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肌电图观察
穴位注射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穴 位 注 射 加 中 药 治 疗 周 围 性 面 神 经 麻 痹
毕 祥 春
( 山东 省 即 墨市 市北 医 院 , 2 6 6 2 0 0 )
【 关键 词】 穴 位 注 射
按 摩 周 围 性 面 神 经 麻 痹 牵 正 散
周 围性 面神 经麻 痹 多 由急 性非 化 脓 性 茎 乳 突 孔 内 的面神 经炎 以及 面 部 受 风或 着 凉 引 起 。一 般 认 为 可 能 是 局部 营 养 神 经 的 血 管 因受 风 寒 而 痉 挛 , 导 致 神 经 缺 血、 水肿 而致 病 , 亦 可 能与 面部 的病 毒 感染 有 关 。 中医 学认 为 , 本病 的 发 生 主 要 原 因是 因 为 “ 正气” 相 对 虚 于 内, 头 面部 受风寒 之邪 侵袭 所致 。正如《 诸病 源候 论 》 中 所言 : “ 偏 风 口歪 是体 虚受 风 , 令 口歪 僻 也 。 ” 风寒 之邪侵 袭 人体 , 引 起经 络阻 滞 , 气 血痹 阻 于经 脉之 中 , 导 致筋 脉 失 养 而使本 病发 生 。风 寒 之 邪 内侵则 是 本 病 发 生 的直
9 g , 僵蚕 1 5 g , 当归 1 0 g , 赤 芍、 白芍 各 1 2 g , 龙 胆 草 1 2 g , 黄芩 1 2 g , 柴胡 1 2 g , 茯苓 1 0 g , 牛膝 1 5 g , 菊 花
1 0 g , 青黛( 包煎) 1 0 g 。
治 疗 方 法
耸鼻 、 鼓腮 稍差 或 有不 适 感 。好 转 : 双 侧 额 纹 与鼻 唇 沟 基本 对称 , 眼 闭合欠 实 , 鼓 腮 时 口角 不漏 气 , 进 食时 齿颊 间不 滞 留食物 残 渣 , 欢 笑 时可 见 口角 略不 对 称 。无 效 :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效 确 切 ,有推 广使 用价 值 。
【 关键词】 电针 ;穴位注射 ;面神经麻痹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 2 6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6 3 ( 0 ) 0 ~ 0 0 0 0 6 25 2 8 8 0 1— 2 0
维普资讯
医疗保 健薯 其 20 年第 1 卷第8 08 5 期
Me ia He tc r p r t s 2 0 .1 () d c l a h aeAp a au 0 8 5 8 l
小量哌因硬合醉硬外醉剖产效比 剂罗卡腰联麻与膜麻行宫术果较
表 1 两组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 效比较
实验组采取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施电针配合穴位注射 , 按神经麻痹部位就近取穴 。取患侧 攒竹 、阳 白透鱼腰 、太 阳、
下关 、迎香 、颧 、地仓透颊 车 、牵 正 、人 中 、承浆 、翳 风 、 合谷 。先用酒精 棉球消毒穴 位 ,然后选取 毫针垂直或斜刺进
我们 在临床工作 中,采用 电针加穴位注射 治疗 周 围性面神经 麻痹取得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鼻健侧 浅者 ;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 ,外观与健侧 面颊 都有轻
微不对称 ,患侧 眼闭合不 紧,口角轻度歪斜者 ;痊愈 、显效 、
1资料 与方 法
11临床 资料 .
