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债研究的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摘要】本文围绕新中国外债展开研究,从历史背景、规模变化、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管理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新中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结构逐渐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管理问题。
启示包括引导外债合理利用,提升管理水平;建议包括强化风险防范,加强监管力度;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则是深入探讨外债与经济关系、加强国际合作。
本文旨在为新中国外债管理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外债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中国外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历史背景、外债规模、外债结构、经济发展、外债管理、研究启示、管理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对外借款规模逐渐扩大,外债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
外债不仅可以为中国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外债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如外债规模过大带来的债务风险、外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支付风险等。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需要不断改进外债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以保持外债风险的可控性。
对新中国外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外债管理的规律,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外债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债的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我们将通过分析新中国外债的历史背景、规模的变化、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管理问题,来揭示新中国外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通过对外债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为我国外债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外债管理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学术界对新中国外债研究的深入探讨,并为我国外债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新中国外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新中国外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新中国外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中国地位。
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特点、问题及建议
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特点、问题及建议作者:孙境泽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9年第11期摘要: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境外发债的方式进行企业融资,所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的发展仍然需要完善。
本文首先浅谈了境外发债的概念以及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我国境外发债的特点;最后对我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
以此供相关人士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境外发债;企业;发行一、境外发债的概念境外发债指的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通过在境外的分支企业或者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国际投资公司在日本市场发行了一百亿元的日币债券,属于公司的私募债券,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境外发债,也就是我国企业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第一次,以及我国人民币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
从此之后,中国各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的融资模式,开始向国际这一渠道进行融资,以及加入海外的债券市场。
二、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重要意义(一)推动资金回流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在境外发展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经济随着人民币向海外发展,呈现出了高度的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稳定的现象。
我国政府不断的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开放,推动着我国金融市场向全球市场发展的进程,使得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快。
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使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成为全球来往的世界货币,具备了我国对外发展的国际货币职能。
境外发债对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二)离岸人民币我国企业通过境外发债,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条件。
离岸人民币指的是中国在境外存放的人民币,境外发债为离岸人民币在境外的投资提供了更多渠道。
企业的境外发债,使人民币在境外多处进行投资,推动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香港是我国离岸人民币业务最多的地区,因此具有较广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各类离岸人民币债券也出现在此,除此之外,我国的台湾和伦敦以及新加坡等地区,离岸人民币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人民币存款逐渐增长。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管理的几个问题
•
•
•
2. 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中存在的十个问题
• • • 缺乏全面系统的债务管理机制:举债规模无限制,举债行为无程序,举债权限无法授, 举债决策无审批,担保举债弃法纪; 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不佳:资金沉淀不用、资金使用低效或无效; 举债缺乏明确渠道:法不责众导致《预算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形成各地政府违 法举债;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倒逼地方政府绕开管制大量举债;只堵不疏促使地方政府 被迫举债;片面追求政绩诱导地方政府忽视“代际公平”原则大肆举债; 违规融资行为比较普遍:纷纷借道企业融资、为企业借道融资、非法集资;
• • •
•
•
债的产生:我国债的产生通常因四种行为而产生:行政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违法行为; 事实行为(如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
债的消灭:债的消灭指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使债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归于消灭。根据我国 的法律规定和经济生活实践,引起债的消灭的民事法律事实主要有:债的履行 、债的抵消、 行政命令、双方协议、客观上已不可能履行等。
按照第八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遵守法律”的“法律”中包括《预算法》,
对《预算法》有关地方政府举债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执行; 按照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 还款方式”,因此,商业银行在审查地方政府举债的借款用途等申请内容时,要考虑 贷款的合法性原则。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8条
•
