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汇编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补充资料,讲授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题:
1、什么叫“德全不危”?
2、养生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3、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养生品德?
第五节 调志摄神
掌握:情志相胜法、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
熟悉:节制法、升华超脱法。
了解:暗示法。
一、结合实例,辅以案例分析,讲授情志相胜法。
二、重点讲授移情法、开导法、疏泄法,可辅以课堂讨论。
熟悉:权衡观的概念。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
了解: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
一、重点讲授权衡观的概念。
二、讲授养生的权衡自稳。
三、讲授人体的权衡自稳。
三、介绍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思考题:
1、什么叫权衡观?
2、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内容。
3、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权衡自稳的?
4、试述养生的权衡自稳的具体内容。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
040531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养生学
英文名称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三、讲授睡眠时的调摄,重点讲授睡眠禁忌。
四、讲授卧室与卧具的选择。时间充裕时可对枕头的要求做适当的展开讲授。
思考题:
1、什么叫作息养生?
2、结合自身情况,试述你的作息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3、什么叫睡眠养生?
4、睡前调摄应该注意些什么?
5、睡眠时的调摄包含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调理教学大纲模板

中医养生调理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调理》2. 课程代码:(请填写)3. 课程学分:(请填写)4. 授课对象:(请填写)5. 授课学期:(请填写)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

- 掌握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

- 熟悉中医养生调理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养生调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养生调理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的历史与发展2. 中医养生调理技术- 食疗养生:饮食调养、药膳制作- 中药养生:中药的种类、功效、配伍原则- 推拿按摩:基本手法、穴位按摩- 针灸养生:基本手法、穴位选择、操作规范- 其他养生方法:气功、拔罐、刮痧等3. 中医养生调理实践- 养生调理案例分析- 养生调理方案制定与实施- 养生调理效果评价四、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

2. 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室操作、现场教学等。

3. 自学:包括阅读教材、完成作业、复习等。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训报告等。

2. 期末考试:笔试或口试,考察学生对中医养生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考核:考察学生运用中医养生调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养生调理》(请填写出版社及作者)2. 参考书目:- 《黄帝内经》- 《食疗养生学》- 《中药学》- 《推拿按摩学》- 《针灸学》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实训室设施3. 网络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教学进度安排表)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实训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中医养生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中医养生知识来维护个人健康。

通过研究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养生方法和实践技巧。

二、基本原理
1.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

2. 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和调节方法。

3. 中医五行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

三、养生方法
1. 饮食调养:介绍中医食疗的原则和常用的养生食材。

2. 草药应用:介绍常用的中草药及其功效,以及如何使用草药进行养生。

3. 气功养生:介绍气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功法。

4. 中医按摩:介绍中医按摩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手法。

5. 中医针灸:介绍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养生应用。

6. 其他养生方法:包括推拿、拔罐等其他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四、实践技巧
1. 中医养生的日常实践技巧。

2. 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3. 养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方法。

