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作者简介:刘新秀,在读硕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4)09-0091-4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枟夜莺颂枠的文体学赏析刘新秀(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济慈是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唯美的艺术空间为显著特点,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为后世称道。
选取济慈颂诗中的代表作—枟夜莺颂枠,着重从文体学的角度,从语音、词汇、修辞、主题等角度分析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探讨其诗歌的美学魅力,以及其深邃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济慈;枟夜莺颂枠;唯美意境;文体学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约翰·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与拜伦、雪莱齐名。
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6年,且一生贫寒,经历坎坷,但毕生追求真与美,追求理想,创作出一系列伟大作品,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屹立于世界诗坛。
在济慈的诗歌中,“真与美的统一”、唯美的意境、优美的文辞是其显著特点。
这位天才诗人作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颂诗,其中枟夜莺颂枠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将济慈的才能与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枟夜莺颂枠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语言、意象、意境、主题等从语音、词汇、修辞等层面进行分析,看作者是如何营造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传达深邃的主题思想,以期对济慈的诗作理念进行解读。
一 济慈生平及其诗风理念约翰·济慈179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郊一个普通的家庭,其一生经历坎坷,亲人相继离世,生活穷困潦倒,身体病魔,感情挫折,所有这些使他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代表,被称为“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
在济慈的墓碑上写着“Hereliesonewhosenamewaswritteninwater”(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1]济慈的诗歌形式多样,有十四行诗、颂歌、抒情诗,还有数篇经典的长诗。
夜莺
夜莺【摘要】“夜莺”的意象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夜莺常给人一种忧怨哀婉之感,而夜莺的歌声也显得哀怨缠绵,这就是“夜莺”的意象表征。
【关键词】夜莺;悲伤;感情寄托;意象一、凄凉的传说英国文学中,夜莺背后有着一个凄凉的神话传说:古希腊国王潘狄翁( pandion)有两个美丽的女儿:普罗克涅( procne )和菲罗米拉( philomela )。
因为色雷思国( thrace )国王蒂留斯( tereus )曾在一场战争中帮助过潘狄翁,普罗克涅就爱上了他,并成为他的王后。
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伊特斯( itys )。
可是,当菲罗米拉去拜访姐姐时,却被蒂留斯奸污。
为了掩盖其丑行,蒂留斯割去了菲罗米拉的舌头,并把她关在密林深处的城堡中。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 )在《变形记》( metamorphoses)中把这个故事继续了下去:满心忧愤的菲罗米拉口不能言,就把自己的不幸织在一件锦袍上,让毫不知情的仆人送到普罗克涅手中。
悲愤的姐姐乘夜色来到林中解救了妹妹。
为了向蒂留斯复仇,普罗克涅杀死了自己和蒂留斯的儿子伊特斯,使蒂留斯没有王位继承人。
普罗克涅还把他儿子的肉烹给不明真相的蒂留斯吃。
当蒂留斯明白过来后,恼羞成怒,抽出佩剑追杀两姐妹。
复仇的欲望使蒂留斯变成了一只鹰。
希腊神话中,普罗克涅变成了夜莺,整日为死去的儿子悲鸣,而菲罗米拉变成了燕子,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她的悲伤。
这个凄婉的传说赋予了夜莺以悲伤的色彩。
二、悲凉的夜晚据百科全书记载:“夜莺,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是所有鸣禽中唱得最动听的鸟儿,歌声千变万化。
无论白天、夜晚,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尤其是在明亮的月夜。
”茂密的灌木丛使人们对夜莺经常只闻其声,难见其形。
这也使夜莺具有一种神秘感,一如被囚禁在深林中的菲罗米拉。
而且夜莺“tereu, tereu”的叫声在诗人们听起来也极具哀伤,就像可怜的菲罗米拉向人们诉说蒂留斯(tereus)的暴行。
如理查德·巴恩菲尔德( richard barnld)的《夜莺》( the nightingale )一诗中:啾、啾、啾,这时她(夜莺)在哭诉;嘟噜、嘟噜( tereu , tereu),一会儿又愁肠欲断:听着她满腹冤屈我止不住泪流满面;她的痛苦是这样历历在目,让我也想起自己的苦难。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夜莺颂的主要内容
夜莺颂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夜莺颂是一篇描写夜莺与其歌声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分作品。
这篇长篇散文中通过对夜莺的赞美和对其歌声的描写,展示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夜莺颂所表达的主题主要包括自然、音乐和诗歌。
文章中,夜莺的歌声被形容为美妙动听,是一种纯粹且美好的艺术形式。
夜莺颂的形式和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使读者领略到了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通过欣赏夜莺的歌声,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美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介绍夜莺颂的主要内容:1. 夜莺颂的背景:在探讨夜莺颂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夜莺颂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这部诗歌作品是由古希腊的诗人济慈(John Keats)所创作的,出版于1819年。