3. 1. 2 《预算法》相关修改说明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同日签发第 12号主席令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预算法》经过四次审议才被通过。第四次审议通过的《预算法》共有82
中国外债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债规模不断扩大。
外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外债规模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对中国外债的年度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特点、风险及应对措施。
二、外债规模及构成1. 外债规模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09万亿美元,较2022年末增长6.5%。
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7万亿美元。
2. 外债构成(1)金融机构外债: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2.26万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73.6%。
其中,银行外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占比46.9%;证券公司外债余额为0.15万亿美元,占比5.0%;保险公司外债余额为0.05万亿美元,占比1.6%。
(2)非金融机构外债:截至2023年末,非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0.83万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26.4%。
其中,企业外债余额为0.68万亿美元,占比22.0%;其他非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为0.15万亿美元,占比5.0%。
(3)政府外债:截至2023年末,政府外债余额为0.00万亿美元,占比0.0%。
我国政府外债规模较小,对外债风险影响较小。
三、外债特点1. 外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对外投资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债规模也随之增长。
2. 外债结构优化我国外债结构不断优化,中长期外债占比逐渐提高,短期外债占比有所下降。
这有利于降低外债风险,提高外债的稳定性。
3. 外债成本下降近年来,我国外债加权平均利率有所下降,有利于降低外债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四、外债风险及应对措施1. 外债风险(1)汇率风险:外债本息偿付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汇率风险是外债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2)利率风险:外债利率波动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升,增加外债风险。
中国债务问题分析
中国债务问题——快速增长的原因、影响及化解债务——宏观经济的命门债务周期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周期,债务对资产价格、利率水平、投资、消费、汇率都有着深远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可以说,债务是宏观经济的命门。
规模大、负担重、增长快政府部门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然而增长迅速。
截止2016年12月,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2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为16.1%。
而中央政府或有债务约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25%,由此可计算出,2016年末,中央政府实际负债约15万亿(按照2013 年12 月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央政府或有债务大致占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25%,假定2016年该比例保持不变)。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2015年8月29日,国务院给地方政府举债设立了“天花板”,其债务余额被锁定在16万亿,财政部对2016年地方政府的负债限额为17.2万亿。
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年复合增速为21.09%,由此,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达到26.41万亿元,2016年末,地方政府负债总额超过29.2万亿。
两者汇总,2016年末,我国政府部门负债总额将超过44.2万亿元,我国2016年GDP为74.4万亿,政府部门杠杆率59.4%。
从债务的增速方面来看,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政府部门经历了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始有所收敛,但11月的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居民部门居民部门的负债基本以房贷为主,消费类贷款仅占全部居民贷款的10%左右。
2016年末,居民部门购房贷款19.1万亿元,占整个房地产贷款26.7万亿的72%,同比增长35%。
从新增贷款方面来看,2016年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达到5.6万亿元,占银行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创新高。
该比例4月份超过75%,7月份基本达到100%,在限购政策加码的11月依然超过70%。
上一次居民疯狂加杠杆是在4万亿刺激政策之后,而当时最高占比(2008年6月)只有68%,且随后快速回落。
我国外债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我国外债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作者:赵智慧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24期我国外债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赵智慧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外债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
本文首先通过近些年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及长短期债务比例等指标对我国外债现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外债规模合理、风险可控但短期外债比例过大、增长过快。
其次,进行了简要的原因分析。
最后,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际债务危机,提出了加强我国外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债务危机;短期外债;短期资本流动;外债管理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6-0-03随着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企业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的签订,加上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经济建设仍旧是中国政经改革的重点。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于经济建设的外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位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前列。
然而,大规模外债若利用不当极易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如何妥善管理我国外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一、外债及债务危机含义1.外债外债作为弥补一国资金不足的手段,属于国债的一部分,国债中对外(如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外国商民等)筹集的资金即成为外债。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债的定义是:居民对非居民用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承担的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2.债务危机及外债指标外债虽然可以有效地帮助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经济增长,但如果认识和利用不当,极易引发债务危机,八十年代的拉美国际债务危机就是例子。
债务危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指债务国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债务国及相关地区的金融市场波动所发生的金融危机。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建议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建议姓名:院系:专业:年级:学号:内容提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弥补财政赤字,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其中还存着许多突出、举足轻重的问题,给我国的国债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针对这些问题,有许多相应的政策和方法来完善、改进,从而使我国的国债市场不断发展改善并不断壮大。