有效统称有效 ;无效 :病情无改善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是临床常见病 ,该 病起病急 ,发病 迅
痊 愈 :症状 消失 ,外观及 活动正常 ;显效 :症状基 本消 失 ,面肌功能大 部分恢复正常 ,额 纹基本对称 ,但 患侧鼻唇 沟稍 浅 ,眼睑完全 闭合 ,仅在笑 时 口角稍 向健侧或 皱眉时额
针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 07年 l O月第 l 6卷 第 l O期 J T M. c. 0 7 V 11 , o 1 E C O t20 , o. 6 N .0
・
l e t- l KJ 究 留, ;  ̄
・
针刺加 电针治 显效 1 例 , 1 有效 4例 , 无无效病例 ; 治疗 后患 者面部各肌 肉运动 电位显著提高。 结论 针刺
加电针对治疗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满意疗效 。 【 关键词 】 周围性面神经 麻痹 针刺 电针治疗
周 围性 面神 经麻痹 属 中 医学 “ 口僻 ” “ 、 口眼歪 斜 ” 等范 畴 , 临床 常见疾 病 , 中国针灸 协会 列 为我 国针 为 被 灸 临床 十大 疑难顽 症之 一 。 针刺 治疗 本病 历史悠 久 , 疗
应用 于 面神经 麻痹 的临床检 测始 于 14 94年 , 随后 多 在 年 的医学 实践 中可靠性 已被 公认 。针 肌 电图法 是按 面 神经 分支 ,将 针 电极依 次插 入至 面神 经麻痹 患 者 的额
效肯定。 石学敏院士根据《 灵枢 ・ 经筋》 的有关理论 , 结 肌 、 眼轮 匝肌及 口轮 匝肌 等 处 , 以检测 肌纤 维 的各 种 自 发 电活动 。 对包 括 面神 经麻 痹 、 侧 面肌痉 挛在 内的多 半 合 长期 临床实 践及 现代 医学研 究 , 出以 “ 提 祛外 邪 , 调 肌 较 气 血 , 经筋 ” 通 为治疗 原 则 的经筋 刺法 , 应用 于本 病 , 取 种病症 的临床研 究表 明 , 电图技 术是 一种 客观 的 、
法 , 穴施捻转泻法。阳白、 余 太阳、 地仓 、 颊车分别予两 组 电针 。各穴 均 留针 2mi。每 日针 刺 1 ,5次为 1 0 n 次 1 病程 1 0 , —9d 平均 1d 5 。全 部 患者分 别 于治疗 前 、 治疗 疗程 。治疗 2个疗 程后 评定疗 效 。 中( 治疗 1d 、 5 )治疗 后 ( 治疗 3 d进 行运 动 电位 电压 的 0) 15 检 测指 标 肌 电指 标应 用丹 麦 D N E . A T C公 司 生 测定 。 产 的 C naaM 型 双 导 四轨 迹 肌 电诱 发仪 进 行 检 测 , att T 12 诊 断标 准 根 据 《 、 实用 中西 医结合 诊 断治疗 学 》 采用 同轴单 芯 针 电极 , 极 置于 同侧腕 部 , 地 将针 电极 依 相关标 准 ¨, 围性 面神经 麻痹 的诊 断标 准如 下 : 1 1周 () 次刺 入患者 面 部受检 部 位 , 分别测 试其 患侧 面部额 肌 、 病 前 常有受 凉 、 受潮 、 吹风 史 , 数患 者 于病前 数 日可 少 上唇 方肌 、 下唇 方肌 的运 动 电位 。各组 数据 、 图表存 人 有 耳后 、 内疼 痛或 面部 不适 等前 驱症状 ; 2 急性 或 耳 () 计 算 机后进 行 分析 , 作统 计学处 理 。 以上 检测 固定 一人 亚 急性发 病 , 出现一 侧 ( 偶为 两侧 ) 围性 面瘫 , 周 可伴 舌 操作。 前 2 3味觉障 碍 ,少 数 可有耳 鸣 ,听觉 过敏 或 耳部疱 / 16 疗效标 准 参照 Hos . ue—Bam n ( rk anH—B) 面神 疹 等 ;3 已排 除其他 原 因所致周 围性 面瘫 ( () 如小 脑桥 经 功 能评价 系统 砼 , 定疗效 标 准 。全 部患 者于治 疗 ]确 脑 角病变 、 干病 、 脑 手术 损伤 、 腮腺 病变 、 格林 巴利 综合 3 d 进 行疗 效评 定 , 0后 若患 者在 3 d内痊 愈 , 0 则按具 体 征 等 ) 。 治疗 结 束 时评定 疗效 。痊 愈 : 面神经 功能评 价 为 7 % 5 1 3 针 肌 电 图在 本研 究 中的应 用价 值 肌 电 图技术 . 10 ; 0 % 面部所 有 区域 正 常 。 显效 : 面神经 功 能评价 为 5 % 一 5 , 1 总体 : 细观 察 时才能 看 出轻微 的功 0 7 % () 仔 1 津 中医 药大 学第 一附属 医院 ( 津 30 9 ) 天 天 0 13
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肌电图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肌电图观察
高淑红;王敏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4(023)01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穴位注射组采用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1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面部肌电图变化.结果与结论穴位注射组治愈率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穴位注射组募集电位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为优(P<0.05,P<0.01).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高淑红;王敏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J], 刘晓丽
2.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疗效观察 [J], 刘慧荣
3.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J], 冯常武;卢杰;张晓云;丁一
4.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J], 杨喜云;
朱琴;郭健;沈海丽;陈志茹
5.红外线照射联合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J], 闫桂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肌电图分析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肌电图分析【摘要】目的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常规肌电图(emg)的改变。
方法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统计45例患者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主要肌群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的比较。
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3%(42/45),随着病情好转,肌电图复查异常自发电位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增快、波幅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
肌电图检测可作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肌电图检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是引起面瘫的常见病。
