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胆囊胆固醇结石成因的基因研究进展

F n 等 对 11 非亲缘关 系的胆石症 患者 和 7 eg 3例 9例 对照 的
重要原 因。7t 羟化酶的基因现在 已经被克隆, e一 它是胆固醇转
变成胆汁酸的限速酶 , 7 即 一羟化酶 的表 达量多少 可 以直接
胞LL D R活 性 高低 对 血 浆 L L—C水 平 影 响 较 为 显 著 。 并 且 , D 已有 诸 多 研 究 说 明 , D R 基 因 的 多 态 性 与 胆 石 形 成 有 关 。 LL
7 a一羟化酶都是与胆 固醇代谢有关 的重要限速酶 , 从分子生物 学角度来看 它们应该 是影 响胆 固醇 量的 主要基 因。H C A MG o
( ) c一羟化酶 , 固醇转变成 胆汁 酸的限速酶。 ( ) 3 7t 胆 4 载脂蛋 白是脂蛋 白组成的关键物质 , 与脂质代谢的关系特别密切 。 11 HMG o 还 原酶 与 7t . CA e 一羟化 酶 HM C A 还原 酶 和 Go
使胆 汁中胆固醇 超饱 和, 也常缺乏胆固醇结晶。 1 3 低 密 度脂 蛋 白受 体 ( D R) 胆 固醇 的 含量 与血 浆 . LL L L—c D 浓度有关” 。虽然有许多 因素可以影响血浆 L L—C D 浓度高低 , 因 8 以上 的血 L L— 但 0% D C均需通过肝脏 L L D R结 合后 , 能转运入细胞分解 为游离胆 固醇 和脂 肪酸 , 才 因此肝 细
包
1 36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21 年第 2 卷 第 4 00 6 期
V0. 6 No 4 2 1 12 . 00
J OURNAL OF B AOTOU EDI AL COL M C LEGE
【疾病名】胆囊结石【英文名】calculusofgallbladder【别名】calculus

【疾病名】胆囊结石【英文名】calculus of gallbladder【别名】calculus cholecystitis;结石性胆囊炎【ICD号】K80【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1)致石基因与遗传:胆囊结石的发生可由多种未确定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所形成,通过对人群、家系和动物研究提示胆固醇结石病具有遗传性。
1995年Paigen和Cnrey等利用近交系小鼠,发现了首个小鼠致石基因——Lith1基因,由此开始了胆固醇结石病在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
实验中发现,在易成石小鼠和抗成石小鼠的子代中,胆石症具有显性遗传性状,而且在135个子代小鼠中102个形成胆石,成石与未成石之比在3∶1,提示胆石病为多基因遗传,至少有2个以上基因控制结石病发生,因为在子代鼠中成石和不成石之比不在1∶1单基因遗传范围内。
在对成石小鼠进行基因扫描也证实,至少有两个基因和胆石病连锁,发现2号染色体D2Mit11和D2Mit66存在小鼠致石基因,因此命名为Lith1基因。
此后又相继发现了几个致石基因,分别定位于6、7、8、10、19和X染色体。
这种基因的存在使喂养致石饲料的小鼠胆汁胆固醇与卵磷脂之比、胆固醇与胆汁酸之比明显升高,并达到饱和值,胆固醇溶解和沉淀依赖于胆固醇浓度及其与卵磷脂、胆汁酸的比值,比值的升高导致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另有研究显示,在易致石鼠中发现胆囊收缩素受体A(CCK2A)呈下降水平,人类CCK2A受体基因和动物CCK基因分别位于5、9染色体,显然不是Lith1基因的候选基因。
在致石饲料喂养下可使此类小鼠出现胆囊容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认为是小鼠在成石过程中与Lith基因的作用下导致CCK2A受体表达抑制甚至错误,最终胆囊动力受损。
另外,与胆囊黏膜吸收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也可导致胆囊平滑肌收缩功能受损有关。
在研究中还发现,Lith2新的成石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候选基因可能为编码胆小管多个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胆道结石病的治疗进展

胆道结石病的治疗进展摘要:胆道结石病是我国的外科常见病,在全国各地的发病率都较高,而西北地区尤为多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外科学工作者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逐步掌握了胆道结石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提出了外科治疗的原则及一系列有效手术方法,显著提高了胆道结石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关键词:胆道结石治疗进展胆道结石病是外科常见病,发病率约1-10%。
由于其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自1882年langench首次成功施行全胆囊切除术后的百余年来,胆囊切除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胆囊切除术也并完美的治疗法,术后仅约53%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其余仍有腹胀、消化不良,上腹钝痛、腹泻等症状,并且因肝内胆管结石等诸多的原因,促使学者们对各种溶石、碎石、取石及内镜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 结石成因及胆石症的自然分期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已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肝胆管道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胆道感染是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而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胆石症的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期、有症状期、并发症期三个时期。
2 结石性质的判定与诊断明确结石性质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
单一的检查方法不能获得全面的诊断,往往需要一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应用X线、B超及CT可协助判定结石的性质。
