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四十自述观感

合集下载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一部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风雨,但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让我对人生和学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中国的战乱、革命和改革,也包括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成长历程。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不仅对自己的成长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胡适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他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始终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他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胡适先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执着,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胡适四十自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胡适《我的母亲》启示

胡适《我的母亲》启示

胡适《我的母亲》启示《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四十自述》著作中,写母亲、也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

文章前面回忆了一些跟母亲无关的事情,这些细碎相当于是胡适对自己童年未得全面发展留下遗憾的些许感喟。

这种感喟,与后文写对母亲严格管教的感恩相辅相成,一起组成了胡适童年、少年阶段的生命画卷。

今天细细品读,对读者关于教育子女方面,很有启迪意义。

读《我的母亲》,从“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祖父的妾)同我到田里去‘监割’,我总坐在小树下看小说”一句中,我们可以了解,胡适的爷爷不止一个妻子,而且是个拥有田园的财主。

另外,童年的胡适性情安静,而且爱看书。

他的这种性情爱好跟自身和成长环境都有关系。

首先他身体弱,其次是母亲不准他与周围的孩子乱跑乱跳,长期这样,给他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小“先生”印象,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留给自己一份浓重的心理暗示:“我不能瞎动,只允许安静。

”这一点,很像现在在校生中某些装傻并凭此不读书不上进的孩子。

心理暗示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往往是很多大人难以想象的。

胡适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现在的某些母亲依然在大量采用。

这种教育方法,让我想起美国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母亲。

这位美国母亲也是教育体弱的儿子不能冒险,难怪儿子爬悬崖输人一大截,致使同游的伙伴们群起百般的嘲弄讥讽,将他一人丢在悬崖上抽泣,若不是好友叫来他父亲,那么他该怎么办呢?做母亲的,务必鼓励孩子勇敢去做想做的事情,就像郑渊洁的母亲教育他“不要走大家都挤着走的路,而要勇敢另辟蹊径”,这,让学习成绩底下的他走上童话的写作之路。

胡适从小爱看书是件好事,可惜因为阴差阳错,他纷纷失去了学习音乐和画画的机缘,这都怪大人。

族里的长辈说他太小不能学吹笙或吹笛而让他失去唯一学音乐的机会,学校的老师撕破了他描摹的画像纸,让他失掉做画家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托词,真正想学,还是可以另谋求机会的。

或许作者太忙于读书,没时间顾及艺术选修,而时光总是那么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童年也在无暇顾及中飞逝了。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

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

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

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

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

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

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

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

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

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生本无意 行乃得义---读胡适《人生有何意义》之一

生本无意 行乃得义---读胡适《人生有何意义》之一

生本无意行乃得义——读胡适先生《人生有何意义》《四十自述》有感之一民国八年,先生与同窗在京偶遇,后登门拜访,问先生曰:“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无外乎三者。

其一者,柴米油盐俗物缠身而至身心疲惫,或衣食无忧闲至生而无味,然其于富贵贫贱无关,与知识之多少相系。

乡民不识字,坐而闲叹“有啥子味”,事起则碌,类先生同窗者,则入梦魇而不可拔。

其二者,黑格尔、尼采、屠格涅夫等哲学家之贤者,以究世人之来或往而为己身之爱好、事业、价值、追求种种。

其三者,事神佛诸教者,问之论之自圆其说之。

民国十七年,先生于《答某君书》中解惑曰:“人生的意义本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古往今来,立德、立言、立业,此三者,是为中国读书人的器识与宏愿,之最高向往,即人生之终极意义。

立德者,摸过修身齐家;立言者,莫过继往圣绝学,立业者,莫过开万世太平。

余观先生之种种,其言而有信、信而有义,或周急不济富,或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或绝交而不出恶声,或立论存心宽厚,是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唐德刚评先生),可谓修身立德之典范;先生著作等身,新文化运动之领袖,近代哲学之先驱,可谓立言之先驱;先生一生不染政治,却陷于其中乃至总统竞选,而不得心之自由,大抵是立业之心的矛盾了。

故究先生之一生,“过河卒子、勇往直前”(季羡林评先生),始终在赋予生命之意义之征途。

余虽有学先生立德之愿,但无先生立言之才,更无立业之基,亦常有乡民之叹或学者之自问,尤处大喜大悲之际,凝神静气之时,常思做工、会友、成家、阅读等诸事之意义,常思而不得解。

