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周敦颐、程颐论颜子

合集下载

周敦颐二程文萃

周敦颐二程文萃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无欲故静“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请闻焉,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第二十》惩忿窒欲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通书·乾损益动第三十一》識仁篇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

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橫渠西銘,舊名《訂頑》。

)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

若存得,便合有得。

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

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

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

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

秋日偶成宋·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颜子所好何学论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

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原文及翻译程颐原文: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

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曰:然。

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

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

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

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顺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

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

今谓可学而至,其有稽乎?”曰:“然。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

’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

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

”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知也。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文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

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也。

”(取材于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译文: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孔子只称赞颜回好学。

《诗经》《尚书》六艺等,三千弟子不是没有学习并贯通。

二年级语文《程门立雪》课文原文

二年级语文《程门立雪》课文原文

《程门⽴雪》是记载在《朱⼦语录》中的⼀则⼩故事。

原⽂是游、杨⼆⼦初见伊川,伊川联⽬⽽坐,⼆⼦侍。

既觉,⽈:“尚在此乎?且休矣。

”出门,门外雪深⼀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年级语⽂《程门⽴雪》课⽂原⽂,⼀起来看看吧。

程门⽴雪 杨时是宋(sòng)朝的⼤学问家。

他很爱学习,也⾮常尊(zūn)敬⽼师。

相传,有⼀次,他和⼀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

为了尽[jǐn]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雪,专门去请教程颐(yí)⽼师。

他们⾛到程⽼师家门⼝,看见程⽼师坐在椅⼦上睡着[zháo]了。

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师正在休息,咱们在这⼉等⼀会⼉吧!”他们就⼀声不响地站在门⼝,⼀边默(mò)默地背书,⼀边静静地等候着。

过了很久,程⽼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站在⼤雪纷飞的门外,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疼(téng)地说:“外边雪这么⼤,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 杨时望着程⽼师慈祥(cíxiáng)的⾯容(róng),诚恳地说:“⽼师,您正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拓展】 程门⽴雪典故 “程门⽴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程门⽴雪的意思指学⽣恭敬受教。

现⽐喻尊敬师长。

它出⾃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就聪明伶俐,四岁⼊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岁就能作赋,⼈称神童。

他⼗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榜。

他⼀⽣⽴志著书⽴说,曾在许多地⽅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书院,潜⼼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雪有⼀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步深造。

有⼀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样看法,为了求得⼀个正确答案,他俩⼀齐去⽼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

他们把⾐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程颢的颜子学

程颢的颜子学

程颢的颜子学朱叶楠【摘要】颜子是孔门弟子中践行圣人教诲并有所成就的典范,并且是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对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和学颜子之所学倡导的回应,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尤其程颢,把颜子学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奠定了整个宋代颜子学讨论的基础和框架.他的颜子学理论由境界论与工夫论两部分构成,以境界论为主体,辅之以境界指向的工夫论,特重对颜子学行与品格之赞美与欣赏,凸显颜子之德性成就,拉近大贤颜子与圣人孔子之距离,要人学颜子以至圣人.【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程颢;颜子学;境界;工夫【作者】朱叶楠【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虽然留存的事迹并不十分丰富,但颜子作为孔门弟子中践行圣人教诲并有所成就的典范,成为被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受时代风潮和个人受学经历的影响,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

对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和学颜子之所学倡导的回应,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

对二程而言,与周敦颐的相遇是对他们思想与学术之发展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

成圣成贤一直是儒家的终极追求,而孔子则是圣人,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

周敦颐提出了“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其具体内容则是“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通书·志学》),二者一是外王,一是内圣,与当时“明体达用”之时代思潮保持了一致。

伊尹作为成功的政治家,代表着儒家道统行于天下的一面,颜子则是儒家修养工夫的典范。

“志伊尹之所志”,就是要以伊尹为楷模,致力于儒家圣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学颜子之所学”就是指要向颜子一样去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

