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13f2c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8.png)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03170b52ea551810a68726.png)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80年代小说
八十年代小说潮流 重要小说作家的创作 小说现代化的过程
80年代小说潮流
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 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 实绩较为可观的十年。
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 或同时涌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 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命 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方 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验, 现代主义色彩】
刘索拉
马原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兴起。
寻根小说出现的原因:
①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对人的更为内 在的人性、自我、本我的探寻,对人的考 察从文学的社会学视角转向文化学视角】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②审美形式的构建
向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 回归的倾向。
强调主体的自我感受和瞬间 顿悟,而不重视事物发展的 因果逻辑关系,也不追求事 物外在的结构完整性。
小说结构“淡化”“散文化”倾向明显 小说具有空灵感
展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放宽历史视域,发现当代社会异常
的运行轨迹。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80年代小说概述(2)
![80年代小说概述(2)](https://img.taocdn.com/s3/m/84a855c1050876323112122b.png)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d27470f0b4e767f5acfce81.png)
韩少功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 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 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 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 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 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 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 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 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蒋子龙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 有类型化倾向。
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 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 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 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 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 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 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 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 《鸡窝洼人家》等。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 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 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 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 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c9d025bbe23482fb4da4c42.png)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aedae1f168884868662d65e.png)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03170b52ea551810a68726.png)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主潮概述(1)
![80年代小说主潮概述(1)](https://img.taocdn.com/s3/m/14604ecbaa00b52acfc7cab9.png)
为:二元对立——“改革(开放)/反改革(保守)”
王才——韩玄子
乔厂长、石敢、霍大道——冀申
现代化要求——农民精神现状
• 对改革文学的深层次反思:
• 一、精英文学与主流意识的“蜜月期”
•
• •
精英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
文学图解政治 二、政府对未来的承诺
•
• •
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看
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
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五块
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
贴。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
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3)宣泄中求平衡
•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 /vod/85888.shtml#fl v
•
思考与练习
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
• 1、作家作品对号:《班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陈
• 2、认真阅读《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 两篇小说,识记 《班主任》《伤痕》《乔厂长上任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 造屋》《剪辑错了的故事》《芙蓉镇》 等作品。 • 3、简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主要描写内容与基本 特色。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花5元住一晚是一个 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仅仅用五元钱就 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前
被子 枕巾 大皮椅 地板
不敢坐 光着脚 十分爱惜 生怕弄脏
后
衣服也不脱 干擦脸 扑通坐下去 不怕弄脏 任意作践
心理
“陈奂生性格”
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表现出阿 Q 式的精神遗 存。“陈奂生性格” ,揭示出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农民精神现状之间的矛盾。 表达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6d37d3d15abe23482f4dfc.png)
D 让作品中的人物出面反拨作者。
★故事是叙述的产物
★真实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 把握。 ★世界是以‚混沌‛的方式存在。
18 余华的死亡叙述
① 作为历史的寓言化。 《一九八六年》 (1987年) ② 作为人类的末世图。 《死亡叙述》
2 “反思文学‛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 月)
★宗璞的《我是谁?》
3 “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 路遥的《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
二 ‚文化寻根‛思潮(文化热)与 ‚寻根 文学‛
★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不茂。‛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13 王安忆
①80年代初:‚雯雯系列‛ (《雨, 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 的烦恼》)以及《69届初中生》等。
②80年代中后期: ★文学寻根—关于《小鲍庄》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 恋》、《锦绣谷之恋》)
14 张承志: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
‚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 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 纯洁的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 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 地爱上了自己的文学。‛ (《张承志· 北方的河•后记》)
第七章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反思文学?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蒋子龙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小说)
1 “伤痕小说‛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604ebdb05087632311212cd.png)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80年代小说概说
![80年代小说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94e400cea1c7aa00b52acb98.png)
救救被"四人帮"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宋宝琦 、谢惠敏
宋宝琦: 宋宝琦:一个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野蛮、愚昧、 野蛮、愚昧、精神空虚
……唉,他那张脸啊,即便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 从面部肌肉里, 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 灯下。 灯下。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屋的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便用力拨开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上深深的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而眼睛却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妈妈!妈妈!妈妈……” 她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 “妈妈!妈妈!妈妈 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 妈妈!你看看吧, 喊,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妈妈!你看看吧,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妈妈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再也没有任何回 答。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7f5e96ccbff121dc368389.png)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9c096ad0029bd64783e2c27.png)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45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45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270e68358f5f61fb73666db.png)
•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
•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 张锲
《改革者》
•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
• 张贤亮
《男人的风格》
• 蒋子龙
《燕赵悲歌》
• 张炜
《古船》
• 贾平凹
《腊月·正月》、《浮躁》
• 何士光
《乡场上》
• 路遥
《平凡的世界》
.
