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胆囊胆固醇结石成因的基因研究进展
F n 等 对 11 非亲缘关 系的胆石症 患者 和 7 eg 3例 9例 对照 的
重要原 因。7t 羟化酶的基因现在 已经被克隆, e一 它是胆固醇转
变成胆汁酸的限速酶 , 7 即 一羟化酶 的表 达量多少 可 以直接
胞LL D R活 性 高低 对 血 浆 L L—C水 平 影 响 较 为 显 著 。 并 且 , D 已有 诸 多 研 究 说 明 , D R 基 因 的 多 态 性 与 胆 石 形 成 有 关 。 LL
7 a一羟化酶都是与胆 固醇代谢有关 的重要限速酶 , 从分子生物 学角度来看 它们应该 是影 响胆 固醇 量的 主要基 因。H C A MG o
( ) c一羟化酶 , 固醇转变成 胆汁 酸的限速酶。 ( ) 3 7t 胆 4 载脂蛋 白是脂蛋 白组成的关键物质 , 与脂质代谢的关系特别密切 。 11 HMG o 还 原酶 与 7t . CA e 一羟化 酶 HM C A 还原 酶 和 Go
使胆 汁中胆固醇 超饱 和, 也常缺乏胆固醇结晶。 1 3 低 密 度脂 蛋 白受 体 ( D R) 胆 固醇 的 含量 与血 浆 . LL L L—c D 浓度有关” 。虽然有许多 因素可以影响血浆 L L—C D 浓度高低 , 因 8 以上 的血 L L— 但 0% D C均需通过肝脏 L L D R结 合后 , 能转运入细胞分解 为游离胆 固醇 和脂 肪酸 , 才 因此肝 细
包
1 36
头
医 学
院
学 报
21 年第 2 卷 第 4 00 6 期
V0. 6 No 4 2 1 12 . 00
J OURNAL OF B AOTOU EDI AL COL M C LEGE
【疾病名】胆囊结石【英文名】calculusofgallbladder【别名】calculus
【疾病名】胆囊结石【英文名】calculus of gallbladder【别名】calculus cholecystitis;结石性胆囊炎【ICD号】K80【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1)致石基因与遗传:胆囊结石的发生可由多种未确定基因和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所形成,通过对人群、家系和动物研究提示胆固醇结石病具有遗传性。
1995年Paigen和Cnrey等利用近交系小鼠,发现了首个小鼠致石基因——Lith1基因,由此开始了胆固醇结石病在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
实验中发现,在易成石小鼠和抗成石小鼠的子代中,胆石症具有显性遗传性状,而且在135个子代小鼠中102个形成胆石,成石与未成石之比在3∶1,提示胆石病为多基因遗传,至少有2个以上基因控制结石病发生,因为在子代鼠中成石和不成石之比不在1∶1单基因遗传范围内。
在对成石小鼠进行基因扫描也证实,至少有两个基因和胆石病连锁,发现2号染色体D2Mit11和D2Mit66存在小鼠致石基因,因此命名为Lith1基因。
此后又相继发现了几个致石基因,分别定位于6、7、8、10、19和X染色体。
这种基因的存在使喂养致石饲料的小鼠胆汁胆固醇与卵磷脂之比、胆固醇与胆汁酸之比明显升高,并达到饱和值,胆固醇溶解和沉淀依赖于胆固醇浓度及其与卵磷脂、胆汁酸的比值,比值的升高导致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另有研究显示,在易致石鼠中发现胆囊收缩素受体A(CCK2A)呈下降水平,人类CCK2A受体基因和动物CCK基因分别位于5、9染色体,显然不是Lith1基因的候选基因。
在致石饲料喂养下可使此类小鼠出现胆囊容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认为是小鼠在成石过程中与Lith基因的作用下导致CCK2A受体表达抑制甚至错误,最终胆囊动力受损。
另外,与胆囊黏膜吸收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也可导致胆囊平滑肌收缩功能受损有关。
在研究中还发现,Lith2新的成石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候选基因可能为编码胆小管多个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胆道结石病的治疗进展
胆道结石病的治疗进展摘要:胆道结石病是我国的外科常见病,在全国各地的发病率都较高,而西北地区尤为多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外科学工作者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逐步掌握了胆道结石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提出了外科治疗的原则及一系列有效手术方法,显著提高了胆道结石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关键词:胆道结石治疗进展胆道结石病是外科常见病,发病率约1-10%。
由于其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自1882年langench首次成功施行全胆囊切除术后的百余年来,胆囊切除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胆囊切除术也并完美的治疗法,术后仅约53%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其余仍有腹胀、消化不良,上腹钝痛、腹泻等症状,并且因肝内胆管结石等诸多的原因,促使学者们对各种溶石、碎石、取石及内镜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 结石成因及胆石症的自然分期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已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肝胆管道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胆道感染是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而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胆石症的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期、有症状期、并发症期三个时期。
2 结石性质的判定与诊断明确结石性质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法。
单一的检查方法不能获得全面的诊断,往往需要一种以上的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应用X线、B超及CT可协助判定结石的性质。
胆结石在X线上可表现为透或不透X线。
Troman报告报告透X线结石86%为胆固醇结石,14%为胆色素结石;而不透X线结石33%为胆固醇结石、67%为胆色素结石。
B超一般作为首选的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但不能作为外科手术的全部依据。
