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在济南的保护与发展综述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f174cf76a20029bd642d88.png)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薛楚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南路”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地区,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主要是各种歌曲儿的口头串唱。
“南路”琴书使用的乐器有三大件:扬琴,坠琴,京胡。
扬琴作为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在山东琴书“南路”流派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琴书的风采不再,笔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为了使“南路”琴书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引起更多人对“南路”山东琴书现状的关注,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间遗产。
【关键词】“南路”山东琴书;扬琴;发展;现状对于山东琴书的研究主要有:董刚德《南路山东琴书调查与研究》,这篇论文从南路山东琴书的历史谈起,通过查阅搜集各种史志、地方志等资料,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梳理,以时间顺序对每个阶段都作了说明与分析。
刘强的《南路山东琴书名家刘世福的坚守与开拓》主要讲述了刘世福的个人事迹、演唱风格和演出特点。
笔者拟从山东琴书“南路”流派的发展与现状为切入点,并采访了“南路”琴书流派的传承人刘世福,了解了“南路”山东琴书最新的发展情况。
一、“南路”山东琴书的形成发展齐鲁大地,地广物博,既是孔孟之乡,也是中华文明中众多戏曲(说唱)艺术的发源地。
随着艺术文化潮流的逐步推进,“南路”山东琴书在这里形成,并进一步发展、成熟。
琴书是很多戏曲剧种的起源,山东琴书造就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
如:山东吕剧的前身就是山东琴书,它是由山东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演唱小曲,山东琴书发展形成以后,各地区的艺人经过自己的钻研,又逐渐把山东琴书演变成了现在的吕剧。
20世纪20年代,在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将山东琴书分为三路,分别是:南、北、东,这三路。
济南为北路地区代表,代表艺人是姚忠贤;青岛、烟台为东路琴书地区代表,传承人稀少,基本没有演出活动;鲁西南地区(主要是以济宁市、菏泽市为中心地区),以刘世福为“南路”琴书流派的传承人代表。
“南路”琴书最初是以民乐合奏的形式出现,即农民在年节或者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活动,或者一些人自娱自乐的一种小曲儿串唱的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在田垄间的自家地头,人们干完活或者休息的间隙,通过用唱小曲儿等娱乐形式来解乏解闷。
山东琴书“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山东琴书“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8c9b37e27d3240c8447efdd.png)
其 次 , 山东 琴 书 将 演 唱 与 乐 器 演 奏 结 合 在 一 起 ,艺 术 表 演难 度过 高 ,培 养周 期长 ,后 继乏 人 ,导 致失 传危 险。其 实不但琴书如此 ,大部分非遗项 目均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 , 无 法 打 造 非 遗 品 牌 。现 存 的 非 遗 项 目传 承 人 ,虽 身 怀 技 艺 , 但 大 多 数 人 并 没 有 施 展 才 能 的 平 台 ,商 业 化 运 作 能 力 更 是 缺
严 重 萎 缩 ,导 致 很 多 琴 书 艺 人 生 活 窘 迫 。
( 一) 培 养 观 众 群 体 , 打 造 市 场 基 础 “ 没 有 观 众 ,就 没 有 戏 剧 ” ,没 有 观 众 就 没 有 市 场 , 曲 艺 艺 术 与 市 场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市 场 对 地 方 曲艺 艺 术 的 存 在 和 发展 有 着 不 可 低 估 的 作 用 。山 东 琴 书 其 实 早 在 诞 生 之 初 便 己 具有 商 业 化 、 市 场 化 的 萌 芽 。 山 东 琴 书 表 演 艺 术 要 走 向市 场 化 ,需要 一 个 成 熟 的 演 出 市 场 。 要 把 这 个 市 场 培 养 起 来 ,首 当其 冲 是 观念 的 转 变 。 就 目前 来 说 ,民 间 艺 术 要 市 场 化 运 作 首先 应 培 养 观 众 群 体 。 民 间 艺术 市 场 化 演 出 ,老 百 姓 要 自 己 掏 钱 去 买 票 ,这 对 主创 、演 出人 员要 求 的 标 准 更 加 高 了 。有 了观 众 , 才能 有 发展 创 新 的动 力 。 山东 琴 书 本 是 源 于 农 村 的产 物 ,是 扎根 于 农 村 的 土壤 中 的 ,其 主 要 观 众 和 艺 人 多 分 布 于 农 村 。其 在 进 入 城 市 后 ,艺 术 和 本 身 的关 注 度 获 得 提 高 ,但 农 村 百 姓 仍 是 它 最 大 的观 众 群 体 。只 有 让 最 广 大 的 农 村 观 众 真 正 地 了解 山东 琴 书 ,才 能 使 其 发 展 有 合 适 的 温 床 ,在 百 姓 的土 壤 中 山东 琴 书 会 重 新 焕 发 生 机 。 如 何 让 农 村 群 众 了解 认 知 它 ,是 政 府 和 相 关 文 化 部 门应 该 关 注 的 问 题 。不 让 山 东 琴 书 湮 没 在 博 物 馆 内 ,就 要 组 织 专 业 的 演 员 多 去 基 层 多 下 乡 ,让 山 东 琴 书 的 影 响 力 波 及 到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1)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1)](https://img.taocdn.com/s3/m/2e198a8ddaef5ef7bb0d3c0c.png)
