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海外并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海油自有资金30余亿美元 • 高盛、摩根大通提供的贷款30亿美元 • 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贷款60亿美元 • 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贷款45亿
美元 • 中海油大股东提供的融资25亿美元。
中海油海外并购
美国的泛政治化立场
•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国已经将 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 2005年6月23日,就在中海油正式发出收 购要约的当天,美国国会41名议员联合 致函美国财政部长,呼吁财政部采取行 动阻止收购。
中海油海外并购
沟通传达不当
• 与媒体的沟通不充分。
此次并购中,中海油正式发布收购要约 半年前,境外就展开了先声夺人的八卦 式舆论攻势,市场上种种揣测从未间断。 对此,中海油没能恰当应对,反而显得 十分被动。
中海油海外并购
沟通传达不当
• 与被并购公司及其股东的沟通。
对优尼科提出的公司透明度、决策机制、 收购融资成本、运作战略等问题的回答 不尽如人意,更没清楚的传达公司战略、 价值取向与经营方式,以表明其具备完 善公司治理、发展全球经营、适应市场 调整、实现长期价值的能力。
中海油海外并购
失利原因(2)
• 时机选择的失当
• 中海油出击并购优尼科,正值伊拉克战 争僵持不下,世界油价飞涨,能源储备 日益升值,美国十分关心自身的能源安 全问题之际。
中海油海外并购
失利原因(3)
• 细节把握欠佳 沟通传达不当 机密一再泄露
中海油海外并购
沟通传达不当
• 中海油与美国政府沟通不充分。
中海油过于强调董事会收购欲望、收购 属于商业运作,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却没有合情合理的表达自己是一个真正 具有全球经营能力的企业。
中海油海外并购
沟通传达不当
• 与当地公众的沟通不充分
美国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公众并不 了解中海油对优尼科所作的承诺,如不 会大批解散优尼科公司员工,美国本土 生产的油气继续在当地市场销售等。
• 要充分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选择有 能力整合的资产。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上市以来重要的海外收购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首度败北北里海
• 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北里海项目被誉 为“第二个中东”,项目覆盖了5600平 方公里的里海北部海域,预定2006年正 式投产,日产30万桶原油,到2014年进 入稳定阶段,日产150万桶原油,年产量 达到7500万吨。
• 至此,中海油收购BG北里海股份计划正 式宣告失败。
中海油海外并购
市场的反应
• 2003年3月中海油公布将收购BG北里海 股份时,股价下跌。
• 而该收购失败的消息传出时,中海油纽 约和香港股价双双攀升,H股上涨 0.97%,N股上涨2.29%。
中海油海外并购
原因
• 有分析师认为,由于收购该项目所涉及价 格实际高出市值较多,且在2006年以前该 项目不可能取得相应的回报,而为了在该 项目中获益,所需作的后期投入也将占用 大量的资金。
其油气业务主要分布在亚洲(56%)、北美 (32%)、欧洲和非洲(12%)。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早在2004年12月26日,中海油董事长傅 成玉就曾远赴美国,同优尼科董事长会 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 2005年1月,优尼科正式宣布出售,中海 油愿以130亿美元全现金方式并购,但因 公司内部分歧,并购受阻。
• 美国能源安全问题
• 中国政府希图“锁定”资源
• 深海技术的军事化问题
中海油海外并购
雪佛龙的“人脉”关系
•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自2002年以 来,那些出言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 美国国会议员收受了雪佛龙逾10万美元 的政治献金,雪佛龙利用自己在华盛顿 的政治影响,增加中海油高价竞购优尼 科的不确定性。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6月23日,中海油正式宣布以每股67美元 全现金收购优尼科,并发出要约,收购 价格达到185亿美元。
• 随着雪佛龙收购方案得到美国证券交易 委员会的批准,局势越加紧张。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7月初,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 交通知书表示接受审查。
• 19日,雪佛龙提高收购价格至171亿美元 并增加现金比例。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2005年4月,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 宣布以总价164亿美元,25%现金、75% 股票的方式收购优尼科,由于没有竞争 对手雪佛龙与优尼科很快达成约束性收 购协议。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5月,中海油香港董事会会议上,优尼科 项目再次被提出。组建团队,制定有关 计划后,中海油于6月7日正式宣布与雪 佛龙竞购优尼科。随后,多名美国高官 及议员提出对中海油进行审议。
中海油海外并购
产业组织理论
• 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效率、核心技术和 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都可能成为产 业壁垒。
• 通过并购行业内企业,获得其生产能力、 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壁垒,规避 政策限制,有效进入。
中海油海外并购
获取速度的经济性理论
• 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 数量,还取决于时间和速度。
中海油海外并购
2020/11/7
中海油海外并购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企业价值低估理论
• 产业组织理论
• 获取速度的经济性理论
• 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中海油海外并购
企业价值低估理论
• 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是跨国并购的主要 原因之一。
• 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后发生在韩国、马来 西亚、印尼等国的跨国并购大幅增加, 外资利用东道国的货币贬值,大肆低价 收购目标企业。
美国的泛政治化立场
• 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中海油并购优尼 科一事举行的首场听证会上,众议院军 事委员会主席邓肯表示: 从里海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 的输油管道,优尼科都有投资。如果中 海油得以成功收购优尼科,那么中国对 美国在中亚地区利益的影响力将大大增 强。
中海油海外并购
美国的质疑
• 中海油国有控股的身份
中海油海外并购
美国的泛政治化立场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 报》发表专栏称: “15年前,当日本公司大规模买进美国公 司的时候,我是那些劝美国人不要惊慌 的人。也许你期望我现在用同样的话语 来说明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差不多。可是, 来自中国的挑战远比当年来自日本的要 严重得多。”