B超不能提供胆管树的整体影像,而且难以显示胆管狭窄部位和合并的肝外胆管下端结石。
所以在决定行外科手术治疗前需要作其它影像学检查。
CT可全面显示肝内胆管结石分布、胆管系统扩张和肝实质的病变,对肝胆管结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保护肝脏】第四章 胆囊结石的成因及预防
一、病因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
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
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二、临床表现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cholecystolithiasis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
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
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
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
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
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
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
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莫菲征常阳性。
三、诊断鉴别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
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四、治疗预防(一)手术治疗近来研究报道是肝脏的成石性胆汁形成了胆囊结石(如胆固醇过饱和),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主要是应用胆道镜在术中彻底取出胆囊内的结石。
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萎缩性胆囊和胆囊癌变者。
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
胆囊结石成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成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出现,他直接影响了部分的人的身体健康,由于他和胆结石的症状相同,所以人们常常用治疗胆结石的方法治疗他,因此误诊重重,在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我们可以减少他对于人们的危害程度,让人们患病率降到最低,手术是胆囊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药物仅仅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根治,所以我们在治疗胆囊结石时,要治本,不能光治标而不治本,那么我们来看看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一:物理化学因素。
胆固醇不溶解于水,胆液中的胆盐与卵磷脂可溶解胆固醇。
在正常情况下,胆液中胆盐、卵磷脂与胆固醇形成一定比例,则胆固醇保持在溶液状态下不致沉淀析出。
若胆盐及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被沉淀析出聚合形成胆结石。
当肝功能有损害,胆酸分泌减少,胆囊管梗阻,胆囊中胆液内的胆盐被吸收,或胆液内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时,均可能产生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在胆囊的胆液中,一般是处于过饱和状态。
若胆液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渗出物、粘液块、坏死组织块、虫卵、细菌、异物等时,均可成为胆固醇沉淀的核心,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二:代谢因素也是形成结石的一方面,胆囊结石多见于有多次妊娠的女性及老年的男性。
妊娠后期,血内胆固醇水平增高,但妊娠亦引起胆液排空缓慢,胆囊内胆液停滞,胆液过于浓缩等改变,均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三:胆囊因炎症或梗阻,影响胆囊内胆液的排空,成为结石形成的基本条件。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彼此互为因果。
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是结石阻塞了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胆囊膨胀,充满了浓缩的胆液。
胆囊结石的成因
病因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
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
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
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
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
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
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
胆囊结石
长而增加的。
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发病的高
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
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
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
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胆囊结石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3.1 基因因素 3.1.1 基因的发现
