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神话的破灭
【周朝历史】周公姬旦进退尴尬的摄政历程
【周朝历史】周公姬旦进退尴尬的摄政历程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仅一年就重病而逝,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
成王年幼,难以应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的周公摄理国政。
周公辅政七年,成王长大,周公还政成王。
史学家们在评说历史与现实的政治问题时,往往借助于旧有史事,周公辅成王之事便不止一次地被人们提起。
在西汉就曾经出现了两次以“周公辅幼主”为借口而当政夺权的事件:霍光辅昭帝就以周公事作喻,但霍光专政,没有称王;而王莽篡权夺位时,也以此事来标榜,用以粉饰自己的谋逆行为。
周公辅成王被后世传为美谈,周公的思想更是影响了历代儒家,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文化。
正因为如此,周公也成为孔子所崇拜的偶像,他甚至连做梦都想梦见周公。
然而一直以来,关于周公辅成王之事,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即认为摘掉儒家的有色眼镜,周公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还政成王实乃追不得已之举。
反差如此巨大的解读,使这件事显得扑朔迷离。
真实的周公究竟是一个道德完人,还是一个野心家?篡夺王位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还政成王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让我们翻开史籍,看看周公从摄政到还政,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初政局的一号人物周公姓姬名旦,因为他的封地被封在了周(今陕西省岐山县),所以世称周公。
周公自幼聪敏过人,“异于群子”,周公和他哥哥武王是十个兄弟中最为贤能的两个。
历史武王即位后,周公开始正式参政,《史记》称其“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对武王来说,周公既是亲密无间的弟弟,更是最可信赖的辅相,他凡事都与周公商量,共同谋划。
当时,周相对于中原大国殷商来说,只是居住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一个落后部族。
周人常常以“小邦周”自称,而称商为“大邑商”。
然而最终“小邦周”灭了“大邑商”,这不仅是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也和周公的大力辅佐有很大关系。
据《逸周书》记载,有一次,武王做了一个梦,梦到灭商的计划泄露了,武王担心这是灭商时机不够成熟的预兆。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周朝覆亡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周朝覆亡的故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亦为“华夏”⼀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周朝覆亡的故事。
周朝覆亡真相引⾔ 周朝国君姬姓,相传是五帝之⼀帝喾的后裔弃的⼦孙。
弃在“禅让”时代做农官,发明和种植稷和麦,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
其后世⼦孙世世重农,颇为富饶。
《诗经》⾥有许多追述周先祖重视和发展农业⽣产的农事诗,是周⼈社会⽣活的真实记录。
周朝历经37代天⼦,700多年,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长久的朝代。
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丰镐迁都洛⾢(今河南洛阳),因为丰、镐⼆京在西,洛⾢在东,所以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历史为西周,此后为东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平王东迁,共经历300多年。
西周的经济制度不同于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民的看法的异同。
商时民属于国王直接所有的⼀种财产,可以任意殄灭民命;周则重农,慎狱,天⼦只是民的宗主,代天保民。
显然,西周所创⽴的制度和⽂化,是中国传统制度和⽂化的基⽯。
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个意义重⼤的朝代。
成康之治 周武王灭商居功⾄伟,他死后,太⼦诵继⽴,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曾经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代⾏国政。
周公是⼀个⼤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套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极⼒称颂和推崇的“周公之礼”或“周典”。
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夺王位,诋毁周公,并与殷民联络,⼀时朝野流⾔四起。
纣王的⼉⼦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也积极图谋复国。
于是,他们勾结在⼀起,并纠集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国部落起兵反周。
周公处在内外交困的地位,⾮常困难。
他⾸先向召公解释,寻求帮助,随后毅然地率领军队,进⾏东征。
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周公杀武庚,黜管蔡,攻灭奄徐等⼗七国,俘商贵族及遗民为俘虏,因为他们顽固地反抗周的统治,被周王称为顽民或殷玩。
关于周公的神话故事
关于周公的神话故事周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智者,他被尊称为“周公吕尚”,是西周末年的大臣。
他为人正直、聪明睿智,被后世称为智慧的化身。
周公的事迹在历史上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一个神话故事。
关于周公的神话故事有许多,其中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关于他帮助周公旦即位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周文王驾崩后,他的儿子周公旦接任了王位。
然而,周公旦在担任国君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他还年幼,缺乏经验,很多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
周公旦非常苦恼,希望能够得到一位慧眼识珠的大臣来帮助他治理国家。
有一天,周公旦来到一座山上的一间庙里祭拜祖先。
他坐在庙内,向神明诉说自己的困境。
他的心愿得到了神明的回应。
突然,庙中出现了一位老者,他身高八尺,面容庄重。
这位老者正是后世所称的“周公吕尚”。
周公旦向周公吕尚诉说了自己的困境。
周公吕尚聆听后,深思熟虑地给出了解决办法。
