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解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工学结合”
科技信息2008年第24期SCIENCE &TECHNO LO GY INFORMATION (上接第541页)络中引入一些问题,所以对于直放站的应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做好优化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真正实现提升网络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1]万晓榆,万敏,李怡滨编著.CD MA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3[]赵璇直放站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进与咨询,5,(5)5[3]张传福,等编著,CD MA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94---319.作者简介:杨文辉(1979—),男,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和教学。
[责任编辑张新雷]●●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工学结合”必须有多个工厂及企业的长期合作,作为其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及生产基地。
而且其产品适合学校学生的实践,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学校对“工学结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给予了足够的研究经费,设备资源充分。
同时要有双师型教师,即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又能讲了专业课,还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熟悉“工学结合”的产品的生产工艺。
在专业基础课中少开“原理”课、“概论”课,必须开设时可削减教学时数,在学生集中实习结束返校后的的课程调整或教学内容的调整中,要根“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必须经过以下的几个过程:首先是“工学结合”产品的选型,由产品负责人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原理图、工艺要求及部分工艺文件进行研究,根据产品的特点及生产要求,对产品进行课题化讲解。
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熟悉产品工艺,做到产品与实习课题的融合。
工学结合
•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 业教育的决定》文件。 • 2005年2月28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 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 2005年3月2号,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 2005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 •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工 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行为目的:为行为主体本身服务。
• 订单培养:
• 行为主体:两个——学校与企业 • 行为方式:学校根据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
的特殊需求,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行为目的:为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合作。
• 产教结合:
• 行为主体:两个——产业与教育。
• 产——指产业或产业部门,
• 教——指学校教育,教育机构。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浅析
湖南工业大学 刘太刚教授
一、工学结合的由来及概念
• 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英国的“三明 治”教育模式 •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实施工程合作教 育计划,简称“合作教育”。 • 1961年,美国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 计划书》。 • 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 。 • 2000年 ,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 合的学习”
•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或课堂和实践场
所),两种即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
和教育资源,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 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 标,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把 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 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几个常用名称的概念。
• 工学结合: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完整的内涵——教学工作过程化工作过程教学化
21 年 第3 02 期
~
高等职业教育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21・ ・ 02N 3 O
一
浅 谈 职 业教 育 工 学 结合 完整 的 内涵 教 学工作过程化 工作过程教 学化
— —
陈水生
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合 道 路 已 经 成 为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的 必 然 选 择 。但 在 对 1 学 结 合 的认 识 上 , _ 如 工 学 结 合 的 内 涵 、 展 工 学 结 合 的 开 致 。 一 些 人 认 为 高 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力 ,而 产 学 研 结 合 的 主要 目的 是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工 学 结 合 是 教 育 与 生 产
劳动 相 结 合 的 一 种 形 式 ,它 的 核 心 是
革 , 然 从 教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的 虽 形式 上说 与工 学结合 有 所相似 , 从 但 他 们 产 生 、 存 和 发 展 的 经 济 环 境 以 生 及 深 层 次 的 思 想 和理 念 来 看 , 有 质 却
长 期 以来 开 展 的 “ 育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教
结合 ” 是 工 学 结 合 ; 有 一 些 人 认 就 也 为 没 有 必 要 再 深 人 探 讨 高 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 回顾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初 期 所
推 行 的 种 种 实 践 教 育 环 节 方 面 的 改
必要性 等 , 高 职 院校 的理解 不完 全 各
一
对 高 职 教 育 工学 结 合 的 再 认
重要 ◎ 侯会特 征 是 产 学 双 方 共 同 参 与 教 学 喜 质 的分 析 后 表 明 :工 学 结 合 的 目的 主
要 是提 高 学 生 对 社 会 与 生 产 的 适 应 能
合 很 早 就 有 , 是 什 么 新 事 物 , 国 不 我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举 措 ,它 的 核 心 是 发 展
关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
关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叶进“工学结合”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提倡“工学结合”,主要是为了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学校实操课程,二是实行企业教学实践,通常我们只是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主要是因为学校实操课程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系统化以及程序化的运作模式。
学校实操课程的实施是在学生学习完课程某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后到实验场所进行实际操作,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学习到理论知识,同时因为有老师的几时指导,学生也能够较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这种实践并不是企业生产实践。
由此而引出可学校实操课程对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缺陷。
首先,企业生产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操作环节的密切配合,一旦有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导致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所以说,学校实操课程难以让学生形成对生产教工环节以及生产工具的系统认识与全面把握。