孔颜乐处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寻孔颜乐处”是对“学颜子之所学”的具体和深化。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深圳一调):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灏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干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本题目引发考生思考的是孔颜之乐,材料中孔子之乐,蕴含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取与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蕴含相同环境中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孔子自述心志、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周敦颐对“孔颜之乐”的重视以及“孔颜之乐”给予后世的启迪作用,是考生“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联想思考的基点,需要交流的不仅仅是对“孔颜之乐”的认识,还要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分析。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这个主题引发考生思考的方向有两个:其一,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

其二,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这段话引导考生思考,“孔颜之乐”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对于快乐与幸福的定义、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考生有何思考与感悟?2.典型任务的限制。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到了宋明时代,儒家知识分子面对着儒门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佛道两教兼容并包的思想的冲击,“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二是其理论受到了佛教的批判和奚落,“云虚无混沌一气等。

名为元始。

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

已超外典深深之说”,批判其天命观的粗糙。

之后,儒家学者开始了奋勇的反抗。

儒家学者对外采取了攻乎异端的方式,指的是抨击导致儒学中衰的外部根源,包括排佛道、斥时文两个手段。

斥佛道,也就是对佛道两家进行批评,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采取简答粗暴的方式,中期受孟子“辟异端”方法的启示,采取“修其本以胜之”的原则,晚期则主要从理论高度进行辩驳。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于是儒者咸宗其语,及欧阳公作《本论》,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哉?’此语一出, 而《原道》之语几废。

”由此可见,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佛老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学人辟佛方法的转变。

斥时文,则是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反对当时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化骈为散,回到“六经”的朴实文风中,并提倡文以载道,于是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儒家学者对内则采取了拨乱反正,即从儒学内部进行调整,包括对传统经学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调整,以及儒学理论上的整合创新。

前者涉及从“五经”系统转向“四书”系统,以及从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后者则指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儒学进行了哲学论证。

这两个方面其实指向一件事,即对先秦儒学思孟一系的重新发掘,有学者将这个发掘的过程称之为“孟子升格运动”。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人们需要从儒学内部寻找一种思想资源和方法,于是人们在先秦留下的资料中发现了孟子。

新儒学结合了宋明理学和道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后来演变为心学和理学,分别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六课 君子之风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六课君子之风自主*预习区自知常识揺理基础X知识链接《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抱负: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殊猛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苦痛。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宏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宏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气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S(ju)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值的手段猎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欢快,反而会令人心怀担忧;二是精神的欢快是最高的欢快,它不是物质享受的欢快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欢快妙不行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欢快,远不如颜回那样的欢快”。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情愿,才能够享受!X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⑴一箪食(dan)(2)弘毅(hon g)(3)鞟|(kuo)(4)曲肱而枕之(g on g)(5)棘#子成(j。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前段时间闲翻《宋诗选》,读到南宋杜濬之的两首诗。

杜濬之为南宋度宗时人,品行高洁,南宋亡,寄食西峰僧寺以终。

其诗一曰《书警》:“食李弗嫌苦,食梅弗嫌酸。

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

吾分固云簿,吾志亦非单。

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閒。

所得甚眇眇,所丧已漫漫。

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

虽处四壁立,如享万钟宽。

静坐明月窟,濯足清风滩。

”一曰《述志》:“宁往百里步,曲木不可息。

宁忍三日饿,邪蒿不可食。

虽云食息顷,便分淑与慝。

志士当暮年,闻道转历历。

要使此一身,如琢复如涤。

整冠与纳履,微嫌费疏剔。

未若瓜李地,绝不见吾迹。

”身心两安即为乐,然身安与心安常常不可兼得,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安贫乐道很不容易,就连儒家圣人孔子也承认,所以他才对弟子颜渊佩服得了不得:“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宋代学者周敦颐曾让弟子程颐兄弟思考颜回生活那么清苦,为什么还那么快乐。

贫贱不可乐,但颜回超越了贫贱富贵,知道了人生中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那些让人烦恼的琐碎就不会放在心上,内心深处有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和愉悦,人所不堪的贫贱或唾手可得的富贵也就不会使其身心失衡。

