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案例

统计学教学案例
统计学教学案例

项目十二方差分析案例

1、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就是否会使完成课程得时间差异缩小

一种空军电子学引导性教程利用一种个人化教学系统,每位学生观瞧讲座录像带,然后给以程式化得教材、每位学生独立地钻研教材直至其完成训练并通过考试。我们关心得问题就是每位学生完成其训练计划得这一部分得不同速度。有些学生能够相对较快地完成程式化教材,而另一些学生花在教材上得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另外得时间来完成课程。在整个集体共同进行其她方面得训练之前,进行得较快得学生要等待较慢得学生完成引导性教程、

一种建议得替代系统涉及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种方法中,所有得学生观瞧相同得讲座录像带,然后每位学生被指派到一个计算机终端以接受进一步训练。在教程自我训练部分得整个过程中,由计算机指导学生独立工作、为对建议得与当前得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一个由122名学生组成得班级被随机地指派采用这两种方法之一。一组61名学生使用当前程式化教材,另一组61名学生使用建议得计算机辅助方法。每位学生用在学习上得时间(小时)被记录在下表:

当前训练方法完成教程得时间(小时)

76 76 7774 76 74 74 77 7278 7378 75 8 7070 81 76 7872 82 72 7371 70 77 78 73 798265 77 79 73 76 81 6975 75 77 79 76 787676 737784 74 74 69 79 66 70 74 72

建议得计算机辅助方法完成教程得时间(小时)

747577 7874 8

74 77 6976 7572 75727672 7773 77 69 77 75 76 74 77 75 78 727778 78 76 75 76 76 7576 80 77 76 75 73 77 77 77 7975 75 72 82 7676 74 72 78 71

(1)利用适当得描述性统计,将每种方法得训练时间资料汇总。由样本资料,您能观察到什么异同?

(2)评价两种训练方法总体均值之间得差异。讨论您得结论。

(3)计算每种训练方法得标准差与方差。进行两种训练方法总体方差相等得假设检验,讨论您得结论、

(4)关于两种方法之间得差异,您能得出什么结论?您有何建议?解释之、(5)在对将来要使用得训练计划作最终决定之前,您就是否建议需要其她数据或检验?

2.分试卷测试效果就是否一致

让4名学生前后做3份测验卷,得到如下表得分数,运用方差分析法可以推断分析得问题就是:3份测验卷测试得效果就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3、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就是否有关系

抑郁症有两种含义,广义得抑郁症包括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狭义得则仅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抑郁症在国外就是一种十分常见得精神疾病,据报告,其患病率最高竟占人群得10%左右,而且社会经济情况较好得阶层,患病率越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得主要杀手。全世界患有抑郁症得人数在不断增长,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得危险……引起抑郁症得原因有很多,为了了解地理位置对抑郁症就是否有影响,我们做如下得案例分析:

作为对65岁以上得人长期研究得一部分,在纽约洲北部地区得Wentworth 医疗中心得社会学专家与内科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以调查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得关系。选择了60个相当健康得人组成一个样本,其中20人居住在佛罗里达,20人居住在纽约,20人居住在北卡罗米纳。对中选得人给出了测量抑郁症得一个标准化实验,搜集到表1中得资料,较高得分表示较高得抑郁症水平、研究得第二部分考虑地理位置与患有慢性病得65岁以上得人患抑郁症之间得关系,这些慢性病诸如关节炎、高血压、心脏失调等、这种状况得人也选出60个组成样本,同样20人居住在佛罗里达,20人居住在纽约,20人居住在北卡罗

米纳。

要求根据所给得样本数据,做出以下管理报告:

描述统计学方法概括说明两部分研究得资料,关于抑郁症得得分,您得初步观测结果就是什么?

对两个数据集使用方差分析方法,陈述每种情况下被检验得假设,您得结论就是什么?