自从 1995 年 Paigen 等发现了首个小鼠致石基因 -Lith1 基因, 便开始了胆固醇结石病在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 [5]。迄今已经有 23 种 Lith 基因被确认,其中 Lith-1 和 Lith-2 的重要性较为肯定。 遗传因素是基础,通过环境因素改变靶基因的结构或靶基因的表 达而发挥作用,胆囊结石的基因研究为最终揭示胆石症的发病机 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6]。 3.1.2 基因的种类
作者简介 :葛宏升(1974-),男,主治医师。
binding cassette,ABC) 转 运 体 基 因:ABCG5/ABCG8 基 因 及
ABCB11;2.3 ABCB4;③ 胆 囊 收 缩 素 A 受 体(C C K-AR)基 因;
④ 线粒体基因;⑤其他胆囊结石病相关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占总量的 3/4,肝管细胞分泌的黏液约占 1/4,胆汁中 97% 是水,其 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汁酸盐(胆盐)、胆固醇、磷脂、胆红素、脂 肪酸和无机盐等 [1]。 1.2 胆囊结石分类 1.2.1 常见结石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胆色素类结石、其他结石。 1.2.2 新型系统性分类
该检测分类方法按结石成分将胆囊结石分为 8 个种类 [2],包 括胆固醇型、胆色素型、碳酸钙型、磷酸钙型、硬脂酸钙型、蛋白型、 胱氨酸型以及混合型结石,其中混合型胆囊结石主要包括上述类 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 Lith 基因可编码免疫炎性因子,免 疫炎性因子基因变异增加了胆囊结石的患病率。目前与胆囊结石 病相关的人类基因研究分述如下:
① 载 脂 蛋 白(apolipoprotein,Apo)基 因:ApoB 基 因、ApoE 基 因、ApoA Ⅰ -C Ⅲ -A Ⅳ 基 因 簇;② 三 磷 酸 腺 苷 结 合 盒(ATP
胆囊胆固醇结石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有密切相关 的细胞 上 , 在生 物 因子 、 炎 性信 号 以及促癌 剂等 刺
激作用 下表 达迅速上 调 , 表达量 增加 1 0~8 O倍 … 。在急性 和 慢性炎症组 织中 C O X一2可高水平地 表达 , 在炎症早 期 即可表 达, 在炎症 6 h后 C O X一2不存在 , 4 8 h后可重新 表达 , 表达 水 平与炎症 的严重 程度相关 。
前列腺素 ( P G s ) 途径 的关键 限速 酶 , 可催化 P G s 合成 P G E 2进
入核 内调节靶 基 因 的转 录 , 进而 参 与不 同类 型组 织 的炎 症 反
化酶 ( C Y P 2 7 ) 和A T P结合 盒转运体 A 1 ( A B C A1 ) 的胆 固醇逆 向 转运有关 , 使它 们 的表 达 上调 , 促 使 胆 囊 结 石 的 形 成。可 见
向 的疾 病 。
固醇的含量 , 增大结石 成石率 ; C O X一2表达 增高 后 , 细胞 内维
生素 A含量 明显增加 , 维生素 A使视黄醇蛋 白( R B P ) 的分泌增 加。促成核因子 R B P属于脂肪 酸结合蛋 白, 具 有促成 核功 能 , 可以缩短成核时 间 , 使 胆囊 结 晶形 成 。 ( 2 ) C O X一2与 胆 固 醇合成酶 : C O X一 2也可促进胆 固醇合成酶 的增多 , 使胆 固醇浓
C O X一 2浓 度直接影响着 胆汁 中胆 固醇酶 类 的转化 , 影 响着胆
应 。1 9 9 1年 X i e和 K u b u等 分 离 克 隆 出 C O X 一2基 因。人
C O X一 2基 因位 于染色体 l q 2 5 . 2—2 5 . 3 , 有 1 0个外 显子 、 9个 内含子 , 由5 ’ 端0 . 8 k b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区、 6 k b的蛋 白质 编码 区及 1 . 5 k b的 3 ’ 端非 编码 区组成 。C O X一2可参 与生 殖 及分娩等生理过 程 , 作为病理性酶也参 与炎症 反应 、 肿 瘤形成 、 细胞增殖及凋亡 等多种病 理过程。 在正 常静息 细胞 内 由于 内源性 糖皮 质 激素 的抑 制 作用 ,
胆囊切除及胆囊结石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Qiia iest fMeiie2 1 , 13 , . qh r vri o dcn ,0 2 Vo. 3 No 9 Un y
胆囊 切 除及 胆 囊 结 石 与 大肠 癌 相 关 性 的研 究 进 展
张 杰 黄 鹤
胆 囊 结 石 症 是 外科 最 常 见 的 疾 病 之 一 , 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最 法 一 直 被 认 为 是胆 囊 切 除术 。大 肠 癌 是 胃肠 道 中 常见 的恶 性 肿 瘤 , 般 人 群 发 病 率 为 2 ~ 2 / 0万 。 国外 对 大 肠 癌 与 胆 一 1 21 囊 病 关 系 的研 究 已 达 分 子 生 物 学 水 平 。在 国 内 , 然 大 肠 癌 虽 发 病 率 相 对较 低 , 随 着 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 胃癌 、 管 癌 发 但 在 食 病率 下 降 的 同 时 , 肠 癌 的 发 病 率 却 逐 年 升 高 。然 而 大 肠 癌 大 的病 因 尚未 明确 可 能 与 饮 食 习惯 、 传 因 素 、 遗 大肠 腺 瘤 病 、 慢 性 粘 膜 炎 症 等 有 关 。 自从 1 7 9 8年 E b ma 首 次 报 道 胆 囊 结 ko E 妇 生 的危 险 性 。高 明 等 在 文献 检 索 的基 础 上 , 1 9 对 9 7年 1月
数据库中 4 O岁 以上 人 群 进 行 群 组 队 列 研 究 。 随访 时 间 1年 以 上 的 5 6 59 0例 胆 囊 切 除 术 后 发 生 结 直 肠 癌 的 比例 是 1 9 1/
2 1 胆 酸 、 学说 . 盐
胆 囊 切 除 后 , 流 动 力 学 及 胆 汁 成 分 的 胆
改 变会 导 致 机 体 出 现 一 系 列 病 理 生 理 过 程 。甘 世 耀 l 1 过 通 研 究 胆 囊 结 石 在 大 肠 癌 与 胃癌 患 者 中 不 同 的 罹 患 率从 而 得 出 胆 囊 结 石 与 大肠 癌 存 在 统 计 学 上 的正 相 关 , 囊 切 除 导 致 胆 胆 囊 对 胆 汁 的储 存 和 浓 缩 作 用 消 失 , 脏 持 续 地 分 泌 胆 汁 , 直 肝 并 接进入肠道 , 造成 肝 肠 循 环 次 数 增 加 , 级 胆 酸与 肠 道 厌 氧 菌 初
胆石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 方学院学探(医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维普资讯
VoI.24 N 0.6 Dec.2007
胆 石症 发 病 机制 的研 究进 展
参 考 文 献
1 胡亚 蔓 ,江 载 芳 主 编 .诸 福 棠 实 用 儿 科 学 [M3.第 7版.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主 编.小儿神 经 系统 疾 病 EM3.第 2版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牡 ,2002.254
