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七版
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李岩-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治疗要点
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1. 调整血压、扩容: 使血压维持在临界高血压水平,避免脑血流量减少加重梗塞。 扩容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苷、代血浆、甘露醇、白蛋白等。 2. 扩张血管:急性期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 原因: 1)引起颅内盗血 2)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 3)易导致出血性梗塞 4)使血压下降 故应在超早期及恢复期或症状轻微、病灶较小时使用
脑脊液循环障碍
出血
颅内高压
缺血
临床表现
头痛(90%)
癫痫发作(40%)
视物模糊
局灶性神经缺损
辅助检查
影像学: CT:绳索征、静脉窦高密度征、三角征 MRI:对称性梗死灶/出血灶 CTA/MRV:充盈缺损 DSA:空窦现象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升高,凝血功能异常 腰椎穿刺: 压力增高>300cmH2O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可干预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脏病 TIA或脑卒中病史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 不可干预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脑脊液 • CT和MRI 脑CT扫描(首选) : 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MRI(敏感): 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 • • • 年龄、病史 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 症状、体征 CT、MRI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
• 1.首先判断是否为脑卒中 • 2.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 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 (NIHSS) • 4.判断是否可以行溶栓治疗 • 5.明确病因分型,指导治疗和二级预防
第七版精神病学名词解释A-P
“4A”症状:E.Bleuler认为精神分裂的基本症状为“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意向、内向性”。
ADHD:儿童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常伴有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
Alzheimer’ disease—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特征性病理改变是SP和NFT。
Briguet综合征:又称躯体化障碍。
女性多见,常在成年早期发病,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查无实据的躯体主诉至少2年,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来解释上述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childhood autism: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病因未明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为广泛发育障碍中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的刻板、重复,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conduct disorder: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少年持久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社会化的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
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和否定妄想为核心的一种综合征。
多见于抑郁状态。
常见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疾病: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病,脑外伤,脑肿瘤Ganser综合征: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
Koro:即恐缩症,是觉得生殖器或乳房收缩、病人恐惧缩入腹腔或胸腔而致死的以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Korsakov(柯萨可夫)综合症:是由脑器质性病例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同时伴有定向力障碍、虚构或错构。
精神病学第七版配套课件01绪论图文
精神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精神病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和 记录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表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 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领域。
近年来,精神病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也 在不断深化。同时,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 不断提高。
政策倡导与立法保障
倡导制定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 政策和立法,确保他们获得平等的权 益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第七版《精神病学》教材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知 识点和技能点,是当前国内精神病学领域最权威的教材之一。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学习,我们特别制作了这套配套课件,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课程目标
01
掌握精神病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 行为,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 水平。
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改善家庭关系 和沟通方式,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 和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理动力治疗
深入探讨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 验,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过去的创 伤和情感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研究生物标记物在精神疾病发 生前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预
防提供依据。
精神疾病的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 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提高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
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李岩-周围神经病变
••少见: •–颈部疼痛 •–笨拙感
2/26/2019
43
•面肌无力
– – – – –无法鼓腮、露齿、吹口哨 (central &peripheral palsy ) –无法抬眉、皱额、闭目 (peripheral palsy)
•贝式微笑 ••Bell`s 现象
占5%,眼肌麻痹、腱反射低下,共济失调
2/26/2019
54
临床表现
•肢体运动障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 肢
– –通常下肢首先受累,伴或不伴麻木感 – –快速上升(hr.-d.):由下肢到上肢,由远端到近端
••颅神经运动支损害:
– –脑干下半部分的颅神经更容易受累:延髓麻痹 – –双侧性周围性面瘫
2/26/2019
44
2/26/2019
45
诊断和鉴别诊断
• •Bell`s麻痹是排除性诊断 • •鉴别:
• –继发于面神经通路周围结构病变的周围性面瘫 • –合并周围性面瘫的其他周围神经病
– •格林-巴利综合症