其次,教学实操课程难以实现由学生角色向职员角色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员工,它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很好的使用企业生产生活。
虽然各职业学校也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但毕竟这些场所、身份都是虚拟的,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实现由学生角色向职员角色的及时转变。
现在我们讲的“工学结合”提倡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校学学习完本专业的课程后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种模式是把课堂搬到企业,学生在企业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时间学习。
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劣,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的体会
关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的体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将职业教育与工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我参与了一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项目,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和潜力。
首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项目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项目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运用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项目中,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社会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项目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能够提供给企业更多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项目通常会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合作关系能够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让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育内容,而企业可以从学校获取到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教育模式。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它还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工学结合”
Dee e 2 o c mb r o 8
浅 高等 业 育 革中 工 结 " 析 职 教 改 的“ 学 合
口 杨 铮
( 吉林省 经济管理 干部 学院 , 吉林 长春 10 1 ) 3 02
【 j 商 要】 作为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 ’ “ 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 了一条接受 职业技能教育的新途径。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社会经验 , 是一种 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 工学结 ’ 人才培养模式在我 国起步较晚, 目前在 实施过程 中面临许 多问题。因此, 探索有效的实施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 键 词】 关 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 问题 ; 对策
第2 卷 第 6 2 期 20 0 8年 l 2月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u a o inP o ic c n mi a a e e t d e l g o r l fJl rvn e o o cM n g m n Ca r l e n l E Co e
v 1 2 No 6 o.2 .
‘ 学结合” ‘ 工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巾不可替代 的一 个环节 。 、
【 收稿 日期】 08 1一 1 2 0— O 2 【 作者简介】 铮(9 4 ) , 杨 18 一 , 吉林省长春市人 , 女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教务科科员。高等职 业教 育 自身特 点和 一 “ ’
低层次 的 “ 结合” 工学 是与 当时 的社会 发展水平及人 才需求 结构相符合 的。 是 , 但 随着我 国经济 的迅猛 发 展 , 国的产业结构 也逐渐跟上 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我 的步伐 。较 低层次 的 “ 工学结合” 培养出的人才 已 所 经不能满足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需要 , 尤其是 中共
如何理解和推进工学结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已初步联系的企业: (1)symantec (2)中科院电子所 (3)中联集团 (4)广东浦生科技发展公司 (5)广州泛亚太科技发展公司
(1)symantec
赛门铁克公司是成立于1982年。 提供 安全,存储和系统管理解决方案,帮助 企业和消费者的安全地管理他们的信息。 总部设在苹果,加州,赛门铁克公司的 业务在40多个国家。
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 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 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 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 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 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 是“协办方”。
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只要学生受 益,再难也要克服。国外的经验告诉我 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 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 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 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 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 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 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 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 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 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
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教育制度; 是一种育人模式; 是一种管理结构; 是一种工作探索; 是一种助学举措.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 面的收获: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 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 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 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 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 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 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 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
工学结合体 现了职业教育 最核心、 最本 质 的
着 国家 发展 和改 革 开 放 步 伐 的 加 快 , 随着 经 济 发 特征 , 在教学 中形成“ 学 习的内容是工作 , 通过工 展水 平 的提 高 和市 场 经 济 的 渐 趋 势 成 熟 , 职 业 教 作实现学习”的课 程模式 , 为学生创造 良好 的学 培养 学生 的 自主 学 习意识 和 能力 , 发 挥 学 育开 始 寻找 更加 贴 近企 业 实 际和 市 场需 求 的新 思 习环境 ,
继续教 育研 究
2 0 1 3 年第 l 2 期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
赵春 江 燕 晓红
( 内蒙古机 电职业技术 学院 机 电工程 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7 0 )
摘要 : 工 学结合是我 国职业教 育改革 与发展 的方向 , 文章从 工学结合 的理论 分析 入手 , 研 究在 工 学结合 的具体 实 施 中, 学校、 企业、 政府等三方 的角色定位 , 同时为进一步深化 工学结合 内涵 , 探 索高职 院校 应做 的基础 工作和应 采取
质 区别 。 企业欢 迎 的人 才 。
3 .高等 职业 教育 工学 结合 的特征