孙 剑 经 逯 海 (河 北 北 方 学院 附属 第一 医 院 消化 内科 ,河 北 张 家 口 075000)
【中 图分 类 号 1R575.6 2 【文 献 标识 码 】 C 【文章 编 号 11673— 1484(2007)O6—0077—03
胆石 症 (ga11stonedisease,GD)是 一种 严重 危 害 人 类健 康 的常见 病 、多 发病 ,易受各种 因素的影 响而反 复 发作 。随着经 济 的发展 ,人 们 的生 活方 式 和饮 食 结 构 发 生 了巨大变化 ,胆 结石 的发病率 呈逐 年上 升趋势 ,有 资料 表 明 :人 群 中 大 约 有 8% ~ 11% 的 人 患 有 胆 石 症Ll ]。与 此 同时病 因也 与 以 往有 了明显 的差 别 。8O 年 代肝 内外胆 管多 发 结 石病 例 明显 多于 9O年代 。结 石成 分 以混合 型及胆 色素 型 为主 。9O年 代 ,随着 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个人 卫 生状 况 的改 善 ,荤 素 膳 食 结构 (蛋 白 、脂肪 的摄人增 加 ,蛔虫 感染减 少)变化 ,复 杂型胆 道 结石 逐渐 减少 ,胆囊 结 石和 胆 固醇结 石 的病 例 随 之增 多L3],提示 胆石症 的 发生 与上 述 因素 有相 应 关 系 。另 外 发现年 龄 、性 别 、饮 食 、代 谢 、地 理环境 以及 遗传因 素 等亦 与之 有关 ,但 确 切 的病 因和 发病 机 理 尚不 十分 清 楚 。因此 ,研究其 病 因及发 病机制 ,对 于有效 的治疗 和 预 防本 病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药物防治胆囊结石研究进展 徐敬昌
( UDCA) 2种 和 鹅 去 氧 胆 酸 (CDCA) , 药 物 都 能 降 低 胆 汁 胆 固 醇 , 促 进 胆 固 醇 晶 体 和 胆 结 石 的 溶 解 , 但 有 效 性 治 疗 周 期 长 达 6 12 个 CDCA 与 月 。高 剂 量 血 清 转 氨 酶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LDL) UDCA 进 ( 升 高 、 腹 泻 有 关 , 常 在 研 究 中 联 合 行 治 疗 。 UDCA 是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FDA)批 准 用 于 非 手 术 治 疗 胆 结 石 的 唯 一 药 物 。UDCA 与 牛 磺 酸 或 甘 氨 酸 结 合 以 产 生 亲 水 性 胆 汁 盐 , 从 而 通 过 促 进 形 成 富 含 囊 泡 的 液 晶 中 间 相 来 增 强 胆 固 醇 胆 结 石 的 溶 解 , 并 通 过 抑 制 肠 道 胆 固 醇 的 吸 收 , [ ] 。同 40% 60% 使 胆 汁 中 胆 固 醇 及 胆 吲 醇 酯 的 饱 和 度 降 低 UDCA 具 有 抗 炎 、 抗 凋 亡 、 减 少 胆 固 醇 结 晶 的 形 成 、 黏 度 、 胆 时 , 泥 总 量 的 作 用 。UDCA 需 要 长 疗 程 使 用 , 适 应 证 范 围 较 窄 (< 阴 性 结 石 钙 化 结 石 、 胆 囊 功 能 无 受 损 ) , 也 在 20 mm 的 X线 /非 部 分 手 术 耐 受 程 度 差 、 合 并 其 他 严 重 疾 病 等 情 况 下 使 用 , 因 此 应 在 充 分 考 虑 患 者 的 临 床 和 个 体 情 况 后 慎 重 选 择 UDCA。 [ ]( UDCA的 63% 的 溶 石 效 果 已 经 得 到 循 证 证 据 支 持 患 者 治 疗 >6 个 CT 影 后 无 结 石 状 态 月 ) , 像 表 现 为 等 密 度 的 胆 结 石 有 效 率 高 达 疗 胆 囊 结 石 的 推 荐 剂 量 为 87. 1% [ ]。UDCA 治 8 10 mg / kg / d, UDCA 治 更 大 的 剂 量 不 能 增 加 获 益 , 在 标 准 剂 量 下 疗 后 的 预 期 溶 石 作 用 估 计 为 每 月 结 石 直 径 减 少 约 是 1 mm。但 UDCA、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体 外 冲 击 波 碎 石 术 ( 联 合 石 治 疗 后 症 状 复 发 率 与 未 行 上 述 治 ESWL) UDCA 溶 2项 [ ] 疗 者 并 无 差 异 。随 后 , 来 自 大 宗 随 机 对 照 临 床 试 验 、 系 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研究进展
[ yw r sG l tn ; lo at yoi Ke od ] a s e Hei b ce p lr lo c r 胆囊 结石 是一 种临 床常 见病 、 多发病 , 发病率 其 逐 年上 升 。胆石 成因复 杂 。国 内外学 者通过 多年 研 究, 为胆石 的形 成是 多因 素作用 的结 果 , 认 一种学 说 认为 胆 固醇结 石 发 生与 胆 汁 胆 固醇 过 饱 和 、 汁 成 胆 核加 速 和 胆 囊 收缩 功 能 异 常 有 关 u 。 另 一 种认 为 J
微 胶粒 相 胆 固醇 的 过 饱 和 是 胆 固醇 结 晶 析 出的 基
1 幽 门螺 杆菌 的检 测方法 幽 门螺 杆 菌是 一 种微 需 氧 的革 兰 阴性 菌 , 曲 弯 呈 S状或 螺旋 状 ;生长环 境 3 ~3 ℃ 。幽 门螺 旋杆 5 7 菌 感染 的检查方 法很 多 , 括 : 最准 确的是 病 原学 包 ① 检查 方法 : 通过 对 黏膜 组 织 菌分 离 培 养后 切 片进 行 改 良姬姆 萨染 色 、 液体 环境 菌分 离 培 养后 离 心沉 渣 做 革兰 氏染色 、 检 HP 其 中分 离 培 养 +直接 涂 片 镜 , 镜 检为该 方法 精 髓 。 因要 求技 术 条 件 高 , 较难 推 广 应 用 , 该方 法有 较高 特异性 , 但 它与分 离 培养 +病 理 切片检 查被 国际 上认 为 判 断 其 他各 种 方法 准 确 性 、 可 靠性 的依 据 , 即是 所 谓 “ 标准 ” 。② 病 理 学 方 金 J
[ 键词 】 囊 结石 ; 门螺 杆 菌 关 胆 幽
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
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胆囊结石是一种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的外科疾病,女性比男性的患病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得病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等,直接降低患者的机体康复水平。
该病多数为中老年患者,若延误治疗会造成生命危险,故要详细查找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1、运动习惯不恰当。
一部分中老年女性朋友,长时间久坐不活动,运动量严重不足,失去体力劳动的机会。
长期如此,胆囊无法被运动刺激而收缩能力弱化,继而引起萎缩,缩短胆汁的排空时间,久而久之,胆汁必然堆积,为胆囊结石埋下了隐患。
2、饮食习惯不健康。
不少人胆囊产生问题多数与饮食习惯有关。
