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万兰芹【摘要】社会语言学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虽然两者都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角度却大相径庭,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两种理论在其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理论目标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4页(P106-108,123)【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差异【作者】万兰芹【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 (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336)。

认知社会语言学(Cog2sociolinguistics)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

它们都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虽然两种理论只有两字之差,但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笔者在研习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它们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它们在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研究内容、理论目标和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试就两种理论的差异作一番述评。

1 理论的形成背景不同(1)社会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深刻的社会变迁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19世纪末到 20世纪60年代,社会变革加剧,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化。

在当时,新兴国家的建立、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和教育的实施等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具体的语言政策。

语言是民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受到了来自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关注,它的社会性、文化性、民族性等也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一个中国女孩端起盘子吃饭,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家都采用西方的餐桌礼仪,这个女孩便会放下她的执拗而从众。

这是因为文化的什么特性?()参考答案:约束性2.儒家文化的“长幼有序”在韩国文化中也依然可见,当一个大四的学生冲着餐厅里的大一新生说,让他们安静下来,不要吵闹,这个指令会十分管用。

这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性?()参考答案:相对稳定性3.在后教学法时代,人们应当运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错误4.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参考答案:输入与互动假设_建构主义5.“文化休克”现象较少出现在()身上。

参考答案:旅行者6.乔姆斯基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天性,完全否认后天经验。

参考答案:错误7.语法翻译法是要翻译哪种语言呢?参考答案:拉丁语8.交际法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参考答案:社会语言学_功能语言学9.北岛曾这样写道“一个来自古老文明的文化人,很难在另一个古老文明中存活”,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非常严重?参考答案:挫折期10.在20世纪2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是()参考答案:认知法11.什么教学法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作心理咨询人与顾客,知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社团语言学习法12.布龙菲尔德关注语言系统研究,制定了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描写原则。

参考答案:正确13.以下哪项不属于第二语言学习所需要的生理条件是()参考答案:语言交往条件14.结构主义语言学只关注语言运用却忽视了语言能力的研究。

参考答案:正确15.韩礼德的语篇理论把语法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句群。

参考答案:正确16.生成语法通过内省的方法做心理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正确17.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参考答案:在语言解释方面关注人文和社会因素,有利于二语学习者理解目的语。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李福印,男,1963年11 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 究领域: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应用认知语言学等。 主要讲授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 喻理论与实践、心智哲学等课程。 代表作有《认知语言学概论》,《语 义学概论》,《语义学教程》等。
4.1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非任意性”,“可解释性” 表现: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 。如“看 到”是动作和结果的结合。 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表现。如“一把手”。 语言形式“手”与意义“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 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也是有理据的,各种形式的象似性 就是其表现。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认知语法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他很懂事 他很懂事,也很聪明
② 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 离也近。 John killed Bill. 我妹妹, 我老乡 John caused Bill to die 我手, 我汽车 ③ 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 述的事件的顺序。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 够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 的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从引介到创新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四十年

从引介到创新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四十年

从引介到创新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四十年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应用语言学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引介到创新的过程。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本文揭示了中国应用语言学在理论探索、实践应用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进步。

本文也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应用语言学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梳理,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语言生活。

二、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引介阶段(1980-1990年)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应用语言学开始进入引介阶段。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对西方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介绍,以及对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

语言学界开始关注并引进西方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如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这些理论的引入,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引介阶段,国内学者不仅翻译了大量国外的应用语言学著作,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同行进行对话与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应用语言学逐渐与世界接轨,并在中国语境下开始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

引介阶段还伴随着对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改革。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过于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律,而忽视了语言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将语言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更加实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引介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应用语言学不仅成功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还开始了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

这些努力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阶段(1991-2000年)在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应用语言学概述

应用语言学概述

应用语言学概述一、应用语言学的起源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语言教学从理论语言学中分化出来。

19世纪末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

20世纪以后,语言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

应用语言学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通常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

