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合集下载

十首经典登高诗

十首经典登高诗

以下是十首经典登高诗:
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登高》-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5.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7. 《九日登高》-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 《重阳阻雨》- 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时及野人回。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孟浩然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I案"I!"#$%&'(上/202I/&'15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常凯常凯,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教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诗人登临处会有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1.学自由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比较两诗体裁的不同。

明确:《登来峰》是我们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韵,登台歌》韵律比较自,韵,诗有五言和,古体诗。

3.读,读字音和节奏。

过:读出诗歌的神韵,把握诗人的情我们一同来受登台的有情三、赏读《登幽州台歌》1.注解,出诗理解的:“”“”“古人”“来”理解?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地点“幽州台”:有的为天下所,他其人,在台放两黄金来,、这样的名士纷,,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

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E”。

因,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来”指世那些能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并非方词,而是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七下五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七下五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落红和春泥,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为 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表达诗人对新生命的
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虽 已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 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 强烈共鸣。
4.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 与“割”的妙处。
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 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的 云气使我心胸为之荡漾,睁大眼睛,归鸟进入眼帘。一 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放眼俯视,众多的山峰显得矮小 了。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
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 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诗歌大意: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 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 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 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 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 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 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 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 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 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 了《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登临诗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 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第五单元导语中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登幽州台歌》诗人陈子昂是唐代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却怀才不遇,进言不被采用还遭贬职,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面对悠悠天地感慨人生的短暂渺小,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作此诗时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登上飞来峰山应天塔最高层,面对眼前之景,兴怀赋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壮志。

王安石48岁任宰相后上书皇帝改革变法,遇到了司马光等人的阻挠,但是他毫不畏惧,坚决与之斗争。

这种精神从这首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登高而赋的经典之作,同样是登高而赋,因描写地点、景物和创作背景的不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之美;对比品读不同诗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诗境,发挥联想和想象演读画面;同时联系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感所思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提升诗歌品悟的能力和鉴赏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文章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中,体会寄寓的情思和抒发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领悟力,但想象力的发掘与情感领悟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同时文本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不熟悉,不能真正感受诗文中地点及景物与情感的联系,对此补充诗人及背景资料,由教师引导,将学生独立思考和生生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学设计力求有所突破,从对比品读的角度,分析景物及情感,以读促解,边读边悟,对学生的品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难度;同时利用微写作学以致用,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对于诗文的深刻哲思的感悟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反复品读。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及同步习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及同步习题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鉴赏教案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鉴赏教案
举例:
-《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的“悠悠”和“独怆然”运用了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突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教学难点之一。
-《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的“浮云”和“最高层”通过象征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是教学难点之二。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案例来解释古诗鉴赏的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技巧。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仍然有些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积极讨论、分享观点,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分析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鉴赏一首古诗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分析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鉴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鉴赏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组诗鉴赏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首古诗:《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背景、作者情感及诗歌主题。
-《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 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 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 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 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 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细望泰山的层出不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 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 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 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点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三首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和《登飞来峰》。

先说说《登幽州台歌》吧,那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望着天地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心里那叫一个感慨啊!就好像咱有时候站在山顶,看着茫茫大地,心里也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诗啊,简单几句话,却把那种孤独、那种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全给抖搂出来了。

你说妙不妙?再看《望岳》,哎呀呀,杜甫那可是豪情万丈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瞧瞧这气魄!他就像是一个要征服高山的勇士,一心想着登上山顶,把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

这就好比咱在生活中,有个远大的目标,然后憋着劲儿地往前冲,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巅峰呢!还有《登飞来峰》,王安石站在飞来峰上,那感觉,就像是他能把整个世界都看透了似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多么自信,多么有底气啊!就好像咱有时候觉得自己看穿了一些事情,心里那个得意啊!这三首诗有啥相同点呢?它们不都是诗人登高望远之后的感慨嘛!都通过登高这个事儿,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情感。

但它们又各有各的不同。

陈子昂更多的是孤独和思考,杜甫是豪情壮志,王安石呢,则是自信和豁达。

你说这像不像咱身边的人?有的人可能比较内敛,心里想得多;有的人呢,特别有冲劲儿,啥都不怕;还有的人,特别自信,觉得自己啥都能行。

这诗里的情感和咱的生活多像啊!咱平时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和想法吗?有时候会觉得孤单,有时候会特别有斗志,有时候又会很自信。

这三首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影子。

所以啊,咱读诗可不能光读字面意思,得往深了想想。

想想诗人为啥要这么写,想想咱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

这样读诗,那才有意思呢!不是吗?这三首诗,就是三颗璀璨的星星,在古诗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山西村、己亥杂诗人教版七下古诗五首笔记201805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山西村、己亥杂诗人教版七下古诗五首笔记201805

