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十二讲 20 世纪30 年代的国际关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OK
四、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社会基础
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垄断资产阶级意图以军事征服开路,夺取 新的市场和原料,为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1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
四、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日本军部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
19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节 大战前夕的大国间关系 一、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 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及其失败 三、 英德关系与英德秘密谈判 四、 苏德谈判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0
历史已经证明,绥靖政策并不是维护和平之举,而是纵容法西 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错误政策。是导致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另外,在此期间,美国的孤立主义与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案, 与绥靖政策一样纵容了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活动。
17
第二节 德日意集团的侵略扩张活动与英法美苏的对策
四、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案 • (一)“中立政策”的形成原因——美国国内的争论
• 1、初期政变的失败 • 2、 侵略中国与退出国联、废弃海军裁军条约 • 3、法西斯独裁政体的确立 • 4、日本法西斯的特点——不需要组织法西斯政党来夺取政权、 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的方式
12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四、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三)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
1936年“国策基准”, 规定了日本的大陆和海洋政策: • 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企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消除北方苏 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合作。 • 海洋政策的基本方针——“对南洋、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民 族经济发展…” • 总之,国策基准定下了南北齐头并进的扩张方针:在陆地上以 苏军为主要目标,先占领西伯利亚,然后进攻蒙古等地。在海上以 美为敌,伺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占领夏威夷海军基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一)知识结构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一、16世纪下半期新航路开辟以后至一战1.16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的时期,也是早期西、荷、英、法向外扩张充满矛盾斗争的时期。
这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17世纪,英、荷之间发生三次战争,荷兰战败,失去了海上强国的优势0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进行了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不仅掌握了欧洲霸权,而且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和欧洲的封建君主们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欧洲列强们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1853年至1856年,英、法同俄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遭受失败。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战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他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对比,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历史复习之-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与趋势在国际关系领域,历史的演变和趋势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
从古代的城邦争霸到现代的全球化合作,国际关系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的趋势。
1. 从国家到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城邦时期,当时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互相征战和扩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之间意识到通过合作和协商可以实现更大的利益。
这导致了国际体系的出现,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2. 平衡与霸权在近代历史中,国际关系的演变主要围绕着平衡与霸权的竞争。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体系。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多极化的阶段,许多新兴大国开始崛起并与传统大国竞争。
3.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贸易的增加使得各国更加依赖彼此。
同时,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全球治理和合作的力度。
4. 持久和平的追求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国际社会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
许多国家开始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并倡导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此外,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5. 网络时代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国际关系的新领域。
网络攻击和间谍活动日益猖獗,各国普遍意识到需要合作来共同应对威胁。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未来,国际关系将继续面临各种挑战和变化。
全球化将继续推动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大国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但同时也将有更多机会促进和平与发展。
网络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给国际关系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构建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数字世界。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从古代的城邦争霸到现代的全球化合作,国际关系不断发展和改变。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
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承载着中国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使命。
从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国际合作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始于19世纪中叶,那时的中国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国的国际地位骤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中国开始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推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尊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在东方战场上承担了重要的抗战责任,取得了对日本的胜利。
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抗时期,一度被孤立在国际社会中。
1970年代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新的提升。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
同时,中国积极处理周边和全球事务,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对外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推动多边主义。
中国主张国家间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合作。
中国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和区域发展。
三、国际合作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大国关系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嬗变
专题十二大国关系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嬗变一、知识归类1、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⑴16—18世纪中期:西、葡、英、法、荷争夺殖民霸权;⑵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欧洲国家与法国的战争⑶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国争夺巴尔干;⑷19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与邻国的战争⑸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规抗;⑹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日之间的矛盾;⑺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矛盾;⑻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⑼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争霸2、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⑴维也纳体系①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②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③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是,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开会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④特点: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
⑤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9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后来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则表明维也纳体系荡然无存。
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内容包括: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以及国家联盟的建立。
②维护机构:国际联盟③矛盾对待德国问题殖民霸权问题(势力范围)欧洲霸权问题扭结点海上霸权问题国际联盟问题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问题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几对主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要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④调整:a.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b.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⑴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⑵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⑶矛盾 对待德国问题 殖民霸权问题 纽结点 欧洲霸权问题 海上霸权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 欧洲安全问题 法 德(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主要矛盾) 几对主要矛盾 英 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 美 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 美 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
