

而鲁迅通过使用通俗易懂、平实朴素并且直接表达的白话文,有效地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这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思考,并进而与其作品产生共鸣。

2.2 历史反思与社会批判鲁迅始终关注着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达透彻揭示了许多社会弊病。

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们被封建礼教束缚而无法呼吸、发展自我等形象的塑造,深刻影射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体权利和发展的限制。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作品及简介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鲁迅国民性

鲁迅国民性

1:鲁迅的启蒙主义所针对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所衍生的传统意识,千百年来,中国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推行蒙昧主义,禁锢民众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秩序,求得长治久安的手段。

在鲁迅看来,思想意识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国民是“愚弱的国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其作品都基于改变人民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鲁迅认为:民族兴亡,系于启蒙。

“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集外集拾遗补编》他要以自己的文字来为改变民族命运贡献力量。

剖析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启蒙立人的思想,表面冷静,内心是充满怜爱,主要视角是面向他们病态的灵魂。

当鲁迅匿多的思考如何改造国民性格的时候,他深深的为大多数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萎黄桔死的老百姓的处境而悲哀而痛苦。

于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立人”、为“救人”、为“新人”,鲁迅以全新的反封建的价值观念,向中国封建主义及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了最全面最有力的批判。

震动了一个时代的救救孩子的呐喊。

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强烈呼唤,鲁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以他的永不消逝的文字。

一记得卢叔宁的《劫灰残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看透的人,第一个将中国的真相揭示袒露在人们面前的,人……鲁迅在生前受到无穷的攻击和暗箭,而死后在一些人则庆喜地将其忘却掩灭。

更有一些人则以尊崇他的姿态将其摆在他们宗祠的祭坛上加以顶礼,其目的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神像来装饰自已的门面或驱斥自己的政敌,他们何敢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揭露,入木的批判,不妥协的斗争呢?鲁迅的印着自己、他人、社会刺去的解剖刀变成了专向不祈祷、不跪拜的异教徒的威严的法剑。

鲁迅在生时所无限同情又无情地憎恶的阿Q们,还有那鲁迅用厌恶与蔑视之笔画下的聪明人们(假洋鬼子、奴才)在鲁迅死后,倒反过来将他“聪明地”“阿Q化”了。

015 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之重要,根本之处不在于其是否被归于马列信奉者行列

015 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之重要,根本之处不在于其是否被归于马列信奉者行列

右而左
2011-2-7
05txlr网友原文链接:
乌有之乡:/Article/Shownew.asp
强国论坛:/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07201579
致右而左网友:鲁迅先生不是马列主义者吗?
右而左网友在《抬眼向上,谁是左派?》(/Article/Class22/201101/212278.html
1949年以前,革命史意义上的左派,主要是体现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反封建反帝以及传播马列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行动。鲁迅是个特例,他反封建也反帝,但不是马列主义信奉者,就严格的革命史意义来说,他还不是左派,只是左派同情者,但一般也被归于左翼,他也实际加入过“左联”(后来种种原因退出)。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鲁迅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广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使他明确地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用阶级斗争的观点代替了进化论的观点,抛弃了那些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帮助他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并且使他很快就自觉地用辩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他所接触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真理渗透在后期他对许多问题精辟的分析中,无产阶是有关的历史资料和记载,共分五个部分:
一、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
二、鲁迅先生与马列主义理论
三、瞿秋白同志的论述
四、毛泽东同志的评价
五、鲁迅先生部分马列主义重要论著篇目
【一】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
我时时说些自己的事情,怎样地在“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也正是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的坏脾气。只是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却是的确的。

人物介绍(鲁迅)PPT课件

人物介绍(鲁迅)PPT课件

排斥异端
阿Q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 念和行为,采取排斥和打 压的态度,反映出狭隘的 思想观念。
祥林嫂: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祥林嫂遵守封建礼教,最 终却被封建礼教所吞噬, 表现出封建礼教的残酷和 虚伪。
悲惨的命运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 下,经历了丧子、被赶出 家门等一系列悲惨遭遇。
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题材选择影响
鲁迅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和弱势群体的命运,这种题材选择对后世作家 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现实和人性。
在当今时代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
社会批判
鲁迅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鲁迅作品依然具有深刻的批判 意义,能够引导人们反思社会问题,追求社 会公正和进步。
鲁迅的散文集,回忆了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文笔优美, 情感真挚。
《热风》、《华盖集》等
鲁迅的杂文集,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分析 著称,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歌、戏剧等其他体裁尝试
诗歌
鲁迅创作了多首新诗,如《自题小 像》、《无题》等,表现了他对时 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 矿学堂。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 触西方现代文化,并逐渐形成 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状况
01
辛亥革命前,中国处于清朝末期, 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社会矛盾 尖锐。
02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社会仍然动 荡不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通过祥林嫂的形象,鲁迅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 揭露和批判。