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发展(1) 论文关键词:山东琴书流派艺术特色传承意义论文摘要: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也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演唱风格稳重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二十世纪末,山东琴书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保护和扶持。
菏泽学院音乐系作了大胆尝试,把山东琴书等曲艺引进课堂。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
而山东琴书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
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琴书前景堪忧,每况愈下。
而作为鲁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学府—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办学特色的目标,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的高校课程。
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山东琴书的简介;历史溯源;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代表曲目;传承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山东琴书的简介和历史溯源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
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始定名“山东琴书”。
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
军a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
《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己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https://img.taocdn.com/s3/m/08eba52a580216fc700afd7e.png)
特 色 。 山 东琴 书一 般 由 两 或 三 个 人 组 成 ,
一
体 的减 少 外 . 还 有 就 是 现 如 今 这 是 一 个 需 要 交 流 的时 代 . 像 琴 书 演 唱 这 种 与 观 众 互
动不频繁或者根本不互动 的艺术 . 更 是 加
剧 了 它 的衰 落
的 民 间表 演 做 好 图 像 的采 集 摄 录工 作 . 作
分 析濒 临失 落 的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 山东琴 书
■张凯 湖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音 乐 系
摘要 : 山 东琴 书是 我 国的 优 秀 民 间 艺 术 文 化 , 有 着两百 多年的历 史 , 是 民 间 艺人 智 慧 的 结 晶 , 已经 被 列 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书 艺人 。 鼓励地 方开办琴书表演 . 对 于 琴 书 表 演 给 予 一 定 的 资 金 支 持 以及 政 府 支 持 ,将 琴 书 的 重 要性 告 知 这 些 老艺 人 , 鼓 励 培 养 新 艺 人 表 演 与创 作 。此 外 , 山东 琴 书 的表 演 受 众 群 体 多 为 老年 人 . 应 该 让 琴
丧 嫁 娶 的百 姓 来 说 是 头 等 大 事 . 不 仅 是 面
子 上 的 象征 . 更 是 老 一 代 流传 下 来 的 古 老 传统 。 是 对 老 祖 宗 的 尊 重 。 琴 书 在 这 种 事 情 的表 现 上也 有很 多作 品 . 这 反 应 的 就 是 当地 百姓 的风 土人 情 . 日常 生 活 的 艺 术 升
一
广 泛 收集 优 秀的 民间 艺 术 文 化 。 将 这 些 文 化 保 存 起 来 ,动 员 各 地 的 民 间 保 护 组织 ,
做 好 民 间文 化 的 考察 与 发掘 . 寻 访 老 一 辈
山东琴书兴衰变迁之社会根源研究分析
![山东琴书兴衰变迁之社会根源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f1d487240c844769eaeeec.png)
山东琴书兴衰变迁之社会根源研究分析作者:刘强等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22期[摘要] 通过对山东琴书兴衰变迁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山东琴书的发展轨迹与其所在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在研究一种艺术现象本体的同时,与它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拨开山东琴书那纷繁芜杂的现状,社会根源的影响则非常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山东琴书社会根源兴衰变迁山东琴书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品种之一,自清雍正年间形成至今将近有三百年的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萌芽、繁荣、到衰落三个阶段。
可以说,山东琴书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都深深地打下了其所处时代的烙印,极大地受到了所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致使同一种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上演了水火两重天的不同局面,同时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深藏在山东琴书兴衰落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更值得学界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一、山东琴书的萌芽山东琴书早期叫做“小曲子”,形成于曹州(今菏泽地区)一带,其出现与当时鲁西南地区盛行俗曲小唱息息相关。