2.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

六、教学资源
1. 推荐书籍和文献资料。

2. 推荐网站和视频资源。

结语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应用中医养生知识来保持健康。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以上为《中医养生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框架,具体教学细节和深入讲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进展,有意识地依据人体生常年轻不行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讨论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有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进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2.前后联系,坚固把握教材内容3.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进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进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熟悉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根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天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天寿、年轻等现象及其规律的熟悉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抱负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连续所获得的寿命.天寿一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二天”指人的年龄缺乏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2.年轻: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定经受1)药膳养生:依据季节气候及体质制作养生药膳、文火慢煲老火靓汤、先汤后饭菜每天喝汤2)凉茶养生(―)西南地区.环境特点:地形简单,交通不便;气温较高,温差较小;气候潮湿,多阴雨天气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崩滑流灾难、山区缺碘和地方性甲状腺肿2.习俗养生(三)西北地区.环境特点:气压和氧分压较低、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剧烈、降水少气候干燥2,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低压缺氧和高山病、沙尘暴灾难3.习俗养生(四)东北地区.环境特点:气温较低、年际波动较大、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富集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温泉资源、夏季避暑.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地方性疾病、寒潮2.习俗养生:饮食养生习俗、运动养生习俗(五)中部地区.环境特点:地势低平气候暖和、雨量充分水域兴旺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矿物资源、美丽宜人的风景和气候疗养地.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环境污染、肝癌2.习俗养生:北京宫廷饮食养生习俗、河南饮食养生习俗(食材丰富、以四大怀药为主的药膳传统)十六、因人养生:中医养生以“因人制宜”为基本原那么,留意养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在辨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以到达最正确的养生效果,这就是“因人养生”(-)年龄.青少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心理素养的培育(循循善诱,重在疏导、自我修炼,提高素养、科学的性教育培育顽强的性格)、饮食调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育、乐观参与体育熬炼1.老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审慎调食,脾胃为重(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温热熟软、食宜少缓);谨慎起居,劳逸适度;适度运动,行血活络;合理用药,补偏救弊(二)性别.男性保养1)身心特点:男性为阳刚之质;男子以精为主2)施养要点:节欲保精;调神养精;养护阳气;戒烟限酒;饮食调养; 药物调养2 .女性保养1)身心特点2)调养要点:经期养生为保健要点;胎孕期养生保健要点;产褥期养生 保健,•哺乳期养生保健;更年期养生保健㈢体质.体质的基本概念:是在中医理论进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是机 体在先天、后天因素影响下,因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 形成的素养特征1 .体质差异形成的缘由:先天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精神因素;地理 环境因素.体质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 .养生要点1)气虚体质调养原那么:补益脾肺, 体育、药物2)阴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滋阴降火3)阳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温补脾肾4)痰湿体质调养原那么:健脾利湿5)湿热体质调养原那么:清热化湿6)气郁体质调养原那么:疏肝理气7)血瘀体质调养原那么:活血化瘀8)特禀体质调养原那么:益气固表十七、 五脏调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以五脏为核心,以维持脏腑功能稳定协调为目的的综合养生方法㈠肝.调和情志法:戒忿怒;拜托抑郁;削减焦虑1 .日常调养法: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按摩保肝穴位;健脾以护肝.饮馔服食法:酸补肝2 .肝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肝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肝坐功法”(-)心.