在此部诗歌中,济慈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来探讨人类存在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并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美的追求。
2. 夜莺颂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夜莺颂的主要内容。
夜莺颂由八个辞章(odes)组成,每个辞章都探讨了不同的主题和意象。
我们将依次介绍每个辞章的主题和相关的诗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济慈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 辞章一:济慈在第一辞章中倾诉了他对夜莺的倾慕之情,并提出了关于夜莺与人类的联系和启示的思考。
- 辞章二:第二辞章中,济慈将夜莺的歌声与悲剧的境遇相对比,探讨了人类存在中的痛苦与悲伤。
- 辞章三:在第三辞章中,济慈将夜莺的歌声与诗歌的力量相连结,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信仰和对艺术的崇敬。
- 辞章四:第四辞章中,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来探讨时间的流逝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 辞章五:在第五辞章中,济慈探索了夜莺歌声的不朽性,并将其视为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 辞章六:第六辞章中,济慈将夜莺的歌声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探讨了爱情的魅力和力量。
- 辞章七:在第七辞章中,济慈探究了夜莺歌声背后的神秘力量,表达了对宇宙的无限追求和对永恒的渴望。
约翰·济慈(JohnKeats)
约翰·济慈(JohnKeats)《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
全诗共八节。
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
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
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
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
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
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
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第一节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 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In some melodious plot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第二节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And purple-stained mouth,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第三节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st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and dies; Where n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beyond to-morrow.第四节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第五节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Nor what soft incensehangs upon the boughs,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ed up in leaves;And mid-May's eldest child,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第六节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e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In such an ecstasy!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第七节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thee down;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eas heard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Charm'd magic casement, opening on the foam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第八节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In the next valley-glades: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注释1、hemlock:毒胡萝卜精,一种毒药,人服后,将全身麻木而死亡。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姓名:郭金平学号:0305100723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意寓深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通过夜莺的美妙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同时诗人又毅然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