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肌电图(emg)检测,以求寻找一种临床实用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我院康复科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5-61岁,平均45岁,病程1 天-1月,临床表现: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1.2 方法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患者安静平卧于检查床上,以相当于穿出的茎乳孔为刺激点,用表面贴电极于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上记录,记录患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并根据潜伏期与刺激点到记录点距离的比值计算出传导速度(m/s),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患侧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记录有无异常自发电位及运动单位数目。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刘晓丽【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单纯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1、2个疗程后疗效,并对患者两侧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进行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1、2个疗程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替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均减少,患健侧波幅比值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操作简单方便.【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5(037)007【总页数】4页(P1049-1052)【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电生理学;针刺疗法;穴位疗法【作者】刘晓丽【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四川巴中6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5;R246.9;R745.1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和水肿,是面神经受压所造成的,因缺血、水肿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压迫性缺血,血液循环受阻,神经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此外本病还与病毒感染以后造成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1]。
2011-01—2013-01,我们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10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标签:面神经麻痹;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表情动作丧失为主要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疾病。
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针刺疗法等。
笔者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60例纳入病例均为本院疼痛科2012年3月-2013年11月门诊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 年龄(—x±s,岁)病程(—x±s,d)男女治疗1组40 26(65.0)14(35.0)42.05±5.47 4.28±1.25治疗2组40 16(40.0)24(60.0)43.20±5.86 4.30±1.08治疗3组40 22(55.0)18(45.0)43.60±6.30 4.45±0.83对照组 40 18(45.0)22(55.0)41.60±7.78 4.40±1.231.2 诊断与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西医诊断标准[1],依据文献[2-4]分期标准属急性期者;②首次发病,一侧面肌麻痹者;③病程1~7 d;④年龄20~70岁;⑤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由于外伤、手术、格林巴利综合征、脑干病变、颅底病变、耳源性疾病所致面瘫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伴哮喘病史及有出血倾向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各治疗组予穴位注射。
选穴:翳风。
治疗1、2、3组分别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09417、1112401、1205405、1306408)1.1、1.2、1.3 mL,加生理盐水1 mL,患者取侧卧位,碘伏严格消毒皮肤,应用针头为38 mm×0.5 mm的专用注射器,与人体矢状面约120°、与冠状面约45°[5],快速刺入穴位皮肤,缓慢推进,有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推入,进针深度约1.5~2 cm。
神经肌电图在针灸研究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_陈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神经肌电图在针灸研究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陈婷,谢西梅,刘旭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诊断周围性面瘫及判断预后最直接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探讨了神经肌电图在针灸研究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
建议应该多学科交叉,把神经肌电图检测技术应用于针灸的基础研究中,探讨穴位与体表主治部位之间、合谷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以期更有效更客观的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周围性面瘫;针灸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7-1511-02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Studies ofTreating Bell palsy with AcupunctureCHEN Ting ,XIE Xi-mei ,LIU Xu-gua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Sichuan ,China )Abstract :Electromyography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direc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 to diagnose andprognosticate Bell palsy.This article wa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EMG i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Bell palsy in acupuncture research.It was proposed