胆结石在X线上可表现为透或不透X线。
Troman报告报告透X线结石86%为胆固醇结石,14%为胆色素结石;而不透X线结石33%为胆固醇结石、67%为胆色素结石。
B超一般作为首选的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但不能作为外科手术的全部依据。
B超不能提供胆管树的整体影像,而且难以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和合并的肝外胆管下端结石。
所以在决定行外科手术治疗前需要作其它影像学检查。
CT可全面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分布、胆管系统扩张和肝实质的病变,对肝胆管结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保护肝脏】第四章 胆囊结石的成因及预防

一、病因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
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
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二、临床表现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cholecystolithiasis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
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
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
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
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
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
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
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莫菲征常阳性。
三、诊断鉴别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
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四、治疗预防(一)手术治疗近来研究报道是肝脏的成石性胆汁形成了胆囊结石(如胆固醇过饱和),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主要是应用胆道镜在术中彻底取出胆囊内的结石。
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萎缩性胆囊和胆囊癌变者。
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
胆囊结石成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成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出现,他直接影响了部分的人的身体健康,由于他和胆结石的症状相同,所以人们常常用治疗胆结石的方法治疗他,因此误诊重重,在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我们可以减少他对于人们的危害程度,让人们患病率降到最低,手术是胆囊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药物仅仅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根治,所以我们在治疗胆囊结石时,要治本,不能光治标而不治本,那么我们来看看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一:物理化学因素。
胆固醇不溶解于水,胆液中的胆盐与卵磷脂可溶解胆固醇。
在正常情况下,胆液中胆盐、卵磷脂与胆固醇形成一定比例,则胆固醇保持在溶液状态下不致沉淀析出。
若胆盐及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被沉淀析出聚合形成胆结石。
当肝功能有损害,胆酸分泌减少,胆囊管梗阻,胆囊中胆液内的胆盐被吸收,或胆液内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时,均可能产生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在胆囊的胆液中,一般是处于过饱和状态。
若胆液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渗出物、粘液块、坏死组织块、虫卵、细菌、异物等时,均可成为胆固醇沉淀的核心,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二:代谢因素也是形成结石的一方面,胆囊结石多见于有多次妊娠的女性及老年的男性。
妊娠后期,血内胆固醇水平增高,但妊娠亦引起胆液排空缓慢,胆囊内胆液停滞,胆液过于浓缩等改变,均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三:胆囊因炎症或梗阻,影响胆囊内胆液的排空,成为结石形成的基本条件。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彼此互为因果。
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是结石阻塞了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胆囊膨胀,充满了浓缩的胆液。
胆囊结石的成因

病因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
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
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
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
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
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
胆囊结石
长而增加的。
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发病的高