心神保养法:寡欲;少思虑;调情志1 .日常调养法运动要适度溜意劳逸结合季节交替时要警惕心脏病发作; 可按摩穴位保护心脏.饮馔服食法:勿多食咸;心火易亢,需留意清心;留意补养心血、心神2 .心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心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心坐功法”(三)脾.调和胃气法:需要做到饮食有节;留意饮食温度,切忌过热过凉;应做到 细嚼慢咽;要做到劳逸适度;常作摩腹叩齿1 .日常调养法: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适度运动;按摩保健穴位.饮馔服食法:多食甘苦;少食酸味;常食健脾消食之品;脾喜燥恶湿,宜多食祛湿药食.脾之导引法:一样的,就换个字(四)肺.保肺养气法:辟邪;少言;无忧1 .日常调养法:要重视运动;留意避风寒;家中要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 清洁干爽.饮馔服食法:多食辛苦;不行过食生冷;常补气阴2 .肺之导引法(五)肾.保养肾精法:积精全精;补精益精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1.日常调养法:早睡;适当运动;留意保护腰;按摩养肾穴位.饮馔服食法:分阴阳而补之;防治补益过度;留意药物对肾脏的损害2.肾之导引法十八、部位保养(―)头面.头发保健3.颜面保养:科学洗面;面部按摩;饮食美容.眼睛保养:运目保健;按摩健目(熨目、捏眦、按双眉);导引健目(低头法、吐气法、折指法)4.耳部保养5. 口腔保养:牙齿保养(正确刷牙、剔牙、口宜勤漱、齿宜常叩)咽津保健(-)颈部:端正坐姿;功能熬炼(伸颈训练、曲颈训练、旋颈训练、悬颈训练、缩颈训练);合理用枕;保健按摩(按摩颈部、拿肩部、点揉穴位、拍打肩部);食疗药膳(天麻炖鱼头、葛根煲猪脊骨、桑枝煲鸡)(三)胸背.胸部保养:胸宜常护;熬炼健胸;乳房保养(膳食丰乳、运动健乳);1.背部保养:背部保暖;捏脊保养(四)腰腹.腰部保养:正确用腰;腰部按摩;熬炼健腰(旋腰转脊法、飞燕点水法、仰卧抬臀法)1.腹部保养:腹部保暖;腹部保健按摩;腹部减肥(躺卧屈膝、弯腰触足、直立扭腰);女性盆腔保养(轻揉脐腹、横向转胯、腹式呼吸)(五)四肢.上肢的保养:上肢以动为养;按摩保养1.下肢的保养:腿部保养(干浴腿法、运动健腿);足部保养(日常保健、足部按摩、踮足运动)(六)其他部位.通便以护肛:饮食调整;正确排便;保持卫生;提肛运动1.利小便以畅前阴:小便通利的方法(调摄饮食、导弓I壮肾、端坐摩腰、仰卧摩腹);留意排尿宜忌(准时排尿;留意姿态;保持卫生)十九、临床养生应用(-)治未病.基本概念:即实行适当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进展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病后防复1.实施方式1)消化性溃疡:生活规律,•调畅情志;合理饮食;合理用药2)癌症:目前,癌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亚健康.亚健康的概念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在肯定的时间内消失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力量减退的病症,且不符合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亚健康的干预原那么1)开展健康教育,树立健康中心观念,提高全民健康意识2)转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健康五大基石,从源头摆脱亚健康3)适时环节紧急压力,有效消退心神疲惫,恢复健康状态4)远离致病因子和环境污染5)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辩证调摄亚健康6)依个体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中医养生学在亚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1)中医养生学孕育了预防亚健康的丰富思想2)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预供应了理论基础3)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浴供应了有效途径和手段.常见亚健康病症调理:失眠;肩背痛,•心情障碍头痛(三)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萎缩性胃炎,•脂肪肝;慢性肾炎「慢性堵塞性肺炎;痛风骨质疏松太多了,所以略,看书吧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熟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熟悉,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熟悉.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1.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结实、双耳聪敏、腰腿敏捷、声音噫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开心、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正确熟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医体质养生指导》教学大纲第一讲:《中医体质养生指导》概述
1、了解中医体质学的形成发展、地位、作用
2、熟悉体质的形成
3、掌握中医体质的分类及辨识原则
第二讲:平和体质辨识与养生原则
1、熟悉平和体质的形成原因
2、掌握平和体质的辨识标准
3、掌握健康平和体质的养生法则
第三讲:阴虚、阳虚体质辨识与养生
1、熟悉阴虚、阳虚体质的形成原因
2、掌握阴虚、阳虚体质的辨识标准
3、掌握阴虚、阳虚体质的养生法则
4、比较阴虚、阳虚体质辨识与养生的异同点
第四讲:气虚、气郁体质辨识与养生
1、熟悉气虚、气郁体质的形成原因
2、掌握气虚、气郁体质的辨识标准
3、掌握气虚、气郁体质的养生法则
4、比较气虚、气郁体质辨识与养生的异同点
第五讲:湿热体质辨识与养生
1、了解湿热体质在广东地区的特异性与普遍性
2、熟悉湿热体质的形成原因
3、掌握湿热体质的辨识标准
4、掌握湿热体质的养生法则
第六讲:痰湿、瘀血体质辨识与养生
1、熟悉痰湿、瘀血体质的形成原因
2、掌握痰湿、瘀血体质的辨识标准
3、掌握痰湿、瘀血体质的养生法则
第七讲:特禀体质辨识与养生
1、熟悉特禀体质的形成原因
2、掌握特禀体质的辨识标准
3、掌握特禀体质的养生法则
4、了解优生优育以及孕期养生的重要性及主要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中医养生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2)

