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六课
哲学第六课真理
C
2011高考题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 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 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及相关科学实验已持续了 半个世纪,实验水平与认识成果都在逐渐 进步。2015年9月2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宣布,来自火星侦察轨道探测器MRO的数 据表明,此前在火星表面一些陨石坑坑壁 上观察到的神秘暗色条纹可能与间断性出 现的液态水体有关。此前,火星上的水一 直被认为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而此次发 现证实了火星上有液态水的猜测,增加了 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类生命的可能性,甚至 证明火星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这让人们 对火星开发甚至火星移民多了份希望和向 往。
A
“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该等 式形象地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A.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C
•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 正确认识到"钟声 " 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 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 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 有7种性别尽管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 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 的,这有助于科学家对DNA重组有更深入 的了解。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如何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2.2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探究如何实现和创造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6第六课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专家点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6.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解析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标要求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备考策略以“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探究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寻找身边的榜样,感受具体的、现实的典范,通过为其撰写颁奖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创造幸福人生,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备考指南1.以学校思政课、抗击疫情和名人名言等为背景,通过简单或者一般情境的呈现,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防疫工作和名人名言等为简单情境,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特点等3.以青年的奋斗青春、习近平的青年寄语、青年的选培和张桂梅事迹等为简单情境,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速记卡片掌握1个基本观点: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把握1个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牢记1个标准: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明确1个条件:价值创造和实现的条件。
考点研析微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思维脉图】【考点解读】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内涵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①自我价值: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是什么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①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PPT课件
鸡蛋孵化出小鸡
• 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什么关系? • 这些条件,在孵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相
同吗? • 若不同,它们个起到了什么作用?
.
69
1、内因和外因
•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
70
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71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
32
三、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对应的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 1、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 ①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 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33
.
34
.
35
.
36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37
指纹:在六十亿人中不会找到一对特征完全相同 的指纹。目前指纹鉴定仍是世界各国侦保部门的 一项普通而主要的技术手段
.
61
一只苍蝇和一个台球明星
• 路易斯,如果能分 清轻重缓急——理 智些,结果就不一 样了!
.
62
五、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然包括人生。
角 色
婴童 少 幼年 年 儿
青 年
中
老
年
年
发现矛盾
解决矛盾
产生新矛盾
获得发展
.
63
考霸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从
2003年起3次参加高考,先后 被北大、清华录取,又因迷恋 网络导致多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而被两度退学。2007年高考, 他再次以高分考入清华。许多 媒体称他为“考霸”。
a.自然界充满矛盾 吸引&排斥 化合&分解 同化&异化 遗传&变异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三)
理
实
想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内因、外因哲学智慧
(一)含义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 矛盾,叫做内因。
哲学上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即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外因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斗争的 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力量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
优 点 多 于 缺 点
缺 点 多 于 优 点
好 的 方 面 多 于 坏 的 方 面
坏 的 方 面 多 于 好 的 方 面
学习成绩靠什么?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除了内因,事物要变化、发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万பைடு நூலகம்事 俱 备 只 欠 东 风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 的变化发展,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 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 不同的。
——毛泽东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 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 子
金钱地位、贫苦穷困、权势武力可以使意志 薄弱者迷失方向,但对于意志坚强者却无能为 力,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 用。
2、注重内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外部 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成长路上很多客观条件无法选择,如家庭背景、出生 地、成长的时代等;但有些条件可以自由选择,如结交的朋友、 学习的榜样等。要努力争取和创造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外部条件 来发展自己,获得人生的进步。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PPT
书本P56 1、你是怎么看待在放在油锅里的青 蛙和放在凉水中的青蛙? 2、从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有哪些因素?
