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陈代?阴铿《登武昌(鄂州)岸望》赏析

南朝陈代•阴铿《登武昌(鄂州)岸望》赏析

登武昌岸望

南朝陈代·阴铿

游人试历览,旧迹已丘墟。

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

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疏。

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陈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其擅长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梁时曾为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后始任始兴王录事参军,后因徐陵推荐,陈文帝常召之预宴赋诗,累迁晋陵(今常州)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阴铿诗歌的艺术风格与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有集三卷行于世。

阴铿的诗歌以写景见长,特别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江陵洞庭、武昌一带的长江风物,本诗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梁大宝元年(550年)、二年(551年),梁军与侯景叛军在武昌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夺,武昌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侯景乱后,诗人四处奔波流离,此时顺流而下,来到武昌。这首诗是诗人在战后登临武昌江岸所作。作为三国以来江南的军事重镇,诗人看到武昌城如此破败的景象,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抒发了无限的怅惘和悲凉之情。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与所感,景中有情。游人弃舟上岸,放眼望去,过去的繁华闹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到此一游,不胜今昔之感。这里的“游人”既是泛指,也包括诗人自己。三、四两句写景,描绘了“巴水”“楚山”的山水奇景。巴水,这里指从巴山丛中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你看,奔腾的江水萦绕在田畴和城墙边上,不像是文字;连绵的武昌诸山陡峭挺拔,倒像是重重叠起的书册。“非”与“类”,先否定,再肯定,一反一正;用“字”和“书”这两个比喻性的意象,来描写“水”与“山”,想象奇特,造语惊人。五、六两句继续写景,

高高的千仞小城,此时已经颓圮,显得极为寥落;赫赫有名的纤纤官柳,此时也已衰微,显得非常萧疏。自晋代以来,“陶公古柳”便是武昌的一张名片,享誉南北,而今却也衰败稀疏,难觅其踪了。这便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这里,选用“荒城”“古柳”两个带冷色调的意象,给人一种无限荒芜苍凉之感。最后两句,由景及情,兴发观感,如此荒芜破败的武昌城,真是不宜居住的,直抒不能居此的慨叹。

在中国诗由古入律的发展过程中,阴铿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首诗虽平仄不尽合律,但已有不少律句,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实开唐人近体诗之先河。连大诗人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其对唐代诗歌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阴铿将山水描写与奔波流离相结合,开拓了山水诗的写作空间,融入了羁旅愁思,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风质朴自然,清丽流畅,沉郁苍凉,一洗齐梁以来的浓艳铅华之气。

《南北朝诗歌大全》(一)186-400篇

《南北朝诗歌大全》(一)186-400篇 南北朝时期,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文学,特别是诗歌,远比北方繁荣。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南朝诗歌的发展约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梁中叶到陈末为第三阶段。 南北朝时期,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文学,特别是诗歌,远比北方繁荣。南朝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南朝诗歌的发展约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梁中叶到陈末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即刘宋时期诗歌刚从东晋以来的玄言诗中解脱,“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个变化开始于东晋晚期的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而完成于谢灵运。当时的代表作家是历来所称的“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这三个作家的诗风很不一样,但对整个南朝以至后代诗歌都留下了不小的影响。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大师,他出身世家大族,但在仕途上不很得志,便寄情山水,经常到一些风景秀美的地区游览,也善于观察自然界的景色,形诸笔端。他的诗歌从古代诗赋中吸取营养,善于锻炼华丽的辞藻,富有色泽和光彩,模山范水,创造出许多写景名句,以精工见长。其缺点是玄言诗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摆脱,有时又因为过于注重结撰名句,而忽略了通篇的完整。颜延之的成就远不能与谢灵运、鲍照相比。他擅长的是庙堂应制之作,最喜使用典故,且讲究对仗。虽然凝重典雅,终不免“雕绘满眼”之弊,但他这种诗风在当时颇受上层统治者的欣赏,后来许多文人诗“竞须新事”,多少和他有一定的关系。鲍照的年辈比颜、谢要晚些,出身也较寒微。他“贵尚巧似”,一部分写景诗接近于谢灵运,但有时流于险仄,不如谢诗自然。他主要的成就在乐府诗和拟古诗方面,这些诗大抵都以古朴和活泼见长,能正视社会现实,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所反