岂知先生解惑已百年,今日方得拜读而醍醐灌顶。

生本无意,行乃得义,成功之喜悦、作品之惠人乃做工之义,聚而倾诉衷肠、离而相忘江湖乃会友之义,相扶而终老、育子而成才乃成家之义,思辩有所得、性情得豁达乃阅读之义,诸如此等种种,曰:人生有何意义?人生何处不意义!先生1918年归国作文《归国杂感》,百年过隙,。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一、关于成长与家庭影响1.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

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家庭环境和他人看法对胡适成长的影响,他因被赋予“先生”之名,而在行为上有所约束,体现了童年时期外界因素对孩子心理和行为塑造的微妙作用。

2.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适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她的严厉与慈爱并存,并且教育孩子时注重方式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求学感悟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胡适将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优良品质归功于母亲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深远意义。

2. “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

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去台湾后,有一次,一位记者要采访胡适,胡适就问他:“你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吗?”那位记者坦诚回答:“没有读过。

”于是,胡适就说:“没有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又怎么能采访我呢?”胡适待客,很喜欢以书赠人,而最喜欢赠给别人的书,就是他的《四十自述》。

于此可见,《四十自述》一书在胡适自己心中的地位。

确然如此,了解胡适,了解那一段时间的文学史,不能不读胡适的《四十自述》。

正如胡适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言,他的《四十自述》,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总共有七章,前六章写于1933年以前,曾在《新月》杂志发表,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印成单行本,题为《四十自述》;最后一章《逼上梁山》,是于1933年12月3日补写,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读《胡适自述》,我们能了解,胡适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事、那些人,对他人生观形成的影响;胡适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如何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的。

胡适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私塾教育,因此,他也像那个时代的儿童一样,启蒙教育是“经书”。

但胡适认为,后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小说”(这里的“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等),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他认为,小说给他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为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二是帮助他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白话文”的倡导。

胡适三岁丧父,亲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他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小时候的胡适,母亲对他的管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早起、反思,劝学。

每天黎明即起,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坐在床上反思,然后才是进行教育,劝勉他努力读书。

这一切成为胡适后来良好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

早年守寡的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隐忍、宽容”,这一点对胡适的性格乃至于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

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

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

《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

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

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

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

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纪录片。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思想和成就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胡适的人生经历。

胡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进步士大夫。

从小,他就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并培养了对知识和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胡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对现代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追求成为了他一生的信念。

其次,纪录片详细介绍了胡适的学术成就。

胡适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他既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也致力于对西方思想的解读和借鉴。

他的著作《现代文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方向,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还致力于汉字的改革和文字简化,提倡“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再次,纪录片讲述了胡适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参与。

作为一位积极的改革者,胡适坚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旧思想观念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提倡新文化运动,鼓励人们摒弃旧时代的束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

他希望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

在纪录片的最后部分,胡适的家人和学生们回忆了他的晚年生活。

他在晚年时,虽然身体状况开始衰弱,但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他不断地给学生们开展讲座,鼓励他们继续追求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他的家人和学生们都对他深表敬佩和感激,因为胡适是一位忠于自己理想的人,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胡适四十自述经典句子

胡适四十自述经典句子

胡适四十自述经典句子
嘿,咱来说说胡适里那些超经典的句子哈!比如说“我渐渐明白,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
脸摆给旁人看。

”你瞅瞅,这话说得多在理呀!这不就像是咱生活中,
有些人整天拉着个脸,好像别人欠他几百万似的,让人看了就心烦,
对吧?
还有“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
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
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
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哇塞,这简直就是给咱敲了一记警钟啊!这不
就跟咱学习一样嘛,如果咱就知道天天混日子,那这日子过得有啥意
思呢?但要是咱努力奋斗,每天都有目标,那每天都过得超有意义呀!
再看看这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
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哎呀呀,这说得太妙啦!就好像只有真正经历过了,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就像咱谈恋爱,没谈过的时候哪知道恋爱的
甜蜜和烦恼呀,对吧?
胡适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太经典啦,每一句都好像能说到咱心坎里去。

它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咱前行的路;又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
咱心中的困惑之门。

这些句子让咱明白,生活要用心去感受,要努力
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意义。

咱可不能白白浪费这大好时光呀,得像胡适说的那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胡适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他在书中详述了自己四十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整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首先,我认为《四十自述》的优点在于其真实和朴素的写作风格。

胡适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和成长。

他没有刻意美化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是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勇气和真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通过阅读《四十自述》,我深刻地认识到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尝试,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他强调了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此外,《四十自述》还传递了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

