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府志

合集下载

陕西凤翔古代发展史记

陕西凤翔古代发展史记

陕西凤翔古称雍,是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历代州、郡、府、路之治所,关中西部重镇。

上古时代就有“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史记·封禅书》)”春秋战国时期凤翔为秦都长达294年,唐代时玄宗、肃宗、德宗、僖宗、昭宗等五位皇帝均西行幸驾凤翔,凤翔一度称“西京”、“西都”。

凤翔境内古道纵横交错,大多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官道和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

特别在我国以长安为国都的时期,凤翔是都城的西大门,是南通汉中、四川直至湖广的必经之路,西北通甘肃宁夏的主要道口,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古人以“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千渭争流”来形容凤翔当时交通的便捷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

据考证,由于历史变迁,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共有五条,均在秦汉和唐宋时期承担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

一、千渭谷道汧河谷道又称汧水道,即利用水道与河谷并用的通道。

因陇山山地路径陡险,相比之下,汧河河谷至渭河平原、渭北台原的通道比较平坦和便利,应为古人开辟最早的西行通道之一。

从交通角度讲,以河谷作为交通要道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因为沿河要比翻山容易,而且可随时取水捕鱼,补充给养。

古代先民们进行交流迁徙,没有水是不行的。

逐水而行,择水而栖,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

汧河谷道为水陆并用通道,具体路线走向为从长安溯渭河西行至汧河口,沿汧河河谷向西北行进,经今陕西凤翔境内的长青镇孙家南头村一带至千阳境内,北行至陇县,再西行经陇关到今甘肃境内。

汧河谷道的开辟与秦人东迁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商周之际,秦人就在陇山以西先后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时,非子被封召于汧渭之间为周王室牧马,这是秦人第一次越过陇山东行的记载。

虽然秦人为周人创建并管理畜牧业基地,但当时秦文化的重心仍在西垂旧地。

周宣王时,“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文献的记载也印证了此时秦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汧河上游及其以西的戎人聚居区[1]。

年代当于公元前820年左右的不其簋就记载了西周末年,秦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同西戎作战的事实。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陇县。

陇县。

古称陇州。

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

位于关中平原西部。

陕西省宝鸡市西北。

东临千阳。

南接陈仓区。

西北部与甘肃清水。

张家川。

华亭。

崇信。

灵台五县毗邻。

宝中铁路和204省道贯穿全境。

为陕。

甘。

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

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

最高点海拔2466米。

最低处海拔米。

属黄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千河。

北河等。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600毫米。

年均气温℃。

矿藏资源主要有煤。

大理石。

陶土等。

宝汉高速。

212省道公路和宝中铁路过境。

中文名称,陇县。

外文名称,Longxian County。

别名,陇州。

行政区类别,县。

宝鸡副中心城市。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宝鸡。

下辖地区,东风镇。

八渡镇。

东南镇等。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7。

邮政区码,721200。

地理位置,关中西部。

宝鸡市西北。

面积,2418平方公里。

人口,万。

方言,周朝国语。

雅言——陕西西府方言。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关山牧场。

龙门洞。

景福山。

药王洞等。

机场,宝鸡机场。

火车站,陇县站。

车牌代码,陕C。

行政代码,610327。

特色文化,陇县社火。

陇州刺绣等。

户籍人口,万。

GDP,亿。

人均GDP,25696元人民币。

历史沿革。

陇县古称陇州。

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

《元和郡县志》卷2:陇州“因山得名”。

故治在今陇县南。

北周明帝二年移今治。

隋开皇五年改汧源县。

元省汧源县入陇州。

1915年改为陇县。

仍因陇州为名。

陇县建制较早。

商代为矢国领地。

周代为秦非子驻地。

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

秦始皇26年为“汧邑”。

汉高祖元年改邑为“县”。

置陇关。

故有”秦都陇关”之称。

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

北魏孝明帝时于“汧县”又置“东秦州”。

因魏废帝二年改秦为“陇州”。

历经五代。

宋。

元。

明。

清。

辛亥革命后改州为陇县。

《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

《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

历史地理第六辑《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肇域志》是顾炎武(1613—1682)尚未定犒的一部地理总志。

它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区,以府.直隶州分目。

该书现存南京<南直隶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十一部分,京师(北直隶)、江西、四川和广西已佚亡,仅少数抄本流传于世。

数年前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决定由谭其釀教授主持整理该书,成立整理小组。

我们参加整理小组以来,经年余的校勘实践,取得一些心得体会,现就我们点校的陕西部分试谈几点初浅看法。

①凡三口/万历《甘镇志》卷三同。

按此处明说撷凡三口”,实则只二口,据《明一统志》卷三七及《读史方舆纪要》(下称《纪要》〉卷六四,“大磁窑”下脱衣小磁窑S宁夏卫上“延化渠F 唐贞观七年,夏州开此渠,引鸟水入库狄泽*灌田三百余顷/嘉靖《陕西通志》卷三八同。

“鸟S《新唐书•地理志》及《纪要》卷六一皆作:乌S此误。

宁夏中卫「中受降城「有拂云堆祠。

……又有备塞军,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修复旧城J嘉靖《陕西通志》卷一三及万历《延绥镇志》卷二同"据《新唐书•地理志》及《纪要》卷六一,“备力当为舟横”之讹。

