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类文章的阅读

想象类文章的阅读
想象类文章的阅读

教学主题:

想象类文章阅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想象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红鞋子、拇指姑娘、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它们总能给予我们许多奇妙而夸张的想象,让我们的思维驰骋万里。本单元是一组想象类文章,包括神话、童话和寓言。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内容,所阐述的道理,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呈现

一、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神话、童话和寓言一般都是故事,神话故事神奇生动,童话故事曲折动人,寓言故事具体形象。我们阅读时,首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文章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全文。

二、了解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神话、寓言和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给人们启发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象类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注意学习文章中形象的拟人、恰当的比喻,要掌握文章中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练习与检测

青蛙与小草

一只大鹅不小心踩了青蛙一脚,青蛙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仰面躺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气得鼓起了肚子。

小草对青蛙说:“你只不过被鹅不小心踩了一下,值得这么个样吗?该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应当原谅别人。”

“让我原谅鹅?办不到!”青蛙眼瞪得溜圆,说:“我一定要想一个妙法儿报复一下鹅,叫他知道我青蛙是不好惹的!”

小草摇摇头,说:“你这就不对了,还是别把这事儿往心里放吧。”

“你说得倒轻巧,”青蛙更生气了,“要是你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事儿,怕就不会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小草笑了:“你现在不是把我们压倒一片吗?难道我们没有原谅你吗?”

“……”青蛙说不上话来。

1、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侮辱:

报复:

2、青蛙为什么事而生气?

3、青蛙最后为什么说不上话了?

4、难道我们没有原谅你吗?”意思是()。

A、我们原谅了你。

B、我们没有原谅你。

5、听了小草的话,青蛙心里会怎样想呢?

答案:

1:以言行侮弄羞辱别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

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2、一只天鹅不小心踩了它一脚。

3、因为他也压着‘别人’了,无话可说了

4、A

5、是啊,小草都原谅我了,我也应该原谅天鹅呀!

猴子建筑师

猴子自称曾经向著名的建筑师学过技艺,在森林里就以建筑师自居。

猴子来到树下,看到喜鹊正在搭窝,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勃然大怒:“停下,停下,你这个笨蛋!巢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喜鹊愣住了。猴子叨念着:“笨蛋。”摇摇头,背着手走了。

猴子走到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了一口气:“唉!你的胆子太小了。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点,要有长远考虑,懂了吗?”兔子蹲在那儿,迷惑地眨着眼睛。猴子唠叨着:“短浅。”摇着头,背着手走开了。

暴风雨来了,喜鹊进了窝,兔子钻进洞,只有猴子窜进树林,双手抱头缩在一棵大树下,任凭风吹雨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

作为一个建筑师不能死搬教条,循规蹈矩!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你设计的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喜鹊的窝口向下,喜鹊呆哪儿,把窝顶头上?不能为了遮雨就把建筑物本身的功能给淡化了!兔子作为一个在生物链低端的动物,首先想到的就是生存,洞口当然要小,要安全!光为了方便就把洞口挖大了,狼来了怎么办,一个建筑物你不能光看到某一个地方,要整体布局,在设计时不能光为了美观,就把这个建筑物本来一开始的设计理念给本末倒置了!现在很多的建造师,根本就没有搞明白业主真正的想法和理念,全凭自己单方面的追求某一个效果,而忘了业主为什么建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物的作用、风格以及适用性!

1、给第三小节加标点。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念叨()疑惑()思考()有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勃然大怒:(2)兴致勃勃:

4.仔细阅读短文,用横线画出猴子根本不懂建筑的句子。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加标点

猴子走到电山坡下,看见兔子正在兴致勃勃地打洞,它歪着头看了看,不由叹了一口气:“唉!你的胆子太小了。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点,要有长远考虑,懂了吗?”

2.找近义词。

唠叨迷惑考虑著名

3.解释词语。

(1)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2)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

4.找句子。

你这个笨蛋!巢口能朝上吗?应朝下,只有这样才能遮雨,懂了吗?或者

挖这样小的洞,你只想到安全,万一你站着出来怎么办?应该挖大点,要有长远考虑,懂了吗?”