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
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
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
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胆囊结石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3.1 基因因素 3.1.1 基因的发现
自从 1995 年 Paigen 等发现了首个小鼠致石基因 -Lith1 基因, 便开始了胆固醇结石病在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 [5]。迄今已经有 23 种 Lith 基因被确认,其中 Lith-1 和 Lith-2 的重要性较为肯定。 遗传因素是基础,通过环境因素改变靶基因的结构或靶基因的表 达而发挥作用,胆囊结石的基因研究为最终揭示胆石症的发病机 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6]。 3.1.2 基因的种类
作者简介 :葛宏升(1974-),男,主治医师。
binding cassette,ABC) 转 运 体 基 因:ABCG5/ABCG8 基 因 及
ABCB11;2.3 ABCB4;③ 胆 囊 收 缩 素 A 受 体(C C K-AR)基 因;
④ 线粒体基因;⑤其他胆囊结石病相关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占总量的 3/4,肝管细胞分泌的黏液约占 1/4,胆汁中 97% 是水,其 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汁酸盐(胆盐)、胆固醇、磷脂、胆红素、脂 肪酸和无机盐等 [1]。 1.2 胆囊结石分类 1.2.1 常见结石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其他结石。 1.2.2 新型系统性分类
该检测分类方法按结石成分将胆囊结石分为 8 个种类 [2],包 括胆固醇型、胆色素型、碳酸钙型、磷酸钙型、硬脂酸钙型、蛋白型、 胱氨酸型以及混合型结石,其中混合型胆囊结石主要包括上述类 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Lith 基因可编码免疫炎性因子,免 疫炎性因子基因变异增加了胆囊结石的患病率。目前与胆囊结石 病相关的人类基因研究分述如下:
① 载 脂 蛋 白(apolipoprotein,Apo)基 因:ApoB 基 因、ApoE 基 因、ApoA Ⅰ -C Ⅲ -A Ⅳ 基 因 簇;② 三 磷 酸 腺 苷 结 合 盒(ATP
胆囊胆固醇结石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有密切相关 的细胞 上 , 在生 物 因子 、 炎 性信 号 以及促癌 剂等 刺
激作用 下表 达迅速上 调 , 表达量 增加 1 0~8 O倍 … 。在急性 和 慢性炎症组 织中 C O X一2可高水平地 表达 , 在炎症早 期 即可表 达, 在炎症 6 h后 C O X一2不存在 , 4 8 h后可重新 表达 , 表达 水 平与炎症 的严重 程度相关 。
前列腺素 ( P G s ) 途径 的关键 限速 酶 , 可催化 P G s 合成 P G E 2进
入核 内调节靶 基 因 的转 录 , 进而 参 与不 同类 型组 织 的炎 症 反
化酶 ( C Y P 2 7 ) 和A T P结合 盒转运体 A 1 ( A B C A1 ) 的胆 固醇逆 向 转运有关 , 使它 们 的表 达 上调 , 促 使 胆 囊 结 石 的 形 成。可 见
向 的疾 病 。
固醇的含量 , 增大结石 成石率 ; C O X一2表达 增高 后 , 细胞 内维
生素 A含量 明显增加 , 维生素 A使视黄醇蛋 白( R B P ) 的分泌增 加。促成核因子 R B P属于脂肪 酸结合蛋 白, 具 有促成 核功 能 , 可以缩短成核时 间 , 使 胆囊 结 晶形 成 。 ( 2 ) C O X一2与 胆 固 醇合成酶 : C O X一 2也可促进胆 固醇合成酶 的增多 , 使胆 固醇浓
C O X一 2浓 度直接影响着 胆汁 中胆 固醇酶 类 的转化 , 影 响着胆
应 。1 9 9 1年 X i e和 K u b u等 分 离 克 隆 出 C O X 一2基 因。人
C O X一 2基 因位 于染色体 l q 2 5 . 2—2 5 . 3 , 有 1 0个外 显子 、 9个 内含子 , 由5 ’ 端0 . 8 k b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区、 6 k b的蛋 白质 编码 区及 1 . 5 k b的 3 ’ 端非 编码 区组成 。C O X一2可参 与生 殖 及分娩等生理过 程 , 作为病理性酶也参 与炎症 反应 、 肿 瘤形成 、 细胞增殖及凋亡 等多种病 理过程。 在正 常静息 细胞 内 由于 内源性 糖皮 质 激素 的抑 制 作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1 10:26:00 ] 作者:洪智贤何小东编辑:studa20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
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
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 的确认等方面。
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环境致病”与“基因致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2]。
Nakeeb 等[1]对一组无关个体进行了联合研究,发现一级亲属胆囊切除术阳性家族史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
最近,Katsika等[3]对出生于1900-1958年的43 141对瑞典双胞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单卵性双胎发生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显著高于双卵性双胎,而且没有性别差异。
他们统计得出在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中,基因作用占25%,单独的环境因素占62%。
这些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是多种未确定基因同环境因素相互复杂作用所导致的。
致石基因的存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
各种天然株系的鼠类具有不同的血胆固醇水平和胆石易患性。