二、课本内容总结(一)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本单元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在广义上指关于语言学应用的所有的分支,其中包括政治、计划、来源、机器翻译、人工语言等多个方面,从此依旧体现出来语言学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的学科。

狭义上一方面为应用语言学在语音、语义等方面的语言学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应用。

其次,语言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语言的获取(语料库的收集)、语言的分析(话语分析)、语言的发展过程、心理语言学的实验,大脑的认知等都方面来源的知识。

充分体现了语言学综合性、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二语习得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两者有一定的重叠,在实验性方面有相同点。

语言教学方法是应用语言学很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应用语言学中一切有关教学的知识。

(二)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首先,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比语言学从属于应用语言学,小于等于应用语言学,王力学者曾说过,外语教学最有力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实质对比语言学的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习得。

对比语言学其中会对比语言本身(音位、词素、语法)和文化。

再者是二语习得的两个特点(正、负迁移)和语言转移的关系,一部分的教育现象就是语言转移的特征。

(三)交际能力这是一个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过程,而交际能力是教育最为重要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最大作用达到交流的有效结果。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个体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思维、学习、记忆等心理活动。

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认知结构、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机制,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治疗的发展。

本文将就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认知角度和理解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以及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我们将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让读者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2.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学科。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指认知过程,即个体对信息的感知、思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离不开认知过程,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揭示翻译中的思维和决策机制。

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来探讨其实际运用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关于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认知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揭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作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和实例,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并总结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方式,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

最终目的在于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的心理学机制。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综述

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综述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讨会综述: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与实证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中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化,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此背景下,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成功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应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基本原则包括:语言是认知的,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结构密切相关,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基于上下文的过程。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语言学习和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还关注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大脑如何处理语言信息,以及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本节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并讨论它们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语言习得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研究人员正试图揭示儿童是如何在大脑中构建语言系统的,以及成年人是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

本节将介绍一些关于语言习得认知机制的研究,并探讨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多个方面。

本节将介绍一些关于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并讨论它们对语言理解和输出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正试图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在大脑中处理和存储第二语言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

本节将介绍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研究,并探讨它们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学领域,还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语用能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

语用能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

李怀奎著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研究: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相关课题,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

上篇为理论篇,共五章:第一章分析了语用、语用能力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具体阐述了语用可教性的理论基础,包括语用学、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生理和心理学、测量学等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语用能力的研究内容以及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等;第四章重点阐述了语用能力的研究方法,运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语用测量;第五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语用能力所作的实验研究。

下篇为实践篇,共三章:第六章对外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编排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现行的一些英语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七章则立足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充分调查,进行了严谨的数据分析;最后一章解析了外语学习者的语用水平与影响因素。

该书还附录了英语语用能力、汉语运用测试等六份调查问卷。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是专业性。

该书对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对语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充分解读,同时对语用可教性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多个学科,跨学科、跨领域,融会贯通、科学系统地对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业性研究。

二是严谨性。

该书在论述的过程中摒弃个人主观经验,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业文献资料,结合科学实验,得出相应结论。

例如,在谈到学习者的语用发展特征和阶段时,作者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个人看法,同时根据自己的研究,创新提出了四种理论假设,并且指出每一种假设的适用环境。

三是系统性。

该书逻辑结构合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对比法、文献研究法等,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语言语用能力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对以后开展同领域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该书注重理论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外语教材、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生、外语学习者三个角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针对性地分析了第二语言语用知识的编排、不同学习者语用能力和语用水平的情况,了研究方案,在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0-27;修改稿:2014-12-29 王丽思(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990)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翻译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翻译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翻译教学研究不容忽视。

但是在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下,高校翻译教学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即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传授。

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在解释力和描述性方面比客观主义语言学更具有优势,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

王寅(2007)在翻译的功能观基础上,结合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即“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3-590),因而它又是一种辩证的、追求平衡的翻译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氏:fore-having
fore-sight
:先有
:先见
fore-conception :先设 后现代哲学思潮中的人本主义