关键词:财政国债市场国债市场问题完善国债市场对策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建议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某种需要而举债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举债的主体或借债人是政府的债务成为国债或公债。
从狭义上来讲,国债就是国家通过发型债券筹集资金的形式;从广义上来讲,国债是政府在国内外发行或想外国政府银行借款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首先它是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因为国家发型债务实际上就是筹集资金,以为着政府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其次国债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是国家的信用活动。
国债是一个庞大的债务体系,必须通过分来来进行管理,以举债的形式为准可以分为国家借款与发行债券;以偿还期限为准可以分为短、中、长三期;一发行性质(认购标准)为准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以发行地域为准可分为内债和外债;以流动性为准分为可转让、不可转让两种;以发行凭证为准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而国债的负担有四个方面,即认购者负担、政府负担、纳税人负担和代际负担。
由于国债形成一种负担就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
制约国债规模的因素有,第一是认购者的负担能力,以发行额≤居民货币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必需收入或发行额≤企业货币总收入-企业基本生产必需收入,应债能力=国债发行额/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为衡量标准;第二是政府偿债能力,以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收入,依存度=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为衡量标准;第三要考虑本身使用方向、结构以及使用效益。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什么是外债?外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外国企业、政府或居民借款、承担担保责任、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的行为,包括公共部门外债和私人部门外债。
如同个人拥有的负债一样,外债也需要根据合同协议按时归还本金加利息。
中国外债状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外债总额为16737亿美元。
外债规模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0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但由于人民币贬值,外债规模相对于GDP较小。
中国外债结构从外债结构上来看,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占比在不断改变。
长期外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相对稳定,即使发生外部风险,受影响也比较有限。
短期外债则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它相对不稳定,是短期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长期外债占比为67.2%,短期外债占比为32.8%,长短期外债占比相对平衡。
从外债来源看,机构借款类是中国外债的主要来源,其外债总额为7430亿美元,占比达到44.4%,主要为银行、证券和基金管理机构等境内金融机构借款。
其次是国际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外国公司等。
外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债既是外汇的重要来源,也是国际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承担着外汇负债和债务偿还等风险。
外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金融风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债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外债规模较大,面临的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加。
一旦中国经济出现波动,外债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经济增长外债可以为中国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
汇率风险中国外债中有相当部分是以美元为主要货币单位的,一旦美元汇率波动,会对中国的外债产生影响。
如果美元汇率上升,中国的外债偿付压力会加大,同时还会削弱人民币的汇率。
债务偿还外债需要根据合同要求按时归还本金加利息,如果债务偿还出现问题,将会影响中国的信誉和经济发展。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债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中国外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个与新中国外债相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问题一:新中国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如何变化?新中国外债的规模和结构是外债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外债规模不断增加,外债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对于外债规模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对外融资需求增加。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了更多的外债融资机会。
外债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债类型的多样化和债权国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债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政府贷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债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商业贷款、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债务等。
此外,债权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
问题二:新中国外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新中国外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外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外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这取决于外债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方式等因素。
积极的一面是外债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外债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企业扩张等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外债还可以带来国际金融资源和技术经验,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外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消极影响。
外债的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增加还债压力。
此外,外债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资金浪费和不良资产的产生。
外债还存在外部风险,如利率上升、汇率波动等,这些都可能对经济带来冲击。
问题三:如何管理新中国外债?管理新中国外债是确保外债稳健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外债。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外债管理机制。
政府应制定外债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外债的融资方向、流程和监管责任等。
当前我国外债管理特点、弊端及改进措施研究
、
引言 Leabharlann 形势 下跨 境 资 金 流 动 更 加 复 杂 多 变 。 而
体事 项 。2 0 0 5年分 别 开 始对 5 O万美 元
以上 、 过 9 超 O天 和 2 0万 以上 、 超过 10 8
国 家外 汇管 理 局 2 l O o年 7月 1日 公布 的最 新 数据 显示 , 截至 2 l O o年 3月 末 ,我 国 外 债 余 额 为 33 7 1 美 元 6 . 亿 2
.
