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病害标本采集与

水漂洗数小时,然后保存在亚硫酸中(以含5— 6%SO2的亚硫酸溶液45毫升加水1000毫升配成), 亚硫酸浸渍液亦可用下法配成,取无水亚硫酸钠 16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取浓硫酸20毫升徐徐 滴入上述溶液中,配成的溶液在密封条件下可以 贮藏。 本法用于保持绿色叶片及果实等,颜色比醋酸铜 法自然,但应注意密封瓶口,或每年更换一次亚 硫酸浸渍液。
二、材料和用具
• 标本夹、标本纸、采集箱、扩大镜、剪刀、小刀,
纸袋、塑料袋、标签、麻绳、记载本、镊子、电 炉(1000W)、瓷盆(直径40 cm)、标本瓶 (500 mL、1000mL)、大烧杯(1000mL)、酒 精灯、甲醛、酒精、蒸馏水、量杯或量筒(500 mL、1000mL)、醋酸铜、硫酸铜、5%~6%二 氧化硫、硝酸亚钴、氯化锡等。 体视显微镜、显微镜
3.采集注意事项
•
(1)对不认识的寄主植物,应注意采集供鉴定用的枝、 叶、花、果等部分,以便鉴定寄主。 (2)适于干制的标本,尤其容易干燥卷缩的标本,如穗 叶,要注意及时压制,否则叶片失水卷缩后无法展平。 (3)腐烂的果实标本及柔软的肉质类标本,应先以标本 纸分别包裹后,再放在标本箱中,并且不能装得太多,以 免污染和挤压。 (4)黑粉病类、白粉病类标本,也应以纸袋分装或用纸 包好后,再放采集箱中,以免混杂。 (5)标本的采集应有一定的复份,一般应在5份以上,以 便用于鉴定,保存和交流等。
2.浸渍法
• 果实及无性繁殖器官等必须用浸渍法保存在标本瓶
• • • •
中,浸渍液的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 ①福尔马林50mL+95%酒精300mL+水2000mL; ②70%酒精; ③5%福尔马林。 常用于防腐,而不保持原色,宜保存肉质鳞茎、块 根、果实等。 浸渍时应将标本洗净,浸泡在浸渍液中,使浸渍液 淹没标本,用线将标本固定在玻片或玻棒上防止标 本上浮,若浸泡标本量大,浸泡数日后应更换一次 浸渍液。加盖密封保存,标本瓶上贴上标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研究的是农作物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病理实验操作能力,本文将提供一份简单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1. 实验一: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目的:掌握分离与鉴定植物病原菌的方法,理解病原学的基础概念。
实验原料:感染有病征的植株、消毒剂、无菌玻璃棒、琼脂、静置培养皿、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1. 从感染病株中取样。
用无菌玻璃棒在感染病株的表面轻刮几次,然后在无菌培养基上划一条线。
2. 将无菌玻璃棒沾上感染样品,并将其划到无菌培养基上,将其密封,将其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3-5天。
3. 检查接种坛中的细菌单个斑点,清除任何后来发现的杂细菌,然后进行细菌鉴定,以识别不同的菌株。
使用荧光显微镜和其他实验技术来确定不同的菌株。
实验结果:1. 获得了可研究的植物病原菌。
2. 学生理解了病原学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2. 实验二:植物病害综合鉴定实验目的:应用综合鉴定法确认植物病害。
实验原料:受感染的植物样品,显微镜、手镰、组织切片、滴定管、生长瓶、测试器。
实验步骤:1. 阐述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的分类。
培养出病原菌后,学生将初步考虑在何种植物病害范围内进行综合鉴定。
2. 制备切片,利用显微镜查看组织细胞的变化,以确定该病是有效的。
3. 测试样品以确保它是含有特征性病原体的。
除了使用显微镜查看组织切片外,还可以使用滴定管和生长瓶来测试样品的pH、氧含量、有机成分等信息。
4. 将所有数据纳入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植物病害的类型、发展和所需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实验结果:1. 确定了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发展。
2. 学生掌握了植物病害检测的重要步骤。
3. 实验三:生物防治法实验目的:为学生提供基本原则和技术,了解生物防治如何减少植物病虫害的损失。
实验原料:扁豆种子、法国圆白菜的幼苗、甜菜虫、灰蝉、昆虫脂肪。
实验步骤:1. 学生准备研究模型—扁豆或法国圆白菜幼苗,然后在其中一部分植物上覆盖甜菜虫或灰蝉,让它们大肆繁殖和吃掉幼苗。
病害植物采集实验报告

病害植物采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采集病害植物样本,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病害特征、病原菌等相关情况,为病害植物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实验设备和材料- 手套- 剪刀- 封闭塑料袋- 相机- 筆記工具实验步骤1. 选择目标植物:根据之前的调查和观察,我们选择了生长在实验园区的牡丹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牡丹植物在最近几个月中出现了一些病害现象,我们希望通过采集植物样本,进一步研究病害的原因和扩散情况。
2. 确定采样地点:在实验园区中,我们选择了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害的程度和情况。
3. 佩戴手套: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在采集植物样本前佩戴了手套,以避免与可能存在的有害病原接触。
4. 剪刀消毒:为防止可能的交叉感染,我们在每一次采样前都对剪刀进行彻底消毒,以保证采样的干净与准确。
5. 采样:我们选择了多个不同的病害植株进行采样。
对于每一个植株,我们首先进行外观观察,注意病症的表现形式、病变部位等。
然后,我们用消毒过的剪刀小心地将部分受害叶片或病害组织剪下来放入封闭塑料袋中,确保样本的完整性。
6. 样本记录:在每个封闭袋子上,我们使用相机拍摄病害植物的外观,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观察到的症状,包括颜色变化、形状改变、细菌或真菌感染等情况。
此外,我们还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编号和标注,以便于后续的病理学分析和实验室研究。
7. 清理工作:在完成采样后,我们对实验区域进行了清理,将剪下的叶片整理并装入专用容器以便后续处理。
同时,我们将所用的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防止可能的传染。
8. 分析和存储:采样的样本将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病害分析和病原菌鉴定,并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供后续研究之用。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采样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不同病害牡丹植物的样本,每个样本都有详细的观察记录和编号。
这些样本将为进一步的病理学研究、病原菌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和实验支持。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采集病害植物样本,为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完整版)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学生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二、指导教师:高克祥李安娜三、实习时间:201N年5月30日——5月31日; 6月6日——6月7日四、实习地点:1、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2、徂徕山林场五、实习内容:5月30日,我们XX年级农药专业的同学们来到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开始了为期4天的教学实习之行。