• •Lyme病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2/26/2019 46
治疗
• 药物治疗 – 强的松+ 阿昔洛韦>强的松> 阿昔洛韦 – 发病3d内使用更有效,但发病10d后应用无效 – 一般治疗:患侧眼部护理 • 白天: 滴眼液,太阳眼镜保护;夜间:金霉素眼膏 敷眼
2/26/2019
26
代谢障碍
糖尿病 肾功能 肝功能障碍 甲状腺功能减退
营养缺乏
酒精性 维生素缺乏
免疫介导
Guillain-Barre综合征 HIV性神经病
变性
完整版神经病学第七版
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解剖生理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1 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结构 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 瘫痪范围 较广,偏瘫,单瘫 肌张力 高(痉挛瘫) 腱反射 亢进病理反射 + 肌萎缩 - 肌震颤 - 肌电图传导速度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 期,可以表现为软瘫。
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 (2000) 【ZL 】A.肌群瘫痪为主B.有肌萎缩C.肌张力增高D.腱反射消失E.无病理反射 答案:C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 (2004) 【ZL 】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E.脊髓损害性瘫痪 答案:D(三)定位诊断 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 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2.内囊 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 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第七版 神经病学教材 脑血管疾病 PPT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TIA的鉴别诊断 阿-斯综合征(Adams-Strokes syndrome)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 搏、室速或室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可因阵发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昏、晕倒和意 识丧失,但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TIA的鉴别诊断 其他
颅内肿瘤、脓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寄生虫等亦可 出现类似TIA发作症状 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亦可因血压或心律的急 剧变化出现短暂性全脑供血不足,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常有后循环缺血发作,应注意排除
17
侧面观
上面观
图8-5 颅内静脉窦: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横窦 \乙状窦(侧面观及上面观)
概 述
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正常成人的脑重为占体重的2%~3%,流经 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 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 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 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 害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分钟内 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 损伤
15
脑血液供应
脑静脉
2. 脑静脉系统
静脉窦
大脑浅静脉分三组
大脑上静脉汇集大脑皮质大部分血流→上矢状窦 Θ 大脑中静脉汇集大脑外侧沟附近血液→海绵窦 Θ 大脑下静脉汇集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底部血液 →海绵窦&大脑大静脉
第七版精神病学配套课件 07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7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 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遗传因素
寄养子研究结果
• 方法:采用将单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将精神分裂症病人
的子女由正常人抚养,或将正常人的子女由有精神分裂 症的病人抚养 • 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对发病起主导作用
18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 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学
第7版
1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精神病学》(第7版)
配套课件
主编 郝伟 于欣
《精神病学》(第7版)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 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3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 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三、病因学
100余年的研究表明,分裂症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 素交织在一起而共同致病。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发育异常
3.生化研究;
4. 个性特征
(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4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 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
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方法
• 临床遗传学研究方法
– 家系调查 – 双生子研究
• 实验遗传学研究
– 连锁分析 – 基因组扫描 – 其他
– 寄养子研究15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 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遗传因素
研究结果—遗传风险度
• 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患病的风险度越高 • 患者病情越重,其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患病的风 险度越大 • 风险度的大小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可排除伴性遗传 • 分裂症的终生患病风险度(到58岁时)约为1%
神经病学(第7版)
脑电图:1特殊电极(1)蝶骨电极:将小锈钢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耳屏切迹前1.5〜3.0cm,颧弓中点下方2cm垂直刺入4~5«n进行记录。
该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
(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叶前内侧的病变,但因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而且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3)深部电极:将电极插人颞叶内侧的海马及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
主要用于癫痫的术前定位,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
脑电图的描记(1)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脑电阌的描记要在安静、闭眼、觉醒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记录’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常采用诱发试验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
常用的诱发方法及临床意义如下:⑴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a波对光反应的情况,方便易行,是常规的诱导方法。
其操作为在描记中嘱受检者睁眼,持续5秒后再令其安静闭眼,间隔5~10秒后再重复,一般连续做2〜3次。