感觉
知觉 表象

命题
现实 — 互动体验 — 意象图式 — 范畴 — 概念 — 语言
+隐、换喻
CM/ICM
/判断/ 推理
体验经心智加工形成意象图式,构成 CM, 若干 CM 构成 ICM,是形成原型、进行范畴化和概念 化的基础
1. 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场景解释语言的形成和理解
20c三场语言学革命
语言学
语言 心智 —— 语言 索绪尔 乔姆斯基 CL
EH
现实 —— 认知 —— 语言
哲学: 毕因论
认识论
语言论
无论从语言学发展历史(语文学、历史比较、 结构主义、功能、 TG 、认知)来看,还是从哲学
发展进程(四个转向:毕因论、认识论、语言论、
后现代人本观)来看,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代 表着当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它既批判了20世 纪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中所坚守的客观主 义立场,也突显了后现代哲学中的人本精神。
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
现实 —— 认知 —— 语言
(二)
● 现实
● 认知
● 语言
(一)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 L&J (1980:126) 就象似性理论所说的几句画龙点睛的语句: “Such links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anything but arbitrary.”
形式 共时 内部 历时 语言 语言交 际系统 言语 外部 实体
符间关系
横组合 纵聚合
19C 语言学主流(索氏弃之)
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了不同性质(盲人摸象): 传统 P 更强调语言的 规则性、表达性、工具性
结构 L 更强调语言的 符号性、系统性、任意性;
功能 L 更强调语言的 社会性、交际性、功能性; TG 学派更强调语言的 先天性、心智性、生成性; CL理论 更强调语言的 体验性、认知性、象似性。
究,必须先确定武王伐纣的时间,古代史就好确实了。 最后大家商定为- 1046.1.20 , 但究竟是不是这个时
间,无从知晓。这也是人举手定下来的。
CL的核心原则
现实 —— 认知 —— 语言
C(sense)
L
R
L
C
R
语言
认知

现实
现实 —— 认知 —— 语言 = 知识
罗素通过区分专名(直接经验)和摹状语
• Lakoff & Johnson (1999):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三.体验人本观(体认象似性):反思激进人 本观
1.
提出新的理解模式:
SOS
转向

毕因论



1st 古希腊
中世纪
亚氏理论 唯 名 论 经 验 论 分析哲学 客观主义哲学
苏柏理论 唯 实 论 唯 理 论 新唯理论 非客(EP)
2nd 16-19 认识论 3th 20世纪 语言论
自然哲学vs巴门尼德(本体论转向:是之为是、不变的 be)
This is a cup.
Socrates is
谈论“认识”与“理解”,我们并不是说它全对,
但确实可使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立场。所以德里
达生前褒贬都有 。 [ 若沿此思路、古代巴比塔故事就要
建设性后现代:体验哲学(EP)&语言的体验性
在这样一个人文研究大潮的影响下,EP 和 CL 应运而
生。体验哲学:人们的概念结构、推理能力等来自对客观 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理
多向
2. 意义=体验性概念化 (修补 Langacker意义观)
3. 4. 体验性普遍观 体验性人本观 (批判 乔氏先天普遍观) (反思 后现代激进人本观)
例证:《枫桥夜泊》40译文。




――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通过透析 40 篇《枫》英译发现同一文本的这些不同表 述并不像持后现代哲学观的翻译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 可漫无边际地作任意解释、随便翻译、放纵发挥,其实 它们的翻译主体都是在一定的内容辖域内进行着有限的 揣测和解读,充分体现出 “受制于体认性” 的约束。
语言的成因、意义和理解。真正能体现后现
代哲学人本性的语言学理论当算CL。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该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实践 着后现代哲学的人本精神,顺应了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
趋势,充分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人本性,以 “人化的
语言” 为旗帜,将语言研究融入到了后现代哲学的大 潮之中。因此,随着CL的登场,这一语言学发展滞后的
据形状起了神话色彩的名字,诸如“大熊星座”、“小
熊星座”、“仙女星座”、“天蝎星座”、“狮子星座” 等等。原皆人之所为也! “惟人参之”
2C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被哥白尼革命了。
牛顿的物理学被爱恩斯坦颠覆了。
太阳系九大行星现在只有8颗了(2006.8.24)。
十几年前我国古代历史只能追溯到 -841 (周厉王时 期),后来国家集中了几百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气象学家等)进行了断代史研
Time is
a man.
money.
Philosophy is
……
the cradle of linguistics.
……
be
onto
是、存在、有…
ontology
毕因论 ( 本体论… )
形而上学: 客观世界中存在客观真理(找法有二):
感 性 1st 毕因论