南朝陈代?阴铿《登武昌(鄂州)岸望》赏析

南朝陈代•阴铿《登武昌(鄂州)岸望》赏析 登武昌岸望 南朝陈代·阴铿 游人试历览,旧迹已丘墟。 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 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疏。 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陈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其擅长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梁时曾为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后始任始兴王录事参军,后因徐陵推荐,陈文帝常召之预宴赋诗,累迁晋陵(今常州)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阴铿诗歌的艺术风格与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有集三卷行于世。 阴铿的诗歌以写景见长,特别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江陵洞庭、武昌一带的长江风物,本诗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梁大宝元年(550年)、二年(551年),梁军与侯景叛军在武昌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夺,武昌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侯景乱后,诗人四处奔波流离,此时顺流而下,来到武昌。这首诗是诗人在战后登临武昌江岸所作。作为三国以来江南的军事重镇,诗人看到武昌城如此破败的景象,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抒发了无限的怅惘和悲凉之情。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与所感,景中有情。游人弃舟上岸,放眼望去,过去的繁华闹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到此一游,不胜今昔之感。这里的“游人”既是泛指,也包括诗人自己。三、四两句写景,描绘了“巴水”“楚山”的山水奇景。巴水,这里指从巴山丛中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你看,奔腾的江水萦绕在田畴和城墙边上,不像是文字;连绵的武昌诸山陡峭挺拔,倒像是重重叠起的书册。“非”与“类”,先否定,再肯定,一反一正;用“字”和“书”这两个比喻性的意象,来描写“水”与“山”,想象奇特,造语惊人。五、六两句继续写景,

第4课 《蜀道难》预习案

《蜀道难》预习案 一、资料卡片: 1.《蜀道难》,是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此外,南朝陈文学家阴铿也写过一首《蜀道难》诗。 2.作品立意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3.李白(701-762)字,号,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勃在他的《腾王阁序》中将有识之士的人生境界定为“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谓“赏心乐事”,无外乎遇知遇之主,尽人臣之义,唯其如此,“良辰美景”才显得物有所值。与《蜀道难》写于同期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宝三年),也是李白被迫离京,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将人生的失意和追求幻化成梦游天姥。天姥山名不见经传,但在诗人的眼中,却超凡脱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尽夸张之能事。其目的何在,就是为与人仙的会晤作铺垫,那一幅人仙同欢,实际上就是对君臣同乐的演义。然而那也仅仅是诗人的画饼充饥,梦醒时分,“魂悸魂动”长叹不已。这就是现实。深感仕途险恶的诗人,面对友人追慕“锦城之乐”,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从皇帝的近臣沦为一介平民,世事的变迁,地位的落差,使诗人倍感世态的炎凉,人事的无常。刻骨铭心的伤痛,诗人一时难以释怀。而诗人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能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发酵,酝酿出生命真谛的甘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锦城,是城都平原上的一块盆地,这里民风淳朴,茂林修竹,山清水秀。 李白是一位酷爱大自然的诗人,一生遍览祖国名山大川,并将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在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而在诗中,诗人却极力劝阻友人入蜀之行,“问君西去何时还?”,“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真的是为友人旅途的安全着想?显然这有悖诗人的初衷。从“天姥之乐”,我们不难看出“锦城之乐”的寓意。比较这两首诗,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其内在的联系。首先,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的。诗人长安仕途生活不济,人生追求搁浅,对“兼济天下”的理想充满着困惑。怀才不遇的诗人自然会将这一情绪融入当时的作品中去。其次,两首诗取材相近,都为写登山。同样充满神奇色彩的攀越,在诗人的笔下,已经不再