睁眼后a节律抑制,闭目后恢复正常或增强为正常反应c(1)过度换气:其原理足让患者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引起短暂性呼吸性碱中毒’使常规检测中难以记录到的、不明显的异常变得明显。
过度换气频率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时间通常为 8分钟,检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如头痛及肢端麻木等,一旦EEG上出现痫性放电最好停止过度换气,以免临床上出现癫痫发作。
儿童过度换气时出现对称性慢波可为正常反应,成人则应视为异常:过度换气时出现痫样放电、节律异常、不对称性反应均应被视为异常。
(2)闪光刺激:方法是将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m处,刺激光源给予不同频率的间断闪光剌激,每种频率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更换刺激频率,观察脑波有无变化。
闪光刺激是EEG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特别是对光敏性癫痫具有軍要价值。
⑷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自然或药物引起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
主要用于清醒时脑电阁正常的癫痫患者,不合作的儿童及精神异常患者。
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总论第七版_1841
第一章 绪 论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 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
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包括两部分: 1、神经系统疾病 2、肌肉疾病。 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讲述这两类疾病 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 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
神经病学 Neurology
破坏---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5、Broca区: 额下回后部,左侧运动性失语
顶叶
位于中央沟后、顶枕线前、外侧裂延长线上方 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
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可出 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 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 a.体象障碍:偏侧忽视、病觉缺失、手指失认、自 体认识不能、幻肢现象 b.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 现为: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失写、失读 c.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病变可产生双侧失用症
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病学的发展
1.神经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老年变性病和 脑血管病增多
2.神经疾病诊断手段的变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诊断被提高到基因水平。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如MR, 使诊断提高了一个层次
3.神经疾病治疗技术的变化:功能外科立体定向技 术、神经导航操作技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缺 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等
1.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2.深感觉和精细触 觉重于浅感觉;3.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重于 面部;4.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 ;5.感觉异常;6.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 丘脑痛)
丘脑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 联系受损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 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 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神经病学教材(第七版内科学省略神经系统部分)
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第一节脑出血…………………………………………………1-12第二节蛛网膜下腔出血…………………………………………12-17第三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21第四节脑梗死…………………………………………………21-30第五节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30-37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43第一节急性细菌性脑膜炎………………………………………44-46第二节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炎……………………………………46-50第四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50-53第五节带状疱疹及神经系统合并症……………………………54-58第六节结核性脑膜炎…………………………………………58-64第七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64-68第八节神经囊虫病………………………………………………69-76第九节神经梅毒…………………………………………………77-80第十节艾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81-91第十一节散发性克一雅病………………………………………91-97第三章神经系统遗传及变性病…………………………………………第一节遗传性共济失调…………………………………………98-113第二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113-116第三节腓骨肌萎缩症…………………………………………116-120第四节多系统萎缩…………………………………………120-131第五节运动神经元病…………………………………………131-146第六节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147-177第四章运动障碍疾病…………………………………………………第一节特发性震颤…………………………………………178-180第二节帕金森病……………………………………………180-187第三节小舞蹈病……………………………………………187-190第四节肝豆状核变性………………………………………190-196第五节亨廷顿病……………………………………………197-200第六节肌张力障碍…………………………………………200-204第七节 Tourette综合征……………………………………204-216第五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第一节多发性硬化……………………………………………217-235第二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35-238第三节中央脑桥髓质溶解症………………………………238-244第六章癫痫………………………………………………245-262第七章头痛……………………………………………………………第一节偏头痛………………………………………………264-276第二节紧张型头痛……………………………………………276-279 第三节丛集性头痛……………………………………………279-282 第四节慢性每日头痛………………………………………282-291第五节其他原发性头痛………………………………………291-298第八章神经皮肤综合征………………………………………………第一节神经纤维瘤病………………………………………298-302第二节结节性硬化…………………………………………302-307第三节脑一面血管瘤病………………………………………307-309第九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急性脊髓炎………………………………………310-315第二节脊髓空洞症…………………………………………315-319第三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320-324第十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三叉神经痛………………………………………325-330第二节贝耳麻痹……………………………………………330-334第三节吉兰一巴雷综合征……………………………………334-340 第四节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341-346第十一章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第一节重症肌无力………………………………………347-358第二节周期性瘫痪……………………………………………358-364 第三节特发性炎性肌病………………………………………365-371 第四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71-377第十二章线粒体脑肌病…………………………………………378-393 第十三章发作性睡病……………………………………………………第一章脑血管疾病第一节脑出血【概述】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