据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记载,“山东地区的俗曲小唱,清代初叶,明显表现出明代小唱盛行的延续性,并有突出的发展。
其分布情况是以贯穿山东南北的大运河为经,东西两翼为纬,得到广泛流布发展。
东面一翼,顺治康熙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形式——俚曲;西面一翼,则以曹州的曹县、菏泽、郓城为重点,产生了新曲种‘小曲子’后来演变为‘唱扬琴’,成为山东琴书的前身。
”[1](p43-44)“小曲子”发端于一种供民众自娱的俗曲联唱艺术,其起初是由精于音律的文人雅士利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小调编演书(曲)目而逐渐形成的。
清代初叶,曹县、单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文人雅士酷爱抚琴抓筝、连缀曲牌、自编词曲以自娱,当时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被雅称为“琴筝清曲”。
郓城陈乃端所藏“琴筝清曲”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琴筝清曲已有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01a0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0.png)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山东琴书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山东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在于探索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琴书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山东琴书有助于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琴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传承,在山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通过深入研究琴书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可以揭示其与中国古代音乐的渊源关系,探究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琴书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认同。
研究山东琴书有助于挖掘其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山东琴书以琴、书、棋、画为基本表演形式,以琴为主导乐器,结合演唱、朗诵和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示了丰富的音乐和戏剧元素。
研究琴书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可以揭示其独特之处,探索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为琴书的艺术创作和演出提供技巧和经验。
研究山东琴书还有助于认识其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影响。
琴书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与现代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琴书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分析其对当代音乐的借鉴和影响,探讨琴书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山东琴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保护、传承和发展琴书艺术的问题。
保护琴书艺术是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加强对琴书艺术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采取措施保护琴书的音乐谱谱本和演奏技巧,培养传承人才,促进琴书艺术的传统传承。
同时,发展琴书艺术也是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注重创新和实践,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拓宽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使琴书艺术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观众需求。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在于探索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琴书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琴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山东琴书历史考与当下发展
![山东琴书历史考与当下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5fcf14227916888486d791.png)
f 一1 大众 对 音 乐 形 式理 解 的单 一 性 日新 月 异 的现 代 科 技 . 使 音 乐 的传 播 渠 道 更 为 广 泛和 便 利 人 们 不 仅 仅局 限于
一
能成 为 百 姓 餐 桌 上精 致 的佳 肴 呢 ? 在 西 方 大 众 文 化 中流 行 这 样 一 个理 论 , 即 安 东 尼
众文艺 , 2 01 0 , ( O 4 ) . 【 3 1 作者 不详 . 山 东 的知 名 地 方 戏 【 J 】北 方
音乐, 2 0 0 9 , ( 0 2 ) .