他告诉周公旦,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修德。
他引用了《周易》中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告诉周公旦,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应对世界万物的挑战,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周公吕尚还给周公旦讲解了许多关于人事、政治和国家管理的道理。
他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重视君臣之间的关系和百姓的疾苦。
他还告诫周公旦,在治理国家的同时要保护好国家的边境和百姓的利益,要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听取了周公吕尚的教诲后,周公旦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决心要努力成为一位出色的国君。
他感谢周公吕尚的指点,并郑重地邀请他成为自己的重要大臣。
于是,周公吕尚成为了周公旦的重要顾问,帮助他治理国家。
在周公吕尚的帮助下,周公旦学会了审时度势,聆听百姓的心声,作出了许多明智的决策。
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则神话故事中,周公吕尚被描绘成了一位智慧传世的卓越人物。
他的言行举止散发出令人景仰的智慧,他的忠诚和智慧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公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智慧和道德的教益,它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智慧,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
人一神三鬼四的典故
人一神三鬼四的典故
人一神三鬼四,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典故。
其来源于《列子·汤问》一篇,讲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的残暴和荒淫生活,以及商朝的灭亡。
这个典故通过人、神和鬼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
故事中的“人”,指的是纣王。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奢侈享乐,残暴无度,以自己的私欲为中心,不顾百姓的疾苦和生活困境。
他放纵自己的欲望,纵容奸佞之徒,荒淫无度,导致了商朝的衰落和灭亡。
而“神”则指的是上天的惩罚。
由于纣王的暴行,上天派来了三位神灵,分别是女娲、祝融和共工。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
这三位神灵分别代表了天灾和人祸,他们惩罚了纣王和商朝的罪恶行径。
在古代中国的观念中,天灾和人祸是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原则,就会招致天灾和人祸的降临。
纣王的暴行导致了天灾人祸的连连发生,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在这个典故中,人性的黑暗面得到了彰显,道德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
纣王的残暴和荒淫生活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却影响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关乎自己,也关乎他人和社会。
人一神三鬼四的典故虽然是古代的故事,但它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警示意义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正直善良,尊重他人,追求真理和公正,才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和社会的认可。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周公(姬旦)一生的功绩
周公(姬旦)一生的功绩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品]--[《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
《周礼》][主要成就]---[制礼作乐;经营成周;讨伐叛乱][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采邑]---[陕西宝鸡][封地]---[鲁(山东曲阜)][人物生平]]---[辅佐武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
周文王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
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
当初,文王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
姬昌称王,后来被谥为文王。
文王受命七年驾崩,武王即位,武王仍然以太公望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
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公元前1050年)二月,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
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
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
西周思想家周公简介资料
西周思想家周公简介资料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创制了礼乐,并为武王伐纣做出贡献。
因其封地在周,封号为上公,因而又称他为周公。
周公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军事、法律方面都有成就。
其父周文王离世后,周公一心辅佐周武王伐纣,经过多年战争,最终灭掉商朝,建立西周。
为西周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与武王争皇位,一心一意为西周效力。
武王克殷二年重病,遂命周公继承皇位。
周公不允,并祈求上天让自己代武王死,写保佑文书藏在箱子内,可见周公的赤胆忠心。
武王死后,周公为巩固周朝,遂立武王幼子成王管理朝政,辅佐成王直到成年,成王能够独立执政后,周公又回到自己大臣的位置上。
因立年幼成王代自己执政,许多大臣对此不满,并多次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不是,周公为躲避迫害,逃至楚地。
后成王发现藏在箱子内的文书,被周公的衷心所感动,于是周公重新获得信任,回西周继续任职。
周公为实现武王的遗愿,建东都成周,用七年时间完成,后留守成周,归政成王。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称为陕西。
周公在执政期间,大力发展礼乐文化,为我国礼乐文明奠定了基础。
现在众人所说的见周公其实就是睡觉、做梦的意思,我们也可以常常对别人说见周公或者听到别人说见周公,十分直白。