用推断法说明单个处理均值得合理性。

讨论这个研究得推广与您认为有用得其她分析

本案例就是通过单因素得方差分析,对各个地区得抑郁症得分均值进行假设检验。分别检验地理位置对健康人群与慢性病患者就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进而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首先:数据资料中得数据,并不能直接瞧出地区与患抑郁症之间有联系与否。我们可以根据所给得样本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一)健康得被调查者中: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5。55 纽约地区平均得分=8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7。05 (二)患抑郁症得被调查者中: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13.6纽约地区平均得分=15.25 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13。95(三)我们给出不同地区所有被调查者得平均得分情况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9。575 纽约地区平均得分=11.625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10。5、

根据计算出得样本均值,给出相同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下平均得分得比较图示以及不同地区所有被调查者得数据均值如图所示:

由以上图示,初步观测结论如下:

从同一地区来瞧,患慢性病得被调查者患抑郁症得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 从地区差异来瞧,纽约地区患抑郁症得平均水平最高,北卡罗米纳次之,佛罗里达最低。然后:为了进一步探讨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就是否有显著关系,我们进行假设检验。该案例实质就是检验不同水平下总体均值就是否相等。我们把其她因素固定,只保留“地理位置”这个因素,来检验在不同地理位置,患抑郁症水

就是否显著不同。

从分析结果瞧,由于P值0。342663大于给定得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有充分得理由接受原假设,即不同地理位置下患抑郁症得测试平均水平相同,所以地理位置与抑郁症之间无显著性关系、综上所述:人们得健康状况对其抑郁症水平有影响;不同得健康状况下,地理位置对抑郁症得影响也有不同,即地理位置对健康人群有显著性影响,而对慢性病患者没有显著性影响。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 (1)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例 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 27 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 1-4。 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 2 =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 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药物中药西药合计有效 12(9.33) 6(8.67)无效 2(4.67) 7(4.33)合计 14 13 27 有效率(%) 85.7 46.2 66.7 18 9 【问题 1-5】(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 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 (3) 患者总例数 n=27<40,该医师用 2 检验是不正确的。 当 n<40 或 T<1时,不宜计算 2 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例 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 140 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 80 例,有效 64 例,西药组治疗 60例,有效 35 例。 1 / 5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

教育常用的几个统计方法 标准差 S 实例:比较下列二个小组语文考试的成绩: 1组:82 83 84 87 88 88 89 89 90 90 2组:53 73 85 88 89 92 95 96 99 100 二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7,各组分数的分散程度各不相同:2组的分散程度大于1组,如下图所示。这说明比较两组以上的分数时,只求平均分还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因此,还需要能描述差异的量数。 定义:差异量数是一组数据离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总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标准差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差异量数之一,在教育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S ---- 标准差。 x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

M ---- 科平均分。 N ---- 群体中的个体(班级或学生个人)数。 由上述公式可以算出:1组的标准差= 2.79 , 2组的标准差= 13.58。计算结果说明: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班,标准差大,表明分数分散,好差悬殊;标准差小,表明分数比较集中,差距较小。 差异系数 C V 当数据的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进行比较,比如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前者是长度单位,后者是重量单位。另外,在单位相同时,如果平均数相差太大,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也是不合理的。针对这些情况,统计学中采用了一个相对的量数-----差异系数,用它来衡量不同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定义:差异系数----CV,是标准差与平均数商的百分比: CV = S / M x 100% 公式中: S ---- 标准差。 M ---- 科平均分。 实例:初一1班学生体重的平均数M = 46 公斤,标准差S = 6 公斤;身高的平均数M = 1.45米,标准差S=0.5米。请比较体重与身高的差异程度。 体重CV = 6 / 46 x 100% = 13.04 % 身高CV = 0.5 / 1.45 x 100% = 34.48 % 身高CV > 体重CV。学生的身高较体重的差异大。 标准分 Z 目前,学校一般采用百分制来衡量学生的考试成绩。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考生分数的主要因素,而试题则受到命题者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没有绝对的零点,也没有统一的单位,用它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有以下诸多弊端: ●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 ●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 ●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 ●难以量化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 ●.. . 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是:原始分不能表示学生的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为了克服上述弊端,NewEAS在原始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标准分的功能,以评价分析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将标准分细分为“学生标准分”和“班级标准分”。

(完整版)EXCEL统计学应用教程

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教学实验讲义(实验)课程名称统计学 贵州财经学院教务处制表

统计学实验教学讲义 Excel 工作界面简介 附图1 Excel 工作界面 按附图1 从上到下的顺序,Excel 工作界面包含如下几项内容:“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编辑”栏、工作表、工作表标签、滚动条、 和“状态”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 (一)“标题”’栏 “标题”栏告诉用户正在运行的程序名称和正在打开的文件的名称。 如图附-1 所示,标题栏显示“Microsoft Excel-Book1”表示此窗口的应用程序为Microsoft Excel ,在Excel 中打开的当前文件的文件名为Book1.xls。 (二)“菜单”栏 “菜单”栏按功能把Excel 命令分成不同的菜单组,它们分别是“文件”、“编