中医养生学第九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起源;2.熟悉养生调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掌握中医养生学对于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良好的养生生活方式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2.养生的定义、特点和作用;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养生调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1.饮食调理:营养平衡、节制饮食、食疗等;2.运动保健:健身步法、气功养生、太极拳等;3.精神调整:心理保健、冥想养生、艺术疗法等;4.睡眠养生:睡眠质量、睡眠节律、睡眠环境等。

3. 中医养生学对于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的影响1.中医养生学对于身体健康的保健作用;2.中医养生学对于心理健康的保健作用;3.中医养生学对于社交健康的保健作用。

4. 养生生活方式和习惯1.养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2.养生环境和条件的营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介绍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内容;2.实践:学生进行养生活动的实践操作;3.讨论:学生讨论和交流经验;4.案例研究:学生分析典型案例,探讨解决办法。

四、教学评价1.考核学生对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2.考核学生对养生调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学生对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保健的理解;4.考核学生养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是否得当。

五、教学时长与安排1.教学时长:48学时;2.教学安排:每周3次,每次2学时。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医养生学第九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PPT课件:详细介绍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方法;3.养生调摄设备:低碳健身器材、气功球等。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为全校本科选修课程,开课时间不限。课程内容包括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以及相应的养生保健知识。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中医阴阳、五行、藏像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中国人的体质类型及各种体质的养生重点;同时利用五行理论讨论人体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各大脏腑的主要特点、以及基于此的养生理念。中药理论主要包括中药的采收、炮制、性味归经等常识,了解常见保健用中药的药性特征,初步掌握中药的配伍和组方理论,掌握一些适合于不同体质人群的药膳、药茶配方。保健知识主要包括基于经络学说的拔罐、刮痧、灸法、点穴和气功养生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中医药常识,并掌握相应的养生理论与保健方法。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选修课Optional course
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本科生
Theundergraduates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Chinese
*开课院系
(School)
农业与生物学院School ofAgriculture andBiology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Health care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s an option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inthe whole school, and the start time is no limited.Course content includes Chinese medicine basic the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care knowledge. The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basic theories requir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Yin-Yang,the five elements, meridian andvisceral manifestationwithpurposeofanalyzingthe constitution types of Chinese people by Yin-Yang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otodiscussrelationshipsof interpromotion and interrestraint between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emain contentof herbmedicinesbasic theories includingharvesting,processing,properties, flavorsandchannelof the common herbs in health care use. In addition,preliminarytomasterthe rules ofcombinationandprescription forming. Health knowledgeincluding cupping,scraping,moxibustion therapy,attacking a vital pointand Qigong based ontheory of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 objective ofthiscoursewas to make studentsunderstandingthe basic common sense ofTCM and grasp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theory and health care methods.

“中医养生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课程”教学大纲

年生活起居养生、老年运动养

生、老年气功养生、老年药物 养生、老年按摩养生和老年灸 法养生等,以及老年常见疾病 的调养与护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

苏 州


老 年

大 学

课 程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老
奚 中

年学员能够了解中医药学的一

般知识,并运用其理论来评估
自身的健康状况,正确选择适
懂。还应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互 动,及时掌握教学效果。要加 强对实践环节的指导,除教师 授课外,最好能组织学员间的 相 互 交 流, 如 让 经 常 练 拳 操、 做气功,或自身按摩艾灸的学 员,现身说法谈体会等。
与自然以及人体内部阴阳平衡
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对学
的重要性。
习中医养生课的兴趣)。
3. 明 确 中 医 脏 腑 学 说 与 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的异同。
4. 充 分 认 识 人 之 正 气 在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以及在防病治病抗衰益寿
2. 根 据 自 己 特 点 正 确 采 用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达到 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不 同,名称相同内涵却并不一致 的地方很多,教师在授课之时 务必多次强调此点,以期学员 获得正确的认识。另外,随着 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 很快,教师应及时掌握最新的 医学动态,不断补充更新授课 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
(一)基础理论的教学目
3. 老年饮食养生
摩的作用与特点(要求:理解);
五、教学进度安排
饮 食 养 生 源 流( 要 求 : 常用按摩手法(要求 :掌握);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山区老年大学《中医保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医保健学时:16节课程性质:选修课面向对象:中老年考核方式:实操一、培训目标【中医养生学】深入理解、掌握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对各个养生理论模块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在能够联系生活中实践,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两种以上基本中医诊法,熟练掌握四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培训学时中医保健:理论+实训各16节三、教学方法以PPT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

四、考核以实操考核为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中医与养生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掌握藏象、经络等在治未病中应用的理论要点。

[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与本质(2)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3)脏腑学说及其辨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图)(4)疾病的产生(病因学说)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5)经络(经络学说、十二经、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二、中医养生基本理论(1)一个关键——养肾在生命中的重要性(2)两个基本点——“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3)三个要素——养规律、养心态、养习惯。

(4)四个基本方法——环境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劳逸养生。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的适应症及其注意事项[内容](1)经络及腧穴定位(2)针灸基础理论(3)推拿按摩基础理论及手法(4)拔罐基础理论及手法(5)刮痧基础理论及手法(6)熏蒸基础理论及手法(7)浸泡基础理论及手法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技能类[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中医常用诊断技能●掌握中医常用诊断技能的例证应用[内容](1)手诊(2)面诊(3)舌诊第四部分中医养生延衰技能[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的例证应用[内容](1)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2)损美性问题处理原则(3)生理性衰老处理原则(4)病理性衰老处理原则(5)肩部护理、肠胃护理、肾护理、腰脊护理四、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多媒体理论教学六、推荐教材或讲义及主要参考资料中医养生学[规划教材] 马烈光主编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8授课老师:汪宏波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西结合专业。