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也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四十自述》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独立思考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反对传统,而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总之,《四十自述》是一部真实、朴素、深刻的作品。

它通过胡适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传递了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思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关于胡适时代背景:在一九一零年代左右,正值文学革命时期,汉字拼音和拉丁化的说法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期,胡适作为一名清华的庚款留学生,远在美国(公派留学)。

每月,清华学生监督处的一位好好先生钟文鳌(外国人)会给这些留学生寄支票。

这位对中国社会改革充满极大兴趣的钟先生,在每个月的支票信封里,都会夹着一张宣传品,内容大致为:“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多种树,种树有益”。

胡适作为当时对汉字拼音化并无心反对的人,仍然觉得像钟先生这样不懂汉字的人,实在没有资格谈论汉字字母化这类问题,于是写了封信回骂:“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去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

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文弄通了,那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四十自述》胡适先生在此事中先后表现出的两种态度,正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一、谈论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那倒也罢了。

但如果想要让别人信服你的想法,或者想用它去影响别人,你就必须去研究一下这件事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严谨一些。

这让我想起了韩寒的那篇《三峡是个好大坝》。

原本对韩寒的印象还不错,但现在不得不开始怀疑他是否只是在哗众取宠。

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你是否了解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如果你了解,你是否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了“最近的种种天灾是否由三峡大坝引起的”?如果你不能确定,那么请不要用一种站不住脚的、本应严谨的科学论点为出发点,去谈论政治。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要误导大众,尤其是在涉及如此重要的问题时。

二、对于看不惯的事情,我们应该至少付出一些努力去改变它。

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

我希望自己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还能为它的美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不是成为一个犬儒主义者,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却不愿意为改变它做出任何努力。

胡适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不仅对汉字拼音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

《四十自述》阅读感想这本书是胡适先生的自传,讲述了他前四十年的成长与求学经历。

胡适先生在书中以轻松的真情流露为水,以求学经历为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具趣味性与深意的人生画卷,令人印象深刻,也非常鼓舞人心。

以前,我对胡适先生的了解并不多,但对他的“打牌日记”却印象尤深。

这种印象或许有些片面,但至少让我知道了,伟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看了他的自述,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文章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我。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胡适先生的自述不仅让我了解了他的个人成长和思想发展,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在书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通过他的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更加鲜活和可感。

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这种对传统和现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写《文学改良刍议》的经过。

如果没有与朋友们的激励辩论,没有多封批驳书信的来往,甚至没有激怒好友,我想他或许不会那么快完善自己的想法并系统化。

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需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更快更好地前进,才能通过别人的反馈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术研究中,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文学改良刍议》之所以能够闻名并被写进教科书里,使得胡适先生一举成名,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然是他不断的积累和厚实的文学功底。

他能够读懂古文、白话文,熟练掌握诗词小说等多种文体,深谙文学发展史。

所以最终他发现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下一场革命。

是他真的非常相信自己相信的,锲而不舍地追求。

别人的反驳与批判只让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发现与观点。

再次,是和朋友之间激烈的讨论与辩论,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讨论与学术交流让他不断完善自己想法。

《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

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

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文章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

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

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

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

这一段忘年之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

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

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

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

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这本书描绘了他的一生经历、思想和感悟。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胡适先生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和思想发展。

读完《胡适四十自述》,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胡适先生的一生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和事业发展,展现了一个真实、坦诚和勇敢的自我。

从他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求学时期的勤奋刻苦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事业发展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文学、思想和社会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一生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其次,胡适先生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他主张要“实事求是”,反对迷信和封建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的思想既深刻又前卫,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展现了一个真诚、坦率和有责任感的人格形象,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对社会和国家充满了责任和担当。

他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卓越,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总之,《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它不仅展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让我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伟大和卓越,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十自述读后感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

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序言《胡适四十自述》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的自述文章。

作为胡适自传性质的文章,《胡适四十自述》通过对胡适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的记录,呈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成长与探索历程。

本文将对《胡适四十自述》进行阅读后感的总结和分析,从中深入探讨胡适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

正文胡适的艰辛成长胡适自述了自己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从他在湖南长沙的早期教育,到留学日本,再到在美国求学博士和任教的经历。

其中,胡适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努力探索自己的学术道路。

他勇敢面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激烈争论,最终形成了自己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特的思想立场。

胡适的思想观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谈到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挑战,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必须摒弃部分陈旧观念,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洗礼。

他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倡导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胡适的教育观念胡适在《胡适四十自述》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主张进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校应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并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指导。