那之前的先人所说的见周公又有什么意思,这就要从孔子那会儿说起。
春秋时期的孔子极其推崇周公所制定的制度,他从小就学习那些从西周流传下来的知识,掌握了很多周朝时期所制定的制度,而且对西周的制度也十分推崇,认为西周时期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和平的社会,而西周的周公就成为了他心中最向往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他常常在梦中也会见到周公。
后来孔子在鲁国进行从政,他决定恢复西周时期的制度,建立一个像西周那样的国家。
可是他的理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鲁国,到各个国家进行游说,宣传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结果却一直碰壁,最后只能再次回到鲁国,那时候的他已经年老色衰,体弱多病,于是他哀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衰老的相当快,已经很久都没有梦见过周公了。
周公历史典故
周公历史典故周公历史典故有很多,包括:一是周公假王,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
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
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
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
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
我们看来,觉得这种祈祷是好笑的,可是对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说,那是十分真诚无私的。
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
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
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
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
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
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的说法。
二是周公辅佐成王,是指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过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幼年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周成王年幼,周朝不稳定,而周公又掌握国家大事,掌握军队大权,是实际上的国家控制者,周公如果取而代之简直是易如反掌。
但是周公却一心一意辅佐周成王,经过率兵镇压叛乱,二次东征,迁都洛阳,制作礼仪,第七年终于成功的辅佐周成王走上管理国家的正轨,周公把军队和国家管理大权交给了周成王。
周公辅成王为后代留下了诚信的榜样,以致汉武帝托孤给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等四位将军时,让他们学习周公辅成王,拿周公为榜样。
三是周公之礼,古代人讲的周公之礼,就是指行房事,就是现代所谓的同居。
据说在西周初期,周公发现男女滥情,并且偷吃禁果的年龄越来越小,于是规定,男女婚前不提倡性行为。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不完整的原因:
(一)文人不重视。
(二)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宋代罗泌《路史》是集大成之作。
1、半人半兽神性形象被抹杀,难被纳入历史谱系,违背理性化原则。
2、改造。
即对神话歪曲解释,使其成为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3、神话的仙话化。
仙话一般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二、影响:
(一)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除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体验地传承。
第二章《诗经》
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古代诗歌的萌芽。
中国历史的黑洞舜逼尧禹逼舜周公篡位称王
中国历史的黑洞:舜逼尧,禹逼舜,周公篡位称王历史是一个黑洞,里面充满了被吸纳的各种混乱的物象和无声的诉说。
然而,历史的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历朝历代,被官方净化后的“刀笔吏”所“篡”之“史”是否完全失实?或者野鹤闲云般的稗官野史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依据?《历史的黑洞》带你探寻真相。
尧舜禅让“四说”“尧舜禅让”,是一段妇孺皆知的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
但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已经时隔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举贤说。
据说,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努力,到八十六岁那年,已经年迈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
尧为了对舜加以考察,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
在大家的眼里,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仁的舜是个奇人。
他母亲很早死去,父亲是个瞎子,后母愚悍,后母所生的弟弟叫象,凶横顽劣,三人合谋,总想害死舜,分掉他的财产。
象几次暗算舜,但都被舜识破,舜不但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对父母更加恭敬,对弟弟更加关心。
舜用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尧的信任,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老。
时光飞逝,八年后,尧去世了,舜正式做了帝王。
这就是一般历史书上所说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人们称这种说法为“举贤说”。
第二,畏劳说。
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以上说法,他们认为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一书里也记述了禅让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天下于州支父子,州支的父亲推辞道:“我刚好得了忧郁症,准备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后来,舜又让天下于善卷,善卷也拒绝了,而且还躲进深山老林里,后来竟不见踪影了。
