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
表现: 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 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 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 等。
阳盛格阴
▪ 含义: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 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 于外的病理状态。
▪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 转归:
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 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 邪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 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阴 阳失调
▪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协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 或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等的 病理变化。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热亢盛
表现
热——壮热、面红、目赤 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胜则热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 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 聚的病理状态。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下面是对病机十九条的白话讲解: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有表现为风症、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多与肝脏有关。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风症、头晕目眩等症状。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收引,表现为拘挛、引急等症状,大多与肾脏有关。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就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拘挛、引急等症状。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气机郁滞的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气郁滞,就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表现为水肿、腹胀满的症状,大多与脾胃有关。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腹胀满等症状。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表现为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多与心脏有关。
因为心主血脉,如果心脉不畅或心火旺盛,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或热毒内生,出现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
6. 诸痿喘呕,皆属于肺:各种表现为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宣发肃降,如果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就会导致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各种表现为厥证、便秘、泄泻等症状,大多与下焦有关。
因为下焦主排泄糟粕,如果下焦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8.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性炎上,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
热邪煎熬阴液,易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抽搐等症状。
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邪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或阳盛火炽等证候,出现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
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气逆、呕逆、头痛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中医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病机的研究中,不仅需要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以下是中医病机的十九条内容。
一、寒凝内停:指由于寒邪侵入人体,导致经络气血凝滞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寒性痛经、胃痛、腹痛等。
二、热盛内蕴:指由于外感邪气或内部疾病引起的热证,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三、湿邪内阻:指由于湿邪滞留在人体内部,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如湿热黄疸、湿病、痰饮等。
四、燥邪内伤:指由于干燥的气候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起疾病,如干咳、燥喉、口干等。
五、风寒犯肺:指风寒邪气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六、风热犯肺:指风热邪气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如痰喘、肺热喘促等。
七、痰湿困脾:指由于痰湿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胀满、腹泻等。
八、火热伤阴:指由于内部火热侵袭人体阴液而引起的阴虚症状,如日晒脱皮、口燥咽干等。
九、津亏营衰:指消耗了人体津液和气血,导致身体机能减退,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十、五志不调:指由于情志不稳定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头痛、失眠、妇科疾病等。
十一、气血失和: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各种疾病,如气血不足、气机郁滞等。
十二、血虚阳亢:指由于体内血液不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引起头痛、失眠、耳鸣等。
十三、痰热壅肺:指由于痰湿和火热相结合,阻塞了肺部气血运行,引起各种疾病,如痰喘、肺气肿等。
十四、肝郁气滞:指由于情志不畅或生活不规律,导致肝气郁结不畅,引起头痛、胸痛、失眠等。
十五、脾虚湿盛:指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积聚,引起各种疾病,如脾虚泄泻、痰饮、水肿等。
十六、肾气虚亏:指由于年龄增长或生活不规律等原因,肾脏功能减退,引起各种疾病,如腰痛、遗精、头晕等。
十七、心脾不交:指由于心脏和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畅,引起各种疾病,如心悸、胸闷、腹泻等。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中医学:病机
中医学: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脏腑经络组织功能失常或形态结构上发生病理改变,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和生命质量降低。
病机则是从整体上和动态中对患病机体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因而也是人们认识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诊断辨证、预防治疗的内在根据和理论指导。
病机学,是指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学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规律的基础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已经基本形成,其中《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了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所发展,凸现了病机学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作为中医学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对病邪入侵的途径、发病条件及病机过程和转归,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对儿科病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病机学说的发展各有建树,如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论点,阐发和充实了实火病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强调治病以驱邪为首务,邪去则元气自复,从一个侧面阐明了邪与正的辩证关系;李杲提出“阴火”概念,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进而论述了内伤与阴火的病机;朱震亨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发挥了阴虚相火病机,并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的阐释。
中医基础-病机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缺乏锻炼,可导致身体虚 弱、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禀赋不足
先天遗传因素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瘀血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停留于体内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咳嗽、喘息、胸闷等 症状。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局部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疼痛、肿块、出血等 症状。
热邪
热邪易耗气伤津,导致发热、口渴、尿多等 症状。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易闭阻气血、凝结经脉,导 致疼痛、痹证等。
湿邪
湿邪易阻滞气机,导致四肢困重、脘腹满闷 、腹泻等。
内伤病因
情志内伤