衡山资料大全

衡山 作者:张朝霞【大中小】 【原文】: 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 寂坐挹虚恬,远目情四豁。 翔虬凌九霄,陆鳞困濡沫。 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原文作者】:庾阐 【鉴赏】: 庾阐以写山水诗见长,他写的诗对山水描绘细致真切,被推崇为“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明诗注》)。 诗篇一开首,作者便用两个方位词前瞻后顾,指明身在群山之间。北望可眺见南岳衡山的峰巅;南睨则湘赣边界的越城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五岭山脚就在跟前。此句犹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首:“环滁皆山也”,道尽丛山峻岭之趣。面对这博大的天地,怎不让人心旷神怡,胸怀更广!“寂坐挹虚恬,远目情四豁。”诗人独坐衡山,相看不厌,那清虚恬静的美感仿佛探手可取,这正是久处红尘官场的士人渴求难得的一种境界。陶渊明有诗曰:“久处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正是追求的这种“寂坐挹虚恬”的高妙享受。“远目情四豁”,也是说在山上可纵目远观,情随景生,苍茫宽广的群山陶冶人的情感,让人豪情顿增,四下豁然开朗。“远目”或作“运目”,当系传抄、翻刻致误。从对偶的角度来看,“远目”为“形容词-动词结构”,与上句“寂坐”恰为工对(音韵稍差),而改为“运目”,是“动词-名词结构”,便显然不对了。 “翔虬凌九霄,陆鳞困濡沫。”诗人突然翻出两句哲理很深的句子,暗喻出了人世的两种际遇:一种是飞黄腾达,如虬龙翱翔于九重云霄之上,是人生得志的一种情形;当然还有一种生不逢时的遭遇,那就是“潜龙,勿用”的地步。此句是用典,典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象锦鳞游鱼困处陆地,用唾液互相浸润,便是人生大不幸的遭遇。诗人庾阐为宦期间,恰逢乱世,东晋咸和二年(327),苏峻叛乱,他体味了世道未卜的悲凉,因而在诗中能从两方面论述人生的道理,正因为如此,他才更能体会到官场的黑暗,大自然的清新可喜。 “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最后诗人感慨地说,没有体验过无官一身轻的人,不知道野处江湖作一个布衣悠闲度日的人,又怎么能知道南海的广阔呢!南海是古代僧入朝圣的地方,作者在这里把南溟喻作远离红尘的圣洁之地。成帝咸康六年(340),庾阐被任命为零陵郡太守,赴任途中,他来到衡山,写下了这首诗。从这首诗流露出的情感来看,诗人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 难(其四)含解析 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 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

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文化常识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 ①酌.酒(zhuó)②踯躅 ..(zhí)(zhú) ③鲍.照(Bào)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倾、倒 (2)举杯断绝 ..歌路难:停止 (3)吞声 ..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 (4)吞声踯躅 ..不敢言: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阴铿的诗10首

阴铿的诗10首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阴铿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和登百花亭怀荆楚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 江陵一柱观。 浔阳千里潮。 风烟望似接。 川路恨成遥。 落花轻未下。 飞丝断易飘。 藤长还依格。 荷生不避桥。 阳台可忆处。 唯有暮将朝。 游巴陵空寺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 日宫朝绝磬。 月殿夕无扉。 网交双树叶。 轮断七灯辉。

香尽奁犹馥。 幡尘画渐微。 借问将何见。 风气动天衣。 五洲夜发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夜江雾里阔, 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 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 愁人数问更。 侯司空宅咏妓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佳人遍绮席。 妙曲动鹍弦。 楼似阳台上。 池如洛水边。 莺啼歌扇后。 花落舞衫前。 翠柳将斜日。 俱照晚妆鲜。

广陵岸送北使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行人引去节。 送客{舟羲}归舻。 即是观涛处。 仍为郊赠衢。 汀洲浪已息。 邗江路不纡。 亭嘶背枥马。 樯啭向风乌。 海上春云杂。 天际晚帆孤。 离舟对零雨。 别渚望飞凫。 定知能下泪。 非但一杨朱。 罢故章县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秩满三秋暮。 舟虚一水滨。 漫漫遵归道。 凄凄对别津。

晨风下散叶。 歧路起飞尘。 长岑旧知远。 莱芜本自贫。 被里恒容吏。 正朝不系民。 惟当有一犊。 留持赠后人。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苍落岁欲晚。 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 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 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 沙禽逈未惊。 湘波各深浅。 空轸念归情。 侍宴赋得夹池竹诗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