平凉府隆德县沿革雲篁宋始有隆牧羊城,寻名隆德J嘉靖《平凉府志》卷一三同。

据《元丰九我们校勘的《肇域志》陕西部分共六册,计二十余万字口其中大部分是抄录方志,主 要是明代方志中的资料$另有一部分则取材于各类专书。

这些摘录虽作过一定编排,但大部分未经判断、审订,方志中许多明显错误,《肇志》全部照录,未加更动”如西安府淳化县秦王殿:“晋宁康九年,苻坚将姚萇背坚,起兵北地,自立为王,国号秦。

秦王殿盖始于此J隆庆《淳化县志》卷四同。

按宁康无九年,姚萇起兵称王事在孝武帝太元九年,见《晋书》本纪及《资治通鉴》卷一o五。

《肇域志》作宁康九年误。

甘州卫「人祖山口,在都司城东北四十五里。

又城西南有大磁窑-甘峻山域志》卷三、《明一统志》卷三五及《纪要》卷五A,“隆牧羊城力当系篥羊牧隆城”之误。

《嘉庆重修一统志》各统部的成书时间

《嘉庆重修一统志》各统部的成书时间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嘉庆重修一统志》各统部的成书时间华林甫清朝三修《一统志》,其中道光前期以嘉庆二十五年为标准年代的重修活动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质量也最高。

世人多以为该志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殊不知书中22个统部之成书有先有后。

今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官度藏档案“国史馆全宗编纂类第五号'国史馆总裁大学士托津、曹振铺、潘世恩、穆彰阿等呈进所纂一统志各篇的奏折"(含30余件档案),整理如下,以飨同好: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统部定稿进奏时间表省名进奏的府州内容(道光)年、月、日进奏人直隶直隶省志业已全竣,先将统部顺天、保定、永平、河间、天津、正定等府志恭呈十九年十一月穆彰阿顺德、广平、大名、宣化四府志二十年二月二十七日承德、遵化、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定州一府六州志二十年四月二十六日江苏江宁、苏州、松江、常州四府志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穆彰阿镇江、淮安、扬州、徐州、太仓、海州、通州、海门厅四府三州二十年十二月安徽(缺载安庆、徽州、庐州、凤阳四府)宁国、池州、太平三府十六年九月初二日潘世恩颍州、滁州、和州、广德、六安、泗州一府五州志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山西(缺载太原等六府)大同、宁武、朔平、平定、忻州、代州、保德三府四州志十年七月初二日托津霍州、解州、绛州、隰州、沁州、辽州、归化城、绥远城、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州六厅志十年十一月初二日山东(缺载济南、兖州二府)东昌、青州、登州、莱州、武定五府志(原缺载,由进奏者来推断,当在十五、六年间)文孚泰安、沂州、曹州、济宁、临清三府二州志潘世恩河南河南省志业已全竣,先将统部、开封、陈州、归德、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志恭呈十九年月日穆彰阿河南、南阳、汝宁、许州、陕州、光州、汝州三府四州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陕西陕西省志业已全竣,先将西安一府缮写正本恭呈十六年月日文孚兴安、同州、商州、乾州、邠州、耦州、绥德等府州志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潘世恩延安、凤翔、汉中、榆林四府志十七年四月初十日463(续表)省名进奏的府州内容(道光)年、月、日进奏人甘肃(缺载)(缺)(缺)(缺)浙江嘉兴、湖州、宁波三府志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曹振铺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五府志、玉环一厅志十四年廿八月初二日江西江西省志业已全竣,先将统部、南昌、饶州、广信、南康、九江等府志恭呈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潘世恩建昌、抚州、临江、瑞州、袁州、吉安、赣州、南安、宁都等府州志十七年十一月湖北(缺武昌等六府)襄阳、那阳、宜昌、施南、荆门四府一州志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托津湖南(缺载辰州、沅州等12府州)湖南省志业已全竣,先将统部、长沙、岳州、宝庆、衡州、常德等府志缮写正本恭呈十八年潘世恩四川(缺载成都、重庆等7府)宁远、雅州、嘉定、潼川、绥定、眉州、邛州、泸州、资州、绵州、茂州、忠州、酉阳州、叙永、松潘、石莊、杂谷、太平、懋功五府八州六厅志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潘世恩福建建宁、邵武、汀州、福宁、台湾、永春、龙岩五府二州志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托津广东广东志业已全竣,先将广州、韶州、惠州三府志恭呈'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托津潮州、肇庆、高州、廉州四府志七年十二月初七广西(缺乎乐等六府州)广西志业已全竣,先将桂林、柳州、庆远、思恩、泗城五府志恭呈十五年闰六月十四日文孚云南(缺载17府厅州)云南志业已全竣,先将云南、大理、临安、楚雄、徵江五府志恭呈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托津贵州(缺载11府厅州)贵州志业已全竣,先将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六府志恭呈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托津朝贡各国朝贡各国二函,缮写正本,恭呈御览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曹振舗说明:因档案保存不完整,个别统部或部分付阙。

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

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

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考释李翀(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内容提要:清代《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现藏于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记载了关陇道“长宁驿站军一案”裁决的过程。

本文通过释读碑文,梳理相关文献,探究碑中所涉及的历史信息,从而彰显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清代;凤翔;恩德碑;任晟;考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现藏碑刻一通,名《凤翔太守任公恩德碑》,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照)。

碑高1.87米,宽0.76米、厚0.25米,石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主要内容记载了“长宁驿站军一案”裁决的过程。

