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老妻”杨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与“老妻”杨氏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类 2012级2班黄芳娜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在他关于妻子杨氏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展现,并表现出杜甫与妻子杨氏的伉俪情深。安史之乱前后期,诗人创作的诗歌中,出现“老妻”次数较多。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朴素劳动妇女的典型,与丈夫同甘共苦,离愁别绪的思妇形象;再者,她有着高尚的志趣,她充当着诗人知己,和丈夫品尝酸甜苦辣,过着人生,彰显女性的柔情。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老妻”杨氏共同面对生活困苦体现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杜甫;妻子形象;老妻;形象意义
杜甫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银河中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前后期出现“老妻”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笔者着重从安史之乱前后期探索杜甫歌颂妻子的有关“老妻”诗句探寻这个伟人妻子的形象。
1.安史之乱前——伉俪情深,相思最苦。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安史之乱是人祸,更是不可避免的天灾,让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让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慢慢走向灭亡。却见证了一段旷世奇恋,记载了杜甫与妻子杨氏的爱情。
天宝十三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为了安置妻儿,避免战乱的戕害。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却不知道安禄山造反,二人大玩特玩,全不知道城外百姓即将生灵涂炭,无家可归。诗人一路的见闻和感受,已经察觉社会动荡即将爆发。于是在爆发安史之乱前夕,创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提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
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是诗人第一次提到“老妻”,意义非凡。表达对妻子不离不弃,一直跟随自己四处漂泊的爱,也表达了两人在一起那么久的珍贵感情。同时,笔者认为,“老妻”一词是作者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即将来临的战争,很可能让过去的美好都化作虚无,让一切美丽的事物都烟消云散,包括妻子原先的美貌,这里不是贬低杜妻的年老色衰,而是强调从社会现实看待诗人的创作。战争果不其然的爆发,长安被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作于天宝十五载,诗人换位思考,以妻子思念丈夫的角度而创作,寄托思念和情意,凸显婉切忧伤的意境。将家愁国难浑然天成的融合在一起,一语双关。与“老妻寄异县”相比,《月夜》的妻子形象是楚楚动人,年轻貌美,却遭遇战乱,迫于分离,只能遥月思人,忧国忧民,眉头紧蹙...最道是相思苦,实际上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与对妻子的思念。
2.安史之乱——你在哪,哪儿便是家。
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占据了诗人家庭生活的大部分。身为人夫,父亲,却无法解决家庭的温饱安宁,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诗人心存感激却又深深地自责和懊恼。例如:“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事迹无固必,幽贞愧双全。”(《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老妻”形象深入人心,这些诗都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而作,感情充沛,至情致义。诗中不仅体现对妻子杨氏的感激和倾慕,更有一种深深的懊恼之情。诗人这时的处境,是悲催的,但是妻子的不离不弃让诗人充满对生活的渴望。故这时期的诗歌,都是比较沉郁顿挫,意境较凄凉苍白的。同时,诗人隐约透露出归隐之心,携“老妻”远离人事繁杂,城市喧嚣,但是,每每不如愿。这一时期的“老妻”形象意义深刻。笔者认为,第一层是诗人在心疼杜妻,战乱祸国殃民,催促了妻子容颜,也因为自己的无奈让妻子担负家庭重任,此时,“老妻”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艰苦耐劳,温柔贤淑,一如既往的照顾家人,不给失落的丈夫增加麻烦,还可以坚强的面对现实。是诗人对妻子的赞美与感恩。另一层是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劳苦百姓的形象,诗人的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忧,为人民而忧,他几乎把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爱国事业上,无论他身在何方,身处何地,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国家作贡献,如何为人民谋福利,一饭不忘家国情,此时的“老妻”形象便是代表受苦受难的千万百姓们。他
写妻子,不仅仅是思念他所爱的妻子,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表达思念妻子之情的同时,也蕴涵着对像妻子一样在饥饿、寒冷中受苦的百姓的思念,诗人写“老妻”,不仅是个人关注,更是推己及人。
3.安史之乱后——浮沉乾坤,携手度过。
杜甫一生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只是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这个时期的诗人,住有环境优美的浣花溪草堂,吃有亲朋好友的接济,行又无为官的案牍之累,心理上的闲适与自足可想而知。例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这两首诗中,夫妻二人享受着难得的闲适生活,而妻子更是与平时不同,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能动能静,又富有情趣,虽然年过半百,但读起诗来,更感觉这种感情亲密,平淡却不失幸福,一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个“老”字,道出了妻子的年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相伴多年之后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难得的悠闲日子的欢喜。诗人笔下是这样一个妻子形象,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勤俭朴实,任劳任怨,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女性,同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又通文墨棋画,兴趣广泛,富有情趣,从而深得诗人的爱恋与敬重。这份感情深重难以比拟。这样富有闲情雅兴的“老妻”与之前的形象相比,更是对“老妻”形象意义的升华。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的笔下,妇女有时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但大多如花草一般的玩物,或有其惊人的容颜供人赏悦,或有其相思闺怨之情供人玩”。[1]而在诗人的诗中,对妻子他是极其尊重的,对妻子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心存敬意与感激,杜妻在诗中也有她独有的喜怒哀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等等。诗人在诗中赋予了她独立的人格,把她放在了与自己身份平等的地位上。爱情价更高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人生价值所在。
杜甫写妻子,舍弃过多的容貌、形体、语言描写,转而从日常生活的一个具体细节,一帧生活小照,通过自然、平白的语言,显现其精神、品质。使得妻子的形象在我们眼里是真实的,感受特别的亲切。正如梁启超先生所云:“真事愈写得详,真情愈发得透。”
[2] 。这样真实的爱情,让我们钦佩与向往。也使得笔者对“老妻”这一形象非常着迷,感受特别深刻。“老妻”是诗人生活的伴侣,更是良师益友,也是一种高贵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