工学结合的理想状态是 , 由政府牵头 , 制定政 ( 1 ) 全面性。社会对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 就 策 , 通 过工 学 合 作 , 学 校 可 以利 用 丰 富 的 人 力 资
是关注人 的全 面发 展。通过 工学 结合 的人才培 源 , 在企业需要劳动力时, 保证 向企业提供充足的 养, 在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下 , 学生 优秀毕业生 , 校企双方受益。然而 , 现实情况是 , 的操 作技 能会 进一 步 提高 , 团 队意 识 、 社 交 能 力 和 在学校 、 企业 、 政府 等三方中, 只 有 学 校 由于 既 受 学习能力得 以进一步加强。 到来 自人才质量合格与否需要企业 的鉴定和认可 ( 2 ) 互补性。校企 合作的一个基 本动因就是 的压力 , 又受 到来 自社会 就 业 的压 力 , 因而充 满 了 资源和条件 的互补 性。工 学结合 有利 于高职 院 工学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 其他两方 , 尤其是企业 , 校、 企业各 自优势 的发挥 和资源共享。高职院校 因处于就业 的需求方 , 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 的 以企业 搭建 工学 平 台 , 强 化 教 学改 革 , 培 育 出更 加 情况下 , 没 有 足 够 的热 情 。这 使 得 工 学 结 合 的运 适合市场及产业需求 的高素质人才。同样 , 为了 行缺乏 动力 和 长 久 目标 , 其 实 际 运 行 的成 功 仅 限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李东志(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广东肇庆526020)[摘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对自身办学定位认识不足,存在着校企合作层次低、合作关系不稳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改变思想观念,坚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同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利益共享机制,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01-0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仅靠学校教师设计培养方案或按学科体系去培养人,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按照行业企业要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学生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反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互利共赢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本文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含义和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含义和内容(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含义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024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的体会范文
2024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的体会范文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工学结合则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走向了更加高效和切实可行的方向。
____年,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从中深感到了它的强大魅力和巨大威力。
首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在过去,我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哪个行业或者担任什么职位,仅仅是听从周围的声音选择了某个专业进行学习。
然而,通过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我了解到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要求和前景,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我发现自己对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感兴趣,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于是我决定在此方向上深入学习和发展。
其次,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和内容。
过去的职业教育往往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们在课堂上被灌输各种抽象的知识,缺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机会和实践经验。
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将学习与工作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工作中去。
在____年的职业教育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起合作,承担了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这种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和内容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使我更加了解工作的实际要求和挑战,为将来的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再次,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在过去,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辅助学科,很难与其他学科相比。
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实际项目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____年的职业教育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凭借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现赢得了较高的评价,获得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通过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内部结构,并且有机会跟随导师学习和参与更高级的项目。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雷玉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摘要:工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
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创新。
搭建院校、学生、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衔接起来,实现学生角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借这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育部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之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是深化职业中,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独具特色量的人力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一、更新观念。
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拓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职业性。
对高职学生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就意味着学生要以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学习,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实现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使自己的学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收稿日期:2008-06-23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国际上合作教育作者简介:雷玉梅(1974-),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的典型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例,从分析工学结合理论基础入手,针对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推进策略,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以“工”促“学”、以“工”养“学”,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部直接推动的三大制度建设之一。
但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推进。