一种是未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没有时间吃早饭或为了减肥省去早饭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早晨不吃早饭,会直接影响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行,时间长了自然使胆汁的浓度升高,为体内细菌提供了繁殖环境,引起胆囊结石。
另一种是饮食偏西方化。
西式早餐有丰富的动物蛋白与脂肪,大量摄入这部分食物降低胆囊的吸收与分解效率,增加胆汁的排出难度,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加,最终引发胆囊结石。
另外,不少人长期食素,造成卵磷脂缺乏,营养失衡也是胆囊结石的诱因。
3、体形肥胖。
肥胖人群体内堆积大量的脂肪,加上大量摄入高盐、高糖与高热量的食物,肥胖情况加重。
胆囊炎的治病原因之一是肥胖,肥胖人群明显提高了患病率。
4、发病年龄。
胆囊结石的发病与年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也提高发病率。
其中,40-50岁是胆囊结石出现的高峰期。
诚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胆囊结石也会在儿童身上出现。
另外,胆囊结石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
5、感染因素。
在胆囊结石的全部病因中感染因素具有典型性。
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均会引起胆囊结石,细菌感染带来的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虫卵等均是结石形成的核心。
6、性别因素。
胆囊结石患者中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显著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雌激素下降后提高了胆汁分泌胆固醇的速率,对应的总胆汁酸量和活性分别下降。
胆结石预防、诊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6), 9309-931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61303胆结石预防、诊疗的研究进展赵立军1,渠 海2*1长治医学院研究生院,山西 长治 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普外肝胆科,山西 长治收稿日期:2023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4日摘要 胆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良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确定,但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已被相继揭晓。
目前对于胆结石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胆结石的预防及各种治疗方式的优劣作一综述,为预防和治疗胆结石提供最优选择。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llstonesLijun Zhao 1, Hai Qu 2*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Shanxi 2Department of General Hepatobiliary, He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Shanxi Received: May 13th , 2023; accepted: Jun. 7th , 2023; published: Jun. 14th , 2023AbstractGallstones are a benign disease with multifactorial influences, and its specific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but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t have been revealed. At present,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llstones, an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evention of gallston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reatment methods by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 so as to provide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allstones.*通讯作者。
胆结石成因的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年龄 、 民族 、 饮食 结构 、 营养 状况 、 工作性 质 、 眠 时间 、 胖 睡 肥 指数等相关 。其 易患 因素对胆囊结 石患病 率影 响大小 , 序 顺
为: 性别 >年龄 >民族 > 饮食结 构 >营养 状况 >工作 性质 >
1 流 行 病 学 与 危 险 因 素
此后 , 相继又发现 了其他 几个 致石 基 因, 分别 定位 于 6 7、 、 、 8
1 、9和 x染色体 。其 中 2号染 色体含 核受体 基 因 R t o 01 e ni i d
x rcpe ( R B ) 该 受体 调控 胆 固醇分 解 , eet a N 2 1 , r 在胆 固醇结 石形成 中起重要作用 。 秦俭等 在 中国人群 发现 3号 、 、 4号 9号 和 1 1号染 色
睡眠时问 >肥胖 指数 。 同时还 发 现 , 油 腻食 物 、 F摄 入 喜 每 t
较 多的 肉类 食 品、 脑力 劳 动者 、 眠 时 间 <8h者 、 睡 肥胖 指 数 > 5的人群有较 高的胆囊 结石患病率 J 2 。
2 发 病 机 制
结石和 5 % 一8 % 的混合性胆 固醇结石 中存在 细菌 D A, 0 0 N 而
和磷脂酰丝 氨酸饮食是胆石病 的危 险 因素 。V n 认 为胆 石 a 病是一 种继 发性疾病 , 胆汁淤滞 以及 小肠转 运延迟 使更 多 的
胆囊结石病有关 。在 胆石易感小 鼠, 高密度脂 蛋 白( D ) H L 摄 取增加 , 肝脏 胆固醇合成未相应 减低 , 胆汁 酸合成受 到抑制 。
高飞 李荣
【 关键词 】 胆结石 ; 发病机制 ; 综述
胆石病的成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岁以上 的胆囊结石患者中有 4 %的人 因 食物 、 0 肉食 、 奶油和早 餐不规则等 , 学 21 细菌和寄生虫感染 有 .