计信息 的相 关性 , 是会 减弱会 计信 息 的 但
可靠 性。至 于何 时使用 此种计 量模 式 , 由 前文 ( ) 一 的分 析可 得 , 要有 完善 的资本 需
性 。可 靠 性和相 关性 之 间的 纠 葛 由来 已
久。 此种计 量模 式会 引发可 靠性 和相关 性
提供 了一个可供 参考 的路 径和依 据。 本 资 市场会 随着经 济的发展 逐 步完善 , 资本 市 场的效率 也会 得到逐 步的提 高 , 价格 发 其 现 功 能和 风 险评 估功 能等 得 到充 分 的 发 挥。 从而 为建立 在期权 基础 上的会 计计量 笔者 的研 究思 路 和理 论 演绎 方 法也 更 加凸显 出将会计 理论 和财务 理论 、 金融
管 理
F ENDS OF RI
AX门G_— C)1_●● ( ~—l一 【 —● ●—
,
当前我 国外债 管理特点 、 弊端及改进措施研 究
淄博职 业学院
【 摘
翟宁宁
要 】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国的外债 管理 以及统 计 口径 日益发展 和完善。随着 中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 我
外 债 ( 余 期 限 ) 额 为 17 46 剩 余 3 .8亿 美 元 , 上 年 末减 少 3 31 美 元 , 幅 比 7 .7亿 降 为 1 % 。占 外 债 余 额 的 5 .2 , 77 15 % 而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财经纵横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富禹豪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如今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隐患,地方政府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偿还压力及管理压力。
而且自2018 年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 2018 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通知》(财预[2018]34 号)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对政府债务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政府债券;债务监管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3-0131-02一、前言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证GDP稳定增长和保持经济发展势头,以及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开展各种城市建设项目,而这迫使政府进一步增加了投融资规模,政府债务水平也就逐年递增。
随着地方经济增长的需求扩大,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借贷,以期在一定时间里增加财力,满足建设需求。
但在借贷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在举债过程中存在短时性、违规举债、无序举债和不科学举债,积累了庞大的债务。
2017年底,中国政府债务达到29.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国债为13.4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为16.47万亿。
同年GDP总额为82.71万亿,中国政府债务负债率为36.2%。
从一方面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还在逐步扩大,各级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现象。
到了2017年3月底,审计署审计的16个省、16个市和14个县,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与2013年6月底相比,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增长87%。
以上统计数据均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显性债务,如果考虑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拖欠项目工程款等形式变相举借的各种隐性负债,地方政府负债则极为有可能已经超越了100%的政府债务率警戒线,其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
华大学出版社.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内在风险
1.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风险
2.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
(1)外债偿还压力逐年增大
(2)财政赤字与历史挂账不堪重负
(3)地方政府担保债务隐患巨大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
2021/8/17
1
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债务含义界定与分类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阶段情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债务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债务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机制建设与政策建议
2.根据债务的发生是否属于法定义务,可以将地方政府 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3.根据债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赤字 性债务和融资性债务
2021/8/17
6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 机理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1]
地方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导致 的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
债务使用、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的地方
政府债务风险[2]
2021/8/17
7
2.1、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
财权与事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的不 对等,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具体 表现在:中央政府财权大事权小,而地方政府财 权小事权大。
2021/8/17
8
2.1、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
2021/8/17
2
一、地方政府债务含义界定与 分类
(一)地方政府债务含义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现状、原因及风险
三、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分析 (一)美元贬值及美元资产缩水风险 虽然其他国家地区的债券品种缺点很多,但不断增持美债的风险
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正在为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低迷实行宽松货 币政策,而且今年其推出QE3的可能性在加大,这将导致美元的贬值预 期和美元资产缩水的风险。美国在近些年一直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 的方法,这也就使得其国家债务规模在上升。
2.美元资产的风险小,收益稳定 美元是国际公认的储备货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其避险功能得到
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在当今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日本经济仍深陷泥沼, 尽管美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形成增长的有效预期,但是其经济霸权地位 依然存在,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可低估。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原则是 安全,欧元和日元标价的资产受到了其经济层面的影响导致了价格大 幅波动,所以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美元资产仍是最受青睐的选择。
美国在近些年的财政赤字是不断扩张的,2009年这个比例已达 10%的警戒水平。这么大的赤字规模美国将如何解决呢?经济增长、 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财政赤字货币化均可弥补财政赤字,但是前两个 办法均是不现实的。依靠经济增长弥补赤字对于美国来说没有可能 性,因为美国的现实情况是依靠大量举债来解决其高消费的问题,经济 增长缺乏原动力,其制造业已经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来源,目前只有技 术服务业发展尚可。另外,经济增长是长期的事情,对于四年一届的政 府换届选举来说他们不可能将长期目标作为短期目标。削减开支和增 加税收也是可以弥补财政赤字的,但是这同时会使得经济紧缩,这也是 美国政府不愿看到的。所以唯有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最终的选择,但这 种滚雪球式的赤字膨胀和经济增长乏力,对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来 说是极大的威胁。不断增发美元会导致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贬值,进 而导致财富大量流失,这就是估值效应。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外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向国外借款或欠款的资金。