that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such as the electromyography and other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 basic researches of acupuncture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specific contact of acupoints and attending site of body ,as well as Hegu and face ,as a result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and objective guid-ance to the clinic.Key words :electromyography ;Bell palsy ;acupuncture 收稿日期:2011-02-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501)作者简介:陈婷(1982-),女,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巨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
1 . 6 观测指标 1 . 6 . 1 采 用 Ho u s e—B r a c k ma n n面 神 经 恢 复 评 分 疗 效 标 准 根据治疗前后 症状 和体 征记分 的总 和 ,计算 改善 的 百分 率 : ( 治 疗 前 总 分 一治 疗 后 总 分 )/ 治 疗 前 总分 × 1 0 0 % 。改善 的百分 率 ≥5 1 % 为显 效 ,2 1 % ~5 0 % 为有 效 ,
巨刺 加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8 O例 疗 效 观 察
彭莉君 张存权 李国徽
1 .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银川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 中心 ,宁夏 银川 7 5 0 0 0 1 ;2 . 宁夏回族 自治区银川 中医医院 , 宁夏 银川 7 5 0 0 0 1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巨刺加穴位 注射治疗周 围性 面瘫 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8 O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 为实验组和对 照组两组 ,每组
表1 ) 。
表 1 两组 患者治疗前后 Ho u s e —B r a e k ma n n评分 比组 、实 验组 。对 照组 治疗 方法 :针具 、穴位 常
后 遗 症 ,效 果 显 著 。
【 关键词 】 巨刺;穴位注射 ;面瘫 ;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 2 4 5 . 9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3 )1 4 — 0 0 7 5~ 0 2
周 围性 面瘫 ,即面神经 麻痹 ,是 以 口眼歪 斜为 主要 临
多数患者为 2 0~ 4 0岁 ,男性 发病略高 于女性 。本病 多 为正
气 不足 ,风邪入 侵 面部 ,痰浊 阻滞 经络所 致 J 。 目前 该病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 ,平 均发 病率 1 0 %~ 2 5 % ,我 国 部 分中心城市初步调 查结果 显示其 患病率 达 1 0 % 一1 5 %左 右 ,由此估计全 国患 病人数 超过 五千 万 。临床 上 ,应用 针 灸治疗该病是很常见 的。
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疏通经络
穴位注射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供应,从而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穴位注射能够直接刺激神经,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直接刺激神经
选择合适的穴位,常规消毒后,使用特定的注射器将药物注入穴位内,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方法
穴位注射甲钴胺能够促进面神经炎患者的神经恢复,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减轻疼痛和麻木等不适症状。
分组方法
实验对象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过程
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面神经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
观察指标
05
CHAPTER
治疗结果分析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01
02
03
04
治疗后面神经炎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促进恢复
通过及时和正确的治疗,面神经炎患者的病程可以明显缩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病程
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后,能够改善患者的外观和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
04
CHAPTER
实验设计与观察
选择确诊为面神经炎的患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不限。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相等,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病理
面神经管为面神经通向颅腔的管道,管道狭窄,当寒冷作用于面神经时,可造成面神经的血管痉挛,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及受压,进而导致面神经麻痹。
包括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治疗方。
护理干预对减轻周围性面瘫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不适的观察
① 比较两组患者经 过穴位注射 治疗 后 的疗 效 , 标准 参 照 《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 治愈好转 标准 ( 第 二版 ) 》 制定 。②采 用
简 化 的疼 痛 询 问 量 表 ( MP Q) 按疼 痛 分级 指数 ( P R I ) 分 为 感 觉 分、 情绪分及 总分 ; 视觉模 拟评分 ( V A S ) 及疼 痛强 度 ( P P I ) 评 定 患者 主观疼痛 。 3 . 2 统 计 学 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9 . 0统 计 软 件 包 , 数 据 均 已 均 数 ±标 准 差 ( ± s ) 及 百分率表示 , t 检验 , P< 0 . 0 5为有统计学意义 。
敏. 周 围性面神 经麻痹 的 中西医结
合评 定及 疗效标准 ( 草案 ) [ J ]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 2 ] 孙传兴 .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 转标准 ( 第 2版 ) [ M 0 2 : 1 .
3 疗 效 分析
志, 2 0 0 5 , 3 ( 9 ) : 7 8 7 .