但石碑鲜为外界所知,并未有学者对其作深入研究。

笔者在释读碑文的基础之上,探究碑文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及文献史料价值。

一、石碑录文石碑上端篆刻“恩德碑”三个大字,正文从右到左阴刻,共25行、计843字。

1999年,该碑文录入《张家川县志》,其中存在文字释读、标点、断句的错误。

笔者结合原碑,辅以文献资料,点校并辑录如下(个别漫漶不清之处用□代替):恩德碑凤翔府太守任公德政碑┘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未有无功德及于民而能使民历久而不忘者也,凤翔太守。

┘任公讳晟,字济川,江夏人也。

雍正六年抵任后,其善政多端,不可殚述。

即如我长宁驿站军一案,缘前明有军数十余户,安┘栋于兴平、武功适中之区,名长宁镇,即今东扶风也。

给予田亩耕食,人有军差,地无赋税。

迨后奉文,令各军俞姓等二┘十余户,自备鞍马,迁于陇州关山摆站,于是有站军之名焉,遂将关山更名为长宁镇。

其俞、陈、沈、庞等各户,在长宁旧镇┘遗有祖业地亩,不能耕种,即佃于田九一等先人承种,一年共出租银一百二十余两。

陈良德等先人每年向田九一等┘先人讨取,由来已久。

我┘朝定鼎后,长宁镇始设有驿官、驿马,而马夫仍令陈姓等充当。

谁意年深日久,田九一等先人抗租不给,陈姓等具呈本府,委┘员代收,蒙州转给无异,但其地向未升科,至雍正七年,奉旨地未升科者,准其自首,永为已业。

钦遵之下,任公喟然叹曰:“长宁一驿,处万山之中,五谷不生,乃苦寒之地,各站军若无┘此地,何以供朝夕?”命前督邮孙名达者,令各站军陈良德等叙情自首,由州转详府司,批查之间,而地户田九一等亦由┘县自首。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01-02乾隆西安府志/(清)舒其绅修;(清)严长明纂熙宁长安县志/(宋)宋敏求纂;(元)李好文绘;(清)毕沅校嘉庆长安县志/(清)张璁贤修;(清)董曾臣纂03嘉庆咸宁县志/(清)高廷法,(清)沈琮修;(清)陆耀遹,(清)董祐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翁柽修;宋联奎纂04乾隆鄠县新志/(清)汪以诚修;(清)孙景烈纂民国重修鄠县志/张云程,赵葆真修;吴继祖纂乾隆咸阳县志/(清)臧应桐纂修道光续修咸阳县志/(清)陈尧书纂修05民国重修咸阳县志/刘安国修;吴廷锡,冯光裕纂06乾隆兴平县志/(清)顾声雷修;(清)张埙纂民国重修兴平县志/王廷珪修;张元际,冯光裕纂嘉靖高陵县志/(明)吕柟纂修光绪高陵县续志/(清)程维雍修;(清)白遇道纂07乾隆泾阳县志/(清)葛晨纂修道光重修泾阳县志/(清)胡元煐修;(清)蒋湘南纂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清)刘懋官修;(清)宋伯鲁,周斯亿纂08嘉靖重修三原志/(明)张信纂修乾隆三原县志/(清)刘绍攽纂修光绪三原县志/(清)焦云龙修;(清)贺瑞麟纂09乾隆盩厔县志/(清)杨仪修;(清)王开沃纂民国盩厔县志/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隆庆淳化志/(明)罗廷绣纂修乾隆淳化县志/(清)万廷树修;(清)洪亮吉纂10乾隆醴泉县志/(清)蒋骐昌修;(清)孙星衍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张道芷,胡铭荃修;曹骥观纂民国邠州县新志稿/刘必达修;史秉贞等纂乾隆三水县志/(清)朱廷模,葛德新修;(清)孙星衍纂同治三水县志/(清)姜桐罔修;(清)郭四维纂11-12宣统长武县志/(清)沈锡荣修;(清)王锡璋纂光绪永寿县志/(清)郑德枢,(清)赵奇龄纂光绪乾州志稿/(清)周铭旂纂修光绪乾州志稿补正/(清)周铭旂纂民国乾线新志/续俭,田屏轩修;范凝绩纂13嘉靖渭南县志/(明)南大吉纂修道光重辑渭南县志/(清)何耿绳修;(清)姚景衡纂光绪新续渭南县志/(清)严书麟修;(清)焦联甲纂14乾隆富平县志/(清)吴六熬修;(清)胡文铨纂光绪富平县志稿/(清)樊增祥,(清)刘锟修;(清)田兆岐纂15乾隆临潼县志/(清)史传远纂修光绪临潼县续志/(清)安守和修;(清)杨彦修纂民国临潼县志/邓长耀纂修16-17雍正蓝田县志/(清)郭显贤原本,(清)李元升增修;(清)李大杰增纂光绪蓝田县志/(清)吕懋勋修;(清)袁廷俊纂民国续修蓝田县志/郝兆先修;牛兆濂纂18-19咸丰同州府志/(清)李恩继,文廉修;(清)蒋湘南纂光绪同州府续志/(清)饶应祺修;(清)马先登,(清)王守恭纂20道光大荔县志/(清)熊兆麟纂修光绪大荔县续志/(清)周铭旂修;(清)李志复纂民国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陈少岩,聂雨润修;张树枟,李泰纂民国大荔县新志存稿/聂雨润修;李泰纂21正德朝邑县志/(明)王道修;(明)韩邦靖纂万历续朝邑县志/(明)郭宝修;(明)王学谟纂康熙朝邑县后志/(清)王兆鳌修;(清)王鹏翼纂乾隆朝邑县志/(清)金嘉琰,朱廷模修;(清)钱坫纂咸丰初朝邑县志/(清)李元春纂民国平民县志/杨瑞霆修;霍光缙纂22乾隆郃阳县志/(清)席奉贤,(清)孙景烈纂乾隆澄城县志/(清)戴治修;(清)洪亮吉,孙星衍纂民国澄城县附志/王怀斌修;赵邦楹纂23隆庆华州志/(明)李可久修,(明)张光孝纂康熙续华州志/(清)冯昌奕修,(清)刘遇奇等纂乾隆再续华州志/(清)汪以诚修,(清)史萼纂光绪三续华州志/(清)吴炳南修,(清)刘域纂24乾隆华阴县志/(清)陆维垣,(清)许光基修;(清)李天秀等纂25民国华阴县续志/米登岳修;张崇善,王之彦纂26康熙蒲城县志/(清)邓永芳修;(清)李馥蒸纂乾隆蒲城县志/(清)张心镜修;(清)吴泰来纂光绪蒲城县志/(清)李体仁修;(清)王学礼纂乾隆白水县志/(清)梁善长纂修27乾隆韩城县志/(清)傅应奎修;(清)钱坫纂嘉庆韩城县续志/(清)冀兰泰修;(清)陆耀遹纂民国韩城县续志/赵本荫修;程仲昭纂嘉靖耀州志/(明)李廷宝修;(明)乔世宁纂乾隆续耀州志/(清)汪灏修;(清)钟麟书纂