为了找到决定这种先天差别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位置,Paigen等[4]通过将胆石易感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的杂交,采用数量性状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方法,在染色体上找到了决定这种差别的基因所在区域,称为lith1基因。
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5],其中lith1和lith2的重要性已肯定。
Henkel等[6]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lith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致石基因产物使肝脏过度分泌胆固醇进入胆汁,最终导致胆石的形成。
研究表明,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存在于调控胆固醇代谢各个环节中。
因此,对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胆石成因研究中的焦点。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限于动物试验。
2 胆固醇代谢中的候选“致石基因”近年来,一系列在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成了致石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1 ABCA1转运胆固醇的转运蛋白被确定属于ATP结合盒转运家族[7],包括ABCA1、ABCG5/ABCG8。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胆固醇从小肠细胞内重新泵回肠腔,从而限制了食物胆固醇的吸收[8]。
两种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调节了ABCA1在小肠细胞的表达,分别为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与金合欢花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
Repa等[8]的研究发现,饲以维甲类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激动剂的小鼠,通过LXR与RXR形成的二聚体,可以有效的诱导ABCA1在小肠细胞上的表达,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LXR、RXR、FXR等核受体的药理研究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胆石症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2.2 BI类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Ⅰ,SRBI)SRBI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细胞表面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受体。
它通过选择性的摄取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使胆固醇从血浆HDL通过肝脏进入胆汁。
在多项研究中发现,肝脏SRBI基因过度表达的小鼠,其血浆HDL胆固醇通过SRBI被肝脏摄取而进入胆汁,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9]。
相反,在SRBI基因缺陷的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而胆汁胆固醇的分泌减少[10]。
SRBI基因已经被认为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重要候选致石基因。
肝内存在的碳末端结合调节蛋白(C terminal linking and modulating protein,CLAMP或PDZK1),通过调控SRBI的稳定性和活性,也参与了胆汁胆固醇分泌的调节[11]。
2.3 ABCB11ABCB11负责转运胆汁酸盐。
编码ABCB11的基因已经被确认,是导致小鼠胆石发生的主要致石基因lith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6]。
Wang等[12]研究发现,ABCB11基因缺失的小鼠胆汁酸盐分泌量减少到30%。
在人类,ABCB11基因纯合子缺陷可以导致胆汁酸盐分泌的完全终止和严重的胆囊结石[13]。
目前,ABCB11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人类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可能的候选致石基因之一。
2.4 MDRGummadi等[14]发现了MDR2在小鼠磷脂跨膜转运中发挥关键作用。
MDR2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起到类似于翻转酶的作用,可以将磷脂翻转进入毛细胆管。
MDR2基因剔除后小鼠丧失了分泌磷脂进入胆汁的能力,其胆汁酸盐分泌水平不变。
在人类,与之相对应的蛋白是MDR3,即ABCB4,属于ABC转运家族。
低磷脂相关性胆石症患者往往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而且发病年龄多<40岁。
现在认为,其可能的机制是肝细胞质膜上ABCB4的编码基因出现错义突变[15]。
2.5 ABCG5/ABCG8近年来关于胆石成因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关于胆固醇进入胆汁的跨膜转运。
在肝内表达的ABCG5/ABCG8分子对胆汁胆固醇的分泌具有决定作用。
Yu等[16-17]研究发现,ABCG5/ABCG8基因缺陷的小鼠,胆汁胆固醇分泌急剧减少。
而在ABCG5/G8转基因鼠,明显存在胆汁胆固醇过饱和。
由于ABCG5/ABCG8的表达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的药理研究可能为其预防和治疗带来希望。
2.6 其他胆固醇载体蛋白2(sterol carrier protein 2,SCP2)在细胞内胆固醇的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Fuchs等[18]发现SCP2基因剔除后,小鼠胆汁胆固醇的分泌速度同野生型小鼠之间并没有明显区别,两者在食物诱导下都出现胆囊结石。
SCP2在胆石形成过程中可能没有起到主要作用。