表现了诗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这和夜莺的象征意义美好与勇气相吻合。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象征;美好;勇气。
《夜莺颂》中诗人情感是变化的,夜莺的象征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夜莺是美妙的幻想世界,是一切美的象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夜莺由美好事物变成诗人意识到一切皆是幻想的参照物,诗人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能有夜莺一样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动力。
夜莺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夜莺颂中的典故
夜莺颂中的典故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一首著名诗作,描写了一只夜莺的美妙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宁静。
这首诗中融入了许多典故,使其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深意。
首先,在夜莺颂中,济慈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他提到了传说中的希腊神话英雄奥菲斯(Orpheus),奥菲斯以其美妙的音乐才华,能够感动神明、凡人、甚至是动物和植物。
济慈通过描写夜莺的歌声,将奥菲斯与夜莺的音乐才华相提并论,强调了夜莺歌声的绝妙之处。
其次,济慈在夜莺颂中提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阿多尼斯(Adonis)。
阿多尼斯是美丽的神话人物,被描述为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所钟情的年轻男子。
然而,阿多尼斯在打猎事故中不幸身亡,使阿佛洛狄忒悲痛欲绝。
济慈将夜莺与阿多尼斯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通过夜莺的歌声传达了对逝去之美的追忆和珍惜。
此外,夜莺颂中还涉及了希腊神话中的童话故事《金苹果》(Golden Apples),这个故事讲述了美神伊瑞斯(Eris)扔出的一颗金苹果引发的争夺战。
济慈将夜莺的歌声比喻为金苹果,象征着珍贵而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
夜莺的歌声在夜晚中回荡,宛如获得了金苹果般的珍贵,引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最后,济慈在夜莺颂中也引用了英国文学中的典故。
他将夜莺的歌声与英国古典诗人乔治·格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诗作《闪电之歌》(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相提并论。
《闪电之歌》描写了闪电对亚述国王桑那基立波(Sennacherib)的毁灭。
济慈通过将夜莺与拜伦的作品联系起来,强调了夜莺歌声的震撼和强大,使其成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情感和思考的力量。
通过引用这些典故,济慈在夜莺颂中赋予了夜莺的歌声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将夜莺的美妙歌声与神话、童话和其他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表达。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夜莺颂 作品赏析
济慈(1795 - 1821),英国浪漫派诗人。
生于伦敦。
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抚养。
曾学医,并考得内科医生执照,但很快放弃医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816年在亨特主编的《检察者》先后刊载十四行诗《孤寂》和《初读查普译荷马史诗》。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有《睡眠与诗》等佳篇。
1818年在照料患肺病的弟弟托姆期间写成取材薄伽丘《十日谈》的叙事诗《伊萨贝拉》。
同年5月发表《恩底弥翁》,长诗描写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
因他与亨特关系甚密,长诗受到反对亨特的三家杂志的攻击,但他自信死后“定能名居英国诗人之列”,遂开始写作以希腊神话中新、旧神争斗为题材的史诗《许佩里翁》。
1819年写成长诗《圣爱格尼斯之歌》,表达了对弟弟托姆去世的哀悼和对与女友芳妮·布劳恩关系的忧虑,同时写出《夜莺》、《心灵》、《哀感》、《希腊古瓮》、《梦》、《无情的美人》、《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秋颂》等一系列优秀诗篇,并开始写作以蛇化美女的神话为题材的抒情诗《莱米亚》,与布朗合写剧本《奥托大帝》。
他的诗以?意和色彩表现感觉,对后来的诗人,包括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在《夜莺颂》中,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夜莺本身,而是着力于抒写由莺啼诱发而出的想象与幻想的色彩,并从对立冲突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听到莺歌时的内在心境。
《夜莺颂》八节,每节十行。
开篇诗人即展开了两个意象的交叉,一是诗人的“心痛”,二是夜莺的“欢欣”。
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活力的被剥夺,“心痛”得觉要沉入遗忘一切的河流,同时又为夜莺的“欢欣”所感染——那林泽仙子在绿荫中无羁无绊,自由欢快地生活,令诗人倾慕,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和甜美啊!这种苦中之乐表露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之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景仰。
济慈《夜莺颂》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济慈《夜莺颂》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济慈《夜莺颂》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
济慈神话典故详细版
生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其诗作近1/2都是圣经或希腊神话为主要的题材和主题的,因此他被公认为“浪漫诗人中最希腊化的诗人”。
以下选取其几首代表作品简析其中的神话、《圣经》典故。