乾隆同官县志/(清)袁文观纂修28民国同官县志/余正东修;黎锦熙纂29康熙潼关卫志/(清)唐咨伯修;(清)杨端本纂嘉庆续修潼关厅志/(清)向淮修;(清)王森文纂民国潼关县新志/罗传甲修;赵鹏超纂乾隆商南县志/(清)罗文思纂修30乾隆直隶商州志/(清)王如玖纂修乾隆续商州志/(清)罗文思纂修乾隆镇安县志/(清)聂焘纂修乾隆雒南县志/(清)范启源纂修;(清)薛馧订正31乾隆凤翔府志/(清)达灵阿修;(清)周芳炯,高登科纂32乾隆宝鸡县志/(清)许起凤修;(清)高登科纂民国宝鸡县志/(清)邓梦琴原本;(清)曹骥观续修;(清)强振志续纂光绪孝义厅志/(清)常毓坤修;(清)李开甲等纂33光绪岐山县志/(清)胡升猷修;(清)张殿元纂民国岐山县志/田惟均修;白岫云纂34嘉庆扶风县志/(清)宋世荤,(清)吴鹏翱,(清)王树棠纂康熙麟游县志/(清)吴汝为修;(清)刘元泰纂光绪麟游县新志草/(清)彭洵纂修道光重修汧阳县志/(清)罗曰璧纂修光绪增续汧阳县志/(清)焦思善修;(清)张元璧,(清)王润纂35宣统郿县志/(清)李带双原本;(清)沈锡荣增补36正德武功县志/(明)康海纂;(清)孙景烈评注雍正武功县后志/(清)沈华修;(清)崔昭等纂嘉庆续武功县后志/(清)张树勋修;(清)王森文纂光绪武功县续志/(清)张世英修;(清)巨国桂纂光绪凤县志/(清)朱子春修;(清)段树霖纂道光增修怀远县志/(清)苏其照原本;(清)何丙勋增补37康熙陇州志/(清)罗彰彝纂修乾隆陇州续志/(清)吴炳纂修光绪靖边县志稿/(清)丁锡奎修;(清)白翰章,(清)辛居乾纂雍正神木县志/(清)佚名纂修道光神木县志/(清)王致云修;(清)朱壎纂;(清)张琛增补38康熙延绥镇志/(清)谭吉璁纂修道光榆林府志/(清)李熙龄纂修39嘉庆定边县志/(清)黄沛修;(清)江廷球纂;(清)宋谦增辑民国横山县志/刘济南,张斗山修;曹子正纂;曹思聪续纂40嘉庆葭州志/(清)高珣修;(清)袭玉麟纂民国葭县志/(清)陈琯修;(清)赵思明纂41乾隆府谷县志/(清)郑居中,麟书纂修;(清)胡文铨纂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清)吴忠诰修;(清)李继峤纂光绪绥德直隶州志/(清)孔繁朴修;(清)高维岳纂42-43道光清润县志/(清)钟章元修;(清)陈第颂等纂道光吴堡县志/(清)谭偊纂修民国安塞县志/安庆丰修;郭永清纂康熙米脂县志/(清)宁养气纂修光绪米脂县志/(清)李炳莲修;(清)高照煦纂;(清)高增融校订民国米脂县志/严建章,高仲谦等修;高照初纂44嘉庆重修延安府志/(清)洪蕙纂修45道光安定县志/(清)姚国龄修;(清)米毓章纂咸丰保安县志/(清)彭瑞麟修;(清)武东旭纂光绪保安县志略/(清)侯昌铭纂修乾隆宜川县志/(清)吴炳纂修康熙洋县志/(清)邹溶修;(清)周忠纂光绪洋县志/(清)张鹏翼纂修道光西乡县志/(清)张廷槐纂修46民国宜川县志/余正东纂修,黎锦熙校订47道光重修延川县志/(清)谢长清纂修乾隆延长县志/(清)王崇礼纂修民国延长县志书/延长县公署纂修道光鄜州志/(清)吴鸣捷修,(清)谭瑀等纂嘉庆洛川县志/(清)刘毓秀修;(清)贾构纂48民国洛川县志/余正东修;黎锦熙,吴致勋纂49嘉庆续修中部县志/(清)丁瀚修;(清)张永清等纂民国黄陵县志/余正东修;吴致勋纂雍正宜君县志/(清)查遴纂修;(清)沈华订正50民国汉南续修郡志/(清)严如熤原本;(清)杨名飏续纂51乾隆南郑县志/(清)王行俭修;(清)余孔捷纂民国续修南郑县志/郭凤洲,柴守愚修;刘定铎等纂道光褒城县志/(清)光朝魁纂修康熙城固县志/(清)王穆纂修52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清)张廷槐纂修光绪宁羌州志/(清)马毓华修;(清)郑书香,曹良楷纂康熙沔县志/(清)赵世震修;(清)江泽延纂光绪沔县志/(清)孙铭钟,罗桂铭修;(清)彭龄纂道光重修略阳县志/(清)谭瑀修;(清)黎成德等纂光绪新续略阳县志/(清)桂超修;(清)侯龙光纂道光留坝厅志/(清)贺仲瑊修;(清)蒋湘南纂53光绪定远厅志/(清)余修凤纂修光绪佛坪厅志/(清)刘煐纂修民国佛坪县志/张机高纂修嘉庆安康县志/(清)郑谦修;王森文纂乾隆平利县志/(清)黄宽纂修光绪续修平利县志/(清)杨孝宽修;(清)李联芳等纂54乾隆兴安府志/(清)李国麒纂修嘉庆续兴安府志/(清)叶世倬纂修康熙汉阴县志/(清)赵世震修;(清)江泽延纂嘉庆汉阴厅志/(清)钱鹤年修;(清)董诏纂55乾隆洵阳县志/(清)邓梦琴纂修光绪洵阳县志/(清)刘德全修;(清)郭焱昌,(清)姜善继纂嘉庆白河县志/(清)严一青纂修光绪白河县志/(清)顾騄修;(清)王贤辅,(清)李宗麟纂56-57道光石泉县志/(清)舒钧纂修道光宁陕厅志/(清)林一铭修;(清)焦世官,(清)胡官清纂道光翠¤县志/(清)陈仅,(清)吴纯修;(清)施鸣銮纂民国重修翠¤县志/杨家驹修;陈振纪,陈如墉纂民国砖坪县志/佚名纂。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学问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学问点,或某一学问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阅读答案1【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日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解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文言文《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喜雨亭记》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原文】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1]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