二、工学结合实施范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团队在深刻理解学院贯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基础上,制订出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而在教学安排上,将多种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模拟实训、轮岗实训、顶岗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2+1”模式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高职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中级的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CAR E H I N E R OR ZO
对 高职 “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工
焦 永 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类型,担 负着培养社会 主义生产 、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 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 才 ,因此应用性和职 业性是 高职教育人 才培 养的根本出发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 模式正是培 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一
是 “ 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 ,应该是 “ 社会需要什 么专 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 ,专业采用 “ 宜宽则宽 ,宜窄则窄,
宽 窄 并 举 ” 的 原 则 进 行设 置 。
、
开展 “ 工学 结合 ” 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 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 并将二者作 为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的有机 整体 ,贯穿于高职教 育活动 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 出校 门的首选工作是企 业~线 的技术性劳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就 不能直 接适应工作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 求高职院校在教 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 业作 为学生技 能训练的基地 ,实施 “ 校 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毕业后零 距 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工 学 结合 有 利 于 学 生 掌握 科 学技 术和 现 代化 生产 的操 作 . 要 求 ,保 持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在 当今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发 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 ,高职教育必须与之 相适应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 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 ,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 2 工 学结合有利 于对 学生进行 思想教 育和职业道德教 育。 . 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可 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 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 实际 ,接触社会,了解我国 目前处 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 立竞争意识、仓新意识 、 树 0 服务意识 , 增 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 。 5 工学结合 使高职教育直接 为企业生产服 务。在工学结合 . 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 以发挥其师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与生 产实际紧密结合 , 解决企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革新。 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 时期 ,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 力,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如果校 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使 工 学 结 合过 程成 为推 动 企 业技 术 进 步 和 生 产 发 展 的过 程 。 当然 ,开 展 工 学 结合 ,需 要 企 业 为教 学 提 供 工 作 场 所和生产实训条件 ,而学生通过 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 的技 术 性 劳 动 ,协 助 其 进 行 生 产或 建 设 ,并 产 生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什么是工学结合
什么是工学结合1、工作与学习结合2、教育与生产结合3、学校与企业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第一,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形式;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其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第二,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 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学术界对几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不一,因此,对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2.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4.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改变学校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和自我塑造,实行第二专业技能辅修制度;逐步降低管理重心,把“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具有协调运作机制、能快捷准确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管理体制;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达到工厂、车间、工艺、操作的真实技术要求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按照1:1学制时间比例顶岗实习;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学校教育虽能在操作素质、操作技能等方面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世界各国兴办职业教育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实现有效地沟通;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对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非物化的制度知识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集中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依靠企业开展实训实习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一是降低了全社会的办学成本;由于学校兴办的实训基地具有非生产性,巨大的投资在几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设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而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由于企业设备的不断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设备的先进性,又由于企业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开展职业培训就无需承担多少成本,从而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社会办学成本;二是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相比.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在各职业院校难以了解的,被各企业和公司视为内部机密的各种设备、技术、程序等,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又使他们了解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养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满足基本的或单项的实验实习需要;校外基地主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训实习训练;这两种基地各有其自身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形成.