2 治疗 方 法
两 组患 者在 同等 常规 治疗 的 同时 , 均行 穴位 注射 , 腺苷钴 胺粉剂 1 . 5 mg , 溶于2 m L生理 盐水 中, 注入 5 m L注射器 , 双侧 曲池 , 1 d 1次 , 交 替注射 。穴位 注射后对 照组给予常规 护理 : 卧 床休息 , 保持病 房环境舒适 , 穴位注射处避免抓骚及摩 擦 。护理 干预组 : ①心理 护理 : 穴位 注射前熟悉患者心理状 况 、 起居 习惯 、 文化程度 及心理承 受 能力 , 针 对 性做 好心 理 疏导 , 消除 不 良情 绪; ②生活指导 : 嘱患者 注意风寒 , 慎起居 , 戴 护 目镜 、 口罩等 用 具, 避免辛辣食 物。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目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2008年4月~2013年4月在本社区门诊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穴位取用,以病侧的主穴为基础,配合配穴,每次轮流选用7~8穴施以治疗,其中颊车、地仓、合谷三穴为必取之穴,地仓针时沿皮斜向颊车,合谷应取受病的对侧。
针刺以徐疾迎随补泻法为主。
留针20min,3次/w,4w为一疗程。
结果治疗30例治愈,20例有效,10例未愈,总有效率为83.3%。
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面神经麻痹;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是提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中医学俗称”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1]。
从2008年~2013年在门诊诊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4月~2013年4月在本社区门诊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2~74岁,平均58岁。
病情7~80d,平均40d,本病发病突然,发病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常在晨起时发现有面瘫症状,多单侧发生。
1.2方法针刺穴位取用: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风池、丝竹空、阳白、合谷等八穴为主穴。
迎香、禾窌、瞳子窌、听会、客主人、翳风、攒竹、颧窌、承浆等九穴为配穴,以病侧的主穴为基础,配合配穴,每次轮流选用7~8穴施以治疗,其中颊车、地仓、合谷三穴为必取之穴,地仓针时沿皮斜向颊车,合谷应取受病的对侧。
针刺应以徐疾迎随补泻法为主。
留针20min,3次/w,4w为1疗程[2]。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障碍。
治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2结果治疗30例治愈,20例有效,10例未愈,总有效率为83.3%3讨论面神经麻痹是颜面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校门诊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运用透穴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同步进行治疗,10 d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不超过3次,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积分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为(1.4±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7)分,且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0%和97.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和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医透穴刺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高,降低治疗后积分,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透穴刺法;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积分;临床效果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属于颅面神经病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疾病,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文主要探讨了透穴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对笔者所在门诊部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采用透穴刺法以及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笔者所在校门诊部进行治疗的20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5.0~57.6岁,平均(42.5±32.6)岁;病程2.5 d~1个月,平均病程(16.0±27.5)d;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6~58.3岁,平均(43.6±33.7)岁;病程3 d~1.2个月,平均病程(16.0±33.0)d。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发布时间::2015-07-15 09:19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叫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发病最高。
属于中医“中风”,“卒口僻”,“口眼歪斜”范畴。
笔者导师临床善用“董氏奇穴”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取分期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
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5岁。
均为初次患病就诊,中枢性面瘫未纳入其中。
治疗方法:主穴定位董氏奇穴侧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横开1寸5分),侧下三里(侧三里穴直下2寸),火主穴,即上太冲(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穴,位于太冲穴上5分),灵骨穴(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合谷穴上5分)。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董氏奇穴之侧三里、侧下三里、火主穴、灵骨穴均采用毫针直刺,根据患者形体胖瘦不同,针深1.0~1.5寸,急性期行捻转泻法,恢复期行平补平泻手法,后遗症期行补法,留针时间均为30至50分钟。
