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短新闻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中国香港岛、九龙、新界等地区。

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2019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019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离开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

奥斯维辛集中营则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

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③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个部分。

有时,结语可以省略,但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

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2、字词正音①易帜()②冉冉( ) ③婆娑( ) ④噩梦( ) ⑤嬉笑( )⑥纳粹()⑦撰写( ) ⑧步履( ) ⑨窒息( ) ⑩祷告( )二、课堂思考:1、《别了,不列颠尼亚》由那几个部分组成?(提示:新闻的组成要素)2、《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体部分由哪几个场景构成?请概括。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短新闻两篇》学案教师版

《短新闻两篇》学案教师版

《短新闻两篇》学案2011.11 学习内容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新闻与通讯)1、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2、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3、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3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是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新课研习课文1、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2、复习新闻知识①什么是特写新闻?明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②新闻(消息)的结构:明确: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般新闻经常运用这三要素,有的新闻还有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

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

讨论后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教案(系列三) Word版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教案(系列三) Word版推荐
重、难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
一、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环节五:重点突破:研习课文
默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简要阐述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是为更加珍惜和平,懂得生命的宝贵。
(选做题)
环节七:课堂练习:练习册当堂习题
环节八:课外链接: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短新闻两篇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

高一必修一语文《短新闻两篇》教案激趣导入:新闻,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一种重要的实用类文本,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文本之一。

那么,如何学习新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新闻两篇》,一同分享学习新闻的快乐与心得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新闻的社会价值。

3. 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掌握对比手法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别了,“不列颠尼亚”》(1)背景简介①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2019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②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2019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短新闻两篇》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一)关于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文体。

在初中我们学过《新闻二则》(《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师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请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新闻的文体特点是什么?2、新闻的要素有哪些?3、新闻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二)按下列导读指示预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

1、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新闻的结构特点划分新闻内容。

2、新闻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核心内容。

运用信息筛选的方法,完成下列学习要求:⑴阅读交接仪式的过程叙述,填写下表。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过程时间地点事件⑵在本篇新闻中,既有新闻事实,也有新闻背景。

请区分文中哪些内容是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内容(概括):⑶根据前两点的学习,你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三)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文,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本文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2、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4、本文按参观顺序写出了人们在参观过程中的神态举止和内心感受。

⑴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本文的参观顺序。

毒气室→⑵从文中划出参观过程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感受描写的语句。

5、一篇文章中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往往是那些细节描写。

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6、本文开头和结尾的描写有何特点?就文章结构而言,这是哪一种写法,有何作用?隋艳丽。

2017-2018学年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 精品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搜集先关材料和图片,加入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请问大家假期在家看不看新闻的?大家对新闻有多少了解?那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新闻以及报告文学。

请大家翻开书,这篇课文是由两篇新闻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要上的就是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还记得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一篇优秀的新闻是怎样用特殊的角度将这件大事记录下来的。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互动:大家看了那么多年的新闻、报纸,相信也听了不少广播报道,有没有谁能跟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一、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形式: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教学博苑08-23 0659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新课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想一、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三、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二、整体感知(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人教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提高阅读和分析新闻的能力。

2. 通过对比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短新闻原文进行教学。

2.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两篇新闻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讲解:教师对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差异和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强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新闻进行评论,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

2. 在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

5.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新闻写作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和评论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后续教学的改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新闻采访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采访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由巴维尔弗里德曼的一首诗导入课文。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学案博苑2011-08-23 06335d56b7b40102dr9t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链接】一、体裁简介《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两篇课文都属于消息。

1、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简介背景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学案博苑
08-23 0654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学案(新课标)3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具幻灯片、视频(香港回归纪录片)
一、学习导入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学习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

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具】幻灯片、视频(辛德勒的名单)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课文讲解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

它的“可怕”是通过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
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4.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5.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明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恐怖以及法西斯的暴行。

6.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
明确:一开始,就通过震撼人心的议论写出了布热金卡这个地方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

接下来,引入了一些背景资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后面的部分,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并没有直接写这些地方多么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7.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四、总结
历史不断发展,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