是 山东 特 色 文化 的主 要 组 成 方 面 它 丰 富
了普 通 人 民群 众 的精 神 世 界 , 非 常接 近平
一
音 乐 再 通 过 与 出入 各 种 场 所 的人 随 意 交 谈 .发 现 大 多 数 人 对 音 乐及 其 形 式 的 认 识 , 只停留在“ 听 歌 听词 ” 的层 面 上 他 们 对 音 乐 的认 识 片 面 、 单 一 ( 二) 无 法 听 懂 高 雅音 乐
古 典 音 乐 虽 然 只 是 整 个 音 乐 世 界 中 的 一 个构 成 部 分 . 但 这 个 部 分 却 代 表 着 一
( 三) 让 高 雅 音 乐 大众 化 , 而 非 少 数 人 的专 利 。
音 乐 属 于 意识 形态 的范 畴 . 其 教 化作 用 已经 在 历 史 的 长 河 中得 到 了验 证 . 显 然 成 了亘 古 不 变 的 真理 它 既然 可 以 “ 善 民 心” 、 “ 和民性” 、 “ 移风易俗” ,为 什 么 这 些 高 雅 音 乐仅 仅 是 部 分人 的饕 餮 大 餐 . 而 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发展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5a4120023169a4517723a342.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周晓菲来源:《学业》2019年第03期摘要:山东琴书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深受各地区人民的喜爱,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从山东琴书发展为起点,并分析其艺术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山东琴书由于各方面因素面临着发展危机,本文将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保护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山东琴书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山东琴书;发展;保护;传承一、山东琴书的发展与艺术特色菏泽市是一个戏剧文化丰富的地区,其中山东琴书便产生于这里,山东琴书不仅是菏泽的重要文化,也是山东的重要传统文化,许多戏剧都是从山东琴书演变而来的,山东吕剧就是从山东琴书演变过来的,山东琴书大多为口语化,为各地区的本地方言,简单朴素,山东琴书分为南、北、东三路,菏泽、济宁琴书属于南路,济南琴书属于北路,烟台、青岛琴书属于东路,但很少有演出。
山东琴书在戏中内容方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戏中内容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多数是反应农民的现实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的向往。
讲述的内容大多是劳动人民所熟知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过去劳动人民农耕过后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山东琴书最早是以打扬琴为为主,所以还叫“打扬琴”,后来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山东琴书的唱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男生的演唱较为洪亮爽朗,而女生的演唱较为婉转,让人身临其境。
山东琴书在剧中的语言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地域的不同,戏中的语言特色鲜明,这些农民艺术家将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深受观众的喜爱。
山东琴书中的情感表达简洁明了,爱憎分明,人物情感表达较为直白,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展现了山东人民爽朗的性格。
对于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不同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去传承与发展。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山东琴书在发展和传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0adbe900915f804d2b16c147.png)
分析濒临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张凯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山东琴书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现今已经不如当年兴盛,但是山东琴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仍值得我们去传承。
关键词:山东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一、山东琴书——优秀的民间文化(一)本土地域特色浓厚山东琴书是说唱艺术,在我国已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琴书一开始就是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这一传统曲艺艺术,有着自己的本土特色。
山东琴书一般由两或三个人组成,一个人演唱,其他人负责乐器伴奏,曲艺表演中有着浓厚的方言俚语的使用,这样就会使得琴书听起来更加贴合大众,观众更加愿意去听,对于故事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是十分丰富,不仅有着直接的唱段描述,更有着其他手法的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应有尽有,传统剧目《绣鞋记》、《武大郎逃荒》中都有显著的表现,加上本地艺人的延长表演,地域特色就更加浓厚。
(二)内在风土人情丰富民间最看重的就是婚丧嫁娶,对于婚丧嫁娶的百姓来说是头等大事,不仅是面子上的象征,更是老一代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是对老祖宗的尊重。
琴书在这种事情的表现上也有很多作品,这反应的就是当地百姓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的艺术升华,喜事有《小二姐做梦》,丧事有《小寡妇上坟》,作品结合这些具体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将民间的这些古老传统写到作品里,并且演唱出来,这是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
山东琴书不仅娱乐了大众,一定程度上在无形中给人深思,产生教育意义。
二、山东琴书——濒临失落的原因分析(一)当代文化的冲击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纷纷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琴书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本来反映的是勤劳的百姓的生活琐事,面对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听琴书,或者说琴书已经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山东琴书描述
![山东琴书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39ab96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4.png)
山东琴书描述山东琴书,又称“鲁琴”,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
它以山东方言为载体,曲调优美,唱腔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山东琴书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一、山东琴书的起源与发展山东琴书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元素逐渐演变而来的。
清代中叶,山东琴书进入繁荣时期,逐渐形成了济南、青岛、烟台等地的不同流派。
20世纪初,山东琴书开始走向全国,成为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曲艺形式。
二、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伴奏乐器: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二胡、琵琶为主,有时还会加入笛子、扬琴等乐器。
其中,三弦是山东琴书最具特色的乐器,弹奏技巧丰富多样。
2.唱腔特色:山东琴书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优美、抒情,节奏自由。
演唱时,演员常以真假嗓音相结合,表现出激昂、悲壮、幽默等不同情感。