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头痛
第七章 头痛
第一节 偏头痛
治 疗
① 麦角类制剂
5-HT1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药物有麦角胺和 二氢麦角胺,能终止偏头痛的急性发作
② 曲普坦类
5-HT1B/1D受体选择性激动剂。 常用药物有舒马曲、普坦那拉利扎、曲普坦和阿 莫夫曲普坦
第七章 头痛
第一节 偏头痛
治 疗 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副作用 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 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 使用过频,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 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丛集性头痛
多无 男性远多于女性 多有,有丛集发作期,间期发作, 频率为隔日一次至每日8次 头痛持续15~180min 固定单侧眶部、眶上、颞部 锐痛、钻痛、难以言表
家族史
性别 周期性
多有 女性远多于男性 多无,部分女性与月经周期有 关 头痛持续4~72h 多单侧 搏动性
持续时间
头痛部位 头痛性质
头痛程度
第七章 头痛
第一节 偏头痛
诊 断 IHS(2004年)最新偏头痛诊断标准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2)~(4)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2)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 (3)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 ③中或重度头痛;④ 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 重头痛,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此类活动 (4)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下列1项: ① 恶心和(或)呕吐;② 畏光和畏声 (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概 述
头 痛
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 局限于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 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第七章 头痛
第七章
概 述
头 痛
颅内痛敏结构
静脉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丘脑感觉中继核,颈内动脉近端部分及邻近 Willis环分支,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静脉窦颅底硬 脑膜
神经病学第七版
神经病学第七版————————————————————————————————作者:————————————————————————————————日期: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解剖生理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损伤结构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瘫痪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局限,四肢肌群肌张力高(痉挛瘫)低(弛缓瘫)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肌萎缩-+肌震颤-+肌电图传导速度正常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
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0)【ZL】A.肌群瘫痪为主B.有肌萎缩C.肌张力增高D.腱反射消失E.无病理反射答案:C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 (2004)【ZL】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E.脊髓损害性瘫痪答案:D(三)定位诊断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2.内囊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神经病学教材(第七版内科学省略的神经系统部分)汇编
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第一节脑出血…………………………………………………1-12第二节蛛网膜下腔出血…………………………………………12-17 第三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21 第四节脑梗死…………………………………………………21-30 第五节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30-37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43 第一节急性细菌性脑膜炎………………………………………44-46 第二节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炎……………………………………46-50 第四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50-53 第五节带状疱疹及神经系统合并症……………………………54-58 第六节结核性脑膜炎…………………………………………58-64 第七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64-68 第八节神经囊虫病………………………………………………69-76 第九节神经梅毒…………………………………………………77-80 第十节艾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81-91 第十一节散发性克一雅病………………………………………91-97第三章神经系统遗传及变性病…………………………………………第一节遗传性共济失调…………………………………………98-113 第二节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113-116 第三节腓骨肌萎缩症…………………………………………116-120 第四节多系统萎缩…………………………………………120-131第五节运动神经元病…………………………………………131-146 第六节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147-177第四章运动障碍疾病…………………………………………………第一节特发性震颤…………………………………………178-180第二节帕金森病……………………………………………180-187第三节小舞蹈病……………………………………………187-190第四节肝豆状核变性………………………………………190-196第五节亨廷顿病……………………………………………197-200第六节肌张力障碍…………………………………………200-204第七节 Tourette综合征……………………………………204-216第五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第一节多发性硬化……………………………………………217-235第二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35-238 第三节中央脑桥髓质溶解症………………………………238-244第六章癫痫………………………………………………245-262第七章头痛……………………………………………………………第一节偏头痛………………………………………………264-276 第二节紧张型头痛……………………………………………276-279 第三节丛集性头痛……………………………………………279-282 第四节慢性每日头痛………………………………………282-291 第五节其他原发性头痛………………………………………291-298第八章神经皮肤综合征………………………………………………第一节神经纤维瘤病………………………………………298-302 第二节结节性硬化…………………………………………302-307 第三节脑一面血管瘤病………………………………………307-309第九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急性脊髓炎………………………………………310-315第二节脊髓空洞症…………………………………………315-319 第三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320-324第十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三叉神经痛………………………………………325-330第二节贝耳麻痹……………………………………………330-334 第三节吉兰一巴雷综合征……………………………………334-340第四节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341-346第十一章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第一节重症肌无力………………………………………347-358第二节周期性瘫痪……………………………………………358-364 第三节特发性炎性肌病………………………………………365-371 第四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71-377第十二章线粒体脑肌病…………………………………………378-393第十三章发作性睡病……………………………………………………第一章脑血管疾病第一节脑出血【概述】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
