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还是形成于文字的思想交流,人们都要借助语言文字。语文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考试大纲进行全面改革。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师角色定位错误或者失当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调适,教学效果必将受到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会受到阻挡。

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传统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育中,社会赋予教师的角色似乎很完美。古代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把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现代则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吐丝的春蚕”、“燃烧的红烛”,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求更是非同一般。只要一听说是教语文的,必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口成章,提笔成文。否则你便不是一个很合格的语文老师。而且社会还把一些人的素质低下归罪于语文老师。曾听过一位五十多岁的的语文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前生杀了人,此生教语文。”这句玩笑话当时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以致我事

隔多年仍然记忆犹新。

从以上对老师的称呼和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育给予了教师过高的地位和完美的要求,这些完全把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弃学生的生命个体于不顾,一味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天职。这种观点造成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把老师当作神一样来看待,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盲从的学习习惯,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应试教育下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单一定位

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跳起了一个人的舞蹈。学校问语文教师要成绩,家长问语文教师要分数,不管你教课有多好,没有考出好成绩就不能证明你。虽然家长也知道教师不过是普通的跟他们一样的人,可是他们不管,只要你的位置在讲台上,你就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的孩子获得考试技艺,拿到优秀分数。所以,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家长、学校希望语文教师这个角色相当于一个好的教练,作为语文教师你最重要的是研究高考试题,获取高考信息,学会从蛛丝马迹中感觉高考走向,为孩子的考试传经送宝,而不需要你丰富的思想。这样做的后果是语文教师们很少有独立行为,不敢大胆创新,缺少个性与能力,循规蹈矩,成为教书匠。于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个人是缺席的,个人真实的思想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潜藏的。还有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离开了教参不知开口讲什么。

二、新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师带来的冲击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强调学生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1.从整齐划一到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2.从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

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这种理念要求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尺度,让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无疑给语文教师的思想、行为、方法以巨大冲击,它迫切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两千年前的《侍坐》篇,孔子循循善诱,不唯尊不唯长,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把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老师形象刻画出来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陕西师大的张

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教学学科论》一书中曾有这样著名的诊断:“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者也。”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当什么角色早就有了榜样。当然时代不同了,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在汲取古人精华的基础上,从传统和应试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改变曾经的教师形象,对自己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虽然不可能被淘汰,但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水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