一个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东西的变化。对抗发展。
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既看到矛盾的 对立和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相互联结,抓住实质,化解矛 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1.主观世界的含义:
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识、认识、思想、思维方 式以及欲望、一直、目的等。
2、客观世界的含义: 就是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自然界和改 造人类社会。
使世界处于一种恐怖
手机
交流沟通
辐射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在 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有成长的矛盾;学习中的矛盾, 思想上的矛盾。家庭中的矛盾,同学关系中的矛盾等。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 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 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 到成长。
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D )。
A. 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 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 客观总结了教训 D. 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
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
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D
(
)。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矛盾塑造人的个性与价值观
面对矛盾时,人的态度、选择 和行动会反映出其个性特点。
矛盾促使人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和人生目标,形成独特的个性 与价值观。
矛盾有助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 和判断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和 自主性。
03
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矛盾
积极面对矛盾,勇于挑战
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人们不断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促 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 推动人生发展
目
CONTENCT
录
• 矛盾的本质与特性 • 矛盾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 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矛盾 • 矛盾推动人生发展的实例分析 • 总结与反思
01
矛盾的本质与特性
矛盾的定义与特性
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互相排 斥、互相斗争、互相限制、互相依存等特性。
提升自我认知
通过解决矛盾,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 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增强适应能力
在面对不同矛盾时,应学会适 应和调整,提高自己的适应能 力和应变能力。
04
矛盾推动人生发展的实例分析
名人成功背后的矛盾与挣扎
名人成功背后的矛盾 与挣扎
许多名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都经历 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例如,托马斯·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经历了无数 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坚持不懈,最 终取得了成功。这个例子表明,矛盾 和挣扎是人生发展中的常态,也是推 动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如何解决个人成长过 程中的矛盾
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矛盾需要采取 积极的措施。首先,要学会自我反省 和分析,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 观。其次,要寻求外部支持和帮助, 与亲朋好友、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寻 求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此外,还要勇 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思维方式,不断拓 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课件
讨论:该故事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传说有一个赵国人,因为家中老鼠成灾,吃尽了苦头, 就向中山国要了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爱吃鸡。 过了一个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 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其父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懂得的。我家的祸害在于 老鼠,不在于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 坏家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的害处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 要把猫赶走呢?”
实际生活中,技术可能带来不理想 的后果,甚至造成危害,技术应用造成的负面 问题让人烦恼。
百年难解的白色塑料袋; 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汽 车
地球污染的超级公害:电池 网络世界的海洛因:电子游戏 伦理底线的终结者:克隆 引爆人类的恐怖炸弹:核武器 ……
提问:怎样正确看待科技的两面性?
A.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 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 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存在着的矛盾 的事物或现象
足球比赛中的 学习过程中的 自身存在的 社会生活中的
A.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矛盾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回避它而 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
B.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 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2)用矛盾观点正确分析和解决人生道路上的矛盾 A.全面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第一框图文
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单项选择:
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 动 D营业员售货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A.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为什么实践能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处 于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
↓
∣失败↓↑错误的认识 ────── 主观与客
观不相符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③)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4、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有2、4、6
⑵、实践的基本特点(p42④)
①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的要素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三峡工程
②、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 。(P42⑤)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 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
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 方面的联系;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哲学第六课复习
• 自从发现艾滋病后,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 不断深入。这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认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综合提升
来源
检验标准 1、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 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 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发展的
•科学实验:
•举例:探月工程有助于建立科学理论、获得应用型成 果,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的意识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的基本特征:三个
①客观 物质性: A、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 客观性决定, 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 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
误区警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 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
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 观世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
×
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 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 唯一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⑥ 目的和归宿 概念:标志主观同⑦ 客观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特点:客观性、具体的、⑧ 有条件 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⑨无限性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PPT课件
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 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 也是人生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矛盾 不断整合与裂变、共生与摩擦,将人磨砺 成熟。人生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矛盾 也是推动人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4、内因与外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 立又统一的关系,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多种矛盾引 起的,其中既有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事物外 部的矛盾。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 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 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 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 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 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 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 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 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 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 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 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 化。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 计划。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 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 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修订版
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这样的事例和现象——两面性
例如:体育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战争与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等。
随堂练习
心理医生又问:“你讨厌酒鬼吗?”少年说:“当然讨厌,我甚至瞧不起他们。”心理医生说:“是啊,酒鬼这个名称的确不好听,但是李白难道不是
1
2鬼吗?少年打断心理医生的话:”不是!他和陶渊明一样,是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心理医生笑道:”对,我赞同你的观点,你的意思是说-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有的酒鬼,仅仅是酒鬼,而李白则是栖身于酒中的诗仙。“
01
心理医生接着说:“所谓的缺点,至多不过是个营养不足的优点。如果你是个战士,胆小显然是个缺点;如果你是个司机,胆小肯定是个优点。如果你现在仍然认为胆小是个缺点的话,与其想办法克服胆小,还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较多见识。较宽视野的时候,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很困难了!”