中药以牵正散加减,牵正散主药:白附子10g、全蝎10g、白僵蚕10g。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发病一周内属于急性期(发病1~7天),一周到一个月属于恢复期(8天~30天),一个月以上属于后遗症期。
急性期:病邪初袭机体,停留于表,此时面神经正处于水肿和炎症时期,治则以疏风通经活络,牵正散合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全蝎、白僵蚕、蜈蚣、蝉衣、防风、土鳖虫、牛蒡子、板蓝根、茅根、芦根)。
董氏奇穴取健侧,不刺激面部穴位。
恢复期:此期表邪入里,邪正相争,郁而化火,阻滞经络,病变在面部经脉不通,治以活血化淤,清热通络,牵正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子、全蝎、白僵蚕、蜈蚣、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川芎)。
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瘫53例
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瘫53例简介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面肌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影响面部美容,个人形象和社交生活。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失调,导致相关经络受阻所致。
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和口服草药调理身体气血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
本文对5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治疗,并观察了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穴位注射1.咬肌穴:本穴在下颌角外侧7mm处,眶下管上方约4mm处,为下颌咬肌上端。
可通过高阻抗电针治疗(治疗时间2-3分钟),刺激使面部肌肉收缩,达到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肌力的目的。
2.支元穴:位于颧骨下缘,在下颌角和耳垂连线的中点,沿着颧骨下缘生发的凹陷处,此处为面神经的布会点。
用2-3ml 1% 利多卡因,通过5 mm 长的穴位针麻醉穴位。
刺激面部肌肉,增加面部肌肉收缩,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3.迎香穴:位于两侧面孔外眦小凹陷处。
刺激迎香穴可促进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催乳素等荷尔蒙激素,从而增加局部血流,促进面肌瘫痪的康复。
草药治疗将生黄芪30g,白芍10g,桂枝9g,人参9g,当归9g,黄耆15g,白术15g,熟地黄15g,泽泻9g,枸杞子9g,炙甘草6g共用水煎服。
有效成分有补阳之力,能够调和体内阳气与阴气之间的平衡。
治疗效果对5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手段均为独立穴位注射和草药治疗,同时服用口服药物抗病毒。
据观察,其中48例患者痊愈率达到100%,剩余5例患者面瘫症状有所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注意事项1.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饮水,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
2.治疗过程中注意气温、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影响,避免感冒和火热外侵。
3.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尽可能明确病因,才能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结论穴位注射加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8例临床观察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8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青年人,轻者口眼歪斜,影响形象,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治不及时,则造成终生偏废,给患者心灵和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
西医多以营养神经药和扩血管药治疗,中医则以祛风药和针刺治疗,我们采用电针治疗该病获效较为满意,特报导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共138例。
其中,136例为门诊患者,2例为曾住院患者。
男性82例,女性56例;10岁以下者2例,11-60岁者124例;60岁以上者12例。
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5年。
1.诊断标准: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2.治疗原则:祛风、活血、通络。
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用电针加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治疗。
针刺处方:①翳风、颊车、迎香、合谷、太阳、水沟、四白。
②地仓、攒竹、下关、阳白、牵正、人中、太冲。
局部穴位均取患侧,远端腧穴可取双侧,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针刺得气后,以国产6805-AⅡ全能脉冲治疗仪通电,每次采用疏波4Hz、密波20Hz、疏密周期6s的疏密波治疗30分钟,同时加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对患侧面部穴位进行照射治疗。
每日一次,并嘱其避风和寒冷刺激;并多做局部按摸和热敷等促进经气的畅通。
4.疗效分析:以口眼歪斜、目赤流泪、鼓腮漏气,进食进饮不便,眼睑闭合困难,耳后疼痛、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以口眼歪斜、目赤流泪、鼓腮漏气,进食进饮不便,眼睑闭合困难,耳后疼痛、头痛等症状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为无效。
