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

合集下载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合作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2.长三角一体化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三、合作案例的启示和意义四、总结正文:【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并分析这些案例的启示和意义。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1.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区域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通过交通、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三地实现了协同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范例。

2.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借鉴。

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指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协同发展。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政策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员往来便利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

4.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中西部地区资源互补是指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中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示范。

【合作案例的启示和意义】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合作案例表明,区域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通过合作,各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联系形式,它是指各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割和组织。

它的特点和模式如下:
一、特点:
1. 地方专业性:各地区在经济活动中以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为主,形成地方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2. 区际协作性:各地区之间通过贸易往来和互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 层次性:区域分工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单个企业的部门分工发展到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分工,再到跨区域的经济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分工。

4. 综合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交换上,还体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二、模式:
1. 垂直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彼此相互关联并产生互动合作的关系。

2. 水平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以不同的行业为主,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形成一个紧密的区域经济网络。

3. 组合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也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互补优势,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区域经济体系。

4. 交错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又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网络。

总之,区域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它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融合、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

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

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特定的产业分工模式,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理论的起始点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了地域分工的概念,并强调了国际贸易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

随后,大卫·李嘉图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劳动地域分工的认识。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劳动力密集型的地区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不同地区间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各自产业的互补和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资源枯竭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劳动地域分工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失业,造成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给劳动地域分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解决劳动地域分工所面临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了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旨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具体而言,区域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则,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调整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协作。

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和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地区间的互利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加强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地区的协调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 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 取的政策之一。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区域分工与合作视角下区域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区域分工与合作视角下区域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n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a ndi m p l e m e m a t i o n o f r e i g o n l a e c o n o m i c c op er a i t o na mo n g t h e r a t i o n l a c o m b i n a t i o nf a c t o r s o f p r o d u c t i o na ndf l o wt oi n d st u i r a l c l st u e r s
a n d c o n t r o l l e d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f a c t o s r i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nd a l f o w c h a r a c t e i r s i t c s ,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v o h ne a o f he t s i mi l a r i t y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n l c t u e r l e d t o i s o mo r p is h m. I s o mo r p h i s m a t i n d st u r y mu s t h a v e a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i me nd a s p a c e , nd a w i h t t h e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o
业结 构的同构 , 产业 同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合意性 。随着 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 的加快 , 其 非合意性 愈显突 出。区域产业 同构 优化 的本质 动力在 于生产要 素结 构及其流动特征量的变化 , 通过不同层 级区域产业规划战略和区域间经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 的合 理组合 与流动 , 以产业集群化之路实现 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使 区域产业结构朝着优化、 持续方向发展。

区域分工名词解释

区域分工名词解释

区域分工名词解释区域分工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旨在描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分工合作的现象。

这种分工可以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能力、劳动力市场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在区域分工中,各个地区专门从事特定的产业或提供特定的服务,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最佳利用。

首先,区域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如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服务业资源等。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例如,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专门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而工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

这样一来,各个地区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区域分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不同地区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存在差异。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在某种特定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另一个地区可能在营销和销售方面更加擅长。

通过合作和交流,各个地区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整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外,区域分工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流动。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差异,包括技能结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通过区域分工,劳动力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在不同地区间灵活流动。

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例如,某个地区的高技能工人可以到另一个地区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总之,区域分工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流动。

通过区域分工,各个地区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最佳利用。

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

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

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

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

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

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管理负责制分工细则

区域管理负责制分工细则

区域管理负责制分工细则背景介绍在一个组织或者企业中,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不同区域的业务,并保证各个区域的发展与协调,采用区域管理负责制是非常重要的。

区域管理负责制可以帮助组织将管理职责细化到不同的区域,并确保每个区域有专人负责和监管,以便更好地实施管理和运营。

目的和原则区域管理负责制的目的是保证不同区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并且能够实现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目标。

在制定区域管理负责制的分工细则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划分管理职责。

2.协作性原则:各个区域之间要有信息共享和合作,形成整体运营的效果。

3.透明性原则:对于各个区域的管理职责和权力进行明确和透明化。

4.相关性原则:各个区域的管理职责应与组织整体的管理目标相关联。

分工细则区域划分首先,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将整个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区域的划分可以基于地理位置、业务范围、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考虑。

一般情况下,区域划分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地理位置: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管理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更好地应对地方特点和需求。

2.业务范围:根据不同区域的业务特点和需求,将管理范围划分为涵盖不同业务范围的区域。

3.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地区和市场的需求,将管理范围划分为符合市场特点的区域。