高中语文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文化常识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 ..(zhí)(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3.词语解释 (1)泻.水置平地:倾、倒 (2)举杯断绝 ..歌路难:停止 (3)吞声 ..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 (4)吞声踯躅 ..不敢言:徘徊不前 4.名句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2.结合全诗,谈谈《拟行路难(其四)》中“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3.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提示:“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掉,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而是轻轻一转,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课文主旨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何逊《赠诸游旧》全诗翻译赏析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何逊《赠诸游 旧》全诗翻译赏析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译文] 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时光的宝贵,等到老了才懂得珍惜光阴。[出自] 南北朝何逊《赠诸游旧》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注释: 弱操:品性弱。

令名:美名。 希:求得。 迟暮:年老。 涂:通“途”,为官。 暌违:远隔。 译文: 懦弱不堪扶植,缺少技能无所依傍。既然才疏智浅,又怎能希求美名远扬?纷纷扰扰的宦游生活已让人厌倦,纠缠不清的都是琐屑之事。年轻时轻抛岁月,到老来才珍惜光阴。仕途至今没有走通,千头万绪也今是昨非。新朋虽然带来快乐,旧爱却已远隔久违。只能空自举目望乡,不觉热泪沾衣。旅途上的人永远憔悴,春天万物自然芳菲。岸边的花临水而开,江上燕饶着船桅飞。何不登上征帆顺流而下,独与晚潮返回故乡。 赏析: 何逊(?-517?)字仲言,今山东郯城人。其诗风宛转清新,有谢眺风致。有《何记室集》。评述:其文当时与刘孝绰齐名,时人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阴何”。今存诗110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颇有谢朓风致,为南朝山水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以《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旧》、

《相送》较著名。诗中“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等,向称名句。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杜甫甚重其诗,曾化用他的一些佳句,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清沈德潜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另存《穷鸟赋》等文4篇。原有集7卷,已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传世。 关于此诗作年,吴汝纶说:“此当是除服为庐陵王记室随府江州时所作也。”(《古诗钞》卷五)似不确。按《梁书·武帝纪》载,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旧历六月戊申,以庐陵王萧续为江州刺史。而诗云“春物自芳菲”,当是春天,自非炎夏六月也。据《梁书》、《南史》何逊传,逊在建安王萧伟幕府掌记室事,公元510年(天监九年)旧历六月,萧伟出为江州刺史,逊从镇江州,犹掌书记。后被举荐给梁武帝萧衍,与吴均俱得宠幸。后稍失意,武帝遂云:“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信则异矣!”从此便疏远了他。后逊迁安西将军、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不久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归家服丧。而安成王萧秀进安西将军有两次:一在公元508年(天监七年)秋八月,一在公元514年(天监十三年)春正月。据诗意推测,疑当为公元514年春,萧秀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之时。何逊因被梁武帝疏远,故情绪低落,转而思归。

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

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 【静安区】: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朝霞开宿 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量力守故辙,岂不寒 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 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 A.五言律诗B.五言绝句C.五言古诗D.近体诗15.对本诗理解和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B.中 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C.由“未夕复 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16.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 两种说法,请评析之。(4分)【甲】世无“知音”,与前文 “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1分)C15.(3分)C 16.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1分)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 悲愤难以言表:(1分)乙认为,诗人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 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悲伤。(1分)“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 的个人遭遇的自信。(1分) 【黄浦区】: [双调]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 张可久 ①②③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伤心诗句多, 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 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 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3.“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中的诗句。(2分) 14.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2分)

《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蜀道难》的关于诗词方面的赏析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蜀道难》赏析和阅读提高。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但又因为是古老话题,就更需新的创造,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这样一首翻出新意的传世佳作。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本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课文解读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写作“于戏”,同“呜呼”。②蜀道:一般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十四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十四篇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 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堤:即白沙堤。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红袖:指织绫女。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 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 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赏析: 首联,先推出“望海光公“护江堤公,是因为光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照映照下,一“明公一“白公,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照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公光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公堤遨游则是游人照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照“望公字。诗中原注:“城东光名望海光公,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照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照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照年华和火一般照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精校译文版)