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帮助”。当菜单项被选中时,引出一个下拉式菜单,可以从中选取相应的子菜单。另外,在屏幕的不同地方单击鼠标右键时,“快捷菜单”将出现在鼠标指针处。选取“快捷菜单”中的命令同从菜单栏的菜单上选取相应命令的效果是一样的,但选取速度明显增快。 (三)“工具”栏 Excel 可显示几种工具栏,这些工具可控制简化用户的操作。“工具”栏中的按钮都是菜单中常用命令的副本,当鼠标指向某一按钮后,稍等片刻在按钮右下方会显示该按扭命令的含意。用户可以配置“工具”栏的内容,通过“视图”菜单中的“工具”栏子菜单来选择显示不同类型的“工具”或全部显示出来。下面介绍出现在Excel 开始屏幕中的两种“工具”栏。 1.“常用”工具栏 “常用”工具栏中为用户准备了访问Excel 最常用命令的快捷按钮,如“新建文件”按扭,“打开文件”按扭,“保存文件”按钮等。 2.“格式”工具栏 “格式”工具栏专门放那些和文本外观有关的命令,如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其他选项。 (四)“编辑”栏 “编辑”栏给用户提供活动单元格的信息。在“编辑”栏中用户可以输入和编辑公式,“编辑”栏位于图1 中第5 行。 “编辑”栏由“名字”栏和“公式”栏组成。位于“编辑”栏左侧的“名字”栏中显示的是活动单元格的坐标,也可在“名字”栏中直接输入一个或一块单元格的地址进行单元格的快速选定;位于“编辑”栏右侧的“公式”栏可用于编辑活动单元格的内容,它包含三个按钮和一个编辑区。当向活动单元格输入数据时,公式栏中便出现三个按钮,三个按钮从左至右分别是:“╳”(取消)按钮、“√”(确认)按钮和“=”(公式指南)按钮。 通常Excel 在工作区中显示“编辑”栏。在“视图”菜单中的“编辑栏”命令是一个开关命令,它可以用于隐藏或显示“编辑”’栏。 (五)工作表 工作簿窗口包含了16 张独立的工作表(sheet)。开始时,窗口中显示第一张工作表“Sheetl”,该表为当前工作表。当前工作表只有一张,用户可通过点击工作表下方的标签击活其他工作表为当前工作表。 工作表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表格。行号和列号分别用字母和数字区别。行由上自下范围1~65536,列号则由左到右采用字母编号A~IV。因此,每张表为256 列╳65536 行,若从Excel 导入的数据超过以上范围,则会被Excel 自动截去。每一个行、列坐标所指定的位置称之为单元格。在单元格中用户可以键人符号、数值、公式以及其他内容。 (六)工作表标签 工作表标签通常用“Sheet1”,“Sheet2”等名称来表示,用户也可以通过用鼠标右击标签名,选择弹出菜单中“重命名”命令来修改标签名。 Excel 一般同时显示工作表队列中的前3 个标签。利用标签队列左边的一组标签滚动按钮可显示队列中的后续工作表的标签。工作簿窗口中的工作表称之为当前工作表,当前工作表的标签为白色,其他为灰色。 (七)“滚动”栏

医学统计学试题与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 A.样本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 个体 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100 N f

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统计学基础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具有理论性强、计算量大、公式多等特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教与学都非常痛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通过撰写多种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统计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好坏在于是否进行充分的准备,是否对于一堂课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只是把每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大致规划出每个时间段应该讲解什么内容或者安排什么课堂活动,主要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而信息化教学是要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