新中国外债研究是指对中国大陆建国以来的外债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外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对新中国外债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 新中国外债的类型和规模首先,要对新中国外债的类型进行分类和分析。
外债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等,每种类型的债务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规模和结构。
可以研究外债的来源、用途以及借款人的身份和目的等,以了解新中国不同阶段外债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其次,需要对新中国外债的规模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年份的外债数据,比较外债占GDP的比重、债务偿还能力以及外债增长速度等指标,以揭示新中国外债的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
2. 新中国外债的影响因素新中国外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外债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首先,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外债有一定影响。
经济周期、贸易顺差、利率水平、汇率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外债的产生和规模。
其次,国际金融环境也是外债的重要影响因素。
全球贸易格局、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和相关国际金融规则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的外债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政府政策和管理措施对外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债务管理和合理引导外债的产生和使用,能够稳定外债风险,促进经济发展。
3. 新中国外债的风险与挑战外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外债可能导致国际债务危机。
如果外债规模过大或无法按时偿还,就可能造成外债危机,从而影响国家信誉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其次,外债可能引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外债债务用于外汇的购买和偿还,意味着外债对汇率的波动敏感。
此外,外债债务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利率上升,就会增加还债的成本和负担。
另外,外债还可能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安全。
我国外债规模的现状及其适度性研究
国之 一 。 特别 是 2 0 年 以 来 , 国 的外 债 余 额 和短 期 外债 的规 01 我 模 更 是 增长 迅 速 。 止 2 0 截 0 5年 末 , 国外 债 余 额 为 2 . 我 80 5亿 t4 美元 , 比增 长 1 . %。 此 同 时 , 期外 债 余 额 为 1 6 . 同 36 与 5 短 5 1 3亿 4
美元 , 比增 长 2 . %。 由此 看 来 , 国 近 期 外 债 规模 和 流 量 同 63 7 我
单位 : 美元 增长率 : 亿 % 外 债 外 债 外 债 出 口 D P D 年 份 外 债 余 额 外 债 流 人 外 债 流 出 增 长 增 长 余 额 增 长 流 人 量 增 流 出 量 增 窒 室 室 长 率 长率
表 2 2 0 — 0 5年 我 国 外 债 存 量 和 流 量 表 0 12 0
的持 续 增 长 。 然而 , 由于 外债 本 身 固有 的 “ 重 性 ” 两 性质 , 必会 势 对我 国 的政 治 、 经济 等 各 方面 带来 潜 在 的风 险威 胁 。自 19 9 4年
起 , 国 的外 债 规 模逐 步 扩 大 , 为 发 展 中 国 家 中 的 三 大 债 务 我 成
度 增 长 的轨 道上 来 , 已成 当务 之 急 。
一
、
我 国 外债 规模 的 现 状 与 原 因 分 析
2 0 1 1 .0 O7 6 87 1 19 9 . 2 . 2 4 91 0 2 7 36 .3 0 .0 4 .5 6 67 1 27 2 .0 .O O 3 2 o 1 3 .O 30 1 1 . 6 . l 9 13 4 .4 46 1 .0 0 3 9 65 1 . 1 0 54 0 68 8 - O 08 3 .o 00 2 0 2 59 l .5 0 97 1 2 8 9 .4 38 3 . 1 . 0 4 2 8 .6 80 2 5 .O 0 .4 1 02 9 .7 54 0 01 0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一、现状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多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营能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都在不断提高,国内现有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1994—2009年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投资量在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分水岭,此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呈缓慢增长并有波动的情况;2000年以后,则呈明显的单边上扬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53.58%,截至2008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约1,500亿美元。
境外企业总资产达6,000多亿美元。
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政策体系的基本变化。
不仅是总量的上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的排名也有有所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9月联合发布的统计公报,中国2006年FDI流出位于全球第16位。
同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比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有上升,但是同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改善中国投资状况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间接投资而言,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比,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偿债能力强,因而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
我国短期外债问题研究
形 ( 表 1。 见 )
表 1 20 0 1年 一 0 7年我 国短期外债的规模 20
项 年度 0I 0 姗 狮 24 O O 26 c 0 20 06 20 07
我 国关 于外债 的定 义是 在中国境内的机关 、 团体 、 企业 、 事 业单位 、金融机构 或其他机 构对中 国境外 的国际金融组织 , 外 国政府 、 金融机构 、 企业 或其他 机构用外 国货币 承担 的具 有契 约性偿还 义务的债 务 , 短期外债则是指 偿还期限在一 年以 内的 外债 。自 17 9 9年以来 , 国外 债总体规模不断增大 , 20 我 至 0 7年 底达 到 3 3 .8 61 亿美元 , 7 以国际上通用 的衡量外债 的适 度规模 的偿 债率 、负债率 和债务 率三 个指标 来考 察我 国外 债总 量 , 20 07年 底我国外债偿债率 为 1 8 债务率 为 2 .4 负债率 . %, 9 78 %, 为 1. %, 1 2 短期 外债 与外 汇储备 的 比为 1.0 均在 国 际标 5 44 %, 准安全线之 内。但从外 债结构 上看 ,0 1 以前 短期 外债余额 20 年 占全 部外债余 额 比例 在 2 %国际安 全线 以内 ,0 1年起外 债 5 20 口径调整 ,短期外债余额及 占全部外债余额均迅 速增加 ,0 3 20 年 以后短期 外债余额 占外 债余额 的 比例超 过 4 %,0 7年 末 0 20 短期外债余额 2208 0 . 4亿美元 , 占外债 余额的 5 .1 创 规模 89 %, 及 占 比新 高 。鉴 于在 2 纪 8 代席 卷全 球 的债 务危 机 、 0世 0年 19 9 4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 、9 7年 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当中 , 19 短 期外债激 增 、 国际投机 资本流动 、 融危机发生 三者 之间 的高 金 度相关性 , 短期外债快速增加 的势头引发各 方对于我 国国家经 济和金融安全的担忧 。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龙源期刊网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者:金普森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5期
[摘要]从1950年新中国向前苏联举借第一笔总数为30 000万美元的外债起,截至2004年底,中国外债余额折合美元为2 285.96亿。
外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柱。
但与此同时,我国外债也存在着规模扩大过快、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散乱、风险较大等问题。