2019 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 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2019.12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试卷共8 页,答题纸共 2 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5 分)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姜夔《扬州慢》)(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3)《登金陵凤凰台》中,诗人(填人名)将目光投向现实,用“,” 暗示皇帝被奸佞包围,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 2. 按要求选择。( 5分) (1)以下最不可能被老师用以激励学生的诗句是()。( 2 分) 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小区要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你认为以下哪一条最合适?()(3分) A. 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 B. 更多分类促发展,人与环境永和谐。 C. 文明上海绿动天下,全程分类美丽万家。 D. 实施垃圾管理条例,普遍推行垃圾分类。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 7 题。( 16 分) ①在科学的幼年时期,科学的各个复杂的侧面还没有充分展开,人们只能笼统地看到科 学与伪科学的基本区别,进而寻求划分它们的简单的经验标准或理性标准。彼时,科学与伪科学之间黑白分明,不容混淆。 ②19 世纪末,随着牛顿的经典力学基础的崩塌,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开始 松动起来,它们之间除了“非此即彼”,还要适当承认“亦此亦彼”。凡不是纯粹的思辨 而包含一定经验内容的,因而可以为经验“证实”或“证伪” ①的,就是科学的;凡是不经受检 验的,即不可“证实”或“证伪”的,就是非科学或者伪科学。这就是说,科学与伪科 学的界限并不在于理论是否与经验相符合,而在于其中是否包含可用以解释某些已知现象并 预测某些未知现象的经验内容。即使后来有的现象它解释不了,或者预测错了,例如亚里士 多德力学、托勒密地心说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仍然包含一定的经验内容,仍然可解释或预测某些经验事实,因而仍然是科学。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而且,正由于科学理论只能包含有限的经验内容,又总是注定了要为新的经验所否定,因而也可以说它们又总是具有“潜在反证”或者潜在谬误。从这点看, 这不仅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而且恰恰表明它的科学性之所在。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科学也同样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同样难免真伪混杂,是非难辨。它已永远失 去了那绝对真理的神圣光圈。 ③那么,在这条界河另一面不受经验检验的东西,是否统统都是伪科学呢? ② ④“证实主义者”认为凡是不可证实的就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水是世界的本原” 就没有意义,因为这里的“水”并不是实际存在的 H2O,也无法用已知的物理化学手段加以 测定。这类命题既然无法证明其真伪,因而也是超出于科学范围之外的,是“形而上”的。 至于它们是不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意义的“伪科学”,“证实义者”没有作正面的回答。 在他们那里,科学仍然拥有自己严密的围墙..。 ⑤另外一部分“证伪主义者” 则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他们虽然也给科学筑了一道围墙——凡不可证伪的就不属于科学的范围,但对于围墙以外的东西却不再一概斥之为“没有意义”。

韶山的诗词 韶山诗词伟人

韶山的诗词韶山诗词伟人 七律·到韶山 近现代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创作背景 1959年6月25日傍晚,伟人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伟人在这次返乡,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 关于昭山的诗句关于昭山的诗句1.到昭山这首诗的意思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重返韶山,离一九二七年一月已经三十二年多。这首诗便是对于三十二年来的斗争和胜利的概括。 2.到昭山这首诗的意思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作者在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渡晚眺 韦庄 魏王堤①畔草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 妖气欲昏唐社稷,夕阳空照汉山川。 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 家寄杜陵②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 【注】①魏王堤: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河堤,贞观中赐魏王李泰,名魏王堤。为当时一大胜景。①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韦庄的家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曾经繁华一时的魏王堤,如今堤畔绿草如烟,胜景不再,表达昔盛今衰之叹。B.落日的余晖洒满山川,但一个“空”字,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感慨。C.“千重”“万缕”,景象繁盛,“碧”“红”,色彩鲜艳,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D.尾联写诗人船到中流,离家越来越远,眼见家乡在自己面前慢慢消失,不禁潸然泪下。2.有人说,韦庄诗中不乏“大我之悲”,亦有“小我之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 王安石 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①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①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4.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