蒋子龙
寻根小说
• 寻根小说的前奏可以追溯至80年代初汪曾棋、邓友梅、吴 若增等所写的一些小说如《受戒》、《大淖纪事》、《那 五》、《翡翠烟嘴》等,但其真正兴盛,却是在1985年。
• “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 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 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 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
• 代表人物和作品
•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
• 古华
《芙蓉镇》
• 张弦
术世界; • 3,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
的重要作用; • 4,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
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 5,伤痕文学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a04a70f46527d3240ce057.png)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爸爸爸》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 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手法,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 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 凝滞、 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题理 性批判精神, 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反思小说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1979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 谌容《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 张贤亮《灵与肉》 高晓声《 年》、 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大顺造 古华《芙蓉镇》 屋》、古华《芙蓉镇》等。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与伤痕小说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蒋子龙
年代文学中,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立足 年代文学中 于工业生产实际, 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 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和深入地思考, 和深入地思考,使工业改革题 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 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 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 《拜年》《开拓者》 拜年》《开拓者》 》《开拓者
改革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4a455846529647d272852b8.png)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当代第八章80年代小说
![当代第八章80年代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37d2bb15227916888486d71d.png)
第四届:陈忠实的《白鹿原》,王火的 《战争和人》,刘斯奋的《白门柳》,刘 玉民的《骚动之秋》。 第五届: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 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王旭烽的 《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熊召政的《张居正》,张洁的 《无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 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1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 发展而发展的。 使‚伤痕文学‛得以命名的小说《伤痕》代表 了更为年轻的‚知青‛一代人的写作。除了卢新华 的《伤痕》以外,这类小说还有郑义的《枫》、孔 捷生的《在小赣那边》、阿蔷的《网》、曹冠龙的 《锁》、《猫》、《火》三部曲等。反映当代农村 生活的‚伤痕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周克芹的 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
五.象征手法的运用 《蝴蝶》象征张思远的变异。 《春之声》写出国考察刚下飞机的岳之峰,坐在 破旧、落后、憋闷、黑暗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闷罐 子车里,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差距, 使他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对比,理想与现实在岳之 峰的心灵发生碰撞。祖国的春天,自然的春天, 岳之峰的春天,就是在这嘈杂的、憋闷的、漆黑 的闷罐子车内感觉到的,火车轮子的撞击声,车 内百姓的谈话声,收音机的歌声,组成了这春天 的旋律,虽然现实困难重重,问题成堆,百废待 兴,还是使他觉得处处都出现转机。
27
宋宝琦 的形象及其意义
通过张老师家访一节,我们看到了这个长着一 身‚犟肉‛的小青年,脑子里是如何的空虚和愚昧, 以至对人类文明史上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美好的艺术 结晶竟是那样的无知和麻木。透过宋宝琦‚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的剖析,作品尖锐地告诉人们: 宋宝琦及其伙伴们的堕落,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 也不读而坠入愚蠢无知的深渊;而这一切,又恰恰 是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动乱中实行法西斯文化 专制和推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两种趋向:
A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
化的封建性因素
B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
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
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2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A伤痕文学-- 《班主任》、《伤痕》
B反思文学:王蒙、高晓声等
C知青文学阶段
个人性反思
对文革历史大规模、集体性的反思文学的终结
3感应时代大变动的叙述
A改革文学
B其他作家的创作: 书写对象的变化书写重心的变化
C主流之外的小说创作: 汪曾褀冯骥才邓友梅
二.80年代中后期: 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
1.思潮变化原因:
A现代化的发展
B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新启蒙思想弊端的显露:
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
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
2新的变化
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
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
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创作方法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现代主义)。
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
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文学创作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3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等
现代派实验小说:刘索拉、徐星等
新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张洁、王安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