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 创伤,如大怒、大喜、大悲等,可导 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肥甘厚味,可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泻 、恶心等症状。
脾虚湿盛
脾虚湿盛,可导致身体乏 力、腹胀、便溏等症状。
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胃 痛、嗳气、反酸等症状。
肺与大肠病机
肺气郁闭
肺气郁闭,可导致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状。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可出现腹泻、腹痛、 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导致大 肠实热,出现便秘、痔疮等症状
温病与伤寒病机
温病病机
温热侵袭
温病多由温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导致。
热毒内盛
温病邪气易致热毒内盛,使人体内脏受损。
阴虚火旺
温病后期易出现阴虚火旺之象,伤及人体阴液。
湿热蕴结
温病邪气可致湿热蕴结,影响人体气机运行。
伤寒病机
寒邪侵袭
伤寒病多由寒邪侵袭人体而导致。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规律。
以下为中医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1. 阴阳失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阴阳失调有关。
2. 寒热失调:体内寒热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 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疾病的发生。
4. 湿邪侵袭:湿邪侵袭人体会引起疾病。
5. 痰湿阻滞:痰湿阻滞体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 血瘀阻滞:血瘀阻滞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7.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8.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9. 肺失宣降:肺失宣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0. 肾精亏损:肾精亏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1. 心火上炎:心火上炎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肝胆失调:肝胆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3. 脑髓损伤:脑髓损伤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4. 脉络阻塞:脉络阻塞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5.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6.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7.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8.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9.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些内容涉及到了中医病机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
病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
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里的病机。
病机呢,简单说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就好比一场战争,为啥会打起来,怎么打的,打到啥程度会有啥变化,这里面的门道就是病机。
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为啥会生病?可能是身体内部的正气不足,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太弱,抵御不了外敌入侵。
邪气太强,比如病毒、细菌这些坏家伙太凶猛,身体扛不住,这就生病了。
那病又是咋发展的呢?就像打仗的时候,敌人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股骚扰,后来变成大规模进攻。
病情也可能一开始只是有点小症状,慢慢就变得严重起来。
还有变化,有时候病会自己好,就像敌人突然撤退了;有时候会变得更复杂,出现新的症状,就像敌人又拉来了新的帮手。
病机就是搞清楚疾病在身体里的来龙去脉,医生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
怎么样,这下你对病机是不是有点明白啦?。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包括以下内容:
1. 本条:指疾病的根本原因,即病因。
2. 术条:指疾病的表现和病程。
3. 机条: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4. 本末条:指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病程的关系。
5. 因果条: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原因和结果。
6. 运动条: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7. 病变条:指疾病的病理变化。
8. 证条:指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9. 时序条: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时间顺序。
10. 阴阳条:指疾病的阴阳失衡。
11. 虚实条:指疾病的虚实状态。
12. 血气条:指疾病的血液和气机的变化。
13. 脏腑条:指疾病对脏腑器官的影响。
14. 经络条:指疾病对经络的影响。
15. 痰湿条:指疾病的痰湿病机。
16. 瘀血条:指疾病的瘀血病机。
17. 风寒湿热条:指疾病的风寒湿热病机。
18. 脏腑经络条:指疾病对脏腑和经络的影响。
19. 气血津液条:指疾病对气血津液的影响。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
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1.1 风寒病:风寒是一种外感疾病,主要病因是寒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寒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寒邪固着。
1.2 湿热病:湿热病是一种内生疾病,主要病因是湿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湿邪蕴结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湿邪固着。
1.3 气滞血瘀病:气滞血瘀病是一种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主要病因是气滞和血瘀。
病机表现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
1.4 阳虚寒凝病:阳虚寒凝病是一种阳气不足导致寒邪固着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阳气不足,寒邪入侵经络,导致经络寒凝。
1.5 气血两虚病:气血两虚病是一种气血亏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2.1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基本方法。
根据疾病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
2.2 药物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效和疗效,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治疗鼓励适当的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2.4 针灸疗法:中医内科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5 推拿按摩:中医内科治疗也可以采用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恢复。
总之,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达到调理和康复的目的。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众多的病机理论。
现将其中的十九条病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气机失调病机有气滞、气郁、气逆等。
对于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恢复平衡,如针灸、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
二、寒邪侵袭寒邪侵袭是指寒冷的气候或寒冷食物等外界寒气进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病理变化。
常见的寒邪侵袭病机有寒凝、寒邪束表等。
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温补、祛寒的方法来驱散寒气,恢复正常气血运行。
三、瘀血停滞瘀血停滞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滞留,无法正常流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
常见的瘀血停滞病机有瘀滞、血淤等。
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病机。
四、湿邪困阻湿邪困阻是指湿气积聚在人体内,引起机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疾病。
常见的湿邪困阻病机有湿困、湿浊等。
治疗湿邪困阻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祛湿的方法来清除湿气,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五、燥邪炽盛燥邪炽盛是指干燥的气候或口干舌燥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燥邪炽盛病机有津亏、津伤等。
治疗燥邪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滋阴润燥的方法来补充津液,纠正病机。
六、火热炽盛火热炽盛是指内外因素导致机体火气过盛,引发疾病。
常见的火热炽盛病机有火旺、火邪蓄结等。
治疗火热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节体内的火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情绪压抑、不畅等原因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肝郁气滞病机有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
