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气体体积的规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讨主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课题:探究气体体积的规律
课型:基础型课程·新授课(高一第一册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体积的决定因素以及气体体积规律的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
一般过程,进一步形成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实验观察,经历由提出猜想,最后得出“气体摩尔
体积”结论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爱问、会问、善于观察、敢于质
疑的动机,逐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对学生探究学习中积极思考的肯定,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
信心,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气体体积规律的探究过程和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气体体积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式手段:启发——探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与一期课改相比较,仅从教材的文字表述上看就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篇幅由4页减少到1页,标题也由“气体摩尔体积”改为“探究气体的体积”,这样的改变凸显了二期课改所倡导教学理念:在基础型课程中更加注重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篇幅的减少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的深度,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虽然篇幅大幅度减少,但教学内容思维容量依然很大而且抽象,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更是重点,同时也是形成学生抽象思维及分析能力,形成归纳、演绎科学方法的良好载体。化学发展史中对气体体积规律的发现、运用过程,非常典型地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特殊
一般 特殊,符合归纳 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 猜想 论证 结论 运用。因此,本节课将教材内容的“气体摩尔体积”、“思考与讨论1”、“思考与讨论2”有机整合后,以人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学展开的线索,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目的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归纳、演绎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后能较深刻地认识“气体体积规律”,为今后该规律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预测与改进:
由于初中化学内容具体、定性、宏观,对思维能力要求多为了解、知道,水平较低,而高中化学要求学生能抽象、定量、微观地理解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思维能力要求多为理解、应用,与初中存在较大跨度。而本节课教学内容处于高中学习的初始阶段,加上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在新课导入上,引导
学生由熟悉的方程式2H 2O 2H 2↑+O 2↑中H 2和O 2的系数比,即微粒个数之比,
联系视频播放的初中实验“电解水”中实际产生H 2和O 2的体积,希望能寻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生长点”,并在“微观微粒”与“宏观体积”之间搭设桥梁,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其探究的动机。此外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用赤豆和米粒等宏观粒子类比不同种类的微观微粒,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搭建思维的台阶,降低思维的难度,希望能以此突破难点。
最后,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的形成虽然应该是一个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目标,但由于考虑到本节教学内容确实能非常充分且典型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故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ppt 的形式作为板书的补充,在课时结束时与板书一起呈现,希望将能更清晰地体现三维目标,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有效有待进一步商榷。
教学设计 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