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踏雪无痕)-word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踏雪无痕).doc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踏雪无痕).doc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踏雪无痕)《伯牙绝弦》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三、读懂课文内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分页标题#e#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设计者黄其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同学们,喜欢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几段音乐,注意,把你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我找同学们来说一说,听到音乐,我仿佛看到了……(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学生想象画面。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些美妙的音符,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

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

)悠扬的古琴曲,仿佛把我们带入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著名琴师俞伯牙。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好朋友钟子期的故事。

出示课题并板书,朗读题目:伯牙绝弦二、熟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

(生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得好的地方和出现的不足。

)指导读音。

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

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下面听老师读一遍,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读文言文和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范读课文,学生找特点,(慢、声音高低起伏,停顿多。

)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多人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一起配合音乐读课文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出示幻灯:课文。

齐读课文)三、读懂课文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

什么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文章,有些句子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

伯牙绝弦上课教案

伯牙绝弦上课教案

伯牙绝弦上课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读明白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明白得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形,点拨感悟,明白得故事关于我们的启发。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爱好,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取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明白得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明白得、相互观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预备】课件【课前预备】教师预备:《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和powerpoint。

学生预备: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生说出“清风慢慢”式词语,小结。

一、揭题引入1、板课题,指一名学生读。

2、指导读“弦”。

二、初读课文1、明确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什么?(断句的停顿、读出抑扬顿挫)2、指名读,评判3、出示课件,师范读4、指导难读句子:(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出赞扬语气)(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抑扬顿挫)5、集体读全文,师讲要求(1、声音响;2、节奏抑扬顿挫)。

三、解题1、分别请教2学生“绝”、“伯牙绝弦”如何说明?师小结学习方法:1、看注释;2、依照字面意思用我们常用的方式表达,确实是变通。

2、师:文章还有哪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生答)那个地点的绝弦意味什么?怎么说是如何一回事?3、学生默读课文,运用上两种方法读明白文章。

(用不同符号标出读明白的句子和不明白得句子。

)4、师巡堂。

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1、检查学习情形(1)文中四个“善”字不同用法(分别指名说)A、“善鼓琴”、“善听”中的“善”能够明白得为“善于”、“擅长”B、两个“善哉”表示赞扬。

(2)、师:同样一个“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就不一样,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认真品味的。

2、出示课件师:你从文章中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1)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起来看到什么?因此你如何样赞扬?(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伯牙绝弦》优质课比赛教案课件

《伯牙绝弦》优质课比赛教案课件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 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 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 过)!”
2023/5/24
11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2023/5/24
12
4)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 “得”:懂得。 “之” :代词。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 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023/5/24
18
•钟子期在俞伯牙 的墓前会说什么 呢?请在本子上 面写一写。
2023/5/24
19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
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
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
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
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
瑶琴为君死!
2023/5/24
20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诗句
2023/5/24
5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2023/5/24
6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于欣赏。
2023/5/24
7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2023/5/24
8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哉:语气助词表示 感 叹。
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琴摔碎,终身不再
弹琴了。 2023/5/24
17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 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PPT教学课件

伯牙绝弦PPT教学课件

➢ 读顺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 大意。
➢ 再认绝、鼓、哉、兮、峨峨、洋 洋这些字词的意思,并独立翻译 文章。
➢ 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
➢ 背诵课文。
➢ 感受古琴的艺术美。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 钟子期曰:“善哉,______兮若___________!”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溪水潺潺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
钟子期曰:“善哉,_____兮若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 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除了高山流水还可能会有什 么?展开想象,补充完整。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 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 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听闻噩耗,伯牙五脏崩裂,泪如 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味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

古文,古诗我们怎么读懂它,理解它呢?(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看插图理解课文)古文虽然有点难,但反复诵读,入情入境的朗读一定能读懂。

今天我们要用这个方法再来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理解文章的目的:“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初解绝弦。

这篇课文只用了77 个字,却像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在读正确读通的基础上,注意还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慢慢的再读课文。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盘”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4、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

5、指名读,指导在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教案

25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二、整体读文,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三、出示教学目标、小组合作目标。

四、理解文意、感悟知音。

1、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预设引导:1、四个“善”字意思一样吗?后两个“善”用现代汉语怎么说?说说这两句的意思?2、从哪看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3、伯牙善弹,除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什么场景?4、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了解知音,感受知音。

5、伯牙此时已是楚国有民的音乐家,他全缺少赞美吗?为什么独把子期视为知音;伯牙遇到知音子期,面对善听的子期,面对难得的知音,他心情怎样?(有感情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6、子期死,伯牙又回到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堪忍受这种无人倾听的痛苦,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弦”吗?也新记了什么?当你理解了他此时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深悟知音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伯牙绝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三)故事串文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

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

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1.背诵。

2.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案(踏雪无痕)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
《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洋洋兮 / 若 / 江河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
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