邹声泉 报道
明 显 的症 状 和 严 重 的 并发 症 而被 迫 行 腹 者 特 意 研 究 了膳 食 因素 、 素饮 食 与胆 胆 石 病 患者 的胆 汁细 菌 培 养 阳性 率 大肠 荤
收 稿 日期 :0 1l.4 2 1-10 ( 文编 辑 : 美 春 ) 本 钟
肺癌胸腔积液诊 断中 的临床价值 【 .山 J ]
东 大 学学 报 : 版,004 (2:2.3 . 医学 2 1,81)1913 【4 h n L ,GeL e 1 r g o t 1】C e iJ ta . o n si P c
【0 MaL Y e 1 】 , u Z agL e 1 Ciia WL hn N,t . l c l a n
sg i c nc d d a o tc v l e o u - i n f a e a ig s i a u fS r i n n v v n a t a t d n n n s l c l l n i i u o n i y i o - ma l e l u g bo
结石形成的原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的研 聚集性 的特点, 单因素、 多因素回归模型 雷伯菌属 , 且首次发现有 幽门螺杆菌的
定 究 日渐清晰 。 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 拟合一方面提示胆石病受遗传因素 的影 存 在 。 一方 面 , 植 在 结肠 的感 染 细 菌
一
综述 。
作者单位: l6 1 辽宁省大连, 10 1 大连医
现代 实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医学
2 1 0 2年 4月 第 2 4卷 第 4期
胆囊胆固醇结石成因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胆囊胆固醇结石成因及其治疗研究进展苗彦国;薛东波;张伟辉【摘要】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胆汁中成分的改变是致石基础,胆囊功能紊乱是致石的重要条件,促-抗成核动力学体系改变是致石的关键。
按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
胆汁中脂质和蛋白质、胆囊功能、胆汁酸盐肠肝循环、肠内胆固醇吸收能力、脂质转运蛋白以及核受体等在胆固醇结石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综述着重阐述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4页(P155-157,177)【关键词】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作者】苗彦国;薛东波;张伟辉【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创胆道外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6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胆囊结石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不同。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5.9%~21.9%;在亚洲,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3.1%~10.7%。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发病率在4.21%~11.0%[1]。
大多数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40%的患者在4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以及严重的并发症,需行手术治疗[2]。
研究胆囊结石成因以及发病机制,对胆囊结石的预防以及治疗,减轻医疗负担都有很大的帮助。
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色素,还有少量比例不等的钙盐、黏液糖蛋白等。
按胆石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两大类,后者还可再分为棕色色素结石和黑色色素结石。
此外,偶尔可见到以脂肪酸盐为主要成分的脂肪酸盐结石或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蛋白结石。
胆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胆结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近年来,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与创新,涌现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当前治疗胆结石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胆结石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选择。
药物治疗一直是胆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
主要通过溶解胆固醇结石、排石碎石和消炎利胆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小结石大小,降低复发率。
常用的药物有胆酸类药物、胆固醇结晶溶解剂、中药等。
内镜治疗是一种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内镜,直接观察胆囊和胆道内部情况,并可在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方式。
常见的内镜治疗方法有经内镜胆囊切除术(ERCP)、经内镜胆道取石术(ERAT)、胆道支架植入术等。
对于部分难以使用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患者,传统手术方法是首选。
传统手术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胆道切开取石术等。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激光碎石术、电磁导航碎石术等。
这些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的优势,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治疗效果、适应症选择、设备昂贵等问题。
中医治疗胆结石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理身体内在环境,改善胆汁成分,从而达到溶石排石的效果。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进程。
1. 胆结石的普遍性和患病率胆结石,也被称为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群。
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理区域都有广泛的分布。
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倾向、饮食习惯、体重、年龄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在某些地区,如亚洲的一些国家,胆结石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药物防治胆囊结石研究进展
药物防治胆囊结石研究进展摘要:现阶段针对胆囊结石的治疗一般会应用手术方法、内镜治疗等,而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深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药物防治胆囊结石的新方法。
本文主要总结了现阶段已经应用于临床之中的胆汁酸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依泽替米贝的治疗效果,希望能对提高我国胆囊结石疾病的防治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胆囊结石;药物;防治;研究胆囊结石疾病是一种具备了高发病率、溶石难度高特点的疾病,在欧美地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到了10%~20%左右,在我国该疾病的发病率也达到了7%~10%左右[1-2]。