5.道理。

说别人容易,但自己不动手,还是一事无成。不能光动嘴皮子,重要的是实干。

4.小结

其实对于寓言、童话和神话故事的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仅能感受奇特的世界,更能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

5.作业

完成阅读《聪明的天鹅》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 2013-03-21 09:36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安排 4 教时 三。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客观题型为主)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 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 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 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 (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 已然与未然

第二讲联想想象类文章阅读与写作专题

第二讲联想想象类文章阅读与写作专题 从上一讲我们知道,在生活和阅读中获得的东西要通过深入思考、通过感悟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表现你对生活独特的主观感受呢?联想与想象就是两种主要手段。 什么是联想?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象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联想的几种方法: 类比联想: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人、事、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由秋风萧瑟中日见凋零的菊花联想到消魂失魄的主人公的憔悴。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诙谐风趣,或者是构筑优美的意境。 对比联想:由所写人、事、物联想与之相反的人、事、物。《故乡》中写到中年闰土的贫困、衰老、精神麻木,与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天真烂熳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闰土变化之大。对比联想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起着巨大的作用。 象征联想: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白杨礼赞》也是这样,作者既实写用黄土高原上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又用它来象征不屈不挠的抗敌

论述类文章阅读_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

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

社科类阅读 一、考点提示 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考纲明确规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筛选信息”。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辨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二、考查形式 以客观题为主 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同、不同信息的归纳、对比。 三、高分策略 (一)要树立5个意识 1.要树立题型意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题型等考查方式。树立题型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可以少走弯路。 2.要树立语境意识。试题中虽然大都是选择题,但是,对于每个选项正误的辨析,仍然需要语境意识,把选项还原到文本中,联系语境,确定其正误。切不可离开语境凭想当然。 3.要树立概念意识。基于文本特点,对于概念的考查便成了重中之重。对此,在正是做题前的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就要有所关注,未雨绸缪。 4.要树立逻辑意识。论述类文章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这就决定了试题的要对此进行重点考查。因此,在选项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大约”“将要”“可能”“已经”等限定性副词以及关联词语的使用。[中教网] 5.要树立联系意识。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题所设计的诸多选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有机整体分析或判断。因此,这就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一联系,采用求异法选出答案。

阅读状物类文章

阅读状物类文章 状物文章,就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作用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状物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植物文和状动物文。 阅读状物类文章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描写顺序,弄清层次结构。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或是从局部到整体,或是从整体到局部,或是按总——分——总,总之都有一定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景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 2、揣摩立意,探究写法。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写法,它都是为了更加突出物的特点,为了更加明确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了这一点,好多状物类文章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欢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的写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简单的介绍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你要描写的对象的特点,用了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方法,文章所要描写的景物对象的特点就十分鲜明、生动有趣了,使读者更容易、更乐意去感知。《珍珠鸟》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生活中的一种美好境界,即人鸟和谐相处、互相信赖,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呢?因为“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鸟儿对“我”的逐步建立的信赖情感,才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3、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状物就是要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目的。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就在于此。阅读状物文章时,要通过表面现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寄何钟情、寓何钟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论述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被列为考试内容还是从近几年才开始的,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

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三、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四、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现,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过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于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整幅图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3.古人先画一个“日”,表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一个“一”表地平线,结合起来表示“日出”。根据文意推断,这属于() A.图画文字B.图形文字C.笔画化文字D.笔画化图形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图画发展成文字,其中之一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文字”。 B.“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其结果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 C.最后一节画线句子强调的内容是图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能用图形或笔画替代声音 D.节选的文章说明的重点是文字的产生,其中还顾及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二)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长期以来有2000多年未建立年代学标尺。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仅追溯到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一段尚缺年代学标尺的2000多年文明史,大致包括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由此往上,可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往下可明了中国文明的基本格局与走向。

想象类文章的阅读(1)

教学主题:想象类文章阅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想象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红鞋子、拇指姑娘、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它们总能给予我们许多奇妙而夸张的想象,让我们的思维驰骋万里。本单元是一组想象类文章,包括神话、童话和寓言。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内容,所阐述的道理,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呈现 一、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神话、童话和寓言一般都是故事,神话故事神奇生动,童话故事曲折动人,寓言故事具体形象。我们阅读时,首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文章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全文。 二、了解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神话、寓言和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给人们启发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想象类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注意学习文章中形象的拟人、恰当的比喻,要掌握文章中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练习与检测 青蛙与小草 一只大鹅不小心踩了青蛙一脚,青蛙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仰面躺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气得鼓起了肚子 小草对青蛙说:“你只不过被鹅不小心踩了一下,值得这么个样吗?该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应当原谅别人。” “让我原谅鹅?办不到!”青蛙眼瞪得溜圆,说:“我一定要想一个妙法儿报复一下鹅,叫他知道我青蛙是不好惹的!” 小草摇摇头,说:“你这就不对了,还是别把这事儿往心里放吧。” “你说得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

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9年全国高考卷的《甲骨文》;二是一篇文章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如09年北京卷的《昆曲》。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小现代文阅读福建卷.江苏卷.上海卷没考,全国卷Ⅰ.Ⅱ.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浙江卷.广东卷.北京卷都考到了社科类阅读。可见,与科技类文本阅读相比,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的趋势。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阅读:想象类文章训练4