• ⑷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 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 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 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 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 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 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 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世界格局多级化
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极世 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 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 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 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 逆转。
•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 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 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 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 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 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 局变动不同:
雅尔塔体系
⑴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 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 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 是雅尔塔体系。
⑵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 国及及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5)世界格局,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格局 变化莫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经过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扩大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作战 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使二战扩大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转折 凡尔登战役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战争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考点2 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 格局 具体内容 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战后世界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 世界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要国际组织 多极化趋势北约与华约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体系瓦解两次会议对中国影响 (1)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国际关系体系的梳理,揭示国际关系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轨迹。
一、引言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国际关系体系不断演变,各国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初步确立。
这一体系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强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原则。
在此体系下,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多级均势的格局。
2. 维也纳体系(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体系取代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这一体系以欧洲为中心,旨在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和均势。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维也纳体系逐渐走向瓦解。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这一体系以英、法、美、日等主要战胜国为核心,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这一体系并未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4. 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这一体系以美苏两极格局为特征,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随着冷战的加剧,这一体系也走向瓦解。
三、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1. 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近现代国际关系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各国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利益分配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2. 利益冲突与和平共处并存近现代国际关系既存在利益冲突,也存在和平共处。
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寻求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高中历史的归纳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地位
高中历史的归纳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地位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地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突显。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归纳现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地位的变化,并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可追溯到19世纪。
当时,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不得不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的地位一度很低。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国开始积极抵抗帝国主义,并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发展。
二、冷战时期中国的地位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主导了国际关系。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坚守中立立场。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成为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角力场所。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备受关注,其地位在亚洲和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辉煌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设立,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地缘政治位置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提出倡议并承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六、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和国际秩序的维护。
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选择。
中国的崛起没有给世界带来威胁,相反,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可编辑课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5.二战后
(1)时间:1945年至今。 (2)焦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 (3)主要矛盾:美苏矛盾。 (4)表现: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两大阵营 对抗、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5)影响:两极格局走向崩溃,由美苏操纵世界至多极化趋
(3)追随: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英国唯美国马首
是瞻。
5.美日关系:敌对→扶持→竞争与伙伴 (1)敌对: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20世纪初,在侵略 中国的问题上,美日矛盾比较突出。一战后初期,美国
加紧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美日矛盾尖锐。在华
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20世纪 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国支持蒋介石抵抗日本侵略。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
(3)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及美国推行世 界霸权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进而形成以美国 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的对峙局面。
(4)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出现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5)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呈现多极
化趋势。
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 微妙,这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2)直接原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 (4)英法的绥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 成,疯狂侵略扩张。 政策。 (5)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双
方
协约国与同盟国
世界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
一战 性 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给人类造成空前的灾难和破坏。
质
(1)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
(2)摧毁了法西斯势力,打击了国际帝国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内容提要]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从19世纪初到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应该看到,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或体系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
任何格局戒体系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便孕育着变动的因素,因而任何一种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模拟训练]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而大国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合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回答1-2题。
1.“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2.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争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B。
