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静为动

无锡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李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理念下,有必要对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的授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看到它的弊端:整个的设计思想是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另一方面有它的合理性:目标明确,教程清晰,问题主导,节奏紧凑。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正确的态度是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授课“动”起来。

图“动”

传统授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解决几何图形的作图和证明有着感知上的缺陷。学生们迫切需要直观的感受图形的运动过程。

如何实现让几何图形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找静”,以往的几何教学很难做到,因为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用常规作图工具(纸、笔、尺)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虽然它能教给学生规范作图,却很难体现图形的任意性,以及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我们需要的几何图形,并使之任意运动和动画,在图形不停地变化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发现不变的几何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几何规律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不是凭空任意造出来的,要用科学的头脑,去分析动态的几何图形,从而得到“静态”的几何规律。

行“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授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授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多多动脑筋,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更加的“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意“动”

传统的授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形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授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授课——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授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授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

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授课。授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臵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动”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果能实行更深入的“四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可以这么学、那样用,让他们思想从“学以致考”转化为“学以致用”,从而避免他们在走入社会之后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进而哀叹“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