年级:五年级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 课题现代文指导:怎样阅读想象类的文章(4) 教学目的理解文章中的想象类故事,思考它反映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怎样阅读想象类的文章 【要点提示】 童话 童话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使儿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懂得生活的道理。童话一般分为拟人化童话、超人化童话、知识童话(科学童话)等。 1.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 童话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幻想和夸张。正因为如此,所以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所实有的。但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的随意编造,它们都离不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 幻想和夸张:童话的艺术手法,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地 方。 童话的幻想和夸张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应该把它作为客观生 活的反映。 2.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 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 比拟成人,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在阅读童话时,要把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活生生的人,这样,你 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哦!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一旦进入童话领域,就“活”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而要把它们看作活生生的人。 3.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不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 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我们在进入童话世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它的现实意义。 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一样,也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童话故事的内容往往反映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在阅读童话时要知道,作者通过童话故事是在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或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编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个故事就是寓言。一般来说,寓言都是虚构的,篇幅都比较短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读懂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本考点透视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考查特点:1、文体特征:有论有述,以论为主。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主张、意见,或认识、见解等。2.属于信息类文章 3.考查的文章往往只有一个观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议论。 4.两种倾向:江苏卷为代表的偏于“逻辑思维”的论述文,其他省份偏于“介绍说明”的论述文。 三、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现状: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模拟考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直接指向几个基本考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如信息遗漏、筛选的信息不当等,辨别不出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什么是观点句,什么是材料句,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指向相应的答题区域,找准相应的信息点。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基本把握观点和材料,迅速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准确辨析整合,是贯穿整个论述文备考的重要问题。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的原理解释分析现象。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更不要说还要扣题展开分析了。 4.限时读懂(读懂内容、把握思路)的能力有待提高 说到底,前面所讲的三个问题,都共同指向一个大问题:怎样整体把握,读懂文本。而且,还要在考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其实,学生真正最害怕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备考最难的,就是“读懂”的问题。 5.精准答题,准确转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考场上,学生答非所问、答不规范(如“答题笼统,不会分点,不按题目指向表述”等情形比比皆是,转述后出现明显错误的情形更是五花八门。这些问题的存在,少数是态度不佳造成的,但绝大多数是答题能力不高造成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就集中在九个字上:“读不懂、不懂答、答不准”。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科技文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 1、选文的新颖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表达的明晰性 4、难度的适中性 常见的误区设置: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选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05年天津卷5C ) 有效信息句: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变相对为绝对 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 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7.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04全国卷 7B) 有效信息句:“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8.曲解原意

三年级想象作文教案资料讲解

三年级作文教案:假如我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2)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让学生领悟写假设类想象作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作文中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下来呢? 同学们,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名回答。 生:······ 二、引导走向阅读,领悟写法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假设类想象作文的写法规律,教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有关假设类想象作文,并在浏览的基础上做好摘录笔记,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揭示其规律。 1、课堂讨论,激活记忆表象 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假想类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假设类想象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2、想想:我变成了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请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了后干了什么事情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 教师随机点拨:变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风云人物(国家领导、运动员、歌星等)、身边的人(亲人、同学)社会上的(清洁工)、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历史的(伽利略、毛泽东)科幻人物(蓝猫、外星人)、动物、植物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食品卫生、穷人、自然灾害等等。 3、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呀? 4、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教师注意点评:学生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三、归纳小结,揭示写法规律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假设类想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呢?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揭示以下写法规律: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 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 的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伪造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的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以商鞅变法为例,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三年级想象类文章的阅读

教学主题: 想象类文章阅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想象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红鞋子、拇指姑娘、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和寓言故事,它们总能给予我们许多奇妙而夸张的想象,让我们的思维驰骋万里。本单元是一组想象类文章,包括神话、童话和寓言。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内容,所阐述的道理,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2.呈现 一、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神话、童话和寓言一般都是故事,神话故事神奇生动,童话故事曲折动人,寓言故事具体形象。我们阅读时,首先要了解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文章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全文。 二、了解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神话、寓言和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种道理,给人们启发的。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三、了解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想象类文章的故事情节非常新奇,往往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样,它免不了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要忽视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要注意学习文章中形象的拟人、恰当的比喻,要掌握文章中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练习与检测 青蛙与小草 一只大鹅不小心踩了青蛙一脚,青蛙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仰面躺在绿毯似的草地上,气得鼓起了肚子。 小草对青蛙说:“你只不过被鹅不小心踩了一下,值得这么个样吗?该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应当原谅别人。” “让我原谅鹅?办不到!”青蛙眼瞪得溜圆,说:“我一定要想一个妙法儿报复一下鹅,叫他知道我青蛙是不好惹的!” 小草摇摇头,说:“你这就不对了,还是别把这事儿往心里放吧。” “你说得倒轻巧,”青蛙更生气了,“要是你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事儿,怕就不会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完整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带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