关于许由这个人,在《高士传》中叙述得比较详细。
他说:尧认为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德行,就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
后来,他的行踪还是被尧知道了,就派人召许由为“九州长”,许由竟然觉得这句话很脏,他跑到颍水之滨洗起耳朵来,正洗着,碰到了另一个高士巢父,他正在牵牛喝水。
周公旦是解梦的周公吗
周公旦是解梦的周公吗周公旦是解梦的周公吗《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为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
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所以说周公旦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梦的周公!周公旦典故轶事周公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恐惧流言周公恐惧流言,典出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一成语,说的是两个人:西周时的姬旦与西汉时的王莽(新朝建兴帝)。
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
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
藏其册于金滕,内容无人得知。
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
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
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
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滕,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
假设当管叔、蔡叔正四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设金滕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说不清楚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了。
后世的史书中周公岂不就成了奸臣。
商周秦汉时期政治神话的演变
商周秦汉时期政治神话的演变商周时期的政治神话起源于殷商和周朝。
在殷商时期,商汤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英雄,被尊为上帝的代表。
商汤被认为是上天选定来维护正义和秩序的统治者。
因此,他的权力和地位是合法而神圣的。
周朝的政治神话则集中在周公宣扬的“王道”思想上,强调君主的仁德、智慧和威望。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政治神话的演变也开始了。
秦始皇将自己封为皇帝,再次强调了自己具有神圣的地位。
他被视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是天上的儿子,天帝的代表。
他的功绩和权力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秦始皇将自己封号为“始皇帝”,暗示着他是最高的统治者,没有人可以超越他的地位。
然而,随着秦朝的暴政和统治者任意行使权力,人们开始对政治神话产生怀疑和不满。
汉高祖刘邦利用这种不满来推翻秦朝。
他宣称自己是“圣灵皇帝”的后代,重新强调了统治者的合法性和得天独厚的地位。
他通过传说和神话来加强他的领导地位,塑造了自己的政治神话。
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神话地位。
他宣布自己是“万世帝王”的后裔,为了加强自己的合法性,他开始采取伪神仙之举。
他利用皇族典籍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来构建自己的神话形象。
他派遣谋士刘敬、赵周等人编撰《山海经》和《封禅书》,来增加自己的神秘色彩和权威性。
在刘邦去世后,刘邦的政治神话被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汉武帝在位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政策,使汉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利用神话和信仰来加强自己的权威性。
他将自己封号为“太上皇”,宣布自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者,通过神仙崇拜和神医的安排,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随着汉武帝的去世,政治神话的演变进入了新的阶段。
王莽夺取了汉朝的政权,他通过改革来建立自己的政治神话。
他宣称自己是新的“天子”,通过王莽宣布自己是“帝之神”,将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神圣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宪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王莽政权的短暂和失败标志着政治神话的崩溃。
西周灭亡的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图)
西周灭亡的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图)西周灭亡的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图)【谣谶】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国语·郑语》【释义】月亮将高升,太阳将浸没;那卖桑弓、箕箭袋的人,就是使周国灭亡的人啊。
讲这个故事之前,倒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列子·仲尼》篇中一则关于帝尧的童谣值得一提。
它大约是这样的:"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这首童谣乍听之下好像是给帝尧歌功颂德的:帝尧啊,为了我们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啊,没有哪一件事他不是做得好到了极点啊;这样的话,我们是不需要自己动脑筋、想主意的啦,也不要无端揣度尧帝的意图啦,只要照着他的老规矩办就是了啊。
其实,这则童谣寄托了人们的一种安享太平的政治理想,它应该是后人为追思先王的德政而作的,其中虽不免有夸大之词,可是却代表了人们对于"盛世"的深深的向往之心。
然而,当人们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生不满、抵触情绪时,童谣表达的内容就可能截然不同了,其意是借用童谣敲打敲打那些作威作福的"肉食者"。
《东周列国志》版画之周宣王闻谣轻杀图。
周宣王听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后,开始捕杀卖桑弓、箕箭袋的人。
先秦时期史学经典之一的《国语·郑语》中,记录了西周时代周宣王在位时期的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未必可信,可是毕竟听起来不那么让人舒服。