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14],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16],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注释】[1]志:记,后来写作“志”。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传说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特别的禾。

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

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

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

《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3]汉武得鼎: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

宝鸡_炎帝故里姜炎文化发祥地

宝鸡_炎帝故里姜炎文化发祥地

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006版综合宝鸡:炎帝故里姜炎文化发祥地宝鸡炎帝研究会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

今天,我们要加强姜炎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文献典籍有记载《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

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

“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姜水何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郦氏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

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

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考证认为:“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艺术,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大。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得更为明确。

他说:“所谓‘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

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

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

张载家族文化史探析张波

张载家族文化史探析张波

张载家族文化史探析张波张载(1020-1077 或1078,字子厚)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的创始人,与其弟张戬,时人以“二张”并誉于关中。

张氏兄弟殁后,其裔孙二代以后播迁四方,以致其故里陕西各地鲜有记载其家族文的文献。

尝通览《陕西府县志辑》及陕西《省志辑》,见其载明清以来诸多关学文献尤其涉及张载家族文化,璨然可观。

虽或为记,或为传,或为行状等,选取不一,各得其价值,尤可求其历史实情及文化精神。

近年又承全国张载宗亲会友人及张载祠执事信任,或赠送或借阅全国各地张氏宗谱(家谱),于张载家族文化史初略了解,故征之方志、族谱对张载家族迁衍、祠祀历史及家族家训作初步探源。

一、张载家族史略述史载张载家族文化,较早见于李带双修、张若纂的乾隆《眉县志》(简称张《志》),其后宣统二年(1909 )沈锡荣增补的《眉县志》(沈《志》)又承前志,形成了较为详细的张载家族史。

张载及其家族在眉县乃至在中国家族文化史上的影响逐日受到瞩目。

诚如张《志》毕沅序:“眉人横渠先生为关中正学之宗,二程子称道于前,朱子表章于后,皆宜大书特书,故此书特为灵感录道统录,为方州小志之创体。

” 2 事实上,在明万历间刘九经纂修首部《眉县志》时,以下简称刘《志》)万历刘《志》中,上述观念亦有展现,如在于“氏族”类,梳理了从张迪(张载父)至其二十四世孙张世传谱系,其中自六世孙张晋始自眉徙漉后食邑于滦,遂为滦人,至十五世孙张文运,又自滦返眉;罗列迁至江西建昌南城的五世孙张选、六世孙张一俊、七世孙张霆、十四世孙张日中四人事迹;介绍散见居眉者五世孙张暹、二十三世孙张邦麒及其后世子孙十人。

