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_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授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信息社会特点:1、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的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依靠信用;4、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高度信息化特点: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媒介融合。

符号: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信号:自然因果性;一对一关系。

符号象征符:人工符号;具体&抽象;传统、学习、继承;自由创造、关系随意。

非符号语言:伴声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符号的功能: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符号意义分类:明示&暗示;内涵&外延:指示&区别.。

符号意义暧昧性:本身意义模糊;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象征行为特点: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智慧性;人类独有。

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引入噪音)(电子通信过程)【缺点:1、固化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2、缺少反馈环节】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互动性,但传授双方完全平等&只适合人际传播不适合大众传播)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传播双方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揭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连接性与交织性)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要素环节渠道,拓宽噪音概念,适用范围比较广)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系统结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本质特点:多重结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各种制约因素的“场”)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田中义久(“交往”,能量交往、符号交往、物质交往)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人内传播: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特点:1、过程非独立;2、社会性、实践性;3、积极能动的反应;4、其他一切传播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5)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8)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方社会互动的介质;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超浓缩版笔记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授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信息社会特点:1、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的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依靠信用;4、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高度信息化特点:群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兴旺;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媒介融合。

符号: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根本要素。

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信号:自然因果性;一对一关系。

符号象征符:人工符号;具体&抽象;传统、学习、继承;自由创造、关系随意。

非符号语言:伴声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符号的功能: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符号意义分类:明示&暗示;内涵&外延:指示&区别.。

符号意义暧昧性:本身意义模糊;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

象征行为特点: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智慧性;人类独有。

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响几种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拉斯韦尔5W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引入噪音〕〔电子通信过程〕【缺点:1、固化传播者和受传者角色;2、缺少反响环节】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互动性,但传授双方完全平等&只适合人际传播不适合群众传播〕施拉姆群众传播模式〔传播双方是传达与反响的关系,揭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连接性与交织性〕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响要素环节渠道,拓宽噪音概念,适用范围比较广〕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系统结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本质特点:多重结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各种制约因素的“场〞〕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田中义久〔“交往〞,能量交往、符号交往、物质交往〕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人内传播: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特点:1、过程非独立;2、社会性、实践性;3、积极能动的反响;4、其他一切传播的根底。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库利的传播定义P2i.传播学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ii.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iii.【社会学的角度】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i.传播即为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递。

ii.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载体在传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iii.【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4.阿耶尔P3【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5.郭庆光:i.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ii.特点:①信息的共享【交流、交换、扩散】;②在一定社定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强弱之分,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定义P4i.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广义】ii.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i.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共同点】ii.①除生理层次的作用和反作用外,还伴随精神、心理活动,伴随人的态度、情感、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②即使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

【不同点】iii.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二 7、,卜f j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 I |X ' % ■ I%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r--."%*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 \ I H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斗1」H 'J7<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篇:传播学教程笔记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A、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什么是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起着制约作用的部分,传播学教程笔记。

2、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传播活动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它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群体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言论自由与权利、言论出版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传播制度也有不同的性质。

3、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控制目的: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控制性质:直接控制(主要方面,而非唯一)控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控制范围:(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势。

(取决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总体规划或国家援助。

4、分析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控制目的:通过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控制手段(资本主义):(1)以强大资本后盾成立超大型传媒企业,实行垄断。

(2)通过其控制的议会党政团体对公营媒介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赞助、广告来间接的控制中小媒体。

5、分析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控制目的:行使受众的正当社会监督权利,保证传播活动的真实、健康、使受众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控制手段:(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于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B、几种传播制度规范理论1、众传播规范包含什么内容?(1)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认识(2)对大众传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期待(3)基于这种期待对传播制度的构想。

2、分析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定义:从外部权力的关系上考虑问题,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 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 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 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 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 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 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 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 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 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 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 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 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 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 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 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 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

传播学教程_笔记整理

传播学教程_笔记整理

《传播学教程》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六、传播现状:、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6)信息7)组织传播的过程?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概念、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 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 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 “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 “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 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 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 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 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 :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 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 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 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 ②美国源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是什么?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 2)批判学派 ①政治经济学派 ②文化研究学派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 ②内容分析法 ③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一大)(二)信息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独有—多人共有。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传播学及其类型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D.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E.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5、大众传播的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三)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1、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

4、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1)存在: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

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前苏联)(3)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

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2、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1)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3、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一)物质生产与交往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

“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