据说这童谣的前两句是这样的:"月将升,日将浸",按照这句的理解应该是阴盛阳衰,有女祸的征兆。
周宣王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派人到街上去搜捕那童谣中所传唱的卖桑弓、箕箭袋的人。
也不知是谁这么缺德,制造了这样一则谣言,可怜那些卖桑弓、箕箭袋的人啊,一时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他们认识到,杀他们是不需要理由的。
逃跑!逃得离京师越远越好!至于那些没来得及逃掉的,自然是被抓住"咔嚓"了。
《周公解梦》周公的历史故事
《周公解梦》周公的历史故事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听过《周公解梦》,而这位“解梦”的周公,就是西周事情灭夏纣的周武王之弟,他在匡扶君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后人谓不是帝王胜于帝王。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周公的历史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不是帝王胜于帝王的周公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去世之后,代年幼的成王摄政。
在传统读书人的眼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毫无疑问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政治家,也是最后一个“圣王”,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周公是压轴的最后一人。
在其之后,则圣贤去位,无论孔夫子还是孟夫子,虽然曾经雄心万丈,却终究不过是栖栖遑遑的“呆”书生罢了。
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武王攻下朝歌、灭掉商朝以后,为了稳定大局,曾采取了一个怀柔措施:他没有杀死纣王的儿子武庚,而是封他为殷侯,仍旧让他管理殷都朝歌的政务。
与此同时,武王又派自己的三个亲兄弟姬鲜、姬度和姬处在殷都周围建立封国以监视武庚。
因为兄弟三人的封国分别在管地、蔡地和霍地,所以以后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便称这三人为管叔、蔡叔和霍叔。
但是武王的这个措施只在表面上稳定了局面,而实际上,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仍旧在蠢蠢欲动,想伺机反扑。
而更加重要的是,几百年的商朝统治留在百姓中的观念,总觉得他是正统。
果然,不久便传来了那两个曾出面阻止武王伐纣的迂老头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饿死的消息。
饿死两个迂老头,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
人们说这两人是为了抗议武王的违逆行为而发誓不食周粟,因而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南)上靠挖野菜充饥,到了冬天才活活饿死的。
甚至还有人特地写了一首名叫《采薇》的诗称诵他们的美德。
这就说明百姓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向周朝。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武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
他将最亲近的大臣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等召集来商量计策。
太公望主张向各地派驻军队,召公主张要施仁政。
最后周公旦提出了一个办法,将在朝歌附近设立监国的做法扩大开来,由武王分封周王室的亲属和在灭商作战中的可靠功臣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
西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周公东征
西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周公东征灭商后仅两年时间,周武王就死去了。
他的死给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场动乱在迅速酝酿之中,新生的周王朝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按照传子制度,武王的儿子姬涌继位,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且摄政,代成王行事。
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因此却城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
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需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
武庚等人本来就对股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同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17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
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周王朝面临着被推翻的严重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且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
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然而,周公在实施平叛计划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
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
为了统一内部的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忍受委曲,耐心做召公等人的工作,以取得他的理解和支持;并专门发布文告(《大诰》),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企图复辟,于是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情况下,他用大龟旧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诚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人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关于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
关于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在古老的中国历史中,有一个充满传奇的神话故事,那就是关于武王伐纣的壮丽史诗。