而且极大地较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还表现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3.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过去我们对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只看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职业学校专业更新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这也是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以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为此,我们应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他们之间还可以产生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它们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形式,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同时,由于学校一般按照授课时间发放兼职教师的报酬,大量聘用兼职教师也可以节约办学成本等;4.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可分为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一般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某类职业共同性的要求开展的培训,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广的职业应用范围,也就是近年来我们所倡导的核心能力;而特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的特殊需要开展的,企业培训投资能够有效地回收,因此,企业愿意开展这方面的培训;然而后一种教育与培训是前一中的延伸,离开了前一种,后一种的效果就会极大地降低;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完成了这些特殊的教育或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因此,许多参与工学结合的培训企业均愿意留用在自己企业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留在实习企业工作.这样企业就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还可以节约招聘、试用、不合格解聘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对劳动者的长期投资,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可见,工学结合把职业学校的一般教育与培训与企业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因而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对工学结合认识的提高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认识目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作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创建并形成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机制:互利、互惠、互动、双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内涵⏹根据企业、行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设置和调整专业;⏹企业参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职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计划的制定;⏹企业承担技能的培养和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推进“双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练或兼职;⏹利用企业的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院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关于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亏 ,没有认清职业 院校 的特点等 ,所以作为老师不 得不反思我们 的学
校 教 育 ,存 在 着 很 多 问 题 , 当 然 包 括 学 生 家 长 都 认 为 孩 子 到 城 里 读
资源部 主任 、车间主任 、技术 开发部 主任 、以及 相关 的专业人员 ,培 训 内容包括 “ 公司管理制度 ” “ 、 安全生 产知识”、 “ 设备 安全及用 电
况且公司一直注重产 品研发工作 ,建立 了企业 研发中心 ,组建 了 自己 的研发团队 ,在 自主创新 的同时先后与 中国药科大 学等十余个高等 院 校 、科研机构建立 了长期协作关系 ,每年都要 立项 一些新药 品种 ,促 进产 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和企业 到底要怎样合作 ,才能使工学结合 名符其实 ,为接 下 来 的订 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 目导 向 、顶 岗实 习等 有
培训通过多媒体 ,图文并茂 ,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 ,贯彻 “ 安全 第一 ,预 防为主 ,综合治理 ” 的方针 ,全面详尽 地说明 了浙江花 园药 业公 司的工作情况 ,公司设备先进 ,拥有 固体制剂 、原料药和注射剂 等 多条 生 产 线 , 目 前已 有 二 十 多种 中西 成 药 和 原料 药 上 市 销 售 。 第二周 ,同学们就被分 到了车间的各个 岗位 ,岗位有 :制粒 、充
额 完 成定 额 。根 据 科 学 管 理 理 论 ,企 业 的 行 为 没 有 错 ,只 是 在 工 学 结
资产超过 3 4 .3亿元 。我们可以在企业 的厂 区内看到这样 的标语 :“ 凡 事有章 可寻 ,凡事有人 负责 ,凡事有人监督 ,凡事 有据可查 ,凡事均 有考核 ” 不制造不 良品 ,不接受 不 良品 ,不传递不 良品” 。“ 。正是有 r这 些 规 章 制 度 ,才使 企业 遏 制 了重 特 大 事 故 的 发 生 ,对 企 业 发 展 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内涵;理论基础;内容;措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调在教学地点上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在教学方法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从广义上讲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上讲是“校、企、师、生”四方紧密融合,是全方位护航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在运行过程中要着眼于三个瞄准,第一要瞄准“工”,即要瞄准企业环境,真实生产、工作环境,学生能够从事胜任生产一线工作才达到了培养要求,才实现了培养目标。
第二要瞄准“学”,弄清楚“学”的涵义,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同时要把握住学是中间环节而非终结,这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要瞄准“结合”,只有将学习与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工引导学,才能实现学习的目的,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1.我国教育中的知行学说。
我国教育知行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育言论。
学习要闻、见、知、行,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把行看做学习的最高境界。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蔡元培先生提出实利主义教育,也提倡“边工边学”。
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也曾提出“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的思想。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
( 校企合作、 一) 工学结合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与相关 企业进行多层次、 全方位合作 , 使专业建设 、 课程设置、 教
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 依托企业优 势,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 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主体包括学生、 企业、 学校三方,
了探讨 。
一
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是 种办学模式, 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 工学结合是一 种教育模式 , 是校企合作的内容 1 . 从内容上 ,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内 容包括专业的设置、 培养 目 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 教学环 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师的培养和聘任、 教学设施的建
