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ySQL版)-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代码:(二)课程中文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三)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五)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六)开课单位:(七)教学时间安排:第 5 学期(八)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九)后续课程:网络程序开发、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十)学时、学分安排:《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原理部分以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重点讲述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应用部分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范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应用操作;掌握数据库原理、方法及步骤,具有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达成支撑专业学习成果相应的指标点。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 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数据库相关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
课程目标2. 掌握关系代数语言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操纵和数据定义。
课程目标3. 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能够利用分解算法将关系模式进行合理的分解;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数据库系统维护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课程目标4. 能够在MySQL平台环境和开发工具下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操纵和数据定义。
课程目标5. 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理论教学第1章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章节学时:(总学时:4学时;理论学时: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具体内容:(1)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系统特点)。
数据库原理(VFP)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总学分:3 总上课时数:48 上机时数:24)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数据库原理》是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之后,使学生掌握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是经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前导课,它是一门结合典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库基本原理与方法的理论应用学科。
数据库原理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如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还基于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及计算机网络等;数据库应用则基于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宿主语言的综合使用,以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从实际应用出发,集应用与原理于一体,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应用。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开发研制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时所必需的数据库基础知识,并能结合本专业有效地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本课程的任务是,教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 FoxPro的程序设计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了解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理论;2.掌握Visual FoxPro的基础知识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3.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特点,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能够实现一般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
4.学会用数据库设计理论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研制、开发和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授课时数为48学时,上机实验时数为24学时。
第1部分:数据库基础知识(4学时):掌握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理解数据库(Database)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掌握数据模型相关概念和知识;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大学一年级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大学一年级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1.2 课程学时:36学时(理论课)1.3 课程对象:大学一年级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1.4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数据库原理,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数据库基本概念2.1.1 数据、数据模型、数据库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2.2 关系型数据库2.2.1 关系数据库模型2.2.2 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2.2.3 数据完整性与数据约束2.3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2.3.1 关系模式设计2.3.2 范式理论2.3.3 数据库设计规范化方法2.4 SQL与关系数据库操作2.4.1 SQL语言基本结构2.4.2 数据定义与数据操作语句2.4.3 查询语句与连接操作2.5 数据库安全与备份恢复2.5.1 数据库安全性与访问控制2.5.2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2.6 数据库应用与发展2.6.1 数据库应用领域2.6.2 大数据与云计算对数据库的影响3. 教学方法3.1 授课讲解:通过系统、有逻辑性地讲解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3.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的案例和示例,演示数据库设计、SQL 语句编写、数据操作等具体操作步骤。
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数据库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实践操作:安排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数据库设计、查询优化等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4. 考核方式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以及实践任务完成情况。
4.2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数据库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4.3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项目,并提交相关报告。
5. 参考教材5.1 《数据库系统概论》- 王珊、萨师煊5.2 《数据库系统概念》- 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 Korth、S. Sudarshan6. 参考资源6.1 开放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PostgreSQL等)的安装与使用指南6.2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案例分析6.3 SQL语言参考手册本教学大纲为一年级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能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36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任课教师:XXX一、课程简介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深入的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4.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系统。
三、教学内容1.数据库基本概念1.1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和特点1.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1.3数据模型与数据模型的分类2.关系数据库模型2.1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2.2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2.3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3.数据库设计3.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3.2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的设计方法3.3关系数据库的范式理论4.SQL语言4.1SQL语言概述4.2SQL语言的基本操作4.3SQL查询语句的编写5.数据库管理系统5.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和功能5.2数据库系统的架构和组成5.3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优化6.数据库安全与完整性6.1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概念6.2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设计和实现6.3数据库访问控制的方法7.数据库应用开发7.1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7.2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工具和技术7.3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课件展示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2.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3.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0%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50%六、参考教材1. 《数据库系统概念》(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 Korth、S. Sudarshan著)2.《数据库系统原理》(唐朝华、张吉林、王珊著)3. 《SQL必知必会》(Ben Forta著)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数据库基本概念第3-4周:关系数据库模型第5-6周:数据库设计第7-8周:SQL语言第9-10周:数据库管理系统第11-12周:数据库安全与完整性第13-14周:数据库应用开发第15周:复习与总结八、备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说明部份】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开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根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本科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正文部份】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课程系统讲述数据库系统的根底理论、根本技术和根本方法。