这个故事被誉为中国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记录了周朝的兴起,也展现了道德和正义的力量。
故事开始于商朝时期,商纣王是一个淫乱暴虐的暴君。
他残忍地压迫人民,丧权辱国,使得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暴政,天下百姓倍感困厄,诸侯纷纷寻求彼岸逃离商朝,同时,也暗中等待着一个可以救世的英雄。
而这个英雄便是姜子牙。
姜子牙出生在隋国,他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广泛修行自身的道德和智慧。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于是,他通过自己的神奇法术测算出了乾坤变化,预测了周朝的兴起和商朝的灭亡。
为了完成心中的神圣使命,姜子牙奔赴周天子大殿,向周武王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拯救天下的策略。
周武王听闻姜子牙的智慧和预言,深感庆幸。
他知道姜子牙将是自己的目标,并将他招为参谋,致力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积极准备,筹划起义的计划。
他们广泛结交天下英杰豪杰,集结各大诸侯的力量。
然而,他们不仅要面对商朝的庞大军队,还要应对商纣王的邪恶勾结。
最终,在天下百姓的支持下,武王带领着众多英勇的将士发动了光荣的伐纣之战。
这场战争是一场关乎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武王不仅仗着自己的勇猛和军事智慧,还凭借着姜子牙的法术和预言,倍加了他们的力量。
经过数年的艰苦战斗,武王终于攻占了商朝的都城,捕获了纣王。
他庄严宣布天下百姓的解放,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而他自己也在百姓们的期许中登上了王位,建立了周朝。
这个神话故事不仅是一段史诗般的叙事,更是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寓言。
姜子牙代表了智慧和正直,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预言,拯救了整个中国大地。
而武王则代表了勇猛和决心,他率领众多的英勇将士,为了正义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它给予了后来的君主和统治者无比重要的启示和教训。
武王伐纣历史传说故事
武王伐纣历史传说故事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武王伐纣的神话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武王伐纣简介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在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
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
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
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
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
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
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
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
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
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1]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二、武王伐纣传说故事孟津观兵【主条目:孟津观兵】周武王九年(前1047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
周公神话的破灭
周公神话的破灭谈起西周,乃至于整个三千年的封建时代,都躲避不开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周公旦。
人们对他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不仅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学者于一身;而且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制礼作乐,建立了开创性的宗法及典章制度,于危难时刻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捉发”,还政于成王,更是成为数千年来有为之士学习的榜样与楷模,大公无私的道德高地。
孔子有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朱熹曾言:“国学也,圣贤之学也,仲尼孟珂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
”但是学习归学习,自他之后无一人能够到达这个高度,使他趋近于神话人士。
陌生的是,由于秦始皇帝焚书以后,造成远古历史文献大量缺失;并且由于宋朝的程、朱理学极力推崇和无限拔高周公旦的形象,不仅将一些著作(如周礼)的著作权划归周公旦名下,而且把一些历史事实(周公是否称王)做了粉饰和修改。
而古代社会变革家们为了找寻变革的理论依据,都扛起了周公旦的大旗。
王莽以《周礼》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周公旦的行为做标准,搞起了乌托邦。
王安石变法也高举着“周公遗法”的这面旗帜。
甚至,西魏的创建者,北周的开国奠基人太祖文皇帝,鲜卑族的宇文泰;遵照《周礼》也干了一把托古改制,并且还算基本成功。
这些,使周公旦成为政治家们争夺的理论制高点,更使人们对周公旦的认知,从人的本身逐渐移到了至圣先神。
现代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已经确定《周礼》(亦称周官)为战国时期的著作,非周公旦所撰。
周公旦是否“摄政称王”,目前有三种观点,一,肯定是摄政称王,认为是西周初年的史实;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近现代历史学家、学者,另有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资料记载。
二,未“摄政称王”;持这个观点的以清人疑古派催述为代表,另有陈梦家、马承源两位已故西周青铜器考古专家。
三,摄政未称王。
由于篇幅所限,这个问题就不继续深入讨论。
周公旦为后人所称颂且影响久远的,并记载确凿无疑的有三件事:一,东征,平定“三监”叛乱,维持了西周的政权稳定。
周公大义灭亲的故事
周公大义灭亲的故事
周公大义灭亲的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故事讲述了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兄长卫桓公,自立为王。
他拉拢宋、陈、蔡等国一起攻打郑国。
鲁隐公问大臣众仲如何看待此事,众仲说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民心,还屠杀自己的兄弟,大逆不道,不会有好下场。