在现阶段针对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依旧以手术治疗较为常见,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对复杂,因此其药物治疗在临床仍然尚不明确[3-4]。
本文针对现阶段胆囊结石的防治药物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报道如下。
1.溶石治疗关于溶石药物的报道首次出现在1972年,其主要的应用药物包括了熊去氧胆酸(UDCA)以及鹅去氧胆酸(CDCA),这两种药物都能够显著的降低胆汁胆固醇,具备了促进人体胆固醇晶体以及胆结石溶解的效果,但是该类药物的治疗周期较长,达到了6~12个月[5-8]。
高剂量的鹅去氧胆酸应用,可能会造成人体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以及腹泻,一般在临床研究中会将其与熊去氧胆酸联合应用[9]。
熊去氧胆酸是美国唯一批准应用于胆结石治疗的药物[10]。
应用熊去氧胆酸,其可以与牛磺酸或者是甘氨酸结合,并产出亲水性胆汁盐,应用胆囊结石治疗中可以促进人体富含囊泡的液晶中间相形成,有助于促进胆固醇胆结石的溶解,还可以对患者肠道胆固醇吸收进行抑制,达到降低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吲醇酯饱和度的效果[11]。
与此同时,熊去氧胆酸还具备了抗炎症、抗凋亡、降低胆固醇结晶形成、黏度、胆泥总量的效果[12]。
应用熊去氧胆酸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且该药物的适应证范围相对较窄,该药物也会应用于部分手术耐受性较低的患者以及合并有其它身体重大疾病的患者之中,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慎重的选择该药物进行治疗[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1 10:26:00 ] 作者:洪智贤何小东编辑:studa20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
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
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 的确认等方面。
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环境致病”与“基因致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2]。
Nakeeb 等[1]对一组无关个体进行了联合研究,发现一级亲属胆囊切除术阳性家族史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
最近,Katsika等[3]对出生于1900-1958年的43 141对瑞典双胞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单卵性双胎发生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显著高于双卵性双胎,而且没有性别差异。
他们统计得出在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中,基因作用占25%,单独的环境因素占62%。
这些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是多种未确定基因同环境因素相互复杂作用所导致的。
致石基因的存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
各种天然株系的鼠类具有不同的血胆固醇水平和胆石易患性。
为了找到决定这种先天差别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位置,Paigen等[4]通过将胆石易感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的杂交,采用数量性状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方法,在染色体上找到了决定这种差别的基因所在区域,称为lith1基因。
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5],其中lith1和lith2的重要性已肯定。
Henkel等[6]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lith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致石基因产物使肝脏过度分泌胆固醇进入胆汁,最终导致胆石的形成。
研究表明,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存在于调控胆固醇代谢各个环节中。
因此,对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胆石成因研究中的焦点。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限于动物试验。
2 胆固醇代谢中的候选“致石基因”近年来,一系列在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成了致石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1 ABCA1转运胆固醇的转运蛋白被确定属于ATP结合盒转运家族[7],包括ABCA1、ABCG5/ABCG8。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胆固醇从小肠细胞内重新泵回肠腔,从而限制了食物胆固醇的吸收[8]。
两种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调节了ABCA1在小肠细胞的表达,分别为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与金合欢花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
Repa等[8]的研究发现,饲以维甲类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激动剂的小鼠,通过LXR与RXR形成的二聚体,可以有效的诱导ABCA1在小肠细胞上的表达,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LXR、RXR、FXR等核受体的药理研究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胆石症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2.2 BI类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Ⅰ,SRBI)SRBI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细胞表面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受体。
它通过选择性的摄取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使胆固醇从血浆HDL通过肝脏进入胆汁。
在多项研究中发现,肝脏SRBI基因过度表达的小鼠,其血浆HDL胆固醇通过SRBI被肝脏摄取而进入胆汁,从而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9]。
相反,在SRBI基因缺陷的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而胆汁胆固醇的分泌减少[10]。
SRBI基因已经被认为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重要候选致石基因。
肝内存在的碳末端结合调节蛋白(C terminal linking and modulating protein,CLAMP或PDZK1),通过调控SRBI的稳定性和活性,也参与了胆汁胆固醇分泌的调节[11]。
2.3 ABCB11ABCB11负责转运胆汁酸盐。
编码ABCB11的基因已经被确认,是导致小鼠胆石发生的主要致石基因lith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6]。
Wang等[12]研究发现,ABCB11基因缺失的小鼠胆汁酸盐分泌量减少到30%。
在人类,ABCB11基因纯合子缺陷可以导致胆汁酸盐分泌的完全终止和严重的胆囊结石[13]。