然而,刘《志》记叙甚为简略,不仅人物关系尚未清晰,迁徙情况也多一语概括。

在沈《志》中,自卷十二至十四保留增补了张《志》的“张氏传录”与“张氏道统录” 。

兹分而论之:其一,在“张氏传录” 中,主要内容有四:其一,收录了《宋史》有关张载及其弟张戬的传记、吕大临为二人撰写的《行状》。

陕西

陕西

辛亥革命在陕西西府清朝末年,陕西省凤翔县是西府军事重镇、政治文化中心。

以凤翔为中心的西府地区,是辛亥革命活动十分活跃地区之一。

西府地区紧跟时代潮流,在那场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陕西在辛亥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凤翔起义成功武昌起义成功后,西安新军一标三营管带张凤翙、司号长张云山等,即在西安五味什字义聚楼密召各县同盟会员,磋商响应事宜。

凤翔应召前往参加秘密会议的是清秀才杨荟桢。

义聚楼会议约定于农历九月初一(10月22日),全陕各地同时起义。

到了九月一日西安如约起义,但各县行动不尽一致。

凤翔在同月七日晚间,由杨荟桢、刘志联络本县太白巷人黄发、糜杆桥人杨凤德、三岔堡人陈德胜、小里村人赵大柱等,率领群众一千余人攻城,城内有县署差役张三保、王有荣、李振海、鲁福林等接应,内外合攻,于第二日,即10月29日黎明攻下凤翔城。

清参将王志英率部反抗,兵败城失,在北城上自戕身死。

知县彭毓嵩在县署西边桑园起义群所杀。

凤翔起义成功,是陕西辛亥命第一个夺取政权的县。

各县纷纷光复1911年,在陕西革命军的影响下,岐山县城内清驻军中岐山籍士兵哗变,四乡民众以白布裹头,进城策应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岐山的统治。

1910年,岐眉农民暴动,捣毁了官办盐店,1911年10月31日,眉县宣布脱离清朝统治。

扶风县王诚斋领导的武装力量猎虎队揭竿而起,扶风宣告光复。

1911九月初七晚,凤翔革命党人杨荟桢、刘介甫等在千阳县发动起义,张三保等帮会兄弟响应。

他们以白布缠头为号,攻入府城南门,杀清参将、知县。

驻陇清军巡防营闻讯,急赴救援,因寡不敌众,撤回陇州。

初九日,巡防营回陇经千,焚毁西关福音堂。

县帮会首领赵祥、郑奎与黄里帮会任金铎、高崖镇帮会王之汉等,串联弟兄,组成“马头军”,以大刀、夹把铡刃为武器,头缠白布,活动乡间,准备围攻县城,知县杨世禄闻风逃匿,全县骚然。

城防局联结商民,组成商团、民团,白天巡逻放哨,夜晚带灯守城。

九月十六日,任金铎联合凤翔柳林赵梦熊部约500人围攻县城。

宝鸡凤翔详记

宝鸡凤翔详记

凤翔详记[凤翔古称雍,为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中心地带。

为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凤府三绝(东湖柳、姑娘手、西凤酒)驰名中外。

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凤酒文化、佛教文化、西府饮食文化和读耕文化等八大文化为凤翔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

]目录简介 (2)凤翔的八大文化 (3)秦文化。

(4)凤文化。

(4)西府民间文化。

(4)苏轼文化。

(5)凤酒文化。

(5)佛教文化。

(5)西府饮食文化。

(5)读耕文化。

(6)凤府三宝-凤翔三绝 (6)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8)历史沿革: (8)风土人情,民间工艺品: (11)凤翔泥塑 (11)凤翔剪纸 (14)凤翔皮影 (15)西凤酒 (16)木板年画 (19)马勺脸谱 (20)罩金漆器 (21)腊驴肉 (22)草编 (23)简介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地处宝鸡市东北的渭北旱原上,现辖12镇,233个村,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

凤翔古称雍,为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中心地带。

先秦19公在此建都294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以此为基地“拓地千里,独霸西戎”,创建了“天子致伯,诸侯称贺”的霸业。

1977年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以“五个世界之最”的优势震撼全球,让人们看到“黄肠题凑”的高规格丧制实证。

位于雍城遗址的“凌阴”,是我国最早的冰箱。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宗庙行加冠礼,开始亲政。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驻跸于此,指挥平叛,时号“西京”。

至德二年(757),取“凤鸣于岐,翔于雍”之意,改称凤翔。

杜甫千里面君,官授“左拾遗”。

宝应元年(762)改称天兴县。

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劫持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

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至今称凤翔。

辛亥革命,凤翔在陕西各县首义成功。

1919年,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迁行营于凤翔,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

1923年,凤翔人窦应昌在北京反对“曹锟贿选”,名震朝野。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2篇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2篇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2篇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2篇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1原文:喜雨亭记宋代: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陇县。