1、《夜莺颂》查良铮译诗中,“夜莺”的意象本身就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蕴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夜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鸟》里面。
传说潘特柔斯之女埃冬是底比斯国王泽托斯的妻子。
他们有一个女儿埃苔露丝,埃冬有一次不幸失手杀死了女儿埃苔露丝,从此埃冬陷入了无尽了悲哀和自责中。
神祗们出于怜悯就把她变成了夜莺,从此夜莺每个晚上都要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夜莺的形象是美丽与哀愁的融合,这与诗人追求渴望快乐又被现实的苦难所束缚的处境相同。
而将夜莺比作树神,也是十分贴切的。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而在诗歌前半段中提到的“清醇饮料”和“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缪斯姐妹居住的山Helico山上的泉水。
诗人认为谁要是能饮用了这个山中的涓涓细流,就能获得无限的诗才。
诗人还在诗中多次提及“酒”和“酒神”形象,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他不仅会酿酒,还布施欢乐与慈爱,象征的新生,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
但济慈认为酒神也不能使他达到夜莺的欢乐境地,要借助诗的力量。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路得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提到了“路得”这个人物,其来自于《旧约.路得记》。
大卫王的祖先、善良的路得在她丈夫死去之后,陪伴婆婆纳哦米到伯利恒去谋生。
她曾在波阿斯的麦田里拾麦穗为生,后来嫁给了波阿斯。
诗人引用《圣经》故事的用意可能是想表现夜莺的不朽,但“路得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这样的场面是《圣经》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象。
2、《希腊古瓮颂》查良铮译这首诗歌所写的是对一个希腊古瓮的描写和赞颂,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古希腊基调。
夜莺颂作品赏析
相关传说相传,夜莺会死在月圆的晚上。
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诗的题目虽然是“夜莺颂”,但是,诗中基本上没有直接描写夜莺的词,诗人主要是想借助夜莺这个美丽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人的心声诗人的心是困顿和麻木的,又在那样的浊世。
这时候诗人听到了夜莺的嘹亮歌唱,如同令人振奋的神灵的呼声。
诗人的心被这样的歌声感染着,诗人的心同样也为现实的污浊沉重打击着。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树阴斑驳、夜莺欢唱的世界。
他渴望饮下美妙的醇香美酒,愿意在这样的世界里隐没,愿意舍弃自己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诗人更愿意离开这污浊的社会。
这是一个麻木的现实,人们没有思想,因为任何的思索都会带来灰色的记忆和忧伤的眼神。
诗人听着夜莺曼妙的歌声,不再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
诗歌意境夜色温柔地向四方扩散,月亮悄悄地爬上枝头,但林中仍然幽暗昏沉;微风轻吹,带领着诗人通过暗绿色的长廊和幽微的曲径。
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界,花朵错落有致地开放着,装点着香气弥漫的五月。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但诗人*着心灵的启发,*着夜莺的指引,感受着深沉而宁静的世界。
诗人沉醉在这样的世界里,渴望着生命的终结,盼着夜莺带着自己在这样的世界里常驻。
这样的歌声将永生,这样的歌声已经在过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在农民的茅屋上唱了很多年。
这样的歌声仍将唱下去,流过草坪和田野,在污浊的人世唤醒沉睡的人们。
诗人深深陶醉在这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在睡着还是在醒着。
诗歌特色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用美丽的比喻和一泻千里的流利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深深向往。
从这首诗中,读者能很好体会到后人的评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济慈那里达到了完美。
[3]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人教版初三英语诗歌艺术手法分析练习题50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三英语诗歌艺术手法分析练习题50题含答案解析1. In the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he two roads can be seen as an example of ______.A. simileB. metaphorC. symbolD. personification答案:C解析:在《未选择的路》中,两条路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选择。
选项A“simile”(明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用“像”“如”等词来表明,诗中没有这种形式,所以A错误。
选项B“metaphor”《(隐喻)是一种隐蔽的比喻,虽然和象征有些相似,但这里更强调两条路象征人生选择,而不是简单的隐喻关系,所以B错误。
选项D“personification”《(拟人)是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这里并没有将路拟人化,所以D错误。
而选项C“symbol”《(象征)符合诗中两条路所代表的意义。
2. In the poem "Ode to a Nightingale" by John Keats, the nightingale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______.A. deathB. beauty and immortalityC. lonelinessD. war答案:B解析:在济慈的《夜莺颂》中,夜莺被视为美和不朽的象征。
夜莺的歌声优美且似乎超脱尘世,与美和永恒相关。
选项A“death”《(死亡)与夜莺在诗中的形象不符,所以A错误。