果然,公子州吁即位后不久,国内发生动乱。
石碏趁此机会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公子州吁。
接着,石碏又从邢国接回公子晋并拥立他为君(即卫宣公),卫国的动乱才得以平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道义行事,不能因为私利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否则就会自食恶果。
【神话故事】亡国之兆
【神话故事】亡国之兆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个贤明的国王,他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一天国王突然做了个可怕的梦,梦见国家迎来了灾难,大地颤抖,黑暗笼罩了整个国家。
国王非常忧心忡忡,于是召集了众多智者和预言家前来解梦。
智者们沉思片刻后,告诉国王说,“大王,这是国家面临灭亡的兆头。
在梦中的黑暗代表着一场大灾难即将降临,而颤抖的大地预示着国家将会动荡不安。
”国王听后大为惊慌,他打算采取措施来防范这场灾难的发生。
他命令智者们到国家的各个角落进行巡视,寻找可以解读这个梦境的线索。
在他们的探寻下,智者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国家的灾难与王宫中无人居住的一座阁楼有关。
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命令将阁楼彻底打扫,并安排了宫廷侍卫驻扎在此,以确保没有陌生人可接近。
不管怎么努力,国王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他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不安。
终于,一天,国王听说有人闯入了王宫的阁楼。
他立即带领侍卫们冲上楼顶,只见一位老人走出了阁楼。
老人眉间带着一丝悲伤,他告诉国王说:“国王陛下,我是古时的先王,我曾因为犯下了罪孽而被流放到了这个阁楼。
我的罪行让神明发怒,他将降下一场大灾难毁灭国家,唯一的解救方法就是,你必须将我放回我逝去的时代。
”国王震惊万分,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他犹豫了片刻后,决定把老人带回他逝去的时代,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百姓。
于是,国王和老人一起踏上了一段奇幻的旅程,他们穿越了许多时空,见证了神奇的事情。
他们来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被外敌入侵。
老人告诉国王,他正是这个国家的国王。
当年因为他的罪行,他的国家就注定了要面临毁灭。
国王深感忏悔和羞愧,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这个国家。
国王向神明忏悔并祈求原谅,然后他带领着这个国家的将士们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他的英勇带领下,国家最终成功地抵御了入侵者的攻击,重获了新生。
国王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对老人的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神话的破灭周公神话的破灭谈起西周,乃至于整个三千年的封建时代,都躲避不开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周公旦。
人们对他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不仅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学者于一身;而且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制礼作乐,建立了开创性的宗法及典章制度,于危难时刻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捉发”,还政于成王,更是成为数千年来有为之士学习的榜样与楷模,大公无私的道德高地。
孔子有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朱熹曾言:“国学也,圣贤之学也,仲尼孟珂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
”但是学习归学习,自他之后无一人能够到达这个高度,使他趋近于神话人士。
陌生的是,由于秦始皇帝焚书以后,造成远古历史文献大量缺失;并且由于宋朝的程、朱理学极力推崇和无限拔高周公旦的形象,不仅将一些著作(如周礼)的著作权划归周公旦名下,而且把一些历史事实(周公是否称王)做了粉饰和修改。
而古代社会变革家们为了找寻变革的理论依据,都扛起了周公旦的大旗。
王莽以《周礼》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周公旦的行为做标准,搞起了乌托邦。
王安石变法也高举着“周公遗法”的这面旗帜。
甚至,西魏的创建者,北周的开国奠基人太祖文皇帝,鲜卑族的宇文泰;遵照《周礼》也干了一把托古改制,并且还算基本成功。
这些,使周公旦成为政治家们争夺的理论制高点,更使人们对周公旦的认知,从人的本身逐渐移到了至圣先神。
现代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已经确定《周礼》(亦称周官)为战国时期的著作,非周公旦所撰。
周公旦是否“摄政称王”,目前有三种观点,一,肯定是摄政称王,认为是西周初年的史实;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近现代历史学家、学者,另有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资料记载。
二,未“摄政称王”;持这个观点的以清人疑古派催述为代表,另有陈梦家、马承源两位已故西周青铜器考古专家。
三,摄政未称王。
由于篇幅所限,这个问题就不继续深入讨论。
周公旦为后人所称颂且影响久远的,并记载确凿无疑的有三件事:一,东征,平定“三监”叛乱,维持了西周的政权稳定。
二,第二次大规模分封诸侯及归政成王。
三,确立宗法制度。
这三件事情对西周王朝的巩固无疑产生了积极意义和切实的作用。
但这些作为还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建立国家的中心。
征讨平息叛乱,是为了国家权利中心的稳定;分封诸侯,划分权利和责任以保护中心的安全;宗法制度,确定自己的宗主核心地位。
所以,在清理殷商残余势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这些意义之外;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关于国家中心的确立及地理位置的争夺。
关于管、蔡“三监”叛乱的原因,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畔周。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今文尚书·金縢》)除去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与周公旦争夺权利。
周公担心诸侯叛周,按照情理应该主要是防范那些态度暧昧的外姓诸侯和亲殷商的部族势力,不是藩屏周的亲兄弟友邦君。
但是没料到,恰恰抢先造反却是他们,三哥管叔鲜,小弟蔡叔度和霍叔。
若说管叔及群弟与周公争夺周王朝的领导权,依据不足。
周公旦不仅从头至尾参与灭商及辅助武王创立西周,而且武王在入商纣宫殿宣布商灭亡的一刻,确立了周公旦在周王朝的地位。