区域负责人任命对于每个区域,需要任命一个区域负责人负责该区域的管理工作。

区域负责人应具备以下要求:1.专业素质: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对该区域的业务情况具备深入了解。

2.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和管理该区域的团队成员。

3.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与其他区域负责人以及总部管理层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4.责任心: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区域的发展和改进。

区域管理职责每个区域负责人应承担以下管理职责:1.制定区域管理计划和目标:根据组织的整体管理目标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该区域的管理计划和目标。

我国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布状况)为 057 . 9 ,总体 上呈现 出 “ 高制造 业聚 集” 的状
况 。其 中电子及 通 讯 设 备 制 造 业 (. 0 ) O 8 1 、化 学 纤 维制 造
业 (.8 ) O72 、仪 器 仪表及 文化 办公 机械 制造 业 (. 6 ) O73 、
纺织业 (.3) 07 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 (.2 )和金属 O74
趋势。


我 国制 造 业 中绝 大部 分 行业 的 空 间集 中度在 持 续
提 高 ,制造 业 总体 上 呈现 “ 高产 业聚 集 ” 状 况
制造业 的空间集 中度 变化集 中体 现 了产 业在各地 区之
间的分工和转移趋势 。如表 1所 示,我 国 2 O个 制造 行 业
20 0 3年 的平 均 空 间集 中度① ( 叫行 业 空 间基 尼 系 数 ,反 也 映 的是 各 行 业 的 生 产 力—— 工 业 总产 值 在 3 1个 省 区的分
烟 酒 等制 造 业 领 域 ;地 区间经 济 联 系不 断增 强 , 区域
合作关 系 日益 紧密,范围不 断扩大 ,政府 主导 的跨 区 域规划成 为推动 区域合作进入新 阶段 的重要 动力 。
关键 词 :区域分 工 区域合 作 空 间集 中度 优 势
行 业
维普资讯
区域 产 业分 工 与合作 的程度 既 能反 映各 地 区资 源 和 产 业优势 及 其 变化 ,也 是 市场 化进 程 的重 要体 现 。本 报 告 主 要考察 了我 国近 年 来 制造 业和 基础 性 产 业 的 省 际分 布 及 其
变化 ,并总结 归纳 了区域合作 中的一些新 的进展 、特点和
0 7以上 。 集 中度 低 于 0 5的行 业数量 较少 ,分别 为 有 色金 . . 属 冶 炼 及 压 延 加 工 业 ( . 3 ) 和 医 药 制 造 业 ( . 6 ) 04 9 043 。 从 变化 过 程 来 看 , 如 图 1所 示 , 自 1 9 以来 , 制 造 业 9 9年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全球产业链分工是指国际上的一种生产和合作方式,它将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以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

区域合作则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建立的一种形式化合作机制。

全球产业链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互动,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之一是资源优势互补。

不同地区和国家拥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

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的市场,而德国则以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和品质著称。

两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全球产业链分工也使得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进行。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专注于自己的特定环节,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产业链网络。

这种分工可以加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例如,汽车行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各个国家和地区专注于不同的环节,如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等,使得汽车制造变得更为高效和灵活。

最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特点还包括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

跨国公司由于其资本和技术垄断优势,成为跨越国界的产业链的主要组织者和控制者。

它们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投资工厂,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管理。

跨国公司的存在对全球产业链分工起到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二、区域合作的必然选择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的支撑。

区域合作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合作效率和竞争力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机制。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区域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提高合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经济整体,实现资源和市场的集聚效应。

比如,欧盟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它将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和生产基地。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泛珠三角区域自成立以来,合作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文章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研究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泛珠三角;泛长三角;投资;东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265-01一、区域合作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区域合作是指以行政区划为主要划分标准的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主体,包括政府、团体、自然人等,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不同的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的组织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个体和集体相互协作的行为。

在中国,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正建立并努力改进区域合作的模式。

2004年6月,内地9省区与香港、澳门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简称“9+2”,即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其具有两大平台:一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二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将泛珠区域合作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进一步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向了更大的空间。

2008年初,在视察安徽时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

随即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9月7日颁行;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于7月底在上海举办。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一、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1.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合作活动中。

例如,可以准备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积木、拼图、玩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产生合作的需求。