02
小故事 胆小
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
含义
内部矛盾
作用
根据
表现
源泉
外因
外部矛盾
条件
加速延缓
含义
作用
表现
随堂练习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经过21天的孵化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六课课件
建议学生采用阅读、思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互动和小组活动。
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完成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02 哲学基础概念
哲学定义及研究领域
哲学定义
哲学是一门研究普遍性、根本性问题的学科,涉及存在、知 识、价值、理智、心灵等方面。
的人。
03
积极面对人生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人们积极面对人生,
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珍
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04 道德观与伦理原则
道德观念及其作用
道德观念的定义
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 是非、荣辱等观念的总和。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学习态度
自我评价学习态度是否积 极,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课 堂讨论和思考问题。
学习方法
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 得当,是否能够有效地掌 握课程内容和重点。
学习成果
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检 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 目标和要求。
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展望
学习计划
拓展阅读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未来学习的目 标和方向。
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01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并
为之努力奋斗。
02
培养良好品德
品德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人
哲学与人生 第6课 教案二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_内因_____
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_外因____
1.一块石头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孵出小鸡来吗?
2.一只鸡蛋放在开水里面煮,能煮出一只小鸡来吗?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A.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
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导入情境
提出问题、揭示新课
导入案例
提出问题
总结知识
导入案例
分析案例
总结知识
布置练习
分析练习
布置作业
分析案例
回答问题
观看案例
讨论问题
观看案例
讨论问题
做练习题
完成作业
5分钟
35分钟
35分钟
5分钟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B.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漫画《张三过崖记》
提问: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
度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导入
二、
新授
三、
回顾
四、
作业
案例《小鸡的出生》
揭示新课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
案例《成功的钥匙》
提问:你认为成功的真正要是应该是什
哲学第六课
由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到研制新一代 抗生素的探索,同时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 人类为战胜病菌引起的疾病所作的努力表明 ①实践为认识创造出崭新的工具,提高人的认识能 力 ②实践不断地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发 展过程 ④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 环上升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过关训练】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
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之。”这里所 讲的“行”是指( )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D.要亲身实践
A.对事情要有耳闻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 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 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 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c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
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 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
2014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
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 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 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 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 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 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 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 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 成分 2014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 ②③
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认识论)
B
B
(金丽衢十二校 联考)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近70次出现 “改革”字眼,发出了继续全面推进改革的强烈信号。人民群众 是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一项调查显示, 7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未来十年能有新一轮的改革。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人民群众 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 一系列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 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等一系列新的矛 盾和问题日益凸现,推动着人民群众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科技、教育、大众传媒等为人民群众 深化对改革的认识提供了途径和手段。 ③人民群众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高了自身 的文化素养,增强了对社会和改革的认识能力。
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 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考点20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 原因? 原因? 原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易错易混点:
误区: 正确表述: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有一 个正确的认识。但是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在发展 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 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不能笼 统地说真理只有一个。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
哲学 第六课认识论高考复习导学案高考题汇编 答案版
哲学第六课认识论[重点知识默写]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真理的属性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易错点集锦】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2、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5、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的标准6、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8、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9、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10、“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判断正误】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3、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认识就是简单重复反复循环。
5、真理每向前超越,就推翻了以前的真理。
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7、实践决定于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8、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9、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1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11、实践是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1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3、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认识; —— 来源 —— 目的 3、人造卫星帮助人们弄清楚地球的资源分布;
判断实践与 认识的关系
2、人类根据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将卫星送上太空;
—— 动力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来源 5、我国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 检验标准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考点分析】 (二)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 制约,也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改造自然、社会)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 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
一、实践 (一)实践的概念 (二)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 四、认识过程 (二)真理的具体性 (一)认识的反复性 (三)真理的条件性 (二)认识的无限性 (四)真理和谬误
【考点分析】 三、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易错点】 1、真理是客观的,不具有主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表现在:一是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即实践本身。但真 理作为一种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易错点】
3、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 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 同的。“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 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考点分析】
(二)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三)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 转化为谬误。 【提示】真理和谬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P47
【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 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 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 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 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考点分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产生、形成) (1) “意识源于物质”——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 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 过实践才能实现。两者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 源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 和传递而得。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 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 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 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 途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 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 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 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考点分析】四、认识过程 • 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
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 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 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 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实践观的重要原理及方法论
(一)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及方法论
(三)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及方法论
含义: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
第 六 课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考点分析】 一、实践 (一)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 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对比认识)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对比意识反作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 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 践、科学实验活动。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 丰富多彩的。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检验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 P51 (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 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重要地位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
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
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 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思想,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与时俱进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求真务实
【考点分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5 (推动发展)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 (对错)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 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46 (运用、满足实践的需要)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 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 识从何 而来
实践及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其特点 类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真理是 客观的
来源、动力 唯一标准、目的 含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 真理与谬误 展真理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 理是一 个过程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 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 相伴而行。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 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 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 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 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 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什么是认识? (了解)p44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完成。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 实践 感觉器官 抽象思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