(一)、南校区实验田里收获多上午,高老师在实验室里为大家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安排和方法。
即以田间调查、集中采集为主,结合室内病害诊断鉴定,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田间病害发生具体情况,重点进行病情调查,学习采集、制作和初步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方法,了解当地植物常见病害种类、症状特征和发生情况,为识别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标本奠定基础。
随后,高老师和李老师带领我们去了山农大南校区实验田,了解了杨树皱叶病、苹果锈病、小麦叶锈、条锈、纹枯、丛矮等大田作物病害。
下午,按照计划,我们小组对大田作物病害的标本材料进行了补充采集和压制整理。
在采集标本时,我们把标本夹、标本纸、锯子、剪刀、小刀、等工具准备好。
针对植物病害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一下采集方法:(1)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本,尽可能采集到不同时期、不同发病部位的标本。
(2)采集有病征的病害标本,以便进行病原物鉴定工作。
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无性、有性两个阶段,应尽量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采集。
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实体常在地面的病残体上产生,也要注意采集。
(3)避免病原物混杂,采集时对病原物容易混杂、污染的标本,如锈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别用纸夹(包)好,以免观察病原物时发生差错。
(4)随采集随压制,或用湿布包好,防止变形、干燥卷缩,给标本制作造成困难。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原菌物5宣讲培训

基于实验结果,讨论菌物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联系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05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五的学习,学生能够 掌握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鉴 定和防治方法,了解植物病原 菌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与步骤
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步骤
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然后 进行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探究不同处理或条件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解读
根据分析结果,解读实验中观察到的 现象和变化趋势。明确实验结果是否 符合预期,并分析原因。
实验成果应用与推广
实验成果应用
学生可以将实验五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对植物病害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效 益。
实验成果推广
学校可以将实验五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推广到其他学校和培训机构,提高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展望
随着植物病害的日益严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未来需要加强植物病原菌物的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化学防治
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 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可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生长 和繁殖。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或抗菌蛋 白等生物制剂,对植物病 原菌物5进行防治,具有 环保、安全等优点。
03 实验内容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
植物病原菌物样本、培养基、试剂等。
标本的采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标本采集实习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培养我们动手操作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26日至29日,地点为我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
三、实习内容实习主要包括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植物病害种类的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观察及绘制等。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每组负责一部分标本的采集和鉴定。
首先,我们学习了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包括样品的选取、采集工具的使用、样本的包装和保存等。
然后,在实验室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进行标本的采集。
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其发生的环境条件,以便准确判断病害种类。
在采集病原微生物时,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以便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采集完成后,我们对标本进行整理、归档,以便今后研究和查阅。
同时,我们还根据采集的标本,绘制了植物病害的症状图和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图,加深了对植物病害的认识。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病害的标本采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我们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们对植物病害的标本采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学习,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

实训十、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一、目的要求通过采集和制作标本,了解植物病害标本采集要求,学会标本的采集与记录,掌握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巩固病害知识,每人抽签完成1份病害标本。
二、材料和用具标本夹、吸水纸、塑料袋、纸袋、标签、铅笔、记号笔、小刀、枝剪、手锯、标本缸、酵酸铜、硫酸铜、95%乙醇、甲醛溶液、亚硫酸、甘油、蒸馏水等。