载脂蛋白E(apoE)曾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apoE4等位基因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在基因水平上的危险因素。
但Cynthia等[19]和Fischer等[20]研究却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胆石形成无关。
3 成核因子的确切作用早在1979年人们就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出现胆固醇结晶的速度要快于相同胆固醇饱和度的对照胆汁[21]。
由此推测,胆囊胆汁中可能存在着促进或者抑制胆固醇结晶形成的成分,即“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
两者之间的平衡影响了胆汁胆固醇的成核与结晶。
80年代以来,一系列可能的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被相继报道。
在这些成分中,有关黏蛋白的研究开展最为广泛而深入,其作用也最为确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促/抗成核因子的不断发现,人们一度期待,这些成分将被分离出来,并最终用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预防和治疗。
遗憾的是,这一目标始终没能实现。
近年来,促/抗成核因子的确切作用也受到质疑。
van Erpecum等[22]利用胆石易患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进行实验,观察胆汁中促成核蛋白与胆石易患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编码IGA、IGM、氨基肽酶N等促/抗成核因子的基因与任何已知的lith基因都没有共同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
除了黏蛋白浓度的改变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外,胆汁自身脂质成分的改变(胆汁酸盐的疏水性增加和胆固醇的过饱和)足以导致胆石的形成,而无需其他促成核因子的参与。
Lee等[23]认为,由于大部分促/抗成核因子都是在体外实验中确认的,并不能真正反映生理条件下的真实情况。
实验中,在模拟胆汁中添加的蛋白浓度往往不是生理条件下的浓度。
而且,胆汁中蛋白成分的改变是导致胆石形成的原因抑或是胆石存在的继发结果,目前是很难鉴别的。
4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的形成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排空延迟,使得胆囊内过饱和胆汁形成的胆固醇结晶不能被及时的排入肠道,聚集成石。
这是胆石形成机制的经典学说。
Panletzki等[24]对一组经体外碎石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发现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是导致碎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胆囊收缩功能的异常只存在于胆固醇结石患者,在胆色素结石患者则不存在或不明显[25]。
近年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收缩功能障碍形成的机制。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与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的关系一度受到广泛重视。
在动物模型中,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早期就出现了胆囊平滑肌对CCK敏感性的下降[26]。
Sato 等[27]发现,CCK受体基因缺陷的小鼠容易出现胆泥和胆石形成。
Zhu等[28]也观察到胆石症患者胆囊CCK受体的数量或活性有明显的下降。
这些研究表明,高浓度胆固醇可以渗透进入平滑肌,并在其细胞膜上沉积,从而影响平滑肌的收缩。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平滑肌细胞膜脂质成分和膜流动性的改变,使得膜上L型钙离子通道失活,继而改变了膜上相关受体和G蛋白的活性,平滑肌细胞对刺激其收缩或弛缓的相关因子(CCK、VIP等)失去反应,最终导致了胆囊内胆汁的淤积[25]。
由此可见,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是机体从胆固醇代谢异常到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学者提出,应该更加重视胆囊生理功能的研究,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如何防止高浓度胆固醇胆汁对胆囊功能的损害上,从而防止结石的形成。
5 肠道——影响胆石形成的第三个器官在胆石成因的经典学说中,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器官是肝脏和胆囊。
近年来有诸多报道认为,肠道在其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是影响胆石形成的第三个重要器官。
与无结石对照组相比,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大肠运送时间、小肠菌丛对胆汁酸的7α脱羟基能力、厌氧菌量、肠腔pH值均明显增加[29]。
这些因素导致了通过肝肠循环回到胆汁中的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明显增加,使得胆汁酸盐疏水性增强,从而促进胆汁胆固醇析出,增加胆固醇饱和指数和加快胆固醇结晶速度[30]。
最近还发现,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也影响了胆囊的收缩功能[30]。
但是,Gustafsson等[31]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选取了一组DCA在胆汁酸总量中所占比例平均为50%的患者(13例)和另一组该比例平均为21%的患者(109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胆汁脂质、胆固醇饱和度、成核时间、胆固醇结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些结论相反的报道表明,肠道功能对胆石形成的影响和确切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