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作为高职学生来说,本来就具有活跃、静不下来,精力不易集中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来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大部分同学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这学期我上统计学基础这门课,更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加上该课程涉及比较多的计算和公式,刚好是我们高职院校同学的弱项,以往的教学经历都非常痛苦,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老师上课感觉就像在对牛弹琴,豪无成就感可言。 这学期上这门课时,因为经历过两次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为了让这门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感兴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在最开始讲第一章统计学概述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统计学的含义、特征等内容时会很枯燥乏味。 所以我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放了一段统计学的视频,视频从统计的雏形——结绳记事开始讲到现代统计制度,把统计学的历史介绍得生动而详细,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原来统计学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就不像以前那样畏惧这门课了。 信息化教学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最典型的应用是我在讲授指数这章的内容时,开始同学们对于指数的概念怎么都理解不到,还经常和高中所讲的指数函数中的指数相混淆。 为了让同学们弄清楚指数的含义,我找了一段新闻视频,新闻里面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第三季度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一讲到物价水平的变动大家马上就来兴趣了,同学们都觉得物价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例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2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1-4。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χ2=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中药12(9.33)2(4.67)1485.7 西药 6(8.67)7(4.33)1346.2 合计1892766.7【问题1-5】 (1)这是什么资料? (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 (3) 患者总例数n=27<40,该医师用χ2检验是不正确的。当n<40或T<1时,不宜计算χ2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 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 【例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80例,有效64例,西药组治疗60例,有效35例。该医师采用成组t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有差别,中药疗效高于西药。

【问题1-1】 (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该资料应该用何种统计方法?【分析】(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疗效(有效、无效)分类的二分类资料,即计数资料。(2) 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西药组和中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该医师统计方法不正确。因为成组t检验用于推断两个总体均数有无差别,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能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4) 该资料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样本率来推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应用四格表资料的 X2检验(chi-square test)。 【例1-2】 2003年某医院用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40人,结果见表1-1。 表1-1 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有效率的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中药西药14(11.2) 2 (4.8) 14(16.8) 10 (7.2) 28 12 50.0 16.7 步骤如下: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 0:两药的有效率相等,即π 1 =π 2 H 1:两药的有效率不等,即π 1 ≠π 2 2.计算检验统计量值 (1) 计算理论频数根据公式计算理论频数,填入表7-2的括号内。 (2) 计算χ2值 具体计算略。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革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统计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统计学教学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现阶段,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培养具有较高统计应用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统计学教学面临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必须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几年,教育界的同仁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济学教学理念即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这就对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科学的课程内容体

系,以求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点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三大统计阶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统计学的几大代表理论、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讲授。主要是对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数据整理技术、如何进行分组作业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统计调查与整理。 3、统计分析方法的讲授。重点讲授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大块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计学基本知识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最核心内容。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

第一章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 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教学大纲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统计学专业用 40学时 2学分 长安大学 经济管理系 2011年8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以统计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特有的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指标对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统计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相关学科中已获得各种统计方法技术的传授,所以本课程着重于统计方法的介绍及统计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写作方法的阐述,同时应用案例分析介绍统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统计专业的学生系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方法应用到现代企业实践工作中,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专业理论、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 打好数学和经济学基础,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突出统计学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应用、 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统计信息或市场信息收集调查、加工整理、数量分析、预 测决策的基本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统计分析的目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三、四、统计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统计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六章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及案例分析 3、选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抽样调查、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市场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 SPSS软件与应用。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统计分析概述. 1.1 统计分析的含义和任务 1.2 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 1. 3 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章统计分析方法(一) 1. 1 对比分析法 1. 2 分组分析法 1. 3综合指标结合分析法 第三章统计分析方法(二) 1. 1第一节动态分析法 1. 2 因素分析法 1. 3 相关分析法 1. 4回归分析法 1. 5 平衡分析法 1, 6 图示分析法 第四章统计分析方法(三) 1. 1 盈亏平衡分析法.. 1. 2 综合分析法 1. 3 科技进步测定法 1. 4 聚类分析法 1. 5 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五章统计分析报告写作 1. 1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1. 2 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1. 3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程序与技巧 1. 4 统计分析报告的评价 第六章统计分析报告范例 1. 1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 1. 2 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例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2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1-4。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χ2=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中药12(9.33)2(4.67)1485.7 西药6(8.67)7(4.33)1346.2 合计1892766.7【问题1-5】 (1)这是什么资料? (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 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患者总例数n=27<40,该医师用χ2检验是不正确的。当n<40或T<1 时,不宜计算χ2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 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 【例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80例,有效64例,西药组治疗60例,有效35例。该医师采用成组t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有差别,中药疗效高于西药。