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李岩-周围神经病变
9
躯体神经
脊髓(前角、后角)
神经根 神经干 神经股 神经束 神经末梢
2019/11/14
10
臂丛神经
C5、6 上干
C7 中干 C8、T1 下干 干 前后股 上、中、下干后股 后束 上、中干前股 外侧束 下干前股 内侧束 束 支(神经)
神经根-神经干-神经股-神经束-神经
46
治疗
• 药物治疗 – 强的松+ 阿昔洛韦>强的松> 阿昔洛韦 – 发病3d内使用更有效,但发病10d后应用无效 – 一般治疗:患侧眼部护理
• 白天: 滴眼液,太阳眼镜保护;夜间:金霉素眼膏 敷眼
2019/11/14
4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2019/11/14
48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发生率 > 50%
2019/11/14
41
病因
• 不明 •危险因素:
– –免疫抑制:如HIV 感染、MT等 – –流感、普通感冒 – –糖尿病:> 4 倍 • –怀孕3.3 倍:↑
2019/11/14
42
临床表现-症状
• 常见:
– –急性病程:3-72 h 达高峰 – –单侧面部表情肌麻痹(< 1%的患者为双侧)
61
治疗
丙种球蛋白 0.4g / kg 血浆置换(PE) 2~4次/周 激素 无效(大剂量甲强龙与IVIG合用有效) 维生素(如B12)
预后
脱髓鞘较轴突病变佳
2019/11/14
62
慢性炎症性脱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
高峰 40~60岁 亚急性起病,慢性病程,平均3个月,起病6个月内无明显好转. 炎性反应轻 分布不对称,近端重于远端 运动感觉症状均有,感觉症状散在 早期近端或弥散性反射减低 早期共济失调明显,与本体觉减退不吻合 脑神经和呼吸肌不受累
第七版精神病学名词解释Q-Z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是指由于脑部疾病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潜隐记忆:是一种歪曲的记忆,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或相互颠倒。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不合理和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痛苦体验。
强迫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即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制性哭笑:病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或带有强制性的哭或笑,病人缺乏任何内心体验,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哭或笑。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
强制性思维: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
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制性思维: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
表现为患者感到脑内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是被外力强加的。
这些联想常常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内容多变。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轻度滋事: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属于此类。
情感affection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淡漠: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
情感倒错parathymia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
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幻觉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情绪emotion 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绪低落:患者自我感觉很坏,心境抑郁悲观,落落寡欢,不愿与人交往。
过低估计自己,终日愁眉紧锁,度日如年,自备自责躯体化障碍Briquet 综合征,女性多见,常在成年早期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解剖生理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损伤结构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瘫痪围较广,偏瘫,单瘫局限,四肢肌群肌力高(痉挛瘫)低(弛缓瘫)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肌萎缩-+肌震颤-+肌电图传导速度正常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
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0)【ZL】A.肌群瘫痪为主B.有肌萎缩C.肌力增高D.腱反射消失E.无病理反射答案:C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2004)【ZL】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E.脊髓损害性瘫痪答案:D(三)定位诊断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2.囊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囊后肢(后脚)受损,可能出现的病症是A.嗅觉丧失B.同侧肢体麻痹和半身躯体感觉丧失C.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D.对侧半身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E.右耳听觉丧失答案:C解析:囊后肢受损,可出现三偏症-----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障碍)。
偏盲。
例题2: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A.皮质脊髓束B.皮质红核束C.顶枕颞桥束D.皮质核束E.额桥束答案:A解析: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辐射和视放射及听放射,其损伤时表现为三偏征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
例题3: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
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
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考虑病变的部位在A.左侧中央前、后回B.右侧中央前回C.左侧囊D.右侧囊E.右侧中央后回答案:D解析:患者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定位在对侧囊。
3.脑干:一侧损伤: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如weber综合征(腹侧),本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例题:对脑干损害有定位意义的体征是(2003)【ZL】A.病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B.构音不清,吞咽困难C.双额侧偏盲D.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E.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答案:D4.脊髓——脊髓颈膨大以上——中枢性四肢瘫痪;颈膨大(C5~T1)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胸段脊髓病变——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腰膨大(L1一s2)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