与肉欲物欲满足的快乐不同,这是一种内心自足的快乐,是一种持久的快乐。

据说程颐程颢由此受到启发,开创了一家之学。

后来程颐的学生鲜于侁也请教程颐:“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不知所乐者何事?”程颐问:“寻常道颜子所乐者何?”鲜于侁说:“不过是说所乐者道。

”程颐说:“若有道可乐,不是颜子。

”颜回不是为道而乐,他的乐是自然之乐,是无欲之乐,是闲适之乐,是无言之乐,是一种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没有忧愁,一切都是乐。

程颢在一首诗中说:“云淡风轻近午后,傍花随柳过前川。

众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般人连安贫乐道都不可能,更不要说达到颜回的境界了。

宋明理学在赣南的创立与弘扬

宋明理学在赣南的创立与弘扬

宋明理学在赣南的创立与弘扬北宋庆历年间,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探究儒学精奥,始创理学;程颢和程颐随父调迁,拜周敦颐为师,从此专心理学。

宋理宗赐匾“道源书院”,确认赣南是“理学之源”。

其后,杨时、朱熹、张九成、陈献章、王阳明、罗洪先等许多理学名家都来到赣南寻根探源,并在这里探究理学精义,传授圣学。

一、理学创立于赣南北宋庆历五年(1045),28岁的周敦颐由分宁主簿调任南安军(军治在大庾县,即今大余县)司理,南安地处江西南部,属赣南的一部分,现今赣州市的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四县范围。

第二年(1046年),兴国县令程癳(字大中)调任南安军通判。

程大中系河南洛阳人,对儒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与周敦颐交往后,“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果为学知道者,因与为友”[1](卷13《伊川文集·先公大中家传》),并对周敦颐的人品和学识都非常钦佩,于是就叫他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周为师。

当时,程颢15岁,程颐14岁。

周敦颐初见“二程”时,觉得他们年纪虽轻,却聪明伶俐,随口诘问孔孟之道,即对答如流,便有心要认真教他们,尽平生之学传之。

两年多功夫,二子便学业大进,成为南安学子中的佼佼者。

有时,周敦颐公务繁忙,就叫二子代他讲课。

二子不负先生重托,把老师教导的学问发挥得有声有色,慕名求学者也日益增多,学馆也因之扩充规模,改为书院,南安府的儒学也因此兴盛起来。

多年以后,“二程”还津津乐道此事:“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2](卷2上)周敦颐要“二程”兄弟去寻找颜回和孔子为何能在艰难困苦中保持恒常的精神愉悦的缘故。

关于“孔颜乐处”的命题,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程”强调:“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

”[3](卷上《论学篇》)程颢又说:“自再见周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4](卷1《濂溪先生·遗事》)“吟风弄月”是孔颜“乐”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要去“观物”、“静观”,从中体会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并进而获得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坚定自我践履“中正仁和”的信心和决心。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北宋易学,流派丛生,新义迭呈。

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号称北宋“五子”,他们既是著名的哲学家,又是著名的易学家。

周敦颐像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

原名敦实,字茂叔,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

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

神宗熙宁六年病故,赐谥元公,追封汝南伯。

周敦颐学说根植于《周易》,主张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五行”为气,并以此来解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成就为宋明道学家解易之先驱,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周敦颐依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无极图》改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提出了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通书》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儒家《中庸》中“诚”的思想融入易学之中,将《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理学与哲学问题纳入到易学的体系之中,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存诗28首,赋1篇,文4篇,代表作为《爱莲说》。

邵雍画像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少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布衣疏食,刻苦为学,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

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

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名“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邵雍根据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将他创制的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图,分别定之为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

在其文王八卦图中,又分为文王八卦次序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两种,此两种图式,亦均载人朱熹的《周易本义》中。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2.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A.“恻隐之心”B.“心即理”C.“格物致知”D.“致良知”3.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知行合一,,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5..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A.以修身为本B.以格物为本C.以平天下为本D.以礼记为本6..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

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7.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儒学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创立发展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8.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A.格物致知B.研究圣人之道C.进行内心反省D.致良知9.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10.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