三、内容与方法(一)病害标本的采集1 标本采集基本要求采集完整的标本,最好是先摄影然后再压制或浸渍保存,拍照越清晰越好,要求拍正常植株和病害部位。
每号标本,样本数量应至少采集2-3份。
2 取样部位(1)标本上有子实体的应尽量在老叶上采集因为它比较成熟,许多真菌有性阶段的子实体都在枯死的枝叶上出现,而无性阶段子实体大多在活体上可以找到。
(2)柔软多汁的子实体或果实材料,则应采集新发病的幼果。
(3)病毒病应尽量采集顶梢与新叶。
(4)线虫病害标本应采病变组织,为害根部的线虫病害标本除采集病根外还应采集根围土壤。
(5)表现蔫萎的植株要连根挖出,有时还要连同根际的土壤等一同采集。
(6)对于粗大的树枝和植株,则宜削取一片或割取一截。
(7)如果病害在叶、果实和枝干上都有表现时,尽量采集全面。
(8)寄生类应和寄主一起采集。
病害症状很特殊病害,要连同植株的枝叶或花一起采集,以便鉴、定其寄主名称。
3 标本数据记录和标本编号要求记录准确、简要、完整。
完整的记录与标签同样十分重要,要有寄主名称、采集日期与地点、采集者姓名、生态条件和土壤条件等。
4 标本采集方法(1)枝干类、根部病害标本的采集取其得病部位,用锯、枝剪或高枝剪采取,切勿用手折断,影响标本的美观,对纤维长而强韧的枝干等,尤应注意。
(2)叶部病害标本的采集大型叶植物,它们的叶子和花序均很大,采集标本时可采一部分或分段采集,以同株上幼小叶加上花果组成一份标本(同时标明叶实际大小);或把叶、叶柄各自分段取其一部分;对于像菟丝子、列当这样的寄生植物应连同寄主一起采集,并记录寄主的名称。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前言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学习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等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四、实训内容1. 田间调查在实验基地,我们跟随指导老师进行了田间调查。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例如,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植株上表现为叶片、茎秆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玉米纹枯病则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2. 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病害标本。
首先,要选择典型病斑,避免采集已干枯或腐烂的标本。
然后,用消毒的剪刀或刀片将病斑从植株上剪下,放入消毒的塑料袋中。
回到实验室后,将病斑放置在解剖镜下观察,了解病原物形态特征。
最后,将病斑制作成玻片标本,以便于观察和保存。
3. 病原鉴定通过观察玻片标本,我们学会了如何鉴定病原物。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为白粉菌,其菌丝体为白色,分生孢子梗为褐色;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物为纹枯病菌,其菌丝体为淡黄色,分生孢子为椭圆形。
4. 病害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病害,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是在XX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的,为期两周。
实习时间从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8日。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一)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1. 标本采集: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病害症状在田间采集植物病害标本。
标本采集时,注意选择典型症状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确保标本的代表性。
2. 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洗、干燥、压制等处理,最后制成植物病害标本。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玻片标本,并掌握了一定的显微镜观察技能。
(二)植物病害诊断1. 症状观察: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病害的发生部位、症状类型、发病程度等,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原物鉴定:结合症状观察和病原物形态特征,对病原物进行初步鉴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
3. 病害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害进行诊断。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三)植物病害防治1. 病害发生规律:了解不同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害的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等。
2. 防治方法:学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我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深了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诊断,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3篇)

第1篇一、实习背景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的专业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植物病理学实习。
本次实习为期两周,主要在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和田间进行。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验室实习(1)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包括病害症状、病原菌等。
同时,掌握了标本的制作方法,如切片、染色等。
(2)病原菌分离与纯化通过实验,我了解了病原菌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 采集病样:选择典型病样,去除杂质,进行表面消毒。
② 制备病组织悬浮液:将病组织研磨成匀浆,加入一定比例的无菌水。
③ 涂布分离:将病组织悬浮液涂布于琼脂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④ 挑取单菌落: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3)病原菌鉴定在实习中,我学习了病原菌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2. 田间实习(1)病害调查在田间,我参与了病害调查工作,学习了如何观察病害症状、调查病害发生程度等。
(2)病害诊断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特征,我对一些常见病害进行了诊断。