二治疗结果本组138例经治疗后,临床治愈124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治疗 组 与对 照组 间疗 效 比较 , 21. 8P 0 l两者 比较差 X=20 ,< . , 0 0 起病突然 , 患侧 眼裂 增大 , 眼不能 闭合 , 流泪 , 额纹 消失 , 能 异有 显著 性 意义 。 不 表 2 两 组 痊 愈病 例 所 需疗 程 比较 皱眉; 患侧鼻唇 沟变 浅或 平坦 , 口角低 并 向健 侧牵 引 ; 或有 或无 如 下症 状 : 部疼 痛 , 觉 障碍 , 前 味觉 障 碍 , 乳突 听 舌 泪液 、 唾液 减 少 。 要排 除中枢瘫 , 腺炎 , 或腮 中耳炎 等累及 面神 经 的病变 。 3 治 疗 31 .治疗 组 : 以手足 阳明经 和手 足太 阳经 取穴 为主 。 在发 病初期 第 x . 8 ,< . , 71 5 P 00 两组 比较 差 异有显 著意 义 。 6 5 治疗组痊 愈病 个 星期 , 部手 法 不宜 过 重 , 面 针刺 不 宜 过深 。取主 穴 : 白, 阳 迎 香, 下关 , , 颧髂 承浆, 地仓。配穴 : 风寒证加风池 , 风热证加合谷; 例所 需疗 程 比对照 组短 。 恢复 期加 足三里 , 沟歪斜 的加 水 沟 。留针 3 鼻唇 O分钟 , T P配 5 体 会 加 D 面神 经麻 痹 为 常 见 病 、 发 病 , 由机 体 正 气不 足 , 络 空 多 多 脉 合 照射 。一个 星期 后 , 水肿 减 轻 , 穴 同上 , 使 用 电针 治 面部 取 开始 疗仪, 采用 断续波 , 强度 以病 人耐 受 , 不感觉 疼痛 为佳 。 日 1 , 虚 , 每 次 风寒 乘虚 而入 面部 经络 而诱 发 。 本病 应 与 中枢 性面瘫 鉴别 。 本 每 次通 电也 是 3 分 钟 ;0 0 1 次为 1 程 ; 个疗 程后休 息 2 3 。 病 多 急性 发作 , 在 睡 眠醒 来 时 , 疗 每 —天 常 发现 一侧 面 部肌 肉麻 木 、 痪 , 瘫 3 对照组 : 的松 口服 , . 2 强 然后 逐 渐减 量 ; 生 素 B 2肌注 , E 1 额纹 消失 , 维 1 隔 t 眼裂增 大 , 流泪 , 沟 变浅 , 鼻唇 口角歪斜 偏 向健侧 , 病侧 次 ;1 t 巴唑 口服 , 日3次 。治疗 1 天为 1 程 。 1  ̄ 每 0 疗 不能皱 眉 、 目、 齿 、 腮 。 闭 露 鼓 部分 患者 初起 时有耳 后疼痛 , 可 出 还 现患侧舌 前 23 觉减退 或 消失 , 过敏 等症状 。如 果 3 月一 /味 听觉 个 4 疗效 评定 多 部份 患者 因病程 迁延过 久 , 患侧 41 .评定标 准 : 愈 : 瘫 症状 消失 , 能正 常 。显效 : 部静 止 时 半年 内不能 恢复 , 留有 后 遗症 。 治 面 功 面 口角反 牵 向患侧 , 则 出现 面肌 痉挛 , 泪和流 t 甚 伴流 对称 , 眼睛用力 时可完 全 闭合 , 口时 轻度 不对 称 。有 效 : 明显 肌 肉出现挛 缩 , 张 有 以致 功能减弱, 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 张口时明显不对称。无效 : 治疗 涎 。中医认 为本病 多 因风寒 之 邪乘 虚 人 中脉络 , 阳明太 阳之 3 疗程 后症状 和体 征基本 无 变化 。 个 经阻滞 , 气血运行不畅, 经脉受病经筋失养而致筋肉失养 , 从而引 为 太 故疏 通 42 .治疗结果 : 经过 3 个疗程治疗后 , 进行疗效评价 , 果见表 1表 2 起 口眼喁斜 。其 病变 于颜 面额 部 , 阳 明、 阳经胝 所过 , 结 、 。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 ( ] 例 %) 阳 明太 阳经脉 ,调 理 气血 为 治疗 关 键 。而采 用 电针 配合 T P照 D 射 , 以温经 通络 , 过对 神 经末 梢 的刺激 , 善局部 血液 循环 和 可 通 改 神经 营养 , 神经 组织 代谢 , 高神 经兴 奋 性 , 而使局 部炎症 促进 提 从 水肿 消退 和吸 收 。总 之 ,电针 配合 T P 疗周 围面神 经麻痹 , D 治 疗 效 明确 。而且优 于单 纯使 用西 药 。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针对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予以观察研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针刺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实施穴位透刺次配合电针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透刺;电针法;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322-01周围性面是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发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医学又称之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常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对于闭眼、抬眉,鼓嘴等简单动作无法完成,是临床上常见且病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听觉、味觉消失或减退等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穴位透刺次配合电针法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且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本文主要针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为33.2±19.7岁,病程3~8天,平均病程为5.2±1.7天。
患者均符合《面神经麻痹》中Bell麻痹的诊断标准[1]:①突发口眼向一侧歪斜,眼裂变大,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等;②并排除因颅脑外伤、腮腺病变、脑干等疾病引起的面瘫情况。
将所有患者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
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
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穴位、施以科学的针灸手法,才能做到预后更明确、疗效更肯定。
1面神经麻痹发病原因及病理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中医理论,以单侧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逐瘀血,止痉挛,通经络。
则痛可愈。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再次是七情六欲,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神经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2选穴原则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
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
张林昌选取主穴:牵正、翳风、禾髎、地仓,均取患侧;眼不能闭合配阳白、太阳,流泪配睛明,鼓腮困难配颊车,久病体虚加足三里。
刘萍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颊车、地仓透迎香、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健侧合谷。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
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
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
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