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7讲 群落精练(含解析)
2015年高考生物分类试题及答案汇编知识点17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7种群和群落1. (2015 •北京高考• T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 x 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动物数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 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 不灌溉,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 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 不灌溉, 小蚂蚁出现率减少, 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本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故B项正确。
2. (2015 •全国卷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指南】(1) 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较。
(2) 关键知识: 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较和联系。
【解析】选Do 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 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 故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从“高度”上研究高考[典例](2021·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
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100 只螺。
一段时间后,将M 中的螺全部移入L 中,并开始统计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并在甲、乙数量较少时,有一定的增长,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 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系统中的部分生物,D错误。
[答案]A从“深度”上提升知能(一)生物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2.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二)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从“宽度”上拓展训练1.(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解析:选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高考题目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2020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11章 第27讲 种群及群落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生物与环境第27讲种群及群落浙江[学考+选考]考纲确认考点知识内容必考加试8.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a a(2)标志重捕法 a a(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9.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b b(2)环境容纳量 a a(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10.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2)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11.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a a12.群落的主要类型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a a 13.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a a(2)顶极群落的概念 a1.种群的概念(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与物种的关系: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M·nm[(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5)种群分布型: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有三种不同类型:类型Ⅰ(凸形)、类型Ⅱ(对角线形)和类型Ⅲ(凹形)。
3.种群的增长方式(1)A图为指数增长曲线。
2021年生物高考总复习必修三 第九单元 第27讲(北师大版)

@《创新设计》
出生率
迁出率
5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创新设计》
(1) _种__群__密__度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_、 迁__入__率__和__迁__出__率___。 (3) 年 龄 组 成 和 性 别 比 例 不 直 接 决 定 种 群 密 度 , 年 龄 组 成 通 过 影 响 种 群 的 __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__ , 从 而 _预__测____ 种 群 数 量 变 化 趋 势 , 性 别 比 例 能 够 影 响 种 群 的 出__生__率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___随__均__机__匀__分__分__布__布____型 _型::如如稻田田野中中水杂稻草的的空分间布分布 __集__群__分__布___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1.(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创新设计》
解析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 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 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 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 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 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 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答案 D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7讲群落课件

A.丝兰花的结构特点和丝兰蛾的生活习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导致丝兰种子无法形成 C.丝兰种群数量与丝兰蛾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 D.丝兰与丝兰蛾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受粉期间,丝兰蛾与丝兰花相互适应,共同进化,A不符 合题意;丝兰蛾幼虫寄生在丝兰子房中,丝兰蛾在产卵的同时帮助丝兰传粉, 有利于其种子的形成,B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丝兰蛾与丝兰存在种间互助的 关系,所以它们种群数量的变化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C、D不符合题意。
2.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 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 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图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考向 以基础判断或图示分析的形式,考查物种之间的关系 1.(2018北京人大附中一模)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绿色开花植物丝兰,除了 丝兰蛾外没有其他传粉者。一种丝兰蛾只拜访一种丝兰的花朵,丝兰蛾 幼虫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生长。在授粉期间,雌蛾进入丝兰花朵中, 用产卵器切割子房壁并将卵产于其内,每产下一粒卵雌蛾都会爬到雌蕊 顶部在柱头上洒下一点花粉,又从花药上刮下一些花粉补充到所携带的 花粉球上。如此产下1~15粒卵后,再飞向另一朵花继续产卵。根据上述 资料分析,无法推断出 ( )
1.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 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 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 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 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高频考点解读】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热点题型】题型一群落的结构特征例 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提分秘籍】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思维拓展】由群落可联系的知识(1)联系种群:同一时间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2)联系生态系统: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还包括群落中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
(3)联系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群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一。
【举一反三】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 竞争、竞争B. 捕食、寄生C. 寄生、竞争D. 捕食、互利共生答案:D【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2023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经典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24 种群与群落含详解

易错点24种群与群落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有关“种间关系”(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群落A组基础题组题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物种丰富度调查1.(2018北京海淀一模)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
为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答案 D 图例中从上到下定义为1、2、3、4组。
1组与2组比较,自变量是有没有牧草B,在没有蛞蝓存在的条件下,牧草A的相对数量几乎没有变化,推知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不显著,C选项错误;3组与4组比较 ,自变量是有去除牧草B,结果表明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捕食,故D选项正确;群落是同一时时间同一地点所有生物的总和,A选项错误;调查种群A的数量选取样方时,应随机取样,B选项错误。
2.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值,作曲线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马尾松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B.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山毛榉和马尾松C.根据曲线能推论出: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D.混交后的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答案 B 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当Y>1时,马尾松在混交林中占优势,当Y<1时,山毛榉在混交林中占优势,图中不能看出a、d年份的Y值与1的关系,故两年份的优势种不确定,B错误;由曲线可知,Y值逐渐减小,说明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C正确;混交后的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因为物种多样性在提高,D正确。
3.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答案 A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数量增长均表现为“S”型;因好氧细菌与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层面不同,故以二者为食的两种草履虫在培养液中也呈现出与各自食物相同的分布特点;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由于草履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
4.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 C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题组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5.一枝蒿是一种菊科植物。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一枝蒿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海拔的一枝蒿株高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的一枝蒿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一枝蒿株高,需原海拔的数据D.图示说明一枝蒿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答案 C 不同海拔的一枝蒿是一个物种,不同海拔的一枝蒿株高差异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而是表现出基因多样性,A错误;不同海拔的一枝蒿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不同海拔的一枝蒿植株仍为同一物种,可以用于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株高,但是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进行对比,C正确;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一枝蒿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要有原海拔的株高与现海拔处株高对比说明一枝蒿株高的变化是否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D错误。
6.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
封山育林后的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答案 D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A正确;在a年内,物种①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曲线图显示,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出现得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物种③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正确;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乔木可能会逐渐取代灌木而占主导地位,D错误。
7.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答案 D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A 正确;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初生演替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分析题意及选项,可以得出B和C均正确;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和土壤等条件有关,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但顶极群落不一定是森林群落,如干旱地区就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D错误。
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 B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 正确;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也无土壤环境,故在该岛屿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错误;人类的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说明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D正确。
B组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岛屿甲、乙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答案 C 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存在共生关系,A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本题中环境受到天敌等因素的影响,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会发生变化,B错误;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数量下降,说明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正确;在6月之后导致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因素有天敌出现,但不是唯一因素,D错误。
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数/种演替阶段群落类型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 草丛34 0 02 针叶林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106 31 16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D.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 B 分析题表可知,在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A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表中的数值表示的是植物的种类数,据此无法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种类数远大于针叶林,其营养结构较针叶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较针叶林强,因此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C正确;在该地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D正确。
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 D 分析题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下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研究小组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类群数个体数样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 8 3 182 74 22某植物园13 7 4 190 92 18农用地11 8 4 92 113 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答案 B 调查土壤中各动物的种类数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所以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