【问题1-1】 (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该资料应该用何种统计方法? 【分析】(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疗效(有效、无效)分类的二分类资料,即计数资料。(2) 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西药组和中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该医师统计方法不正确。因为成组t检验用于推断两个总体均数有无差别,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能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4) 该资料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样本率来推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应用四格表资料的检验(chi-square test)。 【例1-2】 2003年某医院用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40人,结果见 表1-1。 表1-1 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有效率的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中药西药14(11.2) 2 (4.8) 14(16.8) 10(7.2) 28 12 50.0 16.7 步骤如下: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 0:两药的有效率相等,即π 1 =π 2 H 1:两药的有效率不等,即π 1 ≠π 2 2.计算检验统计量值 (1) 计算理论频数根据公式计算理论频数,填入表7-2的括号内。 (2) 计算χ2值

统计学必看教材推荐

一、统计学基础部分 1、《统计学》 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锡铨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据说是统计思想讲得最好的一本书,读了部分章节,受益很多。整本书几乎没有公式,但是讲到了统计思想的精髓。 2、《Mind on statistics(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只需要高中的数学水平,统计的扫盲书。有一句话影响很深:Mathematics as to statistics is something like hammer, nails, wood as to a house, it\'s just the material and tools but not the house itself。 3、《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英文版.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看了就发现和国内的数理统计树有明显的不同。这本书理念很好,讲了很多新的东西,把很热门的Bootstrap方法和传统统计在一起讲了。Amazon上有书评。 4、《Business Statistics 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在实务中很实用的东西,虽然往往为数理统计的老师所不屑 5、《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影印版)》中国统计出版社和上面那本是一个系列的。老外的书都挺有意思的 6、《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和第一本是一个系列的。大家好好看看陈希儒老先生做的序,可以说是对中国数理统计的一种反思。 二、回归部分 1、《应用线性回归》中国统计出版社还是著名的蓝皮书系列,有一定的深度,道理讲得挺透的。看看里面对于偏回归系数的说明,绝对是大开眼界啊!非常精彩的书 2、《Regression Analysis by example (3rd Ed影印版)》这是偶第一本从头到底读完的原版统计书,太好看了。那张虚拟变量写得比小说都吸引人。没什么推导,甚至说“假定你有统计软件可以算出结果”,主要就是将分析,怎么看图,怎么看结果。看完才觉得回归真得很好玩 3、《Logistics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王济川郭志刚高等教育出版社不多的国内的经典统计教材。两位都是社会学出身,不重推导重应用。每章都有详细的SAS和SPSS 程序和输出的分析。两位估计洋墨水喝得比较多,中文写的书,但是明显老外写书的风格 三、多元 1、《应用多元分析(第二版)》王学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现在好像就是用的这本书,但是请注意,这本书的亮点不是推导,而是后面和SAS结合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P99 n对假设检验的影响,绝对是统计的感觉,不是推推公式就能感觉到的)。这是一本国内很好的多元统计教材。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统计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统计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1 一、课程介绍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 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 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通过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 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 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 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 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 和形式。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统计表 的作用、结构和种类。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相对 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 原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统计学》作为财经院校各财经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数据分析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实践财经专业 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有效挖掘有用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已逐渐引起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学者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关于大数据科学研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统计学作为一门数据分析学科,主要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建立统计模型、量化分析、总结和预测,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规律及其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具有统计学基础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统计学涉及的理论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比较多,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和学习的课程。结合自己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讲授《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在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适合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如何解决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数据分析人才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背景下,虽然多数教师坚持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但是有些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黑板板书,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容量过大,讲授速度过快,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统计学内容在重点部分常常涉及较多公式和概率统计定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得讲课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不能理解具体内容,仅仅会记忆理解,熟练地套用计算公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只注重应用表面,缺乏理论深度 财经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入手,简单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回归、统计推断等内容。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推理以及前后知识在数学上的联系缺乏讲解,使学生不能理解到所学知识的本质,仅仅会依葫芦画瓢地应用,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方法单一、创新不足。有些财经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更是将统计学与概率统计同一学期开设,使得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缺乏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等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 3、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讲授统计学的教师队伍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统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理想,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财经类院校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主要以经济统计、数量经济学等财经类出身教师为主,缺乏数学专业科班教师,使得课程内容的设计仅注重应用,缺乏相应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4、统计软件与统计案例缺乏有效结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会用统计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能力已成为每个学生必经的阶段,计算机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现实中,虽然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尤其是财经类非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