亚 氏 苏
理 性
柏 单向
2nd 认识论 3rd 语言论
我们认为,语言没有统一的本质,基于不同学派会
得出不同的本质。CL坚持语言的多元本质论:体认性、 象似性、构式性、用法性、整合性等特征。据此,象似
性必然就是CL所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追寻语言表达如
何象似于背后的认知方式,且在其作用下又如何在一定 程度上象似于现实。这一基本立场相对于结构主义的任
意说来说,对于语言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Google: 四川王寅认知
一. 认知语言学:当前语言学理论之前沿 二.非客观哲学:(后)现代哲学之前沿 三.体验人本观:反思欧陆的激进人本观
四.认知语言学:使得 L 进入后现代大潮
五.应用 C 六.结 束 L:“现认语”教学指导意义 语: CL 利于实现素质教育
能指 符内关系 所指
论就是CL,认为语言来自人们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
认知加工,研究概念、推理、语言等,必须以人为本。
1. 心智 的 体验性
2. 认知的无意识性
3. 思维 的 隐喻性
A ground breaking work that radically changes the
tenets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70年代:真理大讨论 理解,换位思考 人文关怀 共产党人正是沿着后现代的哲学沟辙行
进,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激进人本观:西方哲学的另一极端
1960s 后现代哲学:欧陆学派
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皮亚杰 德里达、哈贝马斯 等 激进人本观
从 主客互动

主主互动
双向
这一观点开启了我们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来
反思:后现代哲学的激进人本观
倡导:体验人本观 / 体认象似性
100 readers will produce 100 Hamlets,
But they are still Hamlets!
• 据此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义也不是客观世界 的镜像反映,其中必然要掺和人的因素,语言 当为 “惟人参之” 的产物, “人化的语言”。 但也不是主观无边,因为认知是基于体验之上 的(马列实践观)。
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五、体认象似性: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CL信守 “现实―认知―语言” 的 人本性原理,该学科旨在挖掘语言表达背后的人的认 知机制,强调语言表达是在人的“体验”和“认知” 作用下形成的,即语言是 “惟人参之” 的产品。家.wmv
人.wmv
本文暂且简述以下 4 点:
穿山、屏风山、猫儿山、凤凰山、老人山、羊角山、独秀峰)
【哈尔滨:太阳岛、月亮湾、石嘴山、威虎山、帽儿山、大青 山、石城山、关门山、鸡冠山、骆驼峰、大顶山、二龙山、万 佛山、腾龙峡、八里湾…】
地球的赤道、经纬度、南北极、国际日期变更线等。 宇宙间若干没有生命的星球在外太空旋转,我们却常 将其作拟人化处理,将它们用线连接成一定的形状,根
A week consists of seven days.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一种地球村的偏见,无异于井底之蝌蚪)
wild flower
陈述肯定句
【否定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桂林:伏波山、
叠彩岩、象鼻山、斗鸡山、铜鼓山、龙头山、骆驼山、七星岩、
经 验 论 分析哲学
逻实论(语义学) 日常派(语用学)
唯 理 论 新唯理论…
4th 后/现代
非 客
欧陆解释学派(人本哲学)
德里达、哈
(激进人本观)
双向 多向
文/译/L
基于EP的反思:SOS,体验人本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