随着借用外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术界对新中国外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对近代中国外债的研究相比,对新中国外债的研究显得比较欠缺,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对浩繁的新中国外债史料至今尚未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广大的专家、学者无法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部资金的利用,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新中国外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外债;社会经济;外债研究;史料整理
[中图分类号]P129
[文献标志码]A。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界对中国近代外债资料的整理和外债史的研究已经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清代、北洋、国民政府几个时期的资料整理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依靠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原始积累形成的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可以说主要依靠外债而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而形成的此外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宣布冻结中国在境外的资产;我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没收英美在华资产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国外债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外债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巨大的课题本文拟对新中国外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乞就教于方家一、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向苏联举借的外债以及国内发行的公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苏联的贷款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人才的支持与帮助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53—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8%在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上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也是新中国头30年中建没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学者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赘述至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逼我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宿世芳在回顾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及苏联撕毁合同的情景时说“回顾过去既使我们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友好时两国贸易大发展的情形也使我们痛心地想到苏联专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国40个部门的250个企业和事业单位陷入瘫痪的状况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这些部门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和生产而且打乱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带来了巨大损失”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利用外债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但中国不仅还清了苏联的外债继而还清了国内公债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虽然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困难重重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还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经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挫折、延误说明利用内外债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因此改革开放后一定要吸收外国资金用资金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因此考察外债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使用效益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炼、机电产业等如1979—1991年间我国外债总额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以缓解这些“瓶颈”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投向社会经济急需的行业和部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利用借入的外债建成了上千个大中型项目使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瓶颈”得到很大改善并利用外债建设发展了一批农林、水利、饮水、卫生和教育科研项目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社会环境总之我国利用外债外资投向经济急需的行业与部门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没提供了资金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在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实现了飞跃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8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金融资产近36万亿元人民币全国总资本流量则已超过30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排名已跃升到第6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继续引进外资、举借外债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的联系和区别外债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最早产生于西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国走上由无债、借债到依赖外债的道路此后历届政府均向外借款据粗略统汁清政府举借了210项外债总额相当于18亿银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约633项债务总额达15.56亿银元;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85项债务总额约28亿银元;新中国外债除20世纪50年代的债项与债额有统计外新时期的外债尚无统一的统计数字近代中国外债与新中国外债尽管举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举借外债可以引进资本、技术、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则是一脉相承的外债是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外债这种形式形成的清末举借的208笔外债中实业借款有85笔债额达374560965.7两占清末外债总额的28.7%相当于当时清政府近四年的财政收入其中铁路借款37笔(318147297两)矿业借款26笔(36050927两)电讯借款7笔(8738344两)轮船招商局借款4笔(4383192两)河工借款4笔(3330515两)其他实业借款7笔(4910689两)清政府主要用这些借款修铁路、开矿山、办电讯等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大生产都与外债联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中实业借款和教育借款达4.5亿银元约占总数的29%实业借款虽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绝大部分还是投入近代企业的创办与建设中例如1912—1927年全国新增铁路4264公里除沪杭甬等少数铁路由股东集资或交通部拨款外都是借外债修筑的;另外还借款兴建了电讯业、轮船航运业、航空业与金融业;一些大型的棉纺企业如上海宝成厂、上海华丰纺织厂、天津裕大纱厂等也都是靠借外债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或维持生产的国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办企业后又举借了63笔实业外债债额为3.7亿银元占总额的8.23%国民政府用这些外债款兴建了铁路、电讯、航空等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通过对敌伪产业的没收和处理又扩大了官僚资本企业国民政府时期还把1/4的实业借款投向了金融事业把创建于晚清、成为北洋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