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根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及其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平安性和完整性的概念和方法、关系标准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等事务管理根底知识,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根本原理和根本技术。
要求在掌握数据库系统根本概念的根底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展数据库操作;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根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 数据构造* 离散数学* 操作系统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绪论〔4课时〕内容概述:阐述数据库的根本概念,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开展的背景,数据模型的根本概念、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的根本概念及ER方法,数据库系统的3级模式构造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本章目标:本章讲解的数据库根本概念和根本知识是学习后续各个章节的根底。
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根本知识,掌握根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根底。
重点:结实掌握概念模型的根本概念及其主要建模方法ER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体系构造、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等;对于如何通过ER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要做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程度。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需要掌握数据库领域大量的根本概念。
有些概念一开场接触会感到比拟抽象,但不要紧,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在后续章节中,这些抽象的概念会逐渐变得清晰具体起来。
大学《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重点、难点
大学《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重点、难点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学分:3总学时:48(其中实验9学时)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通讯等相关专业先修课程:数据结构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本大纲以一学期51课时讲授。
本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用数据库系统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开发。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上机实践为辅,配合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应用为例,提高理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安排学时安排:16周X3学时二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3周X3学时=39学时,上机实验3周X3学时=9学时。
课堂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上机实验练习理论的实现和一个典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课堂教学: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二章关系数据库(6学时)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6学时)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和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3学时)第六章关系数据理论(6学时)第七章数据库设计(6学时)第八章数据库编程和第九章关系查询与优化(3学时)第十章数据库恢复技术(3学时)第十一章并发控制(3学时)上机实验:实验1(3课时):E-R模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掌握数据库系统和DBMS的组成,练习SQLServer的配置和使用,E-R模式设计,设计并实现一个具体的数据库。
实验2(3课时):数据库的范式设计和数据库的数据操纵的设计与实现。
利用E-R模式设计,进行关系模式设计和模式规范化过程的练习,设计并实现数据库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更新以及视图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3(3课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和整体设计。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设计。
实验4(3课时):简单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数据库理论够用便可,重要的是掌握数据库领域内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应把培养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比较系统、完整地讲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适当介绍当今数据库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是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操作、SQL语言,数据库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最终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库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数据库程序设计习惯,具备用数据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以便能够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具。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
课程目标1:数据库设计1.1 数据系统的概述1.2 数据模型1.3 关系型数据设计课程目标2:SQL数据库系统的使用2.1 SQL Server 2012基本知识2.2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2.3 数据表的基本操作2.4 数据库查询2.5 T-SQL编程2.6 视图和索引2.7 存储过程和2.8 事务与并发控制2.9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2.10 数据库的备份与还原(要求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各类专业认证标准,注意对毕业要求支撑程度强弱的描述,与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一致)(五号宋体)(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教学目标:(1)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2)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3)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数据库的体系结构2.教学重难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纲(面向专业认证)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说明:此大纲是面向专业认证的课程大纲,但仅供参考。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分解的二级指标点适当修改此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课程编号:3.课程体系/类别:学科基础课4.课程性质:必修5.学分:46.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7.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数据库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最终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知识和技术解决数据库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从事数据库系统开发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本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长期以来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后续的多门专业课,如《软件工程》等核心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尤其是规范化理论,并能够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数据库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支撑毕业要求1.2)2、掌握SQL语言、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技术等数据库基础知识,能够结合工程原理和方法,针对数据库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支撑毕业要求1.3)3、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采用恰当的表达工具,确定和表达复杂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目标,包括硬软件或数据库产品的设计目标;(支撑毕业要求3.1)4、能根据设计目标,选取恰当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技术,采用恰当的设计流程,并能确定数据库系统、模块(子系统)或流程的研发方案,体现开发和设计的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学制:4年学时/学分:讲授51/3 实验17/1制定者:卢芸审核人:曹玉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网络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解决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数此外,配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应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规范地完成一系列数据库原理实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相关书本知识,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法特点:本课程教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采用讲授与实验、课程设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有选择地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规定。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传统教学方法与投影、幻灯、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4、先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必须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数据表示、存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离散数学》等。