例题:造成四肢肌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中枢性瘫痪的病损部位在(2004)【ZL】A.颈膨大以下脊髓B.颈膨大以上脊髓C.颈膨大前角运动细胞D.一侧囊E.一侧大脑皮质答案:B总结:损伤平面:周围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
(中脑以下)下运动神经元: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引起相应节段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急性——如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因部分未死亡前角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见肌束性颤动和肌纤维颤动,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例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病变时,出现(2006)【ZL】A.相应节段支配肌的中枢性瘫痪,无感觉障碍B.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C.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D. 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E.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答案:D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无感觉障碍。
3.神经丛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
多发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和萎缩,并伴手套一袜型感觉障碍。
三、锥体外系统损害锥体束以外:运动神经核+运动神经传导束称为锥体外系统。
与大脑皮质的联系颇为广泛,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统病变所产生的症状有肌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类。
锥体外系统疾病,此系统疾病两大表现是:肌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症,如帕金森病;肌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症,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肌力障碍(如痉挛性斜颈)。
例题:可有痉挛性斜颈表现的病是(2002)A.帕金森病B.锥体系损害C.舞蹈病D.脑干疾病E.肌力障碍四、小脑损害小脑:蚓部——躯干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小脑病变主要症状——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Romberg征阳性);醉汉步态。
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吟诗状言语”、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误指试验及反跳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运动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
例题: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的患者,出现右上肢指鼻试验不正确和轮替动作差、右下肢跟膝胫试验差。
病损部位在(2003)A.小脑蚓部B.右侧小脑半球C.左侧小脑半球D.左侧脑桥前庭神经核E.右侧脑桥前庭神经核答案:B(2003)解析: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
患者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
说明脊髓、前庭和脑干正常,病损部位为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病变出现平衡障碍。
第二节感觉系统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昧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一、解剖生理浅感觉传导束深感觉传导束感觉类型温度,痛觉,粗触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精细触觉传导束脊髓丘脑束薄楔束,侧丘系I⊙脊神经节脊神经节II⊙后角细胞薄楔束核交叉灰质前联合交叉侧丘系交叉III⊙丘脑核团丘脑核团三元两换一交叉浅脊深延成交叉经过囊后脚处定位诊断要靠它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变的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一)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末梢受损——手套或袜型;某一神经干受损时——支配区域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二)后根——脊髓后根受损——支配区皮肤出现节段性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
也有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
(三)脊髓脊髓后角损害时可产生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但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损伤(见上)。
脊髓横贯性——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例题:某病人因外伤致使脊髓腰1节段右侧半横断,损伤平面以下会出现A.右侧痛温觉丧失B.右侧粗触觉丧失C.左侧本体感觉丧失D.右侧本体感觉丧失E.左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答案:D解析:浅感觉为皮肤、粘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是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四)脑干延髓外侧病变(五)丘脑(六)囊(七)皮质同侧对侧皮层感觉,运动障碍1局灶性病变,可以出现感觉运动分离现象(病灶只破坏很小部分的皮质)2 分布局限,可以是单支分布,类似周围性的瘫痪(但是瘫痪的特点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3 受损边缘部分受刺激,出现癫痫(Jackson癫痫:抽动延运动区排列顺序扩散)皮层下感觉,运动障碍较少有分离,局限,抽搐现象,囊偏身运动障碍,偏身躯体感觉障碍,同向偏盲脑干*脑神经瘫感觉障碍躯体运动感觉障碍,受损平面以下脑神经瘫痪、感觉障碍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躯体运动障碍受损平面以下浅感觉障碍第三节脑神经脑神经有十二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划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一、视神经(一)解剖生理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视放射(经囊后肢)——枕叶视中枢皮质。
光反射:不经外侧膝状体,由视束经上丘臂而人中脑上丘,与两侧动眼神经副交感埃一核联系。
(二)临床表现1.视神经视神经本身病变或受压引起其传导完全中断时——该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2.视交叉视交叉中部受损——引起双眼颞侧偏盲。
3.视束视束受损时,产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4.视辐射下部受损导致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视辐射上部受损导致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5.枕叶视中枢视中枢受损时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及视觉失认。
例题:偏盲型视野缺损最常见于(2004)A.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水肿B.Graves病浸润性突眼C.嗜铬细胞瘤阵发高血压眼底出血D.垂体腺瘤鞍上发展E.希恩(Sheehan)综合征垂体梗塞答案:D(2004)解析:视交叉中部病变(如垂体瘤、颅咽管瘤)导致双颞侧偏盲。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一)解剖生理1.动跟神经——中脑上丘水平的动眼神经核—向腹侧发射——由大脑脚脚间窝穿出:1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直肌、下斜肌。
2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是由动眼神经核上部的埃一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的,其纤维终止于眶睫状神经节,司瞳孔缩小或晶体变厚而视近物。
2.滑车神经起自中脑顶部穿出,与动眼神经伴行:分布于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运动。
3.外展神经——分布于外直肌。
(二)临床表现1.动眼神经麻痹——上脸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