参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创办了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加强对金融业的垄断国民政府还改组了中国国货银行、新华信托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四明银行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业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简称“四联总处”)统一管理全国金融形成了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最高形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除运往台湾和存在海外的财产外国民政府留在大陆的官僚资本财产全部被人民政府没收转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运用国内资金发展经济外又通过举借外债发展了社会化大生产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正是在引进技术、发展生产力这一层面上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或者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情的变化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政治上受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一定发展的社会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从1840年入侵中国后逐步操纵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借款给中国成为他们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本帝国主义不仅对中国进行了高利贷式的掠夺中国的关税、盐税、厘金、田赋也被抵押殆尽举借外债意味着丧失更多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丧失国家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新中国外债则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不受制于任何外力新中国举借外债是出于强国富民的需求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引进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及技术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为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外债事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外债的风风雨雨、举债的曲曲折折与近代中国、当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如前所述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一部新中国外债史同样是新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近代中国外债给中国社会经济起的更多的是“桎梏”作用而新中国外债给新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更多的是“引擎”作用当然新中国引进外资、举借外债要时刻区分与警惕国际间平等互惠互助的资本流动与霸权主义国家利用金融实力控制、欺压债务国的图谋第二债项结构与债务投向的不同近代中国举借的外债主要是军政借款而非实业借款而且各个时期也不完全相同晚清政府时期主要是赔款借款所赔借款额计79388万两库平银占当时外债总额的61%;北洋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主要是军政借款计6.7亿银元占当时外债总额的43.05%;国民政府时期主要是国防借款(大部分用于抗日战争)计325172万银元占当时外债总额的72.3%晚清、北洋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实业外债且大部分投向铁路建设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而新中国所举借的外债基本上都是实业外债从中长期债务投向看1979—1991年投向交通运输、能源、石油化工、邮电通讯、轻工纺织的占78.4%;2002年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1206.53亿美元的中长期外债中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24.5%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占17.89%投向采矿业的占9.39%投向制造业的占5.85%投向建筑业的占5.76%等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在21世纪的头几年较之20世纪90年代又得到了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界对中国近代外债资料的整理和外债史的研究已经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清代、北洋、国民政府几个时期的资料整理,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着。
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依靠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原始积累形成的。
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可以说主要依靠外债。
而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而形成的。
此外,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宣布冻结中国在境外的资产;我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没收英美在华资产,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国外债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外债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巨大的课题。
本文拟对新中国外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乞就教于方家。
一、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向苏联举借的外债以及国内发行的公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苏联的贷款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人才的支持与帮助,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1953—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农业生产年均增长%。
在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上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也是新中国头30年中建没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学者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至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逼我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宿世芳在回顾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及苏联撕毁合同的情景时说:“回顾过去,既使我们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友好时,两国贸易大发展的情形,也使我们痛心地想到苏联专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国40个部门的250个和事业单位陷入瘫痪的状况。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这些部门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和生产,而且打乱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带来了巨大损失。
”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利用外债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但中国不仅还清了苏联的外债,继而还清了国内公债,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虽然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困难重重,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还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经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挫折、延误,说明利用内外债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
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资金,因此,改革开放后,一定要吸收外国资金,用资金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借外债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