“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权利,甚至代表军权。
周公旦把大钺,意味着他是周王朝除武王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姜太公虽然是军事统帅,但政治地位不如周公旦高,且非同姓。
而且除了他以外,下面的太公望(姜尚),太保召公奭,毕公高等人都位居前列。
管叔鲜和蔡叔度虽然也在西周王朝被尊崇,第一时间被封邦建侯,位列五侯末两位,看守殷商贵族和遗民;但显然没有与其争夺朝廷权利的资格。
但是“疑周公,恐其对成王不利”这个原因,倒是颇有来历。
这就牵扯到了周的继承制和当时的习俗,应该是周公旦破坏了规矩。
殷商的帝位继承实行了很长一段“兄终弟及”帝位继承制度不假,也造成过九王乱世;但自庚丁以后至帝辛(纣王)的四代帝王,依次是庚丁—(子)武乙—(子)太丁—(子)帝乙—(子)帝辛(纣王),都是子袭帝位;帝辛(纣王)甚至是因为是嫡出,虽然上面还有庶兄微子启,却是他继承了帝位。
“父死子继”经过一百多年来的贯彻,已经普遍为诸侯贵族们认同和约定俗成。
而西周建立之前的王位继承制度,更是完全没有实行过兄终弟及的记录,有据可查的自古公亶父开始,古公亶父传子季历,季历传子昌(文王),昌传子发(武王)。
在《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中都有明确记载。
甚至在史记中记述的古公亶父之前的部落首领袭承中,也都是父死子袭;因为这个是孤证的原因,所以不做切实依据。
由于殷商已经移风易俗了百多年,而西周从祖上就没有这个定例,所以周公旦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搞摄政或者称王,都不免引起兄弟间的猜疑,甚至其他族系远疏和外姓的诸侯也产生了很大疑虑。
周公旦在东征之前,特意找姜太公和太保召公做说服和解释等思想工作,即是证明。
大家都认为他要搞兄终弟及,复辟,开历史的倒车。
这个事情要跟兄弟们解释清楚很难,但也不是无法解决;而且放在周公旦身上,根本就不算什么难事。
周公旦,西周的第一理论家和笔杆子,讨伐商的宣言书《牧誓》,周公旦打的底稿并做记录;后面的政府公告及告戒书《大诰》、《金縢》、《康诰》、《酒诰》、《洛诰》、《多士》等俱出自他一人之手,简直就是西周王朝的宣传队。
其中各篇文章,都是逻辑清晰、循循善诱、至情入理,以这个水平去做解释工作,很是专业对口。
先写封信或派人带个话沟通一下,然后约齐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找个地方见个面,吃顿饭,喝点小酒,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谈一谈,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然而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恶化,最后是刀兵相见。
是不是没有时间去解释,化干戈为玉帛呢?从周公旦“摄政”或“称王”到东征,距离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解释的时间足够,甚至可以说很充分。
那剩下的问题就是周公旦有没有去跟管、蔡两位兄弟去沟通。
虽然没有这方面的史料记载依据,但从周公旦的为人来看,应该是做过沟通的。
周公旦为西周王朝社稷,忙得吃顿饭都要几次吐出来为处理公务,洗个澡也要三番五次的挽起头发跑出来接见办事员。
说明他是个非常勤奋且行事积极主动的人,以后对成王的教诲以及对殷商遗民的安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说明他这个人考虑周道,细心缜密,非常有耐心。
管、蔡二位既然属于比较大的势力(五侯之末两位),地位仅次于周公、太公、召公、毕公,又负责监视武庚禄父;还是亲兄弟。
周公旦没有道理不去向他们解释沟通。
所以显而易见,是解释过,但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谈通。
谈不通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中心问题,而且这关系到管、蔡二人的切实利益。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标征也。
这个意思就是说首都当是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和表率。
武王灭商之后,就考虑到如果以丰、镐西部旧地为首都,为政治文化中心,势必与广大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距离太远,无法顾及和便于统治。
所以提出在洛邑营建成周,为天下之中心,这是周武王的既定国策。
出土的西周成王年间,且唯一有年份记载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上对此事有明确记载:“惟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武王丰福,自天。
才(在)四月丙戍,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才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呜呼!尔有唯小子亡戠,视于公氏有爵(恪)于天,彻命。
敬享哉!惟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
王咸诰。
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
唯王五祀。
”这段铭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
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
武王灭商以后就在宫廷上告祭于天,以洛邑(成周)为天下中心,统治民众。
周王赏赐何贝30朋,小子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这是武王在世时的决定,可惜还没开始实施他就驾鹤西游了。
但从这个既定国策里可以完全看出武王的建国思路。
当时西周控制的是西部、中部和部分南部地区,东部地区虽然也分封了诸侯,但没有到位,所以周王朝还需要继续向东拓展。
在中部地区建立政治文化中心,对向东的持续扩展,无论从距离、调动、人力、物力以及成效性上,都比从西部的丰镐旧都要便利得多。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要保护西周的权利中心,而这个中心指的就是新都洛邑。
武王灭商后封建诸侯的安排就很能说明这个构想。
封召公奭于北燕,控制北方的北狄和东北方的孤竹国。
东面封姜太公于营丘称齐,控制东夷。
封周公旦于鲁,控制东南的奄国和淮夷。
西面封毕公高于丰镐附近的毕原,封虢叔原属地为虢国,以挡犬戎。
南面因为其时没有任何部族威胁,所以未见封国。
洛邑的西北方向山西一带范围,武王时期也未封建国,但成王恰到好处的把弟弟叔虞封于唐,史称“桐叶封虞”,叔虞后人迁都于晋水,建立晋国,完成了对洛邑西北方向上的藩屏。
武王灭商后即刻封管叔鲜于鄘,蔡叔度于卫,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于邶(一说霍叔封于邶),史称“三监”。
鄘、卫两地靠近河南中部,而邶在河南北部与殷商旧都相邻。
洛邑(今洛阳地区)地处河南中部偏西,鄘、卫两诸侯国距此不过百余公里,夹在洛邑和殷商旧都之间,不仅有监视殷商遗民的作用,还可以藩屏洛邑。
这样从外到内,都围绕着王朝新中心——洛邑的保护来部署。
周公旦掌权,无论是“摄政”还是“称王”,就意味着武王这个既定国策的实施,不是彻底泡汤就是无限期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