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近现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或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国际关系状态。
回答3-4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是(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B.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C.是大国、强国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D.以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4.“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在处理战败国和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B.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C.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D.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其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17、18世纪,西欧各国在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尖锐矛盾,为争夺殖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7世纪,英、荷两国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18世纪英法矛盾又逐渐突出,互相之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
这些战争从本质上说都是争霸和商业战争。
结果是英国先后战败对手,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自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对法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干涉战争。
它带有争霸性质,是英法两国争夺殖民霸权的延续,也是法俄两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表现。
但它更是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主义力量之间的一次斗争。
从结果上看,当时即使在资本主义力量最强的欧洲,封建势力也要更为强大一些。
拿破仑失败后,欧洲的封建君主们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起欧洲大陆反动的封建统治局面——维也纳体系。
在该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而以俄国为首的封建势力在欧洲十分猖獗,他们通过“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对各国革命进行镇压和干涉,使欧洲大陆一片黑暗。
但该体系在确立后不久即面临着崩溃。
原因在于它出现在欧洲各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发展的时代中。
为工业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成为时代的要求。
于是各国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这些斗争对于维也纳体系都构成了沉重的打击。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统治,政权又回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维也纳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1848年遍及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尽管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进一步摧垮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为新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不过维也纳体系也绝非一无是处,它开创了以开会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客观上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1853-1855年,英、法和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
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也具有一定的争霸性。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2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 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体系的性质。 1919年的巴黎和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 分体系,反映的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性惩罚,激起了战败国的 复仇情绪,为后来法西斯国家撕毁条约提供了口实。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从考点分布看,本专题在高考考点中比重较大。考查内 容主要集中于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 系和国际组织等,特别是二战和雅尔塔体系每年所占的比重都 很大。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涉及。尤其以材料型 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所用材料多样,角度新颖。本专题与时 政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每年都将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
专题十二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主要包括大国关系、近现代国际关系格 局的演变、重要的战争、重要的国际组织以及重要的外交政策 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属于国际关系史范畴。本专题主要内容可 以概括为“三三两两一”:即三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种重要的外交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二战后的冷战 政策)、两场世界大战、两个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 国)、一个中心(国际关系的中心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 国→美苏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在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显得越发 重要。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限时集训12:风云变幻——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
专题限时集训(十二)风云变幻——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2·潍坊高三三模)为结束30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利。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故选B项。
]2.(2022·济宁高三模拟)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
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
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B[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阁下’”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独立原则,彰显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故选B项;自由指不受限制和阻碍,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欧洲国家至上”与“瑞典……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不符,排除C项;当时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封建国家,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D项。
]3.(2022·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反法联盟的英、奥、普、俄四大国扶植在拿破仑时期失去王位的国王复辟,将拿破仑占领土地的统治权交还原来的欧洲王室,并创立了一个建立在欧洲势力平衡基础上的外交原则。
这些举措意在()①重建欧洲的封建旧秩序②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均势③扶持法国维护欧洲和平④遏制德意志的东山再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创立了一个建立在欧洲势力平衡基础上的外交原则”可知,维也纳会议的目的是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均势,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将拿破仑占领土地的统治权交还原来的欧洲王室”可知,维也纳会议将法国侵占的领土归还给原来的王室,扶持法国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遏制德意志的东山再起”违背了欧洲势力平衡基础上的外交原则,故④错误。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③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4.1919年-1945年的总体特征先是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1.一战 (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 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被迫卷入战争,加入到协约国一方。 (3)在战争中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形成了 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 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本专题以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主线,把外交政策、 世界大战和国际组织穿插在内;也可按大国关系的发展(法德、 美欧、英法、美日等)演变为线把握不同时期、不同格局下和 国际组织下的大国关系;以中国为线把握不同时期的大国关系、 国际格局和战争下的国际关系。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错综 复杂,瞬息万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国家利益。
2012届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 方案课件:专题12 近现代国际关 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十二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主要包括大国关系、近现代国际关系格 局的演变、重要的战争、重要的国际组织以及重要的外交政策 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属于国际关系史范畴。本专题主要内容可 以概括为“三三两两一”:即三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种重要的外交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二战后的冷战 政策)、两场世界大战、两个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 国)、一个中心(国际关系的中心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 国→美苏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在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显得越发 重要。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2)体系性质不同:前者的体系性质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 分,反映的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具有 反法西斯和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 矛盾。 (3)建立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基 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 (4)体系下斗争的方式不同:前者是经济和军备的竞争;后 者是以冷战和争霸的形式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从考点分布看,本专题在高考考点中比重较大。考查内 容主要集中于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 系和国际组织等,特别是二战和雅尔塔体系每年所占的比重都 很大。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涉及。