中医经络养生课程大纲

中医经络养生课程大纲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5)阳维脉;
6)阴阳脉;7)阴跷脉; 8)阳跷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 2、别络; 3)经筋; 4)皮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运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经络养生课程大纲
(中医养生专家:郭卿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十二经脉走向;
2、掌握各经脉主要穴位;
3、熟悉各主要穴位功能。
二、教学重点:
各位功能作用
三、教学难点:
辨证用穴
四、课程内容:
模 块
内 容
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1)经络的含义;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2、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经络感传(得气,气至)现象的观察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 2)四肢部; 3)躯干部;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具体内容; 2)意义;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2、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2)导引行气的自我体悟——内景返观
3)对内脏疾患在体表相应归纳;
5)解剖生理
6)阴阳五行学说
3、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分;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1)命名依据; 2)具体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养生治则教学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养生治则教学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常用方法 扶正:药物、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调摄、体育 锻炼等。 祛邪: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 血化瘀等。 运用原则 1. 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2. 掌握主次 3. 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独使用 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合并使用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 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 邪) 先后使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 夹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 邪更伤正气)
二、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 进一步强化“整体观念”、“恒动 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学的意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增强体质 二、预防疾病 三、延缓衰老

素质公选课《中医基础理论及养生》教学大纲

素质公选课《中医基础理论及养生》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及养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课程代码:学时数:32 学分数: 2课程类型:素质公选课适用学科专业: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无执笔者: xxxx 编写日期: xxxxxxxx 审核人: xxxx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其在整体的、运动的、辩证的思想指导下所阐述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医学模式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特色和优势。

This course is a ba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ich is mainly about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y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CM.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CM, tibetan like, essence blood and fluid of God, meridians, constitutions, etiology, pathogenesis, pathogenesis,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life, health, disease, and medical model are the basic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CM basic theory system in the whole, sports,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二、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传统养生教学大纲(男女生)

传统养生教学大纲(男女生)

传统养生教学大纲(男女生)
(-)教学目的与任务
1、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对传统导引术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导引这种特定运动方式与保健养生的兴趣及对中华民族相关国粹的认识。

2、熟练教授学生导引运动的动作要领,了解锻练全身外在筋骨及内在气血运行的方法。

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自己的生活。

(二)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导引术“八段锦"、"易筋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领。

提高学生对导引养生的认识,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1.理论知识:
(1)传统中医养生学理论知识(2)养生文化(养生文化的流源、诸子论养生)
2.基本技术:
(1)1、八段锦2 .、易筋经
附带:峨眉十二桩身体素质
(1)速度(2)耐力
(3)力量(4)灵敏
(5)柔韧(6)协调
(四)教学时数分配(年)。

中医五行养生教学大纲

中医五行养生教学大纲

中医五行养生教学大纲中医五行养生教学大纲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总结而来的。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行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这五个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这就是五行生克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相应五脏,五脏相应五腑,五脏与五腑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生克关系。

二、五行与人体健康根据五行学说,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互关联。

如果五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人体的健康问题。

比如,金克木,如果人体中的金元素过多,就会抑制木元素的生长,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肝病。

因此,保持五行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五行养生的基本原则1.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食物的选择来调节五行的平衡。

比如,食用一些木属性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可以增加木元素的含量,从而促进肝脏的健康。

2. 阳气和阴气的平衡也是五行养生的关键。

阳气代表了活动、热情、外向等特质,阴气代表了静止、冷静、内敛等特质。

保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饮食和调节生活作息来实现。

3. 根据五行学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

通过了解自身的五行属性,可以有针对性地调节五行的平衡。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偏向金,那么他可以通过食用一些木属性的食物来调节五行的平衡。

四、五行养生的实践方法1. 饮食调节:根据五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食物的选择来调节五行的平衡。

比如,肝脏对应木,可以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等木属性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健康。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大纲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大纲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大纲一、中医养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史。

(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及著作)二、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的主要体系概述。

