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脏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运动—气机; 其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 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 中医临症所称之气
多数指脏腑机能的障碍,或消化不良等 产生的气体。
血液的作用
▪ 《内经》指出“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 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 血液营养全身,“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 “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和血、养血、
引血 ▪ 血液得寒则凝滞,得热则妄行。
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 络与脏腑等理论。
1.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 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输送至全身,心脏、血和脉 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的异常,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
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觉 和表达语言。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心主神明、 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舌红、舌紫、舌淡、 舌卷、舌强等,反映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状 态。
4.肝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 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
5.开窍于目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 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 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 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
6.肝液为泪——泪出于目,肝主目,泪为肝液所化, 主滋润目睛而瞬动,故称“泪为肝之液”。
1. 肝 主 藏 血 —— 肝 有 贮 藏 和 调 节 血 液 的 功 能 , 故 有
“肝主血海”之说。肝不藏血,则血溢于脉外,可 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2.肝主筋——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 气滋养,故有“罢极之本”之称。肝气衰则筋不能 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
3.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 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女 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
精气学说
中医学气的定义
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肉眼看不到的精微物 质。
推动脏腑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气的作用 推动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防止津液、血等精微物质无故流失; 抵御外来邪气的侵犯; 产生热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持正常体温,温暖脏腑;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机体的各种变化。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7.肝志为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刚强,不 平则鸣,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 失制,气血上逆,则可发为吐血、厥逆、中 风等病。
㈢脾
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 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 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 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 其主要功能: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 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 构,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 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对中药而言,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归经” 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
㈠心
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 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 的特殊职能,称“君主之官”。其经脉为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 火,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 病理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 还有精神活动,故有“精气”。即气中的 精粹部分所化生。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治疗:补气,辩证论治,选不同的方药。
▪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姜、枣。 为提升主方,用于中气下陷,或气虚不
能摄血。
▪ 七气汤 厚朴、半夏、茯苓、紫苏、姜、枣。 为行气主方,用于气分郁滞,胸满喘促。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气属无形,血属有形 ▪ 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 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
气虚:由于气摄入不足,或消耗太多, 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
气虚的原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致气的生成不足; 3疲劳过度,消耗性疾病,造成耗气太多。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气虚的表现: 1怕冷,体温偏低,易感冒,疲倦乏力,
动易气急; 2脏腑功能减退。 脾胃气虚 肺气虚 肾气虚
4. 心志为喜——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 过度则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故有“喜伤心”之说。
5. 心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言其由阳气蒸腾津 液,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所以 有“夺血者无汗”之说。
㈡肝
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 旧称“将军之官”。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 阳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 时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 郁;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为营血 化生之源,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故称脾为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 变化出焉。”
2.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 经脉,不使血溢于脉外。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 于脾虚。
3.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 肉得以濡养,并能正常活动。脾气虚弱,则见四肢 消瘦,痿废不用,或浮肿;脾受湿困,则见四肢倦 怠。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化的形式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 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 中医临症所称之气
多数指脏腑机能的障碍,或消化不良等 产生的气体。
血液的作用
▪ 《内经》指出“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 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 血液营养全身,“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 “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和血、养血、
引血 ▪ 血液得寒则凝滞,得热则妄行。
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 络与脏腑等理论。
1.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 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输送至全身,心脏、血和脉 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的异常,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
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觉 和表达语言。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心主神明、 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舌红、舌紫、舌淡、 舌卷、舌强等,反映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状 态。
4.肝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 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
5.开窍于目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 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 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 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
6.肝液为泪——泪出于目,肝主目,泪为肝液所化, 主滋润目睛而瞬动,故称“泪为肝之液”。
1. 肝 主 藏 血 —— 肝 有 贮 藏 和 调 节 血 液 的 功 能 , 故 有
“肝主血海”之说。肝不藏血,则血溢于脉外,可 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
2.肝主筋——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 气滋养,故有“罢极之本”之称。肝气衰则筋不能 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
3.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 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女 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
精气学说
中医学气的定义
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肉眼看不到的精微物 质。
推动脏腑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气的作用 推动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防止津液、血等精微物质无故流失; 抵御外来邪气的侵犯; 产生热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维持正常体温,温暖脏腑;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机体的各种变化。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7.肝志为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刚强,不 平则鸣,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 失制,气血上逆,则可发为吐血、厥逆、中 风等病。
㈢脾
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 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 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 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 其主要功能: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 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 构,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 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 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
对中药而言,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归经” 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
㈠心
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 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 的特殊职能,称“君主之官”。其经脉为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 火,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 病理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 还有精神活动,故有“精气”。即气中的 精粹部分所化生。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治疗:补气,辩证论治,选不同的方药。
▪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姜、枣。 为提升主方,用于中气下陷,或气虚不
能摄血。
▪ 七气汤 厚朴、半夏、茯苓、紫苏、姜、枣。 为行气主方,用于气分郁滞,胸满喘促。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气属无形,血属有形 ▪ 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 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畅
气虚:由于气摄入不足,或消耗太多, 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
气虚的原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致气的生成不足; 3疲劳过度,消耗性疾病,造成耗气太多。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气虚的表现: 1怕冷,体温偏低,易感冒,疲倦乏力,
动易气急; 2脏腑功能减退。 脾胃气虚 肺气虚 肾气虚
4. 心志为喜——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 过度则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故有“喜伤心”之说。
5. 心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言其由阳气蒸腾津 液,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所以 有“夺血者无汗”之说。
㈡肝
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 旧称“将军之官”。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 阳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 时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 郁;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为营血 化生之源,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故称脾为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 变化出焉。”
2.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 经脉,不使血溢于脉外。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 于脾虚。
3.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 肉得以濡养,并能正常活动。脾气虚弱,则见四肢 消瘦,痿废不用,或浮肿;脾受湿困,则见四肢倦 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