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2024年部编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

2024年部编版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

部编版高中课内文言文劝学(挖空训练+语句阐释+文化常识)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废弃)。

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用火烤使木材使之弯曲)以(介词,把)为轮,其曲中规(圆规)。

虽有(同又)槁(枯)暴(晒),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就(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连词,表递进,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通智,见识)明(明达)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连词,表顺承)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车子)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

故不积跬(半步)步(跨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泥土、尘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蟹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2.(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8.9.10.(始于隋炀帝时期)(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摘要: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正文: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对文言文的字词、语法、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字词方面,要注意区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语法方面,要熟悉文言文的助词、介词、代词等虚词的使用。

句式方面,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构成。

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类实词的用法。

而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掌握虚词的使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气、关系和意境。

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而”、“则”等,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

判断句要注意“……者,……也”的用法;被动句则要掌握“受……于……”的结构;倒装句则要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对称、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典故,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仁爱”、“礼治”等观念,《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等评述方式,都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鉴赏文言文,既要关注文字表达,也要关注思想内容。

我们要学会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欣赏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还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多做实战演练。

通过做题、解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事和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

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古典气息。

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

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

古者,华夏之地,人文荟萃,文化繁盛。

今译其要,以供后学之参考。

一、《周易》原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译文:《周易》云,易者,无所思虑,无所作为,寂然不动,感而通天下之理。

二、《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论语》曰,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三、《诗经》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诗经》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沙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所向往的伴侣。

四、《史记》原文:昔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而诸侯咸来朝。

译文:昔日,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交战,遂擒获蚩尤,于是各路诸侯都前来朝见。

五、《汉书》原文:汉兴,萧何、曹参、陈平、绛侯周勃,皆以功封侯,世称“汉初三杰”。

译文:汉朝建立后,萧何、曹参、陈平、绛侯周勃,都因功被封侯,世人称之为“汉初三杰”。

六、《楚辞》原文:楚辞之祖,屈平所作。

其辞哀怨,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楚辞之祖,为屈原所作。

其辞哀怨,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七、《水经注》原文:水者,地之血也。

注之则畅,泄之则滞。

译文:水,为地之血脉。

注入则畅行无阻,泄出则滞留不畅。

八、《世说新语》原文:王导、谢安,一时之英也。

王导以和为贵,谢安以清为宗。

译文:王导、谢安,为当时之英才。

王导以和谐为贵,谢安以清高为宗。

九、《文心雕龙》原文:文者,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译文:文,源于心之情感,言生于文,言立则文明。

十、《唐宋八大家》原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也。

译文: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以上十篇,皆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翻译其意,以供后人研习。

虽文言文晦涩难懂,然其中蕴含之智慧与哲理,仍值得细细品味。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相关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文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类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在古代是“更不必说”的意思,现代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收天下之兵”),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还可以指战争(“兵荒马乱”)。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像翅膀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使……活下来)等。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1、“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等。

2、“之”的用法包括:作代词(“执策而临之”)、作助词(“怅恨久之”)、作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可以作介词(“以勇气闻于诸侯”)、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动词(“皆以美于徐公”)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者,……”(“粟者,民之所种”)等。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字词、修辞手法、文化思想以及流传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文化常识。

一、字词的独特性文言文的字词通常具有独特的特点,比如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字,如"兮"、"乃"、"其"等;同时,还有不少文言文中独有的字词,如"善哉"、"斯人"等。

这些字词的使用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练、富于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比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等,这些字词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使文言文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使用了双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于女子的赞美,展现了对女性美的崇尚和追求。

又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在记载战争场面时写道:“天空寒气逼人,日月无光。

”这里通过对气候的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三、文化思想的体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如《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了自我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尽敬下,无事焉”等,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有为而无为的管理理念。

这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古人智慧的总结,更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个人修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四、流传和影响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形式,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是士人必修的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一、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厚重庄严:古代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2. 精致细腻:古代文化追求文化艺术的精雕细琢,注重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传统礼仪:古代文化重视礼仪礼节,强调孝悌、忠诚和友善等价值观念。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尊崇周礼和孝道。

2. 五德理论:古代文化中的五德理论指的是五德(仁、义、礼、智、信)的相互作用,认为五德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

3.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写明清两代盛行的官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廉洁的品行。

4. 诗词歌赋: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5. 书法篆刻:古代文化中的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以及赵孟頫、黄庭坚等篆刻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6.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讲究平衡和整体性的人体观念。

7. 皇宫建筑:古代文化中的皇宫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发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8. 古代礼仪: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祭祀、婚丧嫁娶、宴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9. 四大发明:指的是古代文化中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作为高中生,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文化常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常识的积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文言文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文言文注重韵律和平仄。

文言文中的句子有明显的五言、七言和八言的韵律,在阅读时需要注意把握句子的韵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其次,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和文采。

古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借古喻今、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再次,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和成语。

古代文言文常常借用典故和成语来表达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对典故和成语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价值观念。

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儒家思想及其相关概念的表达,只有了解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 佛教、道教:佛教和道教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宗教,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哲理等内容,了解这些宗教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词句的含义。

3. 历史典故:古代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历史典故来阐述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意义。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典故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史记》中的典故,如黄鹤楼、菊花杯等,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常识。

4. 诗词、歌谣: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引用或者参考古人的诗词和歌谣。

古代的诗词和歌谣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了解这些古代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积累方法1. 多读经典文言文:经典文言文是我们积累文化常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论语》、《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言文的词汇特点。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许多古今异义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

还有“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如今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再说说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常以“……者,……也”“……,……也”等形式表示;省略句则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古代的称谓也是文言文文化常识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自己,有谦称,如“愚”“臣”“仆”等;对他人,则有敬称,像“君”“公”“足下”等。

此外,还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帝王自称为“朕”“孤”“寡人”,官员之间的称呼也有严格的规定。

官职制度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

古代的官职繁多,有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之分。

中央的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地方官职有太守、县令等。

而且官职的任免升降都有特定的用语,如“拜”“迁”“谪”等。

古代的礼仪制度在文言文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见面礼,有揖、拜等;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历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组合起来形成六十个干支,用来记录时间。

文言文作品中还常常涉及到地理知识。

古代的地理名称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像“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文学典故在文言文中更是屡见不鲜。

比如“庄周梦蝶”“叶公好龙”“塞翁失马”等,这些典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这些常识,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考:指已故的父亲。

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

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

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

故称鱼书。

其他1.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阿房宫赋》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既望:过了望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美人: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

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卿卿: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如晤: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司马青衫: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太上忘情: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逍遥游》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7.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清明】【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除夕】8. 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诗经》●《楚辞》●《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序”与“赋”两种文体(2)古文化常识●【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唐诗五首1、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六龙: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缠头: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出官:(京官)外调。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经年:指经过一年或多年黍离: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车驾:指皇帝的车辆。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古代对人的称谓——(1)敬称:可以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号、籍贯、官名、官地。

另外,对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敬称:①称皇帝为圣上、陛下;②对皇太子、亲王称殿下;③称将军为麾下;④对“三公”等称阁下;⑤称对方的亲属,用“令”“尊”“贤”等;(2)贱称:如“竖子”“诹生”“小子”。

(3)谦称:①用“愚”“鄙”“敝”“窃”“仆”表示自谦;用“家”称家人,用“舍”称单幼亲属(舍侄);②君王、皇帝称呼自己常用“寡人”“孤”等;③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④一组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豆蔻、束发(男子十五)、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林黛玉进贾府》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庠序: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句读: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战国四公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至尊:最尊贵,最崇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氓隶:犹贱民。

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