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八、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指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好转,或痊愈。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 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 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 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第八章 病 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 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 化的具体规律。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与内容
中医病机学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 络、形体官窍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整体观
立足于整体联 系的病理观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四)阴阳格拒
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 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 也”。“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 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 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
证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虚”为病机本质,“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
表现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 痛(喜按)等假象。
喘渴烦躁,手足虽 温而汗多欲脱。
亡阴与亡阳
阴亡
阳散越
亡阳
阳亡
阴耗竭
亡阴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三、精气血的失常
是指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 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 变化。
《锦囊秘录》“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 万邪蜂起”。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一)精的失常
虚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精气夺则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 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 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 气损害等。 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 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 虚无力等。
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 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 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1、气虚: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 理状态。
气的化生不足
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 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太多
如:劳倦内伤、外感热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 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 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 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 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 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 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特点: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机理:
先天禀赋不足
阳
后天饮食失养
偏
劳倦内伤
衰
久病耗伤
寒象:畏寒喜暖、 形寒肢冷、面色恍 白、舌淡脉迟等
虚象:倦卧神疲、 小便清长、下利清 谷等
临床特点: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最为重要。
鉴 别:“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阴胜则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 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 状态。
邪盛正虚
素体阳虚 疲劳过度 汗吐下太过
大汗淋漓、肌肤手 足逆冷、倦卧、神 疲、脉微欲绝。
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 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
状态。
热邪炽盛 邪热久留 煎熬阴液 其它因素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 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偏亢的病理 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阳邪伤阴
阴
五志过极化火
偏
久病伤阴
衰
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鉴 别:“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三)精气血关系失调
1. 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精气两虚
生长、生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早衰
精血不足
面色无华、眩晕、健忘,腰膝酸软,男 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不孕。
气滞精瘀 血瘀靖阻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喜太息,阴部重 坠感,或见血精、阴部结节等。
2.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病影响血病 血病影响气病
气滞 气虚 气虚 气虚 气逆
血热
外伤
瘀血
气虚
出血
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斑
血热 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外感温热病邪
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
五志过极
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 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 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 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
感受寒湿 过食生冷
阴
形寒、肢冷、
偏 胜
舌淡、下利、 脉迟等症状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二)阴阳偏衰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 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 足的病理状态。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 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 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虚 邪正相持
阴偏衰病机示意图
(三)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
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 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 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 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 的病理状态。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面红、烦热、口渴、 脉大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
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 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于内 格阴于外
四肢厥冷,脉沉伏等 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 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 状态。
血寒
血热
气虚
痰阻
血瘀 瘀血
血寒
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寒凝心脉 寒凝、爪甲 及舌色青
紫。
心脉血气痹阻,真心痛
肝经血气瘀滞,胁下、少腹、 阴部冷痛,痛经、闭经等。
冻疮等 癥积
(2)出血: 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 变化。
机理:
感受阳邪
阳
五志化火
偏
邪郁化火
胜
阴邪从阳化热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壮热、面红、 目赤、便干、 苔黄、脉数 等症状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2.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 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 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 寒证”。 机理:
阴气突然大量亡失,可并见大 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 等热象。
(三)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 病理状态。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久病不愈 慢性消耗
化生障碍
面色不华,唇甲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 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 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