3.表演形式: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山东琴书的艺术特点1.语言特色:山东琴书以山东方言为载体,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曲调丰富:山东琴书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抒情优美的慢板,又有激昂高亢的快板,还有幽默风趣的散板。
3.情节生动:山东琴书的曲目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为题材,情节曲折、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4.人物形象鲜明:山东琴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性格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四、山东琴书的影响与传承山东琴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曲艺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曲艺形式,如相声、评书等,都曾受到山东琴书的启发。
同时,山东琴书也培养了一大批曲艺人才,为我国曲艺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如今,山东琴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山东琴书培训班、举办山东琴书比赛等,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探析山东琴书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探析山东琴书的活态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c1c76a8e9951e79b8927cb.png)
202艺术百家探析山东琴书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摘要】山东琴书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民族认同感的活态体现。
其具有独特新颖的演唱方式,质朴的乡音俗语。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山东琴书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有效的发展策略,实现对山东琴书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山东琴书;发展现状;活态传承;发展策略【作者简介】张媛媛(1991~),女,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作为琴书的代表——山东琴书以其自身的通俗性、趣味性、娱乐性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同时亦承载着教育价值,是“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山东琴书因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在曲牌结构上,常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基调,民间小曲穿插其中,配以【上河调】、【下河调】、【叠断桥】等曲牌形式,构成了“主插体”的唱腔体式。
在表演形式上,琴书类属坐唱形式的曲艺(“八字形”坐唱),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形式多变。
一、山东琴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时尚文化的日益冲击,山东琴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其在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琴书专职演员寥寥无几;专业群体后继无人,文化断层现象异常严重;艺术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
笔者认为造成山东琴书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没有健全的资金规划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当前琴书的表演形式大多以剧院汇演为主,而由于剧院演出少,剧场收入枯竭,加之政府重视少,造成剧院生存困难,根本谈不上对新剧目的创编和排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菏泽单县湖西花园老年活动中心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在湖边的一块空地上弹唱,排练琴书曲目,条件极其简陋,因为资金的缺乏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举步维艰。
(二)专业群体断层严重,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尚浅造成琴书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是琴书编创人才的匮乏,音乐、舞美等人员更是匮乏,并且很多琴书的专业演员、艺术人才都纷纷转行,坚持学唱琴书的人越来越少。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9cf72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6.png)
研究山东琴书的意义
山东琴书是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形式,起源于山东省。
它是一种以琴和唱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通常用于民间庆祝、祭祀等场合。
研究山东琴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山东琴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山东琴书在演唱技巧、音乐形式、曲调格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研究它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研究山东琴书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琴书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历史背景等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琴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方面。
最后,研究山东琴书还能够推动其保护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通过研究山东琴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从而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总之,研究山东琴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推动其保护和传承。
- 1 -。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https://img.taocdn.com/s3/m/56697012c850ad02df804125.png)
山东琴书作者:王志超来源:《走向世界》2010年第01期扬琴一响,胡琴一拉,简板一敲,嗓子一亮⋯⋯台下掌声一片。
这就是山东琴书的魅力。
在中国曲艺“四大火地”之一的济南市,由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便可知晓“曲山艺海”的济南的艺术氛围,山东琴书便是众多曲艺中的一朵奇葩。
山东琴书,发端于山东省曹县一带,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
其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因此最早叫“小曲子”;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所以又名“打扬琴的”,以后还叫过“改良扬琴”、“文明扬琴”、“山东扬琴”,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
“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
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
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
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玩局”。