陇县。

古称陇州。

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

位于关中平原西部。

陕西省宝鸡市西北。

东临千阳。

南接陈仓区。

西北部与甘肃清水。

张家川。

华亭。

崇信。

灵台五县毗邻。

宝中铁路和204省道贯穿全境。

为陕。

甘。

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

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

最高点海拔2466米。

最低处海拔米。

属黄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千河。

北河等。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降水量600毫米。

年均气温℃。

矿藏资源主要有煤。

大理石。

陶土等。

宝汉高速。

212省道公路和宝中铁路过境。

中文名称,陇县。

外文名称,Longxian County。

别名,陇州。

行政区类别,县。

宝鸡副中心城市。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宝鸡。

下辖地区,东风镇。

八渡镇。

东南镇等。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7。

邮政区码,721200。

地理位置,关中西部。

宝鸡市西北。

面积,2418平方公里。

人口,万。

方言,周朝国语。

雅言——陕西西府方言。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关山牧场。

龙门洞。

景福山。

药王洞等。

机场,宝鸡机场。

火车站,陇县站。

车牌代码,陕C。

行政代码,610327。

特色文化,陇县社火。

陇州刺绣等。

户籍人口,万。

GDP,亿。

人均GDP,25696元人民币。

历史沿革。

陇县古称陇州。

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

《元和郡县志》卷2:陇州“因山得名”。

故治在今陇县南。

北周明帝二年移今治。

隋开皇五年改汧源县。

元省汧源县入陇州。

1915年改为陇县。

仍因陇州为名。

陇县建制较早。

商代为矢国领地。

周代为秦非子驻地。

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

秦始皇26年为“汧邑”。

汉高祖元年改邑为“县”。

置陇关。

故有”秦都陇关”之称。

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

北魏孝明帝时于“汧县”又置“东秦州”。

因魏废帝二年改秦为“陇州”。

历经五代。

宋。

元。

明。

清。

辛亥革命后改州为陇县。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喜雨亭记文言文原文喜雨亭记作者:苏轼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⑧不雨⑧,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⑨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⑩于野,忧者以⑾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⑿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⒀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⒁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⒃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苏轼凤翔诗所见下马碛及南山僧人形象考

苏轼凤翔诗所见下马碛及南山僧人形象考

第31卷第3期2018年6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Vol.31 No.3Jun.2018收稿日期:2017-12-12基金项目:2017年度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创意研究计划“宋代帖学文献研究”(CXCY17-05)作者简介:党永辉(1988-),男,陕西凤翔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献地理、中国帖学文献。

苏轼凤翔诗所见下马碛及南山僧人形象考党永辉(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摘 要:苏轼凤翔诗中有两首述及斜谷一带的地理,其中下马碛在诗中颇为关键,却莫详其地,不利于苏诗之准确解读。

以传世文献与遗址调查相互印证,可以断定下马碛位于今岐山县蔡家坡镇、枣林镇与眉县常兴镇交界处,而怀贤阁在下马碛南、斜谷北、五丈原东。

下马碛在后来的沿袭与弃用则是造成讹误的主要原因。

在苏轼凤翔诗地理考据中,下马碛及其相关地理位置的指认不仅可以修正苏轼诗文整理中的不足和讹误,还能够厘清苏轼在南山一带的行迹及所见僧人形象。

关键词:苏轼;凤翔诗;下马碛;僧人形象中图分类号:I22∶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8)03-0110-05 苏轼诗地理研究有助于苏轼诗研究的深化。

苏轼诗中所见地理与其原型具有密切及复杂的关系,诗与其相关的地理共同形成诗的价值。

在诗地理中,地理形象变为文学意象,地理环境变为文学意境,从而使得诗中的地理与地理的文学书写存在偌大的差距。

苏诗地理研究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文献考据和现地考察。

文献考据是还原苏诗地理的主要方式,现地特别是遗址作为考察苏诗地理的补充手段,对于还原诗地理能够提供现场体验和感性认知,而仅凭文本则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诗的价值。

诗地理研究中的现地考察在杜诗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注目。

1978年,萧涤非任《杜甫全集校注》主编,率领校注组沿当年杜甫行踪实地考察,完成《访古学诗万里行》。

苏东坡传凤翔的简介

苏东坡传凤翔的简介

苏东坡传凤翔苏轼应制科试后不久,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

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佐助州官。

这是以京官身份充州府签判,比起前次所授的河南福昌县主簿来,职位显著提升了。

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忽从县佐,擢与评刑”。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离京赴任,苏辙送他到郑州,相别于郑州西门外,十二月十四日到达凤翔。

这是苏轼“从政之路”的开始。

凤翔府所属的地方是我国古代的关中之地,而关中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摇篮,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

苏轼在途经京兆(今陕西西安)时,与刘京兆(即刘敞)痛饮数日,参观了他的石林亭。

刘敞在京兆搜得石器数十件,并用它来考察三代制度,作《先秦古器记》。

苏轼看到这些石器,感叹历史兴废,作《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一首: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

惟余古苑石,漂散在人间。

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

君看刘李末,不能保河关。

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苏轼在凤翔写有《凤翔八观》,介绍凤翔的八种文物遗迹。

他在序中说:“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

此八观者,又皆跬(半步为跬)步可至,而好事者不有能遍观焉。

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下面挑出几样来介绍一下。

石鼓。

石鼓是唐代从宝鸡出土的,一直保存到现在,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它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籀文)刻着十首四言诗。

这些诗在宋代已经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模糊半已隐瘢胝(手掌或足掌因长期磨擦而生的厚皮),诘曲(弯弯曲曲)犹能辨跟肘(足跟手肘,喻笔画)。