(3)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病害,我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加深: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植物病理学现场实训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我国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植物病理学人才,我们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现场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分析和实践,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提高病虫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植物病害的类型、症状、病原物及传播途径。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和调查方法。
3. 学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
4. 熟悉常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2年9月15日至9月20日,地点为我国某农业大学实验农场。
四、实习内容1. 田间调查在实习期间,我们深入田间,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进行了病害调查。
通过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我们发现以下病害:(1)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
(2)玉米纹枯病:玉米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或白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叶片变黄,严重时叶片枯死。
(3)大豆霜霉病:大豆叶片上出现淡紫色或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4)棉花立枯病:棉花茎秆上出现淡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茎秆枯死。
2. 病害诊断通过对田间调查所得的病害症状进行分析,我们初步判断上述病害分别为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大豆霜霉病和棉花立枯病。
3.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按照规范方法采集了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大豆霜霉病和棉花立枯病的病害标本。
随后,我们将标本进行压制、干燥、固定等处理,制作成植物病害标本。
4. 病原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对采集的病害标本进行了病原鉴定。
结果显示,小麦白粉病的病原为白粉菌属(Erysiphe),玉米纹枯病的病原为纹枯病菌属(Rhizoctonia),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霜霉菌属(Peronospora),棉花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Rhizoctonia)。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植物保护微生物工程组别:第三小组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李敏慧、刘琼光、周国辉、徐大高、杨媚、谢辉、何艺郡目录一、前言--------------------------------------------------------3二、实习目的与意义----------------------------------------3三、实习内容与方法----------------------------------------3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4实验二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8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12 实验四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形态观察------14 实验五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15四、实习(验)结果与分析------------------------------18五、收获与体会----------------------------------------------19六、参考文献-------------------------------------------------20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戴泽翰 200830200508 08植保微生物1班一、前言植物病理学是主要研究引起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引子及其致病机制、病原物与寄主间相互关系和控制病害发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所致损失的原理及具体措施的一个重要农业学科。
学习基本的植物病理学、流行学知识,掌握常见农业病害鉴别和病原物采集、分离等技能,是对作为高等农科院校植保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
为巩固和印证所学的植物病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直观认识,我校资环学院为植保专业安排了植物病理学课的实习,以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习目的与意义(一)巩固和印证所学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二)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三)通过室内外观察,认识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习内容与方法(一)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二) 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三) 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四) 线虫病害标本的采集、分离与鉴定(五) 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一、实验目的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及其分布的事务性记载,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更无从谈起。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植物病理学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植物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病害症状识别、病原物鉴定、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等基本技能,提高对田间病害诊断和研究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田、XX农业科技示范园四、实习内容1. 病害症状观察与识别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学习了不同作物病害的症状识别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识别了多种作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小麦白粉病、苹果轮纹病等。
通过对病害症状的观察,我们了解了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原物的形态及病害发展过程。