选项C“loneliness”《(孤独)不是夜莺在诗中的主要象征意义,所以C错误。
选项D“war”《(战争)与诗中夜莺的形象毫无关联,所以D错误。
3. In the poem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y Emily Dickinson, the carriage in the poem can be seen as a symbol of ______.A. a weddingB. a journey towards deathC. a shopping tripD. a daily commute答案:B解析:在艾米莉·狄金森的《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马车象征着走向死亡的旅程。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摘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的名作《夜莺颂》(ode tonightingale)是作者创造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同时又由于作者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而创作的,因此诗歌里渗透着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关健词]浪漫主义济慈夜莺颂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饿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Mv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
作者通过引用这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饿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
《夜莺颂》赏析
《夜莺颂》赏析《〈夜莺颂〉赏析》《夜莺颂》啊,这可是一首很厉害的诗呢。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很神奇的世界。
诗的开头就像是在跟我们悄悄说一个秘密似的。
济慈描述的那个场景,我就想象自己也在那样的地方。
也许是一个有点昏暗的树林里,周围都是那种很茂密的树,树叶沙沙沙地响,就像它们在小声聊天一样。
夜莺就在树林的某个枝头开始唱歌了。
我觉得夜莺的歌声就像一根魔法棒,一下子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济慈在诗里用了好多很美的词来形容夜莺的歌声。
他的那些描写,我就感觉像是在给夜莺的歌声画画一样。
比如说,夜莺的歌声像什么呢?我觉得就像那种最清澈的泉水,在石头间欢快地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
这歌声可能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了,它穿过树林,穿过草地,然后飘到诗人的耳朵里,也飘到我们读者的心里。
我在想啊,济慈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不是真的就在那样的一个树林里呢?也许他当时就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看着树枝上的夜莺,然后那些美好的诗句就像泉水一样从他的心里冒出来了。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不过不是和夜莺。
有一次我在乡下,听到了一种特别好听的鸟叫,那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诗人一样,把这种声音用很美的文字写下来就好了。
可是我啊,肚子里的墨水可没济慈那么多,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受那种美好。
诗里有一段写诗人想要随着夜莺的歌声飞走。
哎呀,这可真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呢!我刚读到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又觉得很浪漫。
就像我们有时候做梦,梦到自己可以像小鸟一样飞起来,飞过田野,飞过河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济慈也许就是被夜莺的歌声迷得晕头转向了,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说要离开这个充满烦恼的世界,跟着夜莺到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去。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烦心事,像什么作业做不完啦,被爸爸妈妈骂啦,要是真的能跟着夜莺飞走,好像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呢。
可是,这真的能实现吗?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诗人的一种幻想,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再说说诗里的那些情感吧。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经济慈(1811-1876),字素山,号素溪,江苏淮安人,清末
民初知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情感著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夜莺颂》。
《夜莺颂》是经济慈最著名的诗作,它以夜莺的鸣叫和美丽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美好感受。
诗中描写夜莺的鸣叫,把夜莺的鸣叫比作“一簇簇的星辰,照
亮了湖面”,把夜莺的鸣叫比作“湖面上的烛火”,这样的比喻
使诗歌更加生动,更加美丽。
此外,诗中也描写了夜晚的美丽景象,把夜空比作“紫色的湖面”,把月光比作“洁白的绸带”,把星光比作“一簇簇的烟花”,这样的比喻使诗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美丽。