尤其以材料型 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所用材料多样,角度新颖。本专题与时 政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每年都将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本专题以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主线,把外交政策、 世界大战和国际组织穿插在内;也可按大国关系的发展(法德、 美欧、英法、美日等)演变为线把握不同时期、不同格局下和 国际组织下的大国关系;以中国为线把握不同时期的大国关系、 国际格局和战争下的国际关系。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错综 复杂,瞬息万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国家利益。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2 [2011·福建卷] 材料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 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 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 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指出材料“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 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 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点评】 本题属于情境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特 别善于根据材料的情境,充分理解和阅读材料信息。结合设 问和备选项进行选择和判断。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真正理 解材料的核心思想,把握材料的实质,做到论从史出。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关于中国收回东北及台湾、澎 湖列岛领土的问题,英国曾主张,只要声明日本放弃这些领 土即可,不必明言归还中国。对此中方强烈反对,指出“如 不明言归还中国,则吾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反对侵略之目标, 太不明显”,明确表示对于英方的主张“碍难接受”。最终, 这次会议( ) A.签署了《开罗宣言》 B.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发表了《波茨坦公告》 D.废除了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国际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 (1)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不顾中国 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 利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2)在华盛顿会议上讨论中国的问题,美英等国向日本施 压迫使日本放弃了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在会上签订了《九 国公约》,虽然遏制了日本,但使中国又恢复到了几个大国共 同支配的局面。 (3)日本为了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发动了对中国的一 系列的侵略战争。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 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体系的性质。 1919年的巴黎和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 分体系,反映的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性惩罚,激起了战败国的 复仇情绪,为后来法西斯国家撕毁条约提供了口实。 【点评】 本题属于典型的考查考生的解题能力的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词。如本题的关键词是“1919年”,然 后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做出回答。所以平时我们要特别注意 关键词在解题中的作用,同时还要锻炼如何找关键词。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考查中美 关系改善的原因和背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中国恢复联 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使美国认识到不能 再无视中国的存在。③④使中美有了共同的敌人,有了合作 的基础,因此关系改善。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下表是1944年10月9日苏联统帅斯大林和英国首相 丘吉尔对巴尔干半岛战后控制权的划分方案。对此解读准 确的是( )
A.苏联拥有对巴尔干半岛的绝对控制权 B.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C.巴尔干半岛成为“冷战”的桥头堡 D.两极格局下双方势均力敌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根 据题干中“战后控制权”一句分析,表格是大国划分势力 范围的体现。通过表格分析,苏联和英国的控制权各占一 半,A项说法错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 提出,与题目中1944年的时间不同,排除C项。二战结束后 才形成的两极格局,D项与此史实不符。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备考策略 要做好本专题的复习,首先理解几个有关国际关系的重要理 论知识:外交政策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国家实力是决定外交成 败的关键因素;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 生变化决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 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到 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注意将现实国际大事与所学 知识相联系,做到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理清基本线索,把握关键时期。可 从世界中心的转移来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要重点把握二战、 二战后和两极格局结束三个重要时期。最后,复习国际关系格局 的演变,除了把握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特点 外,还要注意把握重要国际会议、国际条约和重大战争等知识。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考向预测 根据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特点,预计2012年高考命题 还将集中于二战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伴随着当代世界和平 与民主的进程以及全球化趋势,本专题中的国际合作、国际 组织和追求和平的内容将是2012年考查的热点。从题型看仍 以选择题为主,但也要注意从时政入手,通过材料题来考查 本专题知识。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2011·江苏卷]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 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 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 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 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 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 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 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一战 (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 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被迫卷入战争,加入到协约国一方。 (3)在战争中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形成了 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 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点评】 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 这类试题能全面考查历史学科的能力,体现高考命题的新理念。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更要求学生会理解、运用 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比较历史知识、合理迁移历史 知识的能力。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 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 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这里的“新形势”包括 (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第三世界崛起 ③美苏争霸 美国形势严峻 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2.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1)在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签订了密约,损害了中 国的民族利益。 (2)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控制中国是其政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并对中国 进行进一步的控制渗透。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到了社会主义阵营,来共同 对抗资本主义阵营。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4)美苏争霸中的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 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到了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80年代中 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3.当今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的结束给中国 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今天,伴随 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专题十二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十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主要包括大国关系、近现代国际关系格 局的演变、重要的战争、重要的国际组织以及重要的外交政策 等知识,这些知识都属于国际关系史范畴。本专题主要内容可 以概括为“三三两两一”:即三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种重要的外交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二战后的冷战 政策)、两场世界大战、两个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 国)、一个中心(国际关系的中心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 国→美苏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势的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在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显得越发 重要。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2)体系性质不同:前者的体系性质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 分,反映的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具有 反法西斯和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 矛盾。 (3)建立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基 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 (4)体系下斗争的方式不同:前者是经济和军备的竞争;后 者是以冷战和争霸的形式出现。
专题十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3 C 【解析】 本题以抗战期间中日民间的信件为切 入点,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 合应用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的时间和内容。时间是 “1938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底,排除①;陈 怀民是飞行员,当时共产党没有空军,所以他是正面战场的英 雄代表专题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