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

古代哲学家的‎小故事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在中华思想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夺目的‎星辉。

他们不光在学‎术上令人佩服‎,就是在做人方‎面也是楷模。

近来读<中国哲学智慧‎>一书,从先秦诸子哲‎学到明清实学‎,从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宋明理学周敦‎颐朱熹、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东林学顾宪成‎黄羲之等哲学‎家都有涉猎,既有关于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有他们如何‎解惑弟子的精‎辟故事,表现出了哲学‎家们在神坛下‎平易近人的一‎面,以下几个故事‎。

就是对于现今‎也有着教化的‎作用.春服舞雩和吟‎风弄月春服舞雩典出‎〈论语.先进>: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经常同他的弟‎子讨论问题。

有一天,子路、曾点、冉有、公孙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就向弟子‎提了问题:“如果有人任用‎你们,你们想干些什‎么呢”?子路急忙回答‎到:“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受别国军队‎的侵略,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遵守‎礼仪。

孔子听了,讥讽地微笑着‎。

冉有说:“一个六七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3年时间‎,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至于空虚国家‎的礼乐,只有等君子来‎实行了。

公孙华说:“在宗庙的祭祀‎工作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于是问曾‎点。

曾点放慢弹瑟‎的速度说:“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五六个朋友‎,去沂河里洗洗‎藻,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赞许说: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啊!吟风弄月一典‎出自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早年求学于周‎敦颐门下的故‎事:二程少年的时‎候(1047年)左右,奉父命投学于‎周门,周子教二程寻‎求“孔颜乐处”,并求“所乐何事”?程颐后来又见‎周敦颐,感慨地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国学经典解读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

国学经典解读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

国学经典解读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命题的超越雍繁星内容提要:陈献章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

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

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这就是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

这也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

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很多理学家对此问题作过解释。

对此命题的阐释涉及对理学“成圣”之目标的理解,并凸现出不同理学家各异的思想倾向。

陈献章对“孔颜乐处”的解释表现出对“乐”的境界之追求。

但他对“乐”的理解与正统的理学家有很大距离。

他实际上是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思想糅合在一起而开心学之先河。

本文拟以此问题为中心,分析陈献章心学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探讨其成因。

一、以“乐”为本质特征的心学建构陈献章自称其学问为“自然”之学。

在其心学理论中,“自然”是体道的境界,带有“乐”的特征。

从最终目的看,“自然”是“道”与自身的契合,使自己在“洒落”中实现我与道的融会。

此一境界,陈献章最喜欢说成是“鸢飞鱼跃”,有时也用“孔颜乐处”、“曾点气象”来表达:天命流行,真机活泼。

水到渠成,鸢飞鱼跃。

得山莫杖,临济莫渴(当为喝)。

万化自然,太虚何说?绣罗一方,金针谁掇?(《示湛雨》)鸢飞鱼跃,乃见真机。

(《拨闷》)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来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

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一口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

(《与林郡博·七》)到得物我两忘,浑然天地气象,方始是成就处。

(《与贺克恭黄门·十》)按照这些说法,体道的境界是无须安排而与道相契,没有人为的迹象,物我各自相得,天地一体,浑沦无间。

就物来说,保有纯朴本然的存在状态;就人来说,则充塞于天地之间,得到精神上的安详愉悦。

怀化二模

怀化二模

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作选做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

本试题卷共14页,如有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考文科综合命题:怀化三中谢开良审题:市教科院王新建邱续发刘勇芙蓉中学向校宏怀铁一中阳富玉怀铁一中肖用成怀化三中肖军全大用溆浦一中周志华中方一中娄鸿要湖天中学谢珲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2月,蛟龙号上的科学家在印度洋海底发现了大量的黑烟囱。

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形成黑烟囱。

图1为“90°经线圈穿越的四大板块示意图”,图2为海底烟囱示意图。

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Ⅰ板块为A.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2.可能发现黑海底烟囱的是A.1和2板块交界地带B.3板块内部C.4板块内部D.2和3板块交界地带某集团原董事长2002年开始在云南哀牢山承包荒地种橙。