总之,经济慈的《夜莺颂》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绚丽多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美好感受,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具有很强的美学魅力。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在《夜莺颂》的开首第 1 节,诗人描写了在听到夜莺那美妙的歌声 时自己的感受,那是伴随着痛苦的欢乐。诗人在听到夜莺这个“轻翼的 树神,在满长绿椈,音韵悦耳、无数阴影的地方,引吭高歌,赞颂美夏”时 感到“我的心儿痛,瞌睡麻木折磨我的感官,我仿佛饮了毒芹,也像是刚 才饮尽了沉郁的麻醉剂,全身只向迷魂河下沉”。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感 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夜莺的歌声在诗人心中所产生的影响 使诗人对夜莺的世界萌生了迫切向往的心情。于是在诗的第 2 节中,诗 人想借美酒到达夜莺的世界,“哦,但愿有口葡萄美酒!冷藏在幽深的地 窖多年,使人领略到花香,歌唱和阳光的欢乐!哦,但愿有一杯满溢着真 正的,殷红的灵泉,杯沿闪烁着连珠的泡沫,使嘴上染着紫色”,这样诗 人就能“悄然离开人世,偕你归隐到阴郁的森林”。诗人由夜莺的歌声所 想象出的夜莺的世界,充满了幸福,欢乐和自由。这个世界强烈地召唤 着诗人脱离现实世界去追寻。诗人在诗的前两节通过视觉,听觉,味觉 和触觉将夜莺的想象世界刻画得令人心驰神往。这就与后面诗人所描 写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诗的第三节紧承上文,说出了诗人急 切想脱离现实世界而进入夜莺的想象世界的缘由,那就是因为诗人想 要“远远地隐没,消散,完全忘却你在树叶间从未知道的事情,忘却疲 倦,狂热和恼恨,人们坐在这里听着彼此的悲叹;瘫痪的老人抖落几根 愁切的仅存的白发,年青人变得苍白,消瘦死亡;只要一想就忧伤满怀, 眼睛疲乏,万念俱灰;美不能使她眼睛永远明亮,新生的爱过不了明天 就憔悴”。但是诗人想要借助美酒来脱离现实世界而随夜莺到达美妙想 象世界的愿望却没有达成,“去呀!去呀!我要飞往你处,不乘酒神和他 群豹所驾的仙车”,诗人转而想到借助诗歌的力量,“靠诗神无形的翼 翅,虽然迟钝的头脑混乱而呆滞”,最后诗人终于得以实现夙愿“呀,早 已和你在一起!夜无限温柔,月后或以登上她的宝座,周围聚着她星星 的妖精:但此地并无光芒,除了微风从苍穹吹来的弱光,穿过青翠的黄 昏和苔藓的曲径”。诗人通过各种努力终于来到了他所向往的夜莺的美 妙世界,在这里“我看不见脚下是什么花朵,也看不见萦绕树枝的是什 么香气,但在馨香的昏暗里却猜得到当令的月份将以什么芬芳给予那 碧草,丛林,野果树;那白色的山茶,牧野的蔷薇,那盖在树叶里的易雕 的紫罗兰和五月中旬的大孩子,那沾着露浆的将放的麝香玫瑰,夏夜嗡 嗡青蝇出没之所”。夜莺的美好欢乐的世界和人世间的痛苦与烦恼之间 的巨大反差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栩栩如生,而这两个世界的对比所 产生的巨大反差也正是《夜莺颂》这首诗的主题之一。诗人在表现这一 主题时运用了对比与象征以及通过各种感官感受来使诗人笔下的这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姓名:郭金平学号:0305100723
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意寓深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通过夜莺的美妙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同时诗人又毅然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
表现了诗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这和夜莺的象征意义美好与勇气相吻合。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象征;美好;勇气。
《夜莺颂》中诗人情感是变化的,夜莺的象征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夜莺是美妙的幻想世界,是一切美的象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夜莺由美好事物变成诗人意识到一切皆是幻想的参照物,诗人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能有夜莺一样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动力。
夜莺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 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夜莺所代表的美好世界和诗人的苦难世界的对比,夜莺的世界到处是音乐,
舞蹈,美酒,而诗人的世界却充斥着焦虑,病痛,不安,然而诗人不想逃离,也不想逃避,他想要的是挣脱,是凌驾。
这就是凡尘俗世的苦难无法击垮诗人的坚强意志,这时意象的运用使得夜莺又一次变成了永生的神鸟, 夜莺的歌声预示着人类精神上永恒的欢乐。
夜莺的世界让诗人如此流连忘返,诗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离开那愁苦烦恼的凡间俗事,永远摆脱痛苦的折磨。
《夜莺颂》中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
一种热爱生活却又无法享有生活的无奈;一种渴望生命却又无法掌控生命的悲哀。
整首诗中透露着诗人痛彻心扉的忧郁,然而这样的忧郁和悲哀却又被诗人统统抛在脑后,因为济慈欲飞往理想的天国,那里没有病痛,没有苦恼。
是个极度完美和谐的世界,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国度,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但是诗人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现实世界,不知道是不是诗人明白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面对才是明智之举。
才是对生活不屈服的态度。
人生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夜莺的歌声却会永远地唱下去,诗人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永恒,夜莺让诗人意识到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给予诗人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赠与的一切无论是欢乐还是苦难的勇气。
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生命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无论生活多么坎坷艰辛无论命途多么曲折都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就像夜莺的歌声那样美好,值得人们用心去聆听。
参考文献
〔1〕济慈. 济慈诗选[M]. 查良铮,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胡家峦. 英国名诗详注[C]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Cleanth Brooks﹠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