”由于诗中没有人名岁月,因此很难确定刻石的时间,古人(包括苏轼)多认为是周宣王时的石刻:“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大篆)变蝌蚪(小篆)”;“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石鼓》)据近人考证是秦刻石,内容是记载秦国国君的游猎情况。

诅楚碑文。

这是在开元寺出土的,当时放在凤翔府太守便厅内。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五百二十四卷凤翔府部汇考二凤翔府城池考凤翔府关梁考凤翔府封建考凤翔府公署考凤翔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凤翔府户口考职方典第五百二十四卷凤翔府部汇考二凤翔府城池考府县《志》合载本府〈凤翔县附郭〉凤翔府城池唐末李茂贞建;明景泰元年,知府扈进重修;正德十年,知府王江、万历二年知府邹廷望俱增修;三十八年,平定李棨,改建南门,周一十二里二分、高三丈、厚称之,池深二丈五尺,阔三丈,门四,东曰迎恩,南曰景明、西曰保和,北曰宁远。

皇清顺治十八年,巡茶御史许之渐鼎建门楼,按《凤翔县志》:府城旧高二丈,明万历二年增修,高三丈,女墙悉易以砖,周十二里三分,垛计一千七百八十有二,门五,各有楼四,隅箭楼四十有八,东门楼曰朝阳,南门楼曰文明,西门楼曰金巩,北楼曰拱辰,小南门在正南门之东,上有五奎楼,在文昌祠前,又其东有铁塔一座,若文笔然,西北城上有凤凰楼,四门外俱土桥壕,水起自西北之凤凰泉,绕城四围合东门塔寺,河流入渭。

外州县岐山县城池唐武德四年建,元至元二十五年重修,明景泰元年,知县王泽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知县令狐一豸重修,万历二年,知县杨以渐、五年知县李敦信、刘正言、十八年知县于邦栋相继增修,周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东西二门,按《县志》:东西门相距二里零一百五十步,门上各有楼,旧角楼凡八号八观,今废,城形东北隅突出四十步,西南缩入数百步,上女墙高五尺,垛口一千三百,有奇明。

弘治四年,如县荣节创开南北二门,寻以不利塞之,正德二年,知县王之邻增关外东西二门,嘉靖年间,知县赵进增修郭外城,各周围二里许,三十九年,知县韩廷芳增筑敌台二十四座,万历三十七年,知县韩佥可开南门,今闭,崇祯十一年,知县张名箓重修,偏东门曰鸣凤,西门曰怀邠。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赵修敌楼,十四年,知县王毂筑围墙一丈八尺,厚五丈,广三百二十馀丈。

宝鸡县城池唐至德中建,明景泰初,知县刘通重修,周二里七分、高二丈、池深七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凤翔府志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其父苏洵、胞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与凤翔有一段历史渊源。

凤翔古称雍州,唐代改为凤翔府。

宋仁宗嘉佑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

他在任时间虽不长,但留下的诗文和政绩不少。

位于凤翔县城东关的东湖,就是由他倡导修建的。

东湖古称“饮凤池”。

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

他建议府台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亭台楼榭,美化环境,休闲娱乐,留下千古历史文化遗产。

苏轼在凤翔的散文创作,就题材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亭台楼记、政议奏启、青词祝文、书札题跋四类,计30余篇,其中以“三记”及《思治论》成就最高。

(一)亭台楼记
以《喜雨亭记》、《凌墟台记》、《凤鸣驿记》最为著名,被收入《古文观止》,《喜雨亭记》,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课外阅读》中。

苏轼在凤翔任上,自然灾害一直比较严重,上任之初,时值关中大旱,数月不雨,“自去岁九月不雨,徂各及春,农民拱手,以待饥馑,粒食将绝,盗贼且兴”(《代宋选奏启封太白山神状》)。

嘉祐七年,苏轼在凤翔府公堂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憩之所。

这年春天久旱不雨,到了三月才开始下小雨,最初雨小,“民以为未足”,接着就下了三天大雨,于是“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喜雨亭记》)。

为庆贺天雨,他将亭子起名为“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并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

(二)政论奏议
苏轼在凤翔任上,关心民疾,体察民情,一上任,就在《凤翔到任谢执政启》中讲到:“编木伐竹,东下渭河;飞刍挽粟,西赴边陲。

大河有每发之防,贩物有不益蜀之课。

破荡民业,忽如春冰。

”之后,又针对改革衙前之役、以官榷与民、免除积欠等多次上书,写下了《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上蔡省主论放欠书》等著名的奏议文章。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于嘉祐八年(1063)的《思治论》。

《思治论》进一步概括和发展了他在《进策》中所提出的革新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

”“今世有三患,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革新治理的措施,最后得出要富国振邦,就必须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的结论。

(三)青词祝文
苏轼任职凤翔期间,关中大旱,数月不雨,苏轼多次祈天祷雨,“兹用即于斋宫为坛位,以与百姓请命”(《凤翔醮土火星青词》)。

这类文章主要有《祷雨蟠溪祝文》、《告封太白山明应公祝文》、《代宋选奏启封太白山神状》、《凤翔醮土火星青词》、《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祭勾芒神祝文》、《祷泷水祝文》等。

(四)书札题跋
苏轼在凤翔期间还写了不少的书札题跋,如《题凤翔东院王画壁》、《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与杨济甫十首》、《记西邸诗》、《书太宗皇帝急就章》、《书所作字后》、《记子美逸诗》、《李西平画赞》等,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所作字后》指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及为得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