2.创设互动性强的区域将区域活动设置为互动性强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

例如,设置角色扮演区、建构区、益智区等,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动、合作。

二、引导幼儿建立合作意识1.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例如,在开展团队游戏时,强调团队合作的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2.培养幼儿的分工意识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合作,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例如,在建构区,可以让幼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建筑作品。

三、开展针对性的合作活动1.设计简单的合作游戏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简单的合作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例如,开展“接力传球”、“共同拼图”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产生合作。

2.创设互动性的主题活动结合节日、季节等主题,开展互动性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

例如,在“植树节”活动中,让幼儿共同种植花草,体验合作的力量。

四、注重教师指导与评价1.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合作表现,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他人合作时,教师可以给予表扬:“你真棒,会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务!”2.引导幼儿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觉得你在这次活动中合作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产生合作欲望。

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协同的关系

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协同的关系

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协同的关系
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协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它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产业分工是指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专门从事某一产业或某一产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种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区域产业分工还能够促进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产业协同是指在区域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合作,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效应。

产业协同可以包括产业链的上下游协作、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等方面,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协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区域产业分工是实现产业协同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合理的分工,不同地区可以专注于自己具有优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为产业协同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又是区域产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政策,促进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地区间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专题:区域分工

专题:区域分工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 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2)目前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中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力量, 区域利益格局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使区域分工出现新特 点:
第一,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协同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大 地带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各地带正在选择和发展 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行业。在东部地带,生产要素从传统行业(如
(二)我国的区域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1)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分工背景
改革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长期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垂直统一的纵向管理模式。在 这种制度背景下,区域分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行政命令,采 取的可以说是均衡式开发模式,产业政策趋于向落后地区倾 斜。在利益分配上,坚持平均主义,整个国民经济在各区域之 间呈现均衡增长势态。
力量加速发展高精尖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东部地区如果
不能转移扩散耗能高耗原材料多的一般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
业,不仅会对东部自身工业化起飞不利,造成结构老化、资
源枯竭、运力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而且
也将使中西部地区丧失发展机遇。
第二,产业结构趋同仍然存在 。 我国历经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地产业有了全面发展

强化自身 深化合作 共同发展——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

强化自身 深化合作 共同发展——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
个 国家 发展 的需要 。
第三 , 已经具备融人长三角的条件。从硬件上来说 , 安徽 我们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首先是高速铁路 的建设 , 大大拉近了我们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 合宁高速动车组 8 1日正式开通 , 月 合肥到南京只有 5 9
分, 到 1 不 个小 时 , 到上 海是 2小 时 5 9分钟 , 到 3小 时 。到杭州 , 不 明年底或 者是 后年 就可 以实 现 2小
时的车程 。另外, 从南京到安庆, 路过马鞍山、 芜湖 、 铜陵、 池州、 安庆这五个市的城际客运专线 , 今年也 要开工 , 这是和长三角相连接 的。 实际上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 , 不融入也融人了。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 建 设和积累, 安徽和苏浙沪地区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 ; 安徽既具备了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条件 ,、 而且 日 趋完善 , 也具备 了为长三角进一步发展贡献能量的条件 。 例如 , 安徽有了一批在市场经济 中成长 起来的有实力的企业和产业 ; 除了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 , 安徽还人才济济 , 科研实力 比较雄厚 , 容易与 长三角融为一体。 ◆
就是 以长 江 口为 圆 ,以海潮 最 高潮 的时候 长 江 的最后 一个 波纹 这个 距离 为半 径 画 圆。而 这个 波纹 在 t, l
哪里呢, 就在安徽铜陵的大通镇 , 安徽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长三角地区。 所以 , 安徽本来就属长三角。 撇开 安徽 , 是由于行政区划影响了经济区划 ,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中理所当然 的要 回归 。 第二 , 长三角发展需要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 长三角两省一市 的生产要素、 环境容量 、 发展空间已经到达相 当紧张的程度 。而安徽 的生产要素成本低 , 决定 了长三角企业必然要向有利润空 间的地方转移。 从转移的条件看 , 安徽是最便捷 , 效益最高 , 最有前景的地方。 长三角各省市的的经济需 要扩展 , 可以到全国各地去 , 但最不应该越过的就是安徽 , 安徽应是首选地。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 泛长三 角不是一个政治概念 , 也不是单纯地理 的概念 , 它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 。我们应当在区域经济分工上 ,

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

区域分工与区域联系

举例
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 纯理论。 •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 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 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 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
(三)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 约翰· 穆勒除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 外,还从需求方面和交换比率方面加以补 充,提出了相互需求论。