以下是本来生活网对哀牢山橙园的介绍:干热的河谷气候,2000小时年日照量,1200毫米年降水量,充足的日照和最佳的温差使甜橙充分积累糖分,达到24:1的黄金甜酸比。

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

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

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作者:解真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1年第05期据说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向理学家周敦颐求学圣人之道时,周敦颐便让他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就是看看孔子和颜回所谓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这便是“孔颜乐道”的来历。

提到孔子或者儒学,我们总是想到那是圣人之学。

历来对儒学的解读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或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此等等,由于标举过高,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为圣人难学,儒门难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有几个学生给别人讲课,人们都不愿意听,于是他们就跟王阳明反映这个情况。

王阳明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讲学,人们看到圣人来了,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通?”可见,提到“圣人”二字就发怵,也是古已有之。

时至今日,儒学与当代的联系似乎已恍若前世今生。

即使有,要么是阳春白雪,纯学术的探讨,多半被束之高阁;要么是下里巴人,解读为“知足常乐”,适足使人意志消沉而已。

然而,究孔子之真意,不过是如何快乐地做人而已。

其所谓的圣人、贤人、仁者、成人等,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人人所应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人非达到不可。

这好比我们鼓励学生和员工,要人人争当先进,但事实上,最终成为先进个人或标兵的,只能是少部分人。

但就是在这个争当的过程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

所以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始终贯穿的是一个“乐”字。

《论语》的开篇是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这说了三件事情:学了又时常温习很快乐;有好友从远方来很快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

论语开篇,就为儒学定下了一个乐观基调。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开论述 ( 当然后来朱 熹 通 书 注释也对全文作注疏 , 认 为颜子是 “ 私欲既去 , 天理流行”至 “ 大而化之”, 所以称 颜子为 “ 亚圣 ”), 对周子未言之处予以解答 ,以致形成宋 明理学关于从 “ 孔颜之乐” 心性之学六百余年间的发展 走 到
向。

点到 为止 : 《 书 ・ 子篇 》论 “ 子亚 圣 ” 通 颜 颜
师。
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 人所爱也。 颜子不爱不求,
而乐乎 贫者 ,独何 心哉 ?设 问以发其端。 ( ( ( 周敦 颐集》有此 句。 ) 天地 间有 至贵 至爱可求 ,而异乎
彼者,见英 大而忘其 小焉尔。见其 大则心泰 ,心泰
则无不足,无 不足则富贵贫贼处之一也 ,处之 一则
后来 , 程顾受周 敦颐所启发并赋予颜子 所好 之学以新 的
涵义 。 ( 一直在思考颜子在 孔门有何特别之处 , 么是孔颜 什
之乐 ,孔颜之乐乐在何处?) 15 0 1年 , 正值程子年轻 “ 闲 游太学”时遇 上考 太学 , 时胡瑗执事于太学 , 其 所出题 目 为 颜子 所好 何学论 。 宋史 ・ 道学传 记载 :“ 程颐 ,字 正叔 。 十八 , 年 上书 阙下 , 欲天子黜世俗之论 , 以王道为心。 游太 学,见胡瑷 问诸 生以颜 子所好 何学。 ”程子答卷 一出 , 令 安定先 生叹为观止 , 遂与 以学 职; 颐一生奉安定先生为 程

脉 相 承 :周 敦 颐 、程 颐论 颜 子
朱雪芳
( 南科技 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 5 0 ) 湖 2 10