中海油海外并购
• 如果某股东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外部 购买者与出售股权方所达成的转让协议 会自动终止。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首度败北北里海
• 2005年5月16日,北里海项目执行人ENIAgip公司宣布,除INPEX公司外该项目 其余五个股东均表示决定行使优先购买 权认购BG公司出售的价值12.3亿美元的 股份。
• 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报 价,向股东大会推荐。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过程
• 8月2日,中海油在慎重考虑下决定退出 竞购。这场常达8个月之久的竞购风波以 中海油的退出而告终。
中海油海外并购
优尼科的价值
•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认为:若将优尼科 公司今后二十几年每年的产量乘以油价, 然后再贴现到今天,这个公司的价值远 远超过220亿美元。
中海油海外并购
石油储备的国家战略
•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的背景 下,并购上游资源控制石油资源越来越 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石油战略 体系,如全美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 进口量,日本为160天,法国为95天,而 中国仅有7天。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公司简介
• 1982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 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授予其在 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 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 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首度败北北里海
• 2003年3月,BG与中海油和中石化曾就 以总价12.3亿美元平分出售其在北里海项 目所占有权益16.7%这一事项签署了股权 转让意向性协议。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首度败北北里海
• 根据北里海项目相关协议,如果某一股 东决定出售其股权,其他股东有权在60 天内以同样的价格优先购买待售股权。
• 两年前,同一项目BG将其9.5%的股权出 售给法国一家公司时,价格仅为4亿美元。
中海油海外并购
并购优尼科
• 优尼科简介
优尼科石油公司是一家以上游原油和天然气 勘探开发为主的公司,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
截止2004年底,优尼科被证实的储量为18亿 桶油当量,在全球范围内日油气产量为41.1万 桶油当量。截止2004年底,公司总收入为82.04 亿美元,净利润为12.08亿美元,公司总资产达 131亿美元。
• 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 能力、销售渠道、研发能力等资源,与 新建相比速度更快、风险更小。
中海油海外并购
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 规模经济一般是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 范围、固定资产的利用而言。
• 跨国大规模的销售网络、集中化的研究 开发等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促使跨 国并购的开展。
中海油海外并购
• 在原油价格和进口量不断攀升的情形下, 越来越感觉到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 自然,占有或者控制上游油气资源成为 他们的目标。
中海油海外并购
石油行业分析
• 石油开采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因 素:开采成本的高低和油气资源储量的 大小。
中国石油开采成本比较高。 国内新增探明储量平稳增长,但是质量
不高,难开采的比重越来越大。优质油 田多掌握在欧美手中。
中海油海外并购
失利原因(1)
• 制度环境的差异
中海油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其收购目的令 人生疑:到底是接受母公司的财政支持, 完成中国石油的战略任务?还是以上市 公司的身份,完全市场化的参与竞购?
中海油海外并购
失利原因
• 此外,从我国现行的审批程序来看,从 企业提交并购计划到主管部门最终下发 审批结果,至少需要一个半月。这冗长 的审批程序,可能延误最佳的收购时机, 也使得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 不断落后于竞争对手。
中海油海外并购
源自文库
失利原因(4)
• 2005年7月中旬,中海油与优尼科已在相 当程度上完成了合并协议草案。如果当 时中海油同意将收购价格提高一点,就 会获得优尼科董事会的推荐。
中海油海外并购
机密一再泄漏
• 此次收购,每当关键时点,有关中海油 并购的消息都会被西方媒体相当及时的 捕捉并报道,其内容竟能深入到机密之 机密的董事会内容,及时到当夜成文见 报。这些看似“公允”的报道每每让中 海油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中海油海外并购
失利原因(4)
• 决策不够果断 2005年1月,中海油计划收购时,优尼科 市值还不足百亿美元。 然而出价在公司内部引发争议,外籍独 董怀疑优尼科的市值与资产质量,认为 收购涉及财务、政治风险,不符合股东 利益,否决收购计划。
石油消费趋势
• 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了0.7%,是自2001年 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了6.7%,接近于过去10年 的平均增长率,占世界总消费量的9%。
• 中国2006年石油日产量为3684千桶,仅为日消 费量的49.48%.
中海油海外并购
石油行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石油行业对海外 上游资源的需求,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
中海油海外并购
优尼科的价值
• 而且,实际收购价格要比190亿便宜。因 为该公司2005年一季度的现金有17亿美 元。6月份卖掉其在加拿大的一个油田, 卖了18亿美元。
• 若收购成功,最早的交割时间在9月底。 按照优尼科目前的经营情况,到9月底至 少还要增加8~9亿美元的现金。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的资金筹集
• 优尼科按纽约证券交易所标准登记的可 采储量有17.54亿桶油当量,但实际可采 储量高达44.28亿桶油当量。
中海油海外并购
优尼科的价值
• 如果收购成功,要花190亿美元,若按登 记的17.54亿桶计算,每桶约10.8美元; 若用实际的44.28亿桶计算,每桶只有4.3 美元。
•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一桶储量的平 均价格在12~14美元。在北美则高达16美 元/桶。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公司简介
• 2001年,中海油分别在纽约及香港上市 成功,在海外上市意味着其正式跨入海 外资本市场。
•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中海油国际化发 展之路显得非常艰辛。
中海油海外并购
中海油进行收购所坚持的三项 基本原则
• 在选择并购对象时一定要选择盈利的、 符合公司主业的资产;
• 国际并购一定要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