(与第一条作为课件1)1、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2、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3、中药的来源4、中药之三性、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沉浮5、中药的作用6、中医八法三、中医养生基础之阴阳学说(课件2)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归类及划分规律3、阴阳的相互关系4、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四、中医养生基础之五行学说(课件3)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属性3、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的对应表格4、五行之间的关系5、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1)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2)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及治疗原则五、中医养生之精、气、血、津液学说(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课件4)1、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2、生成和运行3、生理功能4、输布特点5、之间的关系、六、中医养生之脏腑学说(课件5)1、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2、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3、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4、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5、五脏之间、六腑之间及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七、中医养生之经络学说(课件6)1、经络的概念及组成2、十二经脉的特点3、经络的循行分布(1)走向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4)交接规律4、奇经八脉的特点5、奇经八脉之冲、任、督脉的循行分布6、经络的生理功能八、中医养生之体质学说(课件7)1、体质的含义及表现特点和形式2、体质的形成因素3、体质的分类(传统分类和现代中医九种体质)4、体质演化的条件和一般规律九、中医养生之病因学说(课件8)1、病因的概念和分类2、外感病因的概念和内容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5、内伤病因包括的内容6、七情内伤的特点7、七情对气和脏腑的影响8、饮食内伤和劳逸内伤的特点9、病理性病因之痰饮的概念、区别及分类10、痰和饮各自的病症特点11、痰饮的致病特点12、淤血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3、淤血的致病特点14、结石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15、其他病因的介绍简述十、二十四节气养生基础知识1、节气文化的发展2、节气的含义3、四时八节及其意义4、各节气的意义和健康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点讲授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及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容。
三、讲授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介绍天人一体。
思考题:
1、什么叫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有何关系?
2、试述和谐观中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
3、试述和谐观中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容。
4、简述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六节权衡观
掌握:养生的权衡自稳。人体的权衡自稳。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
040531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养生学
英文名称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课外作业
20%
期中考试
0%
期末理论考试
60%
实践考核
0
教科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中医养生学》马烈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
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汉英双语·中医养生学》刘占文、马烈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
《中医养生保健学》马烈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9月
思考题:
1、精气神三者各对人的生命有何影响?
2、精气神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3、为什么说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第二节寿夭观
掌握: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
熟悉:寿夭观的先天禀赋学说。
了解:命门学说。
一、配合教材,补充资料,讲授人类寿命的上限。
二、重点讲授影响寿命的后天因素。
三、介绍先天禀赋学说。
四、补充资料,简单介绍现代科学对寿命上限的计算方式。
思考题:
1、何谓“天年”?
2、影响寿夭的后天因素具体有哪些?
3、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对寿命的影响有何不同之处?
第三节健康观(自学)
第四节预防观(自学)
第五节和谐观
掌握:天人相应的具体内容;人体自身的和谐。
熟悉:人与社会的和谐。
了解:和谐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关系;天人一体的具体内容
一、讲授和谐观的概念和正确理解。
二、分别讲授道家、儒家、佛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
三、介绍、推荐中医养生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
四、补充资料,讲授孙思邈的养生认识。
思考题:
1、试述《黄帝内经》一书的养生成就和地位。
2、试述孙思邈的养生认识。
3、道家、儒家、佛家分别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课时:共3课时
课程类型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模式
√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授课语言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
学分
2分
总学时
162学时
成绩评定方式
项目
百分比(%)
出勤/学习态度
10%
课堂讨论
10%
技能:运用临床实例、图片展示、视频学习等方法,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印证,培养学生的养生思维能力、养生自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指导能力。
态度: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其他:尊重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生命观
掌握: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熟悉:精气神三者的概念及产生和活动特点。
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
一、讲授精气神三者对生命的不同影响及相互关系。
二、讲授生命的恒动性,讲授生命的运动变化过程。
三、介绍精气神的来源及生命的运动形式。
熟悉:权衡观的概念。自然气象的权衡自稳。
了解:自然生态的权衡自稳。
一、重点讲授权衡观的概念。
二、讲授养生的权衡自稳。
三、讲授人体的权衡自稳。
三、介绍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思考题:
1、什么叫权衡观?
2、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内容。
3、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权衡自稳的?
4、试述养生的权衡自稳的具体内容。
5、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对养生有何意义?
第三章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课时:共3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养生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邪斗争与疾病的关系、天人关系、形神关系、动静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绪论
课时:共1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养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养生的目的是什么?中医养生学有何时代意义?
基础篇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课时:共2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黄帝内经》的养生成就和地位;孙思邈的养生认识。
熟悉:道家、儒家、释家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
一、讲授《义;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了解: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讲解中医养生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讲解中医养生学的相关概念。
三、讲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四、讲解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五、强调学习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性。
思考题:
1、养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
2、什么叫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适用于:①中医类专业:所有中医类专业;②非中医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食品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养生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知识结构中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一环,是所有中医类专业必须学习的课程。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故也适合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学习。
《养生康复学》马烈光、李英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8月
《中医养生大成》陈涤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9月
《中医养生大要》马烈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6月
课程网站(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
先修课程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
先修课程:①中医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经选读;②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