作 的积极性不 高、 学生缺乏 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教 学评价体 系不完善 等问题 。高职院校 必须正确认识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中存在的 问题 与 困难 , 改变思想观念 , 坚定 自己的办学定位 , 充分利用政府的优 惠政策 , 同企业建立起 校 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机 构和利益共享机制 , 使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真正走 向模式化 、 制度 化。
掌握的知识 、 能力、 素质结构。也可组织有代表性的专家 组成的委员会, 进行该专业的课程开发, 使教材的内容更 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 二是教学资源的利用。 通过校企 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生 产劳动, 解决学校实践教学中实训基地不足的困难。 学校 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承担一 定的理论教学任务 , 加强学校“ 双师队伍” 的建设。 三是企 业参与人才的培养 。在学生实习、 实训期间, 利用企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工学结合”实洲教学 的真正 内涵就是校企 双方 合作培 养学生 , 在真实的环境中培 养训练学生 的技 能,为企业生 产建 设服务提 供适 用 型人才。 “ 工学结 合”是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 主体是学 生。它 能够充 分利用学校内外不 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 以课堂教学 为主的学校教 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 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真 实的环境 中培
服务提供适 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学训合一 公 司耦合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蓬勃 发展,为现 代化 建设培 养了大量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 对
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的 目 ,构建基于行业工作过程 、体现岗位 的
业教 育作为高等 教育发展 中的一个 类型 ,肩负着培 养面 向生产 、建 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 的高技能人 才的使 命 , 我国加快 推进社 在
一
教学管理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
( )实验 实训 室 。进 一步 加 强校企 合作 ,在 互惠 互利 的前提 3
下 ,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引入现 代企业的理 念和管 理模式 ,实行开放式管理。以顶岗实习和 半工半读 为主要形式 ,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习实训在整个 实践教学环节 中的比例 ,共同建 立与 “ 工学结合”实 i教学相适应 的实践教学运行 机制 和学生顶 岗实 J f I 习的管理 体系。 () 4 考核形式 。考核形式 的改变 也能促进教学方式 的转变 ,传 统的一张试卷 、百分制的考核 形式 已经不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 建立和完善教学 与实践相结 合、过程 与结果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共同 参与的教育教 学质量评价体 系。阶段性地对 课堂教学 、 实验实训 、顶 岗实习 、过程考 核 、成绩 评定等主要环节进行检查 ,并将每一个实训 结果都 列入最终考核 成绩,这种考核模式为 “ 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工 作的开 展奠定 了基础 。
一
校企合作 的程度来划分 ,大致可将 其分 为三种形式 。 第一种是学生进厂式 。即学院的课程 、教师 、管理 、学生进入企 业 ,在企业 建立与 学院相 同的专用教室 ,实践 课教师全 部在车 问授 课 ,理 论课教师在企业 的专用教室授课 ,企业技 师与学校教师 交替授 课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相结合 ,企业资源与学 校资源相结合 ,是一 种学洲都在企业进行的 “ 工学结合 ”的形式 。
以来 ,一直坚持高 等职业教育办学方r ,以服务 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 u 】 向 ,突破原有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 , 行大胆探索和改革。根据专业 进 岗位 ( ) 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适合两年制软 群 对
件技术专业特 点的 “ 学训合一 、公司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 展了多 开 方位 的校企合作 ,把课堂引 向企 业 ,增 强人才培 养的针 对性和实 用 性 ,使人才培 养规格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形成了 “ 校企联合、相互合作 、 同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模式 , 面 共 全
4 “ 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基本形式
高等职业院校属 于 “ 教学 、服 务”类院校 ,人才培 养的特点是培 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企业生产建没服务提供适用型人才 。传统 的 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难 以培养 训练学生 的高技能 ,这 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探索与 “ 教学 . 科研 、服务 ”类院校不同的
.
JY l 煞 删 _ 3 _… 肛 6 o 期 年第
l, 教 育 i业 , P
对 高 业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 的理 解 等职 “
魏 翠 萍 郑 凤 婷
( 丘职业技术 学院 ) 商
摘 要 “ 学结合” 实训教 学的真正 内涵就是校企双 方合作培养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 中培养训练 学生的技能 ,为企业 生产建设 工
提高教学质 量和管理 水平。 “ 洲合一”使培养学生 的学习情境 与就业 岗位的工作过程 一 学
“ 学结合 ”是 我国高等职业院饺 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 内容 ,是 工 项切实有效 的教学环 节。 “ 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基本点是校企合 作, 它是 一种将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 多样 。按照
人才培养方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探 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 的基本特点 ,确定 了 “ 以致用 ”的办学理念 , 学 以及 “ 学洲合一、公 司耦合 ”的人才培 养模式 ,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 的 “ 工学结合”实 i教学之路。 J j l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自从2 0 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 04
养训 练学生 的技 能 ,为企业 定向培 养人才 ,减少 企业的人 才引进成 本 。同时 ,学校也可 以利 用企业的优质资源 ,提 高学生 的综合 素质和 就业竞争力以及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 应能力。 1 教学思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核心能 力的课程体 系。对相 关课程 内容进行整合 ,体现 “ 理论和实践 体化 ”的教学模式 ,推行 “ 目导向” 、 “ 项 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 法 ,建设工学结合优 质核 心课程和精品课程 ,推行双证书教育和职业 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 体系。 ( ) 资队伍 。传统 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 教师管理 ,主要 是组 2 师 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 、黑板上传授知识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以职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 争能力为 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所以 ,教师必 须先走出饺门 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研修和专业实践 ,具备 “ 双师”素质 ,然后带领 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I l 练职业动手能力 , 对学生 职业能力的培 把 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 学生。因此 , l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