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综述

对外汉语061 鲁君文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5年6月21日萨特生于巴黎。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他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逝世;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一、萨特其人

1、军人、教师、哲学家、作家

萨特离开大学,尽管眼睛部分失明,他还是依照法国法律的要求完成了18个月的军事顺联。1924年11月他被派驻到圣西尔炮台,作为一名军事气象学者接受培训。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体验到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1 931年4月,他开始担任法国东北部商业海港城市勒阿弗尔一所中学的哲学教员。不久他就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些学生欣赏他洒脱的仪表谈吐、自然的教授风格。但他发现勒阿弗尔是座单调、沉闷、闭塞的小城镇,他尤其不喜欢那里的市民领导和名商巨贾所拥有的那种自鸣得意的独善感。

萨特成年后所写的头两本书是从阅读尼采和有关尼采的传记中激发出的灵感。第一本是书名为《挫败》的小说,大概写于1927-1928年间,写的是尼采对一位夫人的单相思;第二本《真理的传说》,写于1929-1931年间,它以神话的形式包容了关于三大人类真理的系列小品文:科学的确定性、哲学的可能性、与单个人的生活真理。可惜这两本书都被拒绝出版。于是萨特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兴趣上了。

他开始研究物理世界的不可还原性和偶然性,他相信:像桌子、树木这样的普通物体具有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观念的实在性。而这个实在,这个物理

现象的存在是不可解释的。1933年,他开始在柏林从事他哲学、文学的研究工作。193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想象力》,继而在1937年发表了名为《自我的超越》的论文,再次阐明了他的观点:意识在刺身内没有任何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的觉悟。

1938年出版的《恶心》一书无疑是萨特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就之一,它也许还是萨特所有小说中哲学内涵最为丰富的小说。到1939年,萨特实现了他成就为一名作家的抱负,尽管还在教书,但他的小说、文学批评等在巴黎广为流传。他的五部短篇小说以《墙》命名结集出版。

2、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者、共产主义同伴、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

直到二战后,萨特才广为法国以外的世界所知晓。人们以为他作品呈现出的悲观图景是对希特勒对欧洲的统治和二战的恐怖的反应,是他所处的梦魇般的世界的体验。正相反,萨特在二战中的体验促使他更乐观,作为士兵、战犯和“法国抵抗”运动中的次要角色的经历促使他看到了集体行动、个人英雄主义和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他开始强调本真性和献身的可能性。这种方向性的改变体现在他的“三部曲”——“自由之路”上。对承诺、参与的聚焦也反映在萨特愿意拥抱“存在主义者”的标签、把存在主义当作承诺参与的人道主义哲学来维护。其最著名的文章是他在1945年10月28日给演讲“捍卫俱乐部”所作的一个演讲的打印稿,称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意在界定存在质疑,并从宗教的存在主义中剥离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来;它的第二重目的是要表明:存在主义不是绝望、孤独和无助的哲学,二是一种人道主义;它的第三重目的是要显示:存在主义为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替代思想,它不仅可以作为历届人类状况的一种方法,而且可以为人的选择和行为提供思想基础。

1952年,萨特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开始度过为期四年作为法国共产党支持者的岁月。尽管他从来不是法共产党员,但他作为同行者和支持者,极力为它辩护,抨击它的批判者。这种立场的改变一是因为哲学上的理由,他没能发展出存在主义伦理学的规范理论,同时他也越来越怀疑《存在与虚无》夸大了个体的人的实际独立性;二是因为在政治层面上,萨特已确信:惟一能够团结法国工人阶级、引发社会秩序变革的政党只能是法国共产党。萨特的“1954年的苏联报告”压倒一切的给与苏联以积极的评价。然而1956年,赫鲁晓夫揭发、控诉斯大林的“血腥罪行”令全世界震惊。萨特也谴责苏联的行为是一种罪恶行径,认为其施行者是伪君子。他宣称不再把自己绑在法共领导人的头衔,辞去了“法苏协会”副主席的职务。他作为共产主义同行者的历程终结了。

经历这一事变之后,萨特再次调整了他最深层的政治信仰。这一次,他的新信仰和他一起走至生命的终点。尽管不再对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和法共抱有幻想,但他对马克思的热情却更高涨了。正如他当时所看出的,问题在于

当时的共产主义扭曲和篡改了马克思主义。他的新目标就是要通过协助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来激发对共产主义的改造。

3、希望与博爱的代言人

在1973年的一场中风之后,萨特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不得不雇佣他以前的“编辑同事”莱维给他阅读,帮助他写作。在萨特逝世前一个月,莱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今朝的希望:1980年访谈录》。这本书包括了萨特就哲学问题最后的立言。书中萨特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确认了希望、民主的理想和建立在普世的兄弟情义之上的一种道德未来。这本书在学者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雷蒙·阿隆说:在访谈录中所表达的观点太合乎理性了,以至于它不可能是萨特自己的作品。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特鲁福吧这次访谈描绘成“纯粹的胡说”。波伏娃涌过发表《与萨特的告别》极力表达自己对《今朝的希望》的疑虑。而笔者认为,萨特是一名总愿反对自己、逆向思维的哲学家,他在生命的最后,重新调整了语言和世界观,以不断包容他“人生在世”的世界。

二、萨特思想

1、为实在论辩护

萨特相信:物理对象有一种不依赖于被感知的实在性。同时,他还相信: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把我们推到同物理对象的直接接触中,相当可靠地向我们显示出这些对象实际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等等是怎么样的。这两个信念构成了名为直接实在论的哲学立场的基础。他运用现象学来为直接实在论辩护。在小说《恶心》中,萨特试图设定一种独特意识,它能够以某种使物理对象的存在的绝对独立变得毫无疑义的方式揭示它们,以此去捍卫和解释直接实在论。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返回到恶心是对物理存在的一种明显的体验这样的观点上来,但把恶心限定为对个人自身身体体现出的一种温和的意识。

萨特替直接实在论辩护的的现象学基础源自胡塞尔,以及他本人早期现象学论文中表达出来的心灵模式。事实上,他采用的是胡塞尔的意向学院里,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并把这条原理解释为:意识总是意识到自身之外的事物。在《存在于虚无》的导论里,萨特利用这条原理作为他所描述的“本体论证明”的基础。

2、本体论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称意识为“虚无”,是因为正是通过意识,一切种类的否定才得以进入世界。在《恶心》里,萨特使用“存在”一词,来谈论物理对象的独立实在性。在《存在与虚无》里,他偏向于用“存在”(连同“虚无”和“自由的存在”)这一表达来谈论物理对象所有的存在种类。萨特用众多术语企图说服我们去相信,世界充满了远离日常生活的陌生的物质和力量。然而,无论这种印象多么可以理解,它也是错误的。他本意并不是想给世界增添点什么新东西,而是他选择了用陌生的属于重述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