”因此,考察外债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使用效益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举借的外债重点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炼、机电产业等,如1979—1991年间,我国外债总额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以缓解这些“瓶颈”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用外债投向社会经济急需的行业和部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国利用借入的外债建成了上千个大中型项目,使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瓶颈”得到很大改善,并利用外债建设发展了一批农林、水利、饮水、卫生和教育科研项目,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社会环境。
总之,我国利用外债外资投向经济急需的行业与部门,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没提供了资金,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在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实现了飞跃,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XX年,中国财政收入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金融资产近36万亿元人民币,全国总资本流量则已超过30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排名已跃升到第6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继续引进外资、举借外债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的和区别外债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最早产生于西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国走上由无债、借债到依赖外债的道路,此后历届政府均向外借款。
据粗略统汁,清政府举借了210项外债,总额相当于18亿银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约633项,债务总额达亿银元;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85项,债务总额约28亿银元;新中国外债除20世纪50年代的债项与债额有统计外,新时期的外债尚无统一的统计数字。
近代中国外债与新中国外债尽管举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举借外债可以引进资本、技术、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则是一脉相承的。
外债是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特殊形式。
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外债这种形式形成的。
清末举借的208笔外债中,实业借款有85笔,债额达374 两,占清末外债总额的%,相当于当时清政府近四年的财政收入。
其中铁路借款37笔(318 147 297两),矿业借款26笔(36 050 927两),电讯借款7笔(8 738 344两),轮船招商局借款4笔(4 383 192两),河工借款4笔(3 330 515两),其他实业借款7笔(4 910 689两)。
清政府主要用这些借款修铁路、开矿山、办电讯等。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大生产都与外债在一起。
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中。
实业借款和教育借款达亿银元,约占总数的29%。
实业借款虽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绝大部分还是投入近代的创办与建设中。
例如,1912—1927年,全国新增铁路4 264公里,除沪杭甬等少数铁路由股东集资或交通部拨款外,都是借外债修筑的;另外还借款兴建了电讯业、轮船航运业、航空业与金融业;一些大型的棉纺,如上海宝成厂、上海华丰纺织厂、天津裕大纱厂等,也都是靠借外债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或维持生产的。
国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办后,又举借了63笔实业外债,债额为亿银元,占总额的%。
国民政府用这些外债款兴建了铁路、电讯、航空等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通过对敌伪产业的没收和处理,又扩大了官僚资本。
国民政府时期,还把1/4的实业借款投向了金融事业,把创建于晚清、成为北洋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参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创办了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
为加强对金融业的垄断,国民政府还改组了中国国货银行、新华信托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四明银行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业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简称“四联总处”),统一管理全国金融,形成了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除运往台湾和存在海外的财产外,国民政府留在大陆的官僚资本财产全部被人民政府没收,转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运用国内资金发展经济外,又通过举借外债发展了社会化大生产。
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正是在引进技术、发展生产力这一层面上在一起的。
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或者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情的变化。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政治上受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一定发展的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从1840年入侵中国后,逐步操纵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借款给中国,成为他们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本帝国主义不仅对中国进行了高利贷式的掠夺,中国的关税、盐税、厘金、田赋也被抵押殆尽,举借外债意味着丧失更多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丧失国家独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
新中国外债则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不受制于任何外力。
新中国举借外债,是出于强国富民的需求,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引进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及技术,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为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外债事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外债的风风雨雨、举债的曲曲折折,与近代中国、当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如前所述,一部近代中国外债史,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一部新中国外债史,同样是新中国社会经济的缩影。
近代中国外债给中国社会经济起的更多的是“桎梏”作用,而新中国外债给新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更多的是“引擎”作用。
当然,新中国引进外资、举借外债,要时刻区分与警惕国际间平等互惠互助的资本流动与霸权主义国家利用金融实力控制、欺压债务国的图谋。
第二,债项结构与债务投向的不同。
近代中国举借的外债主要是军政借款,而非实业借款,而且各个时期也不完全相同。
晚清政府时期主要是赔款借款,所赔借款额计79 388万两库平银,占当时外债总额的61%;北洋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主要是军政借款,计亿银元,占当时外债总额的%;国民政府时期主要是国防借款(大部分用于抗日战争),计325 172万银元,占当时外债总额的%。
晚清、北洋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外债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实业外债,且大部分投向铁路建设,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而新中国所举借的外债基本上都是实业外债。
从中长期债务投向看,1979—1991年,投向交通运输、能源、石油化工、邮电通讯、轻工纺织的占%;20XX年,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1 亿美元的中长期外债中,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占%,投向采矿业的占%,投向制造业的占%,投向建筑业的占%,等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在21世纪的头几年较之20世纪90年代又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