2. 病原物采集与鉴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病原物的采集、保存和鉴定方法。
通过采集田间病样,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识别了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3. 病害标本制作我们学习了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
通过采集田间病样,我们制作了多种病害标本,包括叶片、果实、茎秆等。
这些标本将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田间病害调查与诊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田间病害调查,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病害的田间诊断技术,提高了对病害的防治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使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了对植物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病害识别能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标本制作,我们提高了对病害症状的识别能力。
3. 掌握病原物鉴定技术:我们学会了病原物的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今后从事植物病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4. 提高田间病害诊断能力:通过田间调查,我们掌握了病害的田间诊断技术,提高了对病害的防治能力。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为今后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和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学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农学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地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掌握病害的症状识别、病原物鉴定及防治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三、实习内容1. 病害症状观察与识别- 通过对实验基地内多种农作物的实地观察,识别常见的植物病害症状,如叶斑病、锈病、白粉病等。
- 学习病害症状的描述方法,包括病斑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
2. 病原物采集与鉴定- 学习使用采样工具,如剪刀、刷子等,采集病样。
- 在实验室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3. 病害标本制作与保存- 学习制作病害标本的方法,包括固定、染色、制片等。
- 了解病害标本的保存方法,确保标本的长期保存。
4. 病害调查与诊断- 在田间进行病害调查,记录病害发生情况,包括发病作物种类、发病程度、分布范围等。
- 结合症状观察和病原物鉴定结果,对病害进行诊断。
5. 病害防治方法学习- 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原则,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 学习常用农药的使用方法,包括喷雾、灌根等。
四、实习过程及体会1. 病害症状观察与识别-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对实验基地内的农作物进行病害症状观察。
通过对比不同病害的症状特点,我们学会了如何快速识别病害。
- 例如,小麦叶锈病的病斑通常为橙黄色,边缘不明显,而小麦白粉病的病斑则为白色,边缘清晰。
2. 病原物采集与鉴定- 采集病样时,我们注意了采样部位和数量的要求,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 在实验室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初步鉴定。
3. 病害标本制作与保存- 在制作病害标本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固定的方法、染色技巧和制片流程。
- 通过学习保存方法,我们确保了病害标本的长期保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4. 病害调查与诊断- 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记录病害发生情况,包括发病作物种类、发病程度、分布范围等。
植物病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病害症状观察及病原菌鉴定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不同病害的特征。
2. 学习并掌握植物病原菌的初步鉴定方法。
3. 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实验材料:1. 病害植物样本:水稻、小麦、玉米等。
2. 显微镜及配套设备。
3. 病原菌分离培养基。
4. 实验室常用试剂。
实验方法: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1. 水稻病害观察:- 取水稻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水稻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卷曲。
2. 小麦病害观察:- 取小麦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小麦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干枯。
3. 玉米病害观察:- 取玉米叶片,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变化、病斑形状、大小及分布等。
- 结果: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心颜色较深,边缘颜色较浅,叶片边缘出现枯萎现象。
二、病原菌鉴定1. 病原菌分离:- 将病害植物样本剪成小块,接种于病原菌分离培养基上。
- 结果: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生长。
2.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菌落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特征。
- 结果:水稻病原菌菌落呈白色,菌丝较细;小麦病原菌菌落呈灰白色,菌丝较粗;玉米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较粗。
3. 显微镜观察:- 将菌落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孢子等特征。
- 结果:水稻病原菌菌丝呈白色,有分隔;小麦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有分隔;玉米病原菌菌丝呈灰褐色,有分隔。
4. 病原菌鉴定:- 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观察结果,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类。
- 结果:水稻病原菌为稻瘟病菌;小麦病原菌为小麦叶锈病菌;玉米病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五、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鉴定

1
2
3
1. 2. 3. 4. 5.