5、课程学时分配:章次内容总学时讲授实验一绪论 3 3 0 二关系数据库 6 6 0 三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7 9 8 四数据库安全性 3 3 0 五数据库完整性 5 3 2 六关系数据理论9 9 0 七数据库设计16 9 7 八数据库编程(自学)0 0 0 九关系查询处理与查询优化 3 3 0 十数据库恢复技术 3 3 0 十一并发控制 3 3 0合计68 51 176、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实验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和实验结论给出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1.1 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2 数据模型:两大类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概念模型;1.3 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像与数据独立性;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等。
学习本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重点】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难点】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如何保证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课程内容】2.1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关系的形式化定义,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2.2 关系操作:基本的关系操作,关系数据语言的分类;2.3 关系的完整性: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2.4 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交、并、差、笛卡尔积),专门的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除)。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沿革;牢固掌握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关系代数,会使用关系代数完成各种数据查询。
【重点】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
【难点】除运算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课程内容】3.1 SQL概述:SQL的产生与发展,SQL的特点,SQL的基本概念;3.2 学生—课程数据库;3.3 数据定义:模式的定义与删除,基本表的定义、删除与修改,索引的建立于删除;3.4 数据查询:单表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集合查询;3.5 数据更新:插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3.6 视图:定义视图,查询视图,更新视图,视图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SQL语言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关系数据库技术和RDBMS产品的发展过程。
掌握SQL语言的特点、SQL语言与非关系模型数据语言的不同,从而体会SQL语言之所以能够为用户和业界所接受并成为国际标准的原因;体会面向过程的语言和SQL语言的区别和优点;要求学生熟练而正确的使用SQL语言完成对数据库的查询、插入、删除、更新操作,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查询,掌握SQL语言强大的查询功能。
【重点】SQL语言的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功能,视图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连接查询、嵌套查询,视图的概念及作用。
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课程内容】4.1 计算机安全性概述:计算机系统的三类安全性问题,安全标准简介;4.2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用户标识与鉴别,存取控制,自主存取控制(DAC)方法,授权与回收,数据库角色,强制存取控制(MAC)方法;4.3 视图机制;4.4 审计;4.5 数据加密;4.6 统计数据库安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讨论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数据库技术安全类问题,即从技术上如何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系统安性问题,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问题,统计数据库的安全性问题;牢固掌握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常用方法和技术有哪些,数据库中的自主存取控制方法和强制存取控制方法;熟练运用SQL语言中的GRANT语句和REVOKE语句来实现自主存取控制。
【重点】数据库中的两种存取控制方式:自主存取控制方法(授权的SQL语句)和强制存取控制方法。
【难点】MAC机制中确定主体能否存取客体的存取规则。
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课程内容】5.1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定义,实体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5.2参照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定义,参照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5.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属性上的约束条件的检查和违约处理,元组上的约束条件的定义,元组上的约束条件检查和违约处理;5.4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5.5域中的完整性限制;5.6触发器:定义触发器,激活触发器,删除触发器。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三大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的规则,各类完整性检查和违约处理,掌握触发器的用法。
【重点】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规则,触发器。
【难点】参照完整性的检查和违约处理,触发器的使用。
第六章关系数据库理论【课程内容】6.1 问题的提出;6.2 规范化:函数依赖、码、范式、2NF、3NF、BCNF、多值依赖、4NF;6.4 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6.5 模式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个“不好”的数据库模式,什么是模式的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规范化理论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数据依赖的基本概念,范式的概念,从1NF 到4NF的定义,规范化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各个级别范式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能够根据应用语义,完整地写出关系模式的数据依赖集合,并能根据数据依赖分析某一个关系模式属于第几范式。
【重点】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从1NF到4NF的定义。
【难点】函数依赖、多值依赖、模式分解。
第七章数据库设计【课程内容】7.1 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7.2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方法,数据字典;7.3 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视图的集成;7.4 逻辑结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数据模型的优化,设计用户子模式;7.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关系模式存取方法选择,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评价物理结构;7.6 数据库实施和维护:数据的载入和应用程序的调试,数据库的试运行,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技术,内容的实践性较强。
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和评价,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牢固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的具体设计内容、设计描述、设计方法等。
熟练掌握E-R图的设计,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重点】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的设计。
【难点】需求分析,概念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优化。
第八章数据库编程(自学)【课程内容】8.1 嵌入式SQL:嵌入式SQL的处理过程,嵌入式SQL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不用游标的SQL语句,使用游标的SQL语句,动态SQL;8.2 存储过程:PL/SQL的块结构,变量常量的定义,控制结构,存储过程;8.3 ODBC编程:数据库互连概述,ODBC 工作原理概述,ODBC API基础,ODBC的工作流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嵌入式SQL的使用方式,什么是存储过程,数据库互连,ODBC工作原理。
【重点】嵌入式SQL语句的使用,存储过程的使用,ODBC数据库连接。
【难点】ODBC工作原理。
第九章关系查询处理与查询优化【课程内容】9.1 关系数据库系统查询处理:查询处理步,实现查询操作的算法示例;9.2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优化:查询优化概述,一个实例;9.3 代数优化:关系代数表达式等价变换规则,查询树的启发式优化;9.4 物理优化: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存取路径选择优化,基于代价的优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RDBMS必须进行查询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能够画一个查询的语法树以及优化后的语法树,会做简单的代数优化处理。
【重点】查询处理步骤,查询优化的必要性。
【难点】查询优化的过程。
第十章数据库恢复技术【课程内容】10.1 事务的基本概念;10.2 数据库恢复概述;10.3 故障的种类;10.4 恢复的实现技术:数据转储,登记日志文件;10.5 恢复策略:事务故障的恢复,系统故障的恢复,介质故障的恢复;10.6 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10.7 数据库镜像。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库不一致状态,数据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故障类型,他们如何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如何破坏数据库数据,数据转储的概念及分类,什么是数据库镜像功能;牢固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和事务的ACID性质,数据库恢复的实现技术,日志文件的内容及作用,登记日志文件所要遵循的原则,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恢复的基本原理,针对不同的故障的恢复策略和方法。
【重点】数据库故障恢复的策略和方法。
【难点】事务的特性,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