要 :文章依据程颐所撰 ( 《 颜子所好何 学论》,探 析程子对周子倡言 “ 孔颜 乐处”理论 的继 承与发展 。 “ 孔颜之 乐
是一种人生境界,关乎人生体验及如何安身立命 , 故周 敦颐教授二程 学习 “ 孔颜之 乐”最为人所深究; “ 孔颜之 乐”亦是儒 学成德之教的一种验证,周子在 ( 书》中有一篇短 文谈 及颜子 ,尽管 未作疏理分析 。 《 通
学之道如何 ?日:天地 储精 ,得五行之 秀者为
人 。其本也真而静 ,其 未发 也五 性具焉,日仁 义礼
敦颐 以倡言探寻 “ 孔颜乐处”而闻名 , 二程亦追随周子 “ 孔 颜乐处”所乐何事 ; 周敦颐教授二程学 习 “ 孔颜之乐”最为 人所深究 ,因为 “ 孔颜之乐 ”是一种人 生境界 , 关乎人 生的 体验以及如何安身立命。 程氏遗 书 证实了这个 说法 , 程
颢 、程颐兄弟俩 曾说 : “ 昔受学于周茂叔 ,每令寻颜子 、仲 尼乐 处 ,所乐何事” , “ 自十五 六时受学于周 ”。可见 , 周子确 实传授 了他们 要体验 “ 孔颜之乐”, 使得二程 日后 以 如 何体 验 “ 孔颜之乐 ”为 职志 ,永记不忘。
第3 2卷 第 5 期 2 1 年5月 01
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in ea d E g n e n y S i
、 l 2 No5 ,- . 03 M a .0 y2 1 1
长 ,主 要研究 方 向为宋 明理 学。
则颜子所独好者 ,何 学也 ,学以至 圣人之道也 圣
人 可 学 而 至 与 ?日 : 然 。
“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天地储精 ,得五行之秀者为 人。 其本也真而静 ,其未发也五性具焉 ,日仁义礼智信 。觉者约 其情使合于 中,正其心 ,养其性 ,故 日 性其情 ’。”从人 性 的纯粹至善 、义理之性上 说,此为 “ 大” 。 “ 形既生矣, 外物触其形而于 中矣 , 中动而七情 出焉 , 其
能 化 而 齐 。 故颜 子 亚 圣 。
可见 ,周敦颐认为颜 子性格纯厚 ,安贫乐道 ,不受物质

展开 述 析 : 《 颜子 所好 何学论 》
生活之影响 ,自得其乐。 颜子之所以有这种情操 , 是因为颜
论颜 子 “ 以至 圣人之 道 ” 学
颜 子所好何学论》是程颐考场上所作 ,兹摘 自 宋元 学案》卷十六 伊川学案》 ,全文如下: .
孔子直截指点明 白儒学真义 、成德之教 的基本宗 旨。千
年之下 ,周 敦颐除 了教授二程寻 “ 孔颜之乐”以外 ,在其著
作( < 通书 中也有 一篇谈及颜子 的文章 , 文字 可知晓周子 从 对颜子 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十分 赞赏 。 通书 ・ 颜子第二十三 有下列文字 :
颜子 “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 不堪其忧, 。 人
收稿 日期 :2 1 一o 一O 00 9 1

作者简介 :朱雪 芳 ( 9 3 ,女 ,香港 人 ,中 国哲 1 6 一)
圣人之 门,其 徒三 千,独称颜子 为好 学。 夫 诗》 、 ( ( 、六 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 ,然 书
学 博士 ,湖 南科技 学院 中文 系 副教 授 ,濂溪 研究 所 副所
关键词:周敦颐;程 颐;颜子
中图分类号:B 4 . 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 2 9 (0 1 54 2 - 2 6 3 2 1 2 1 )0 "0 9' ) 0

孔子夸赞颜子能为 自己所乐 , 甘于 贫贱 。 而 至宋代 , 周
子能见到 生命 的 “ ”,能做到 “ 大 见其大 ̄ , ,心泰则无 l J b泰 不足”。此 “ 大”极 可能 是指生命 的真正意义、人 生的价值 ,
如能获得这种真谛 ,自然心安 , 亦所谓 心安理得 , 这说明颜
子是 “ 理得而后心安”,心安自然不慕不求,心足安泰 颜
子能 “ 见其大而忘其小”, 明他能够处富贵贫贱 如一 , 表 保 持 “ 心泰”、 “ 无不足”的精神 境界 。然何为 “ 大” , 何为
“ 小”,如何 “ 见” ,如何 “ 忘”?周子未有具体阐释。至 程 颐所撰 颜子所好何 学论 》一文 ,方才对颜子之德行涵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