那时,每到秋收之后农事不多的日子,农民就挖窖交子(以期暖和方便),请师教唱琴书,苦练一冬,到农历过年时,便携琴访友,互相比赛演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形成了演唱的高潮。
一度形成“一村一台戏,五里不同行”的繁荣景象,成为民间百姓们劳作间隙,娱乐生活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粮。
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也十分盛行。
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风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
其演出虽以娱乐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
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
山东琴书的历史渊源与流派
![山东琴书的历史渊源与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b51dcf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2.png)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打连科》等等,也是脍炙人口。
”(三)进入城市阶段随着商业的发展,琴书艺人开始感到赶集赶会形式地摞地说书已不能满足需求,便逐渐进入较大的商业城市。
在专门的书场茶楼进行说唱表演,由此传遍全省,“西南传入河南商丘、民权、东明诸县;东北传到皖北、苏北一带,及京津、东北各地。
”清末,鲁西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天灾兵变,民不聊生,琴书中心渐渐从鲁西南地区移至当时较为繁华的水陆码头济宁。
此阶段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进入了琴书艺术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
二、山东琴书的主要流派山东琴书开始产生艺术流派,是在它离开业余演唱转入摞地说书的职业演出之后。
更多的业余玩友转为职业艺人,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水平高的都向当时的水陆码头济宁集中,由此形成了琴书流派发展的高潮。
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是:南路琴书、东路琴书和北路琴书。
(一)南路琴书在山东琴书的各个流派中,南路最早,分布遍及鲁西南地区。
小曲子时期的名家梁启祥、袁凤吉、赵金锁、袁绰然,稍后的艺人房金铃、李若光、何金成、茹兴礼等,都对南路琴书的繁荣与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茹兴礼为代表的“茹派”。
茹自幼学唱琴书,其师吕兴灿精于音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对茹兴礼的艺术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941年他在济宁与殷田昌、贺会成创立山东琴书“殷贺茹门”,成为琴书门户的三老之一。
茹兴礼对南路琴书的丰富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演唱技艺精湛,门下桃李甚多,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勇于革新。
他不满足于老腔老调,注重咬字,讲究平仄,行腔婉转多变,创出了灵活优美的唱腔。
山东琴书历来都是以唱为主。
大多琴书艺人致力于唱功,并不善于说白,“茹派”琴书艺人高出一等之处,就在于它不仅精于唱,尤其善于说白,演唱起来夹评夹议,生动精辟,具有大书特长。
同时,茹兴礼非常注重表演,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感表达。
他常说:“书是一座桥,人物是桥墩,垒好桥墩,桥才结实,演出人来才有书。
山东琴书档案数字化保护研究
![山东琴书档案数字化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096df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33.png)
山东琴书档案数字化保护研究摘要:山东琴书作为民间艺术曲种,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记录了山东百姓的民间文学与世俗文化,是时间凝结的艺术,也凝聚着劳苦百姓的智慧。
山东琴书所蕴含的技艺与精神,是我们传承下去的核心。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山东琴书艺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表演乐器、演唱技巧、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人才流失的问题。
这些都是山东琴书艺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于文化保护的研究非常成熟,尤其是档案管理以及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利用变得更加的高效、便捷,本文将从这个思路对山东琴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山东琴书;档案管理;数字化保护一、山东琴书的历史传承山东琴书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
起始于鲁西南的曹州地区,即山东省菏泽市。
当时,琴书作为一种民间自娱自乐活动,属于“琴筝清曲”和“庄家耍”。
随着清末民初城市文化的发展,琴书开始从私下传唱演变为更加公开的专业说书形式,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表演艺术,被称为“撂地”琴书。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因为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
扬琴经历了改良,出现了多种称呼,如“改良扬琴”、“文明扬琴”等。
山东琴书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小曲子”,因为前身是由多个民间小曲子串联而成的演唱形式。
现在,山东琴书被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并列为山东省的文化遗产年度保护项目。
专家调查和评估展示了山东琴书档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档案记录了中国古琴音乐的重要阶段,包含了明清以来的文献资料,对研究中国古典音乐具有非凡意义。
琴书可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山东琴书属于北派。
北派琴书以其优美华丽的旋律和缓慢沉静的节奏而知名,这使得它非常适合于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山东琴书的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音乐技能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山东琴书档案中的文献资料相当珍贵,包含有手抄本、印刷版等各种形式,数量众多且保存状况良好。
山东琴书研究现状综述
![山东琴书研究现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9ba25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0.png)
山东琴书研究现状综述
赵丹妮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5
【摘要】山东琴书是山东地区传统地方曲艺,在它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根据主要流行地区的不同逐渐形成了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的“南路琴书”,鲁中济南地区的“北路琴书”和鲁东青岛等地的“东路琴书”。
山东琴书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魅力也受到了多位音乐学学者的关注,并产生了百余篇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所搜集到的所有先人成果进行归纳与整合总结,对山东琴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赵丹妮
【作者单位】菲律宾女子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
【相关文献】
1."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2.山东省农机化研究现状综述
3.山东省农机化研究现状综述
4.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综述及现状调研
5.生物物理交叉研究的历程、现状和展望——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