从_呐喊_彷徨_看鲁迅小说的民族特点

从_呐喊_彷徨_看鲁迅小说的民族特点
结语 回首1840至1919这80年 的 历 史 , 这 是 一 段 动 荡 的 苦难的历史, 也是近代极具启蒙精神的新学人在旧传 统与洋学统二者间徘徊游疑、努力探索中国命运新走 向的思想抗争史。近代诗学处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中, 重 铸民族魂、重塑民族新精神的追求便成为它一项很重 要的人物。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所 体现的诗学思想 与这一时代思想是合拍的, 他就是要诗存这段历史, 以 资自鉴, 探索新诗学发展的路径。当然, 也许他的探索 是 初 步 的 , 他 始 终 未 能 解 决 “旧 风 格 ”对 “新 理 想 ”的 困 扰。但他主张“新变”的思路, 他所作的新的理论的探索 却是值得人们久久思索的。
“诗 史 ”观 的 第 二 重 向 度 是 因 史 以 论 诗 。《饮 冰 室 诗 话》中他 一 再 提 出新诗学的发展, 要借鉴西方史诗的创 作经验, 要汲取传统“诗史”说的思想 资源 , 就是希望能 通过史实与诗作的双向关照, 以诗明史, 以史自鉴, 探索 新 诗 学 赖 以 发 展 的 精 神 源 泉 。梁 启 超 的 这 一 思 想 不 免 受 明末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但这更是他作为思想启 蒙者把握时代脉搏、反思现实苦 难、紧贴历史潮流的文 化探索的结果。而这与古典诗歌强调诗言志的教化传 统, 其根本出发点是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梁启 超看来, 国民以诗来提升一己之文化修养、塑 造新的时 代精神是整个国民性进步的前提 , 是“新民”的核心, 也 是 中 华 之 故 国 走 出 苦 难 历 史 的 必 由 之 路 或 思 想 准 备 。出
2007年11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说 中 的 白 描 手 法 的 传 统 。鲁 迅 给 白 描 下 了 一 个 精 到 的 界 定 说 : “白 描 却 并 没 有 秘 诀 , 如 果 要 说 , 也 不 过 是和障眼法反调: 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而 已 。 ”⑨但 鲁 迅 并 未 满 足 于 此 , “他 要 用 极 省 俭 的 文 字 画 一 个 人 的 特 点 , 最 好 是 画 他 的 眼 睛 ”⑩即 点 睛 之 妙 的 白 描 。因 此 他 对 典 型 人 物 的 塑 造 , 着 重 于 内 在 的 社 会性格的刻画, 而外表的肖像画却只寥寥几笔, 勾勒 出传神的轮廓画, 让读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 充 分发挥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民族与世界观
第一,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意思是说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流通才有生命力。

世界文化本是一体的,并无高下之分,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体现了哲学上事物的普遍性原理。

第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概念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能在灿若星河的世界文化中耀眼夺目,脱颖而出呢。

我们在发展经济,文化交流中,切不可失去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要抓住其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第三,联系我国现今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

即谈谈要怎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能针对大众,不失时代感和先进性。

可举发展旅游业的例子等。

第四,总结归纳,深化主题。

可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这有几个的含义
1 民族的发扬广大后才能成为世界的
2 民族的东西理解后世界的也能借助理解
3 民族性的东西本身就是世界性的都是财富
文化艺术只有自己民族的独特风格,不盲目模仿别人,外国人才会喜欢和尊重
一、必须坚持立足自己,突出特色,走民族化的文化建设路子。

一个民
族的发展进步,不是丢掉自己民族特有的东西,改用其他先进民族的东西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提高自己民族的创造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来实现的。

如果简单地移植和改用其他民族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不但永远赶不上先进民族,而且还会丢失了自己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群众之中,为扩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极强的生命力,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特色文化。

只有坚持抓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世界的眼球并走向世界。

二、必须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群众的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作为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任何个人的发明创造,一旦脱离了社会机体,不能成其为文化;任何时尚文化,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也不能流传,群众性是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以往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群众被排斥在文化之外,这是民族文化不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民族文化的定位必须是大众文化,必须服务群众,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现代文艺创作都要
按“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践,已适应大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的,把晦涩的变为通俗的,把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使广大民族群众成为文化的拥有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民族文化建设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文化不同是世界当前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的特色,如果都是一种文化的话,这个世界的不可能发展的,文化需要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我觉得,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总是跟着别人跑,不体现自己的特色,这个文化就会走向灭亡,或被别的的文化同化和吃掉。

这才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论的真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