人教版七下古诗笔记201805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原文以及翻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2、主题:①诗人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抒发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②由个人经历想到天地悠悠,生命短暂、宇宙无尽而人生有限,顿觉个人渺小孤单、寂寞;③以天地的悠悠和个人的“独”对比;④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防的爱国情怀。

3、古人、来者、悠悠如何理解?【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悠悠: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以此来衬托诗人个人的渺小,使其产生孤独、寂寞,生不逢时的悲伤。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1、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作者俯仰古今,表现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你觉得诗人为何流泪?【1、不见明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2、时间久远,天地广阔,个人渺小,时不我待,生不逢时的孤寂和哀伤;3、担心国事,自己却无能为力。

】8、请说出诗中对比。

【1、古今君王对待人才的做法不同;2、个人遭遇与时间、空间的对比;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9、如何理解本诗的“吊古伤今”?【1、所谓古,指的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2、所谓伤今,指的是自己不被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苦闷。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课堂。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但也有学生提出课堂节奏较快,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唐诗三百首》部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登幽州台歌》:通过学习陈子昂的这首诗,使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掌握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修辞手法。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文学素养。
5.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尊重诗歌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壮志豪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教师需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消化。这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采用更多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及时给予指导。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七年级 古代诗歌五首译文

七年级    古代诗歌五首译文

引申义语句
•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衍生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 衍生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
花红的小山村。 • 衍生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
消长变化的。 •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义:多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结
• 后两首让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教益。《游山西村》 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 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 《己亥杂诗》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希望我们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古代的诗歌 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
• 这首诗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 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 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 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 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只因为登 高望远心胸宽广。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思路提示:
我从______(诗句), 我读到了一个______诗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境任务
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 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 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 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
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登飞来峰
拍摄画面三: 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山上古塔 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 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信心。

在飞来峰,我将用远镜头拍出“飞
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飞
【拍摄技巧提示】 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平拍......
示例: 在泰山,我将用远镜头拍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中泰山横跨齐鲁、雄伟青翠的画面。
拍摄画面一: 赏析: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
登幽州台歌
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
陈子昂
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
秀丽。
“割”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
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
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
在泰山, 我将用近镜头拍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中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画面。
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升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篇诗都是陆游的代表作。

它们都深受读者的喜爱,经常用作中小学生的语文课的阅读材料。

本文尝试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运用直观比较、分析比较等方式,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两篇诗句之美,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情。

一、直观比较首先对学生进行直观比较,从诸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篇诗歌的不同之处。

首先,用图片来对比诗歌中蕴含的景象,如《登飞来峰》描绘的:“碧峰如插入清云天,九重塞上一片空。

千里只垒剑阁,万里不曾见人迹。

”与《登幽州台歌》的景象比较:“丛飞远林湿,把底澄如镜。

碧空云横川,雪里日熹红。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觉察到两篇诗歌中景象的不同,《登飞来峰》更加荒无人烟,《登幽州台歌》拥有灿烂自然美景等。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得出这些诗句的不同,如《登飞来峰》的三平七下,形成了一种“上下对照,上下转折,上下伴随”的对仗句结构;而《登幽州台歌》的前三句三平四仄和四平四仄的句式,为后面的内容创造了节奏感,更让人着迷。

二、分析比较其次,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性深入的分析比较,从而深刻领略这两篇诗歌中蕴含的内容。

首先,学生需要加以比较理解陆游对飞来峰和幽州台的情感投射,因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对于南梁群峰和桤林庄留下的记忆有着难以言表的感伤,如《登飞来峰》中:“双泪一夜雨,心如昨日月。

”和《登幽州台歌》:“不归沧海难,唯觉流星痕。

”都表达了其深沉的思绪,倾诉心中的苦闷。

再者,学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探讨这两首诗歌中的情绪写照,如《登飞来峰》中对苍苍之势的赞美,抒发了失守感、忧国忧民之思;而《登幽州台歌》中却是对群峰如临其上的自豪感,以及思羡孤独的悲伤情绪等。

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诗歌的优美句式,也能够有关的诗歌的精神内核。

三、综合性比较最后,学生可以对比观察这两篇诗歌所渗透的希望与迷失,对于人生苦闷的思考,前者抒发了追求自由、穷其心思、痛斥世俗之心;而后者则更多的表达着时代的愤懑、逃避社会,以及对幽篁栖栖的思念。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原诗、翻译、主题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四、《游山西村》陆游【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2)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分析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登幽州台歌》的家国情怀,《望岳》的壮志豪情,《登飞来峰》的远大抱负等。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世界的壮志豪情。
(3)诗歌朗读与欣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涉及教材章节如下:
1.《登幽州台歌》: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2.《望岳》: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杜甫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之涣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朗读与解析;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预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相关要点
一: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答案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二: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
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⑵ “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②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三: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孤独寂寞之情。

7.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两句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