目前,ABCB11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人类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可能的候选致石基因之一。
2.4 MDRGummadi等[14]发现了MDR2在小鼠磷脂跨膜转运中发挥关键作用。
MDR2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起到类似于翻转酶的作用,可以将磷脂翻转进入毛细胆管。
MDR2基因剔除后小鼠丧失了分泌磷脂进入胆汁的能力,其胆汁酸盐分泌水平不变。
在人类,与之相对应的蛋白是MDR3,即ABCB4,属于ABC转运家族。
低磷脂相关性胆石症患者往往伴有肝内外胆管结石,而且发病年龄多<40岁。
现在认为,其可能的机制是肝细胞质膜上ABCB4的编码基因出现错义突变[15]。
2.5 ABCG5/ABCG8近年来关于胆石成因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关于胆固醇进入胆汁的跨膜转运。
在肝内表达的ABCG5/ABCG8分子对胆汁胆固醇的分泌具有决定作用。
Yu等[16-17]研究发现,ABCG5/ABCG8基因缺陷的小鼠,胆汁胆固醇分泌急剧减少。
而在ABCG5/G8转基因鼠,明显存在胆汁胆固醇过饱和。
由于ABCG5/ABCG8的表达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的药理研究可能为其预防和治疗带来希望。
2.6 其他胆固醇载体蛋白2(sterol carrier protein 2,SCP2)在细胞内胆固醇的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Fuchs等[18]发现SCP2基因剔除后,小鼠胆汁胆固醇的分泌速度同野生型小鼠之间并没有明显区别,两者在食物诱导下都出现胆囊结石。
SCP2在胆石形成过程中可能没有起到主要作用。
载脂蛋白E(apoE)曾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apoE4等位基因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在基因水平上的危险因素。
但Cynthia等[19]和Fischer等[20]研究却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胆石形成无关。
3 成核因子的确切作用早在1979年人们就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出现胆固醇结晶的速度要快于相同胆固醇饱和度的对照胆汁[21]。
由此推测,胆囊胆汁中可能存在着促进或者抑制胆固醇结晶形成的成分,即“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
两者之间的平衡影响了胆汁胆固醇的成核与结晶。
80年代以来,一系列可能的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被相继报道。
在这些成分中,有关黏蛋白的研究开展最为广泛而深入,其作用也最为确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促/抗成核因子的不断发现,人们一度期待,这些成分将被分离出来,并最终用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预防和治疗。
遗憾的是,这一目标始终没能实现。
近年来,促/抗成核因子的确切作用也受到质疑。
van Erpecum等[22]利用胆石易患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进行实验,观察胆汁中促成核蛋白与胆石易患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编码IGA、IGM、氨基肽酶N等促/抗成核因子的基因与任何已知的lith基因都没有共同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
除了黏蛋白浓度的改变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外,胆汁自身脂质成分的改变(胆汁酸盐的疏水性增加和胆固醇的过饱和)足以导致胆石的形成,而无需其他促成核因子的参与。
Lee等[23]认为,由于大部分促/抗成核因子都是在体外实验中确认的,并不能真正反映生理条件下的真实情况。
实验中,在模拟胆汁中添加的蛋白浓度往往不是生理条件下的浓度。
而且,胆汁中蛋白成分的改变是导致胆石形成的原因抑或是胆石存在的继发结果,目前是很难鉴别的。
4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的形成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排空延迟,使得胆囊内过饱和胆汁形成的胆固醇结晶不能被及时的排入肠道,聚集成石。
这是胆石形成机制的经典学说。
Panletzki等[24]对一组经体外碎石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发现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是导致碎石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胆囊收缩功能的异常只存在于胆固醇结石患者,在胆色素结石患者则不存在或不明显[25]。
近年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收缩功能障碍形成的机制。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与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的关系一度受到广泛重视。
在动物模型中,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早期就出现了胆囊平滑肌对CCK敏感性的下降[26]。
Sato 等[27]发现,CCK受体基因缺陷的小鼠容易出现胆泥和胆石形成。
Zhu等[28]也观察到胆石症患者胆囊CCK受体的数量或活性有明显的下降。
这些研究表明,高浓度胆固醇可以渗透进入平滑肌,并在其细胞膜上沉积,从而影响平滑肌的收缩。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平滑肌细胞膜脂质成分和膜流动性的改变,使得膜上L型钙离子通道失活,继而改变了膜上相关受体和G蛋白的活性,平滑肌细胞对刺激其收缩或弛缓的相关因子(CCK、VIP等)失去反应,最终导致了胆囊内胆汁的淤积[25]。
由此可见,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是机体从胆固醇代谢异常到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学者提出,应该更加重视胆囊生理功能的研究,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如何防止高浓度胆固醇胆汁对胆囊功能的损害上,从而防止结石的形成。
5 肠道——影响胆石形成的第三个器官在胆石成因的经典学说中,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器官是肝脏和胆囊。
近年来有诸多报道认为,肠道在其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是影响胆石形成的第三个重要器官。
与无结石对照组相比,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大肠运送时间、小肠菌丛对胆汁酸的7α脱羟基能力、厌氧菌量、肠腔pH值均明显增加[29]。
这些因素导致了通过肝肠循环回到胆汁中的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明显增加,使得胆汁酸盐疏水性增强,从而促进胆汁胆固醇析出,增加胆固醇饱和指数和加快胆固醇结晶速度[30]。
最近还发现,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也影响了胆囊的收缩功能[30]。
但是,Gustafsson等[31]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选取了一组DCA在胆汁酸总量中所占比例平均为50%的患者(13例)和另一组该比例平均为21%的患者(109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胆汁脂质、胆固醇饱和度、成核时间、胆固醇结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些结论相反的报道表明,肠道功能对胆石形成的影响和确切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