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神话的破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神话的破灭
周公神话的破灭
谈起西周,乃至于整个三千年的封建时代,都躲避不开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周公旦。人们对他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不仅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学者于一身;而且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制礼作乐,建立了开创性的宗法及典章制度,于危难时刻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捉发”,还政于成王,更是成为数千年来有为之士学习的榜样与楷模,大公无私的道德高地。孔子有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朱熹曾言:“国学也,圣贤之学也,仲尼孟珂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但是学习归学习,自他之后无一人能够到达这个高度,使他趋近于神话人士。
陌生的是,由于秦始皇帝焚书以后,造成远古历史文献大量缺失;并且由于宋朝的程、朱理学极力推崇和无限拔高周公旦的形象,不仅将一些著作(如周礼)的著作权划归周公旦名下,而且把一些历史事实(周公是否称王)做了粉饰和修改。而古代社会变革家们为了找寻变革的理论依据,都扛起
了周公旦的大旗。王莽以《周礼》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周公旦的行为做标准,搞起了乌托邦。王安石变法也高举着
“周公遗法”的这面旗帜。甚至,西魏的创建者,北周的开国奠基人太祖文皇帝,鲜卑族的宇文泰;遵照《周礼》也干了一把托古改制,并且还算基本成功。这些,使周公旦成为政治家们争夺的理论制高点,更使人们对周公旦的认知,从人的本身逐渐移到了至圣先神。
现代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已经确定《周礼》(亦称周官)为战国时期的著作,非周公旦所撰。周公旦是否
“摄政称王”,目前有三种观点,一,肯定是摄政称王,认为是西周初年的史实;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近现代历史学家、学者,另有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资料记载。二,未“摄政称王”;持这个观点的以清人疑古派催述为代表,另有陈梦家、马承源两位已故西周青铜器考古专家。三,摄政未称王。由于篇幅所限,这个问题就不继续深入讨论。
周公旦为后人所称颂且影响久远的,并记载确凿无疑的有三件事:一,东征,平定“三监”叛乱,维持了西周的政权稳定。二,第二次大规模分封诸侯及归政成王。三,确立宗法制度。
这三件事情对西周王朝的巩固无疑产生了积极意义和切实
的作用。但这些作为还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建立国家的中心。征讨平息叛乱,是为了国家权利中心的稳定;分封诸侯,划分权利和责任以保护中心的安全;宗法制度,确定自己的宗主核心地位。所以,在清理殷商残余势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这些意义之外;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关于国家中心的确立及地理位置的争夺。
关于管、蔡“三监”叛乱的原因,史料上是这样说的。“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畔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今文尚书·金縢》)除去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与周公旦争夺权利。
周公担心诸侯叛周,按照情理应该主要是防范那些态度暧昧的外姓诸侯和亲殷商的部族势力,不是藩屏周的亲兄弟友邦君。但是没料到,恰恰抢先造反却是他们,三哥管叔鲜,小弟蔡叔度和霍叔。
若说管叔及群弟与周公争夺周王朝的领导权,依据不足。周公旦不仅从头至尾参与灭商及辅助武王创立西周,而且武王在入商纣宫殿宣布商灭亡的一刻,确立了周公旦在周王朝的地位。“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权利,甚至代表军权。周公旦把大钺,意味着他是周王朝除武王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姜太公虽然是军事统帅,但政治地位不如周公旦高,且非同姓。而且除了他以外,下面的太公望(姜尚),太保召公奭,毕公高等人都位居前列。管叔鲜和蔡叔度虽然也在西周王朝被尊崇,第一时间被封邦建侯,位列五侯末两位,看守殷商贵族和遗民;但显然没有与其争夺朝廷权利的资格。
但是“疑周公,恐其对成王不利”这个原因,倒是颇有来历。这就牵扯到了周的继承制和当时的习俗,应该是周公旦破坏了规矩。殷商的帝位继承实行了很长一段
“兄终弟及”帝位继承制度不假,也造成过九王乱世;但自庚丁以后至帝辛(纣王)的四代帝王,依次是庚丁—(子)武乙—(子)太丁—(子)帝乙—(子)帝辛(纣王),都是子袭帝位;帝辛(纣王)甚至是因为是嫡出,虽然上面还有庶兄微子启,却是他继承了帝位。“父死子继”经过一百多年来的贯彻,已经普遍为诸侯贵族们认同和约定俗成。而西周建立之前的王位继承制度,更是
完全没有实行过兄终弟及的记录,有据可查的自古公亶父开始,古公亶父传子季历,季历传子昌(文王),昌传子发(武王)。在《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中都有明确记载。甚至在史记中记述的古公亶父之前的部落首领袭承中,也都是父死子袭;因为这个是孤证的原因,所以不做切实依据。由于殷商已经移风易俗了百多年,而西周从祖上就没有这个定例,所以周公旦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搞摄政或者称王,都不免引起兄弟间的猜疑,甚至其他族系远疏和外姓的诸侯也产生了很大疑虑。周公旦在东征之前,特意找姜太公和太保召公做说服和解释等思想工作,即是证明。大家都认为他要搞兄终弟及,复辟,开历史的倒车。
这个事情要跟兄弟们解释清楚很难,但也不是无法解决;而且放在周公旦身上,根本就不算什么难事。周公旦,西周的第一理论家和笔杆子,讨伐商的宣言书《牧誓》,周公旦打的底稿并做记录;后面的政府公告及告戒书《大诰》、《金縢》、《康诰》、《酒诰》、《洛诰》、《多士》等俱出自他一人之手,简直就是西周王朝的宣传队。其中各篇文章,都是逻辑清晰、循循善诱、至情入理,以这个水平去做解释工作,很是专业对口。先写封信或派人带个话沟通一下,然后约齐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找个地方见个面,吃顿饭,喝点小酒,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谈一谈,一切问题都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