专业布 效率高
专业 小麦
效率 高
问题
• 上海生产羊毛衫成本低于内蒙古,为什么 从内蒙古购买羊毛衫?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 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 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假设美国比欧洲 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即较低的 成本),生产衣 服是两倍,生产 食品是三倍。这 时,如果美国产 食品并出口欧洲, 欧洲生产衣服并 出口美国,对双 方均为有利(表 4-3)。
定义
• 崔功豪教材 • 李小建教材
崔功豪教材
• 所谓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 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 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即区域生产专 门化。 •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 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 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 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 的分离。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 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 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 (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 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 • 巴氏认为,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
展的动力。 • 巴氏的地理分工公式是正确的, cv>cp+t • cv表示商品在销售地的价格,cp表示商品在生产 地的价格,t表示运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合作
• 合作与分工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合作,分工也是孤掌难 鸣,分工之后的产生的次级产品便得不到有效的组合,分 工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 亚当斯密虽然提出了分工,他也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流 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也暗含的合作的存在。
区域经济合作概念和内涵
•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 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 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要 区际要 市场的 区际贸 企业组 利益诱
素禀赋 素流动 差异 易
织结构 导
区域分 工的重 要前提 条件
要素区域间不 完全流动是一 个重要前提。 要素的不完全 流动能够保持 区域之间在要 素禀赋差异上 的长期性和稳 定性,因此, 才能够在要素 差异的基础上 形成分工。
市场是区域 区际贸易首
分工产生和 先决定了区
化生产。
区域分工的意义
• 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 2.区域分工产生了区域的专业化效益。 • 3.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 4.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 • 5.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 6.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讨论六
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
关于分工
• 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 特征之一。
• 最初的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其他形式的分工是建立在劳动 分工的基础之上,是劳动分工的高级形式。
• 自亚当·斯密首次提出劳动分工之后,便在被广泛的接受 并很快到的运用的商品生产之中。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述
•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合作 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 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各经济主体虽然在经济实 力和地位上存在有巨大差异,但在区域经济合作活动中, 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
区域经济合作概念和内涵
•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 等。
• 第二,区域分工的形式是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没有专业化 生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区域分工。
• 第三,区域分工利益必须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同时,区 际贸易也是促进区域分工产生的前提条件。
• 第四,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因 此,需要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分析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1919)认为两国之间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本 的差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国要素禀赋不一样,二 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区域分工的含义
• 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 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 间组织方式。
• 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 置收益,表明区域分工是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 是一种主观上的利他行为。
• 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 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表现为区 域生产专门化。
区域分工
• 区域分工,是指以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 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 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 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 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张敦 富,2003)
•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能因专业而日进;第二, 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 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 劳动的机械的发明,是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区域分工理论
• 区域分工又称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地理 分工。
•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目的的不同,可以把合作主体分为两大类,即企业 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活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政府的合作活动则同 时追求社会效益。从总体上看,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最重要的主体。
• 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其行为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政府 也可以作为简单的经济利益主体,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要 素合作,谋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最高代表, 通常会通过与其他地区政府之间的往来,就双方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 和行为规则达成若干协议,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的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政府制定的区 域经济政策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 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 方式.
区域分工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暗含着对地域分工的 应用性,它适用于国内地区之间的分工,原因在于国内的 贸易是自由的,而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区域分工是自然 实现的。
• 相对优势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分工与地域间贸 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地区 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地区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使地域分工和地区间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 得比较利益。
区域分工类型
要素禀赋
自然资源
其他生产要素——劳动、资本 技术水平
区域分工类型
产业结构
垂直型分工 水平型类型 混合型分工
区域分工类型
• 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 业区域与工业区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
• 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 部门内部产品专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工。
发展的基础。域分工是否
区域分工能 否实现从根
能够发生; 区际贸易对 区域分工的
本上讲是由 发展具有引
市场决定的。导作用;区
市场对区域 际贸易的长
分工的作用 期开展使得
主要是通过 市场结构和
区域之间的 分工关系趋 于稳定,从
层次实现的。而促进区域
随着企业的 区域在专业 跨部门、跨 化效益的诱 区域发展, 导下,在经 企业的组织 济发展决策 结构对区域 中会有意识 分工影响越 地去发展专 来越大。企 业化生产, 业的组织结 在没有区域 构不同,区 专业化生产 域分工的具 条件的区域, 体形式也呈 也会创造条 现出差异性。件发展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