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教学与操作技能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概念性原理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同时也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因此教学内容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而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理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如何讲好这些概念性的知识,是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人以高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的“网络技术基础”部分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在知识点的选择上,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并注重知识的思想价值。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2003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因此有必要根据信息技术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减和取舍。取舍的原则是知识点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技术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是否能帮助学生汲取原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基本的、有通用性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知识点,注重其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原理和思想。例如网络技术中的以太网广播的基本原理、网络资源的特点及分配策略等都是具有思想性和通用性价值的知识点。
二、在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上,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应用需求。从实际应用出发引出知识点,并明确知识点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完成实际的应用。例如网络技术基础中的IP地址、DNS解析等知识点的教学,可通过学生家庭上网需求引出。当这些知识点的教学
完成后,学生能将其应用到家中路由器的配置、家庭内部网络的构建和简单网络故障的排除中去。
三、在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上,采用类比的方法。以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从而做到化繁为简,使知识更加地浅显易懂。但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往往会导致出现错误的理解。因此类比例子的选取就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相关知识点有透彻而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例如,关于网络协议概念的讲解,现行课本上以打电话和发邮件为例来阐述,既复杂而又不容易理解。其实,我们可以将网络协议类比成我们的日常交流语言,各种协议可以看作方言,不同协议之间无法直接联网就相当于不同方言无法交流一样,而internet上使用的互联网协议就相当于官方语言。这样讲解既比较贴切,又很容易理解。
在当代的中小学生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便是“眼高手低”。所谓的“眼高手低”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只会讲不会做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有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讲到画图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平时我们都是在图画纸上画画,今天我们一起在计算机中画画好吗?”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在计算机里怎样画画?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印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给学生怎样做就是动手。而技能又是练出来的。在信息课中,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例如:在上“画图”工具使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使用画图工具,了解每一种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
人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图像经验和抽象经验展开。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上利用画图工具画图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一幅图,想想都用哪些画图工具,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工具来代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着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实践,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