4
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盘梗霉属(Bremia) 单轴霉属(Plasmopara) 霜霉属(Peronospora) 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5
白粉菌分属检索表
1. 闭囊壳内单子囊 2. 附属丝菌丝状……………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分叉状…………叉丝单囊壳属(Podospaera) 1’. 闭囊壳多子囊 2. 附属丝顶端双分叉………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2’. 附属丝不分叉 3. 附属丝顶端呈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3’. 附属丝非上述 4. 附属丝基部球形,顶部针状…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4’. 附属丝菌丝状 5 附属丝较长……………………白粉菌属(Erysiphe) 5’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布氏白粉菌(Blumeria)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 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指梗霉属(Sclerospora)(谷子白发病) 1’. 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的分枝 2. 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 ………………………………盘梗霉属(Bremia)(莴苣霜霉病) 2’. 分枝末端不膨大 3. 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单轴霉属(Plasmopara)(葡萄霜霉病) 3’. 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 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 …………………………霜霉属(Peronospora)(白菜霜霉病) 4’. 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对称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 起……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黄瓜霜霉病)
园林植物病理学实习

附表2
标本采集与症状描述
序号 病害名称 寄主名称 采集地点 病状
病状类型 病状描述
病征
有无病征 病征描述
• 标本采集,每组十种病害标本(附标签)。
和整理得很好,按一定的系统排列保存,
对教学和研究的作用更大。
标本的采集
病害标本采集的用具: • 标本夹 • 标本箱 • 刀、剪、锄、锯 • 小玻瓶、标本纸 • 纸袋、标签和记录本等。
标本的采集
• 病害标本: 主要是有病的根、茎、叶和果实等, 好的标本要有各受害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典型症状,
真菌病害则上面有子实体更好。
• 寄主的鉴定很重要,许多病害标本,尤其是锈菌 和黑粉菌,不知道寄主是很难鉴定的。对于不熟 悉的寄主,最好能采得花、芽和果实等,有助于 鉴定。
标本的采集
• 每种标本采集的件数不能太少,在制作
和鉴定过程中常有损坏.多余的标本还
可以交流。一般叶斑病标本,最少采十
几张叶片。
标本的采集
• 采到的标本,如果干燥后容易卷缩的(如 稻叶),最好是随采随压。
2. 病征类型:菌脓
病毒病害的特点
• 1.症状类型:变色、坏死、 畸形
• 2.无病征
★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上的应用
• 通过症状观察可以确定园林植物是否染 病并作出初步诊断; • 植物病害症状的特点:
– 特异性 – 阶段性 – 差异性 – 相似性
三、标本的采集
标本是生物性状和分布的记载,植物
病害标本也是症状最好的描述。如果采集
园林植物病理学实习
实习内容
• 1.植物病害的调查与统计 • 2.植物病害的诊断与识别
• 3.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
一、病害调查
(一)调查地点: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1. 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植物病理学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病害诊断能力。
3.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高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实践内容1. 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标本。
学生通过观察病害症状、采集病样,初步了解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
随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害标本的鉴定,使学生掌握病害鉴定方法。
2. 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学生学习了病原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技术,为后续的病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病害诊断与防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等。
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了病害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4. 病害调查与监测学生分组进行田间病害调查,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
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病害监测的基本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病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病害调查和监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
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
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并引起病症。
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
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mon Powdery Mildew Genera
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
叉丝壳属
Microshe
Uncinula
单丝壳属
叉丝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Podosphaera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 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指梗霉属(Sclerospora)(谷子白发病) 1’. 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的分枝 2. 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 ………………………………盘梗霉属(Bremia)(莴苣霜霉病) 2’. 分枝末端不膨大 3. 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单轴霉属(Plasmopara)(葡萄霜霉病) 3’. 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 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 …………………………霜霉属(Peronospora)(白菜霜霉病) 4’. 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对称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 起……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黄瓜霜霉病)
实验五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及病原 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熟悉和掌握植物病害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 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病原鉴定的方法。 熟悉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标本夹、剪刀、塑料袋、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切片用刀片、挑针、擦镜纸、吸水纸、 蒸馏水等。
1
2
3
1. 2. 3. 4. 5.
4
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盘梗霉属(Bremia) 单轴霉属(Plasmopara) 霜霉属(Peronospora) 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5
白粉菌分属检索表
1. 闭囊壳内单子囊 2. 附属丝菌丝状……………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分叉状…………叉丝单囊壳属(Podospaera) 1’. 闭囊壳多子囊 2. 附属丝顶端双分叉………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2’. 附属丝不分叉 3. 附属丝顶端呈钩状………………钩丝壳属(Uncinula) 3’. 附属丝非上述 4. 附属丝基部球形,顶部针状…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4’. 附属丝菌丝状 5 附属丝较长……………………白粉菌属(Erysiphe) 5’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布氏白粉菌(Blumeria)
三、实验内容
1. 5个同学一个小组,到田间采集至少三种植物 病害标本,保存好,并记录采集人姓名、采集 地点、采集时间、寄主名称、采集部位。 2. 在实验室内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所采集 标本的症状特点,鉴定病原到属。
作 业
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一份,并同时提交所采 集的植物病害标本,实验报告写上小组所有成 员的姓名、班级、学号。 实验报告要求写明每种标本的采集人姓名、采 集地点、采集时间、寄主名称、采集部位等信 息,写出病原的属名,并写出鉴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