胡适的社会责任感胡适在自述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他强调个人责任,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呼吁个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诸行动。

胡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乐观态度,他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有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社会。

胡适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胡适的学术思想,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先生之《四十自述》是一本近200页的小书,有点现今领导干部自传的味道。

自序里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为此到处劝身边的老辈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应允,可终不肯下笔。

其中,林长民先生答应五十岁生日写一部,不想生日过半年就死在战乱里;梁启超也允许过,可一向健朗的他不料只活了五十五岁。

岁月无情,命运多舛,人来之匆匆,去之忽忽。

胡适先生怀着抛中年之砖、引老年之玉的心,着手写《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原本想写留学前、留学时、归国后三个阶段,时间是1891年到1931年,共40年,很遗憾只写到前两个阶段。

书中介绍了其父胡铁花,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两任妻子亡故后续贤冯顺弟;其母冯顺弟,17岁嫁与胡铁花,23岁守寡,46岁病故。

对于胡适这个阶段的经历,概括一下就是:
幼年丧父,家道崩殂;与母相伴,度日辛苦;自幼孱弱,勤学好悟;三岁识文,得入私塾;勤诵五经,通晓四书;痴迷小说,埋头苦读。

十四离家,求学于沪;辗转三校,经历学潮;十七任教,十八编报;理想受挫,也曾堕落;思母懊悔,重新振作;改名胡适,应考留美。

游学海外,思虑国学;字应怎写,文该怎做;书信争论,激烈辩驳;贯通古今,揭密文学;一脉相承,首倡白话;身体力行,改革先锋。

胡适故居安徽绩溪四十自述》全书浸透着一种真实感,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铺直叙,有时夹叙夹议,匆匆读完后,细细得品咂,有几个启示:
卓荦也得父母争,胡适回忆,自己三岁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三岁几个月就进入学堂。

可以说自小就卓荦不群,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努力所致。

书中有3个情节:一个讲父亲教母亲和他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他,3岁就认识千字,而且胡适念的前2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说明父母十分重视读书教育、功夫也下得深;再一个讲母亲给老师送重金,别的同学都是2元,他上学第一年就给6元,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对2元学生只教念死书、死背书,小孩子们开始厌学弃学,对他则读一句、解一句,学得就用心加开心。

哎,看来贿赂老师早已有之,好处也是多多的,怪不得现在幼儿园就开始送礼,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三个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天刚亮叫醒他,说昨天犯的过错,要他认错,用功读书,对他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丢他的人)。

”每日的勉励,长期灌输,也笃定了其学习的志向。

读书可以医愚昧,胡适的几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无神的经历。

他小时候读朱子《小学》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高兴的直跳,从此再也不怕地狱里的阎王、牛头马面、刀山油锅了;读到《资治通鉴》中范缜反对佛教的故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形和神的关系就像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样;没有刀子,便没有刀子的“快”了;那么,没有形体,还能有神魂吗?)深得其理,从此以后,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放在今天看,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在当时那个封建迷信的村落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于邀伙伴去庙里拆神像,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迷信已经远离,可愚昧深藏于心,我们不拜神了,却拜养生专家、气功大师,信网上谣言、大V煽动,听风是雨,盲目从众,唯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吃多少堑也不长一智,这样的愚也得好好医医。

人生谁不曾堕落,1908年中国公学闹出一次大风潮,一群学生为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毅然退学成立新学校,胡适在期间任教。

一年后学校解散,少年人理想主义受到了打击。

胡适家事也败坏,两个哥哥主张分家产,他自己不要家中产业(其实家中也没什么产业可分),加之母亲心爱的一个妹子和弟弟先后死了,自己也病倒。

“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2个月内学会了打麻将、喝酒、逛窑子,整天打
牌、连日大醉,醉酒还打了警察,被拘留看管,交了罚款……回忆起母亲的挂念、年少的梦想,在堕落中惊醒,悬崖边知返。

正应了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少年谁人不轻狂,人生谁不曾堕落,不必为过去懊悔,也不必为失足自责,人生不过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思维决定你高度,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思想。

你脑袋里想着什么决定了你的格局气象。

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想着向学校公权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17岁新学校成立担任教员,还任《竞业旬报》的编辑,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多岁赴美留学研究中国文学革命,探讨文学改革,提倡做白话文,提出新文学之8个要点: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

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反观自己,也近四十岁,现在脑子里头又装着什么呢?那些青春岁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不禁为之汗颜。

所以,人生修炼,得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着,但活法不相同,境界有高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