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现状与展望
色素 内镜检查 常用 的方 法有碘染色法( 卢戈 液 ) 、 甲苯胺蓝 染色法 、 甲苯胺蓝 一卢戈液或卢戈液 一美蓝 双重染色法。临床 常用碘染色法 。
内镜下诊 断进展作一综述 。
1 常 规 内镜 检 查 ( 白 光 内镜 检 查 )
表现不明显 , 在心 电图检查 中难 以显示 。超声心 动图可以直接 探测到右 心室 内径及 其流 出道 ,且 能有效探测 出右肺 动脉 内
径, 其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的诊 断中, 具有 较高的阳性率 。
(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 0 9 - 0 8 )
早期 食 管癌 及 癌 前 病 变 的 内镜诊 断现 状 与展 望
【 1 】 杨桦 , 陈宁. 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5 0例心 电图分 析【 J 】 . 临床合 理用药 杂志 , 2 0 1 2 , 5 ( 2 ) : 1 1 8 — 1 1 9 .
[ 2 ] 韩春燕.多普 勒超 声心动图在诊 断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中的应用[ J 】 . 中国卫生产业 , 2 0 1 2 , 3 2 ( 2 7 ) : 1 4 0 .
正常食管鳞状上皮 细胞 内含有丰富的糖原 , 与碘液结合后 壳呈 现棕褐色 ,异 常鳞状 细胞 上皮 内 由于糖 原含量减少 或消 失, 遇碘液后染色较浅或不染色。 根据病变着色深浅 , 病变范围 大小 , 病变边缘是否清楚 , 病变部位是否有 隆起或 凹陷感 , 可将 内镜 下碘染不着 色分为 四个级别 。碘染色 阴性 , 正常染色为棕
申潞君 王韶峰 郭 霞 刘 晖
( 长治市人 民医院 , 山西 长治 0 4 6 0 0 0 )
食管癌在全球范 围内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 8位 , 2 0 0 8 年
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价值研究
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价值。
首先介绍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难点,随后解析了消化内镜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重点探讨了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作用,并通过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研究表明,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指出消化内镜技术对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了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研究可见,消化内镜技术对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诊疗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诊断难点、技术原理、应用、研究方法、实验结果、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早期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导致早期诊断困难。
一旦进展到晚期,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预后不容乐观。
早期食管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消化内镜技术具有微创、准确、可视化等优势,能够直接观察病变组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对于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的具体价值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准确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分析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难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早期癌症筛查和治疗服务。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内镜下食管有可疑病变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
用2%卢戈氏碘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淡染色区取活检。
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取活检。
结果:染色组不染色、淡染色共计50例(53.8%),活检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8.6%),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5例(16.1%)、9例(9.7%)。
对照组93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1.1%),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6.5%)、2例(2.2%)。
两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率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碘染色早期食管癌不典型增生材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6680人次中,1260人次有食管病变,排除静脉曲张、进展癌、息肉、溃疡、疝、憩室、平滑肌瘤及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本人拒绝碘染色检查者。
入选18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1例,女85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3.5岁。
入组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黏膜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等可疑病变。
按1:1配对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①染色组处理:清除黏液,常规胃镜(Olympus Gif—q160)检查后,如果食管黏膜表面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视野清晰可见为止。
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通过活检孔插人染色喷洒管将2%卢戈氏碘液20ml由上向下均匀喷洒在食管黏膜上,碘染色后很快褪色,稍后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区呈不着色或淡染色区,边界清晰,而正常黏膜呈深棕色着色。
染色后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在病变区常规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摘要】正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检查,以阐明碘染色对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关键词】内镜碘染色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诊断食管黏膜碘染色已广泛应用于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上皮遇碘呈深棕色,而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组织则不染色或呈浅染色。
国内已有许多关于碘染色对食管癌诊断价值的研究,但随即对照试验则属罕见。
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开展的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2009年5—2010年11月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内镜下肉眼观察食管黏膜表浅病变(包括黏膜片状充血、糜烂、粗糙不平、颗粒样隆起及直径<0.5cm的溃疡性病灶)。
(2)排除标准:①碘过敏阳性者;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③常规内镜检查者即可明确诊断为进展期食管癌变。
共2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1:1配对的研究方法随即将其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130例)。
染色组中男性76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53.3岁;对照组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1.8岁。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染色组:常规内镜(富士wg-88FR)检查后退镜至食管,经活检孔道注入20-50ml蒸馏水冲洗食管,对可疑病变区常规摄片2-3张,内镜抵齿状线上方,经活检孔道插入雾状喷洒管,直视下边退镜边喷洒2.5%Lugol液10ml至距门齿20cm处,使碘液均匀涂布于食管粘膜表面,吸镜食管腔内残留液体和粘液,然后仔细观察病灶区域粘膜着色情况,并记录染色体后的病变图像。
染色异常区域进行2-4块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
检查完毕后尽量吸尽残留在胃腔内的碘液。
对照组:常规内镜检查,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在可疑病变处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共3篇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共3篇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1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术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方式。
同时,癌前病变作为食管癌的前期病变,正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就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治疗、随访及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进行探讨。
一、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断1.内镜下切除术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术已经成为一种比传统手术更有效、更安全的早期食管癌治疗方法。
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黏膜下剥离术、环形切除术、全层切除术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切除方式根据病变部位、大小、深度等因素来决定。
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适用于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早期食管癌。
首先要进行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然后根据病变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切除。
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粘膜下层浸润或累及肌层的早期食管癌。
先根据病变情况作出切除决策,然后进行黏膜下剥离术。
二、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1.内镜下切除术后的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需要根据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对于手术切除后的病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后续治疗,包括辅助化疗、放疗、术后随访等。
2.癌前病变的治疗癌前病变是食管癌的前期病变,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癌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术、抗反流治疗等。
三、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随访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随访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随访内容包括定期复查内镜、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
四、癌前病变中多种蛋白表达分析研究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种可以降解基质蛋白分子的蛋白酶,参与了癌前病变向癌转化的过程。
最新: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
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LI)下容易漏诊。
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
染色内镜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
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 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CS)。
2. 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 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
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 特异度仅有52%~94%。
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颈动脉和头臂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较高,容易出现下颈段出现叫者管出,管管&对CTA检度的者,病,检查准确性。
640层螺旋CT对的诊断价值:引管,的性是引起管主因素。
640层螺旋CTA够清呈出,尤其是呈现其溃疡程度,在临床诊断中重[10]o CTA够从多个角度观察,VR MIP等后处理,够调节管成像透明度,分离管壁和管腔,相比于,更全面地呈,能够观察到不规则及面溃疡$01%&本研究,CTA呈溃疡性,根据像,够指导手开展。
同时CTA能够提供更开阔,够更清晰显示组织围,为科医生设计手供全面信息,为手术治疗奠良好的基础$12%&,CTA在特征上也具有较大潜力,够利用后处理观察,显示出度,在上突出优势。
CTA供CT,通过测算对比CT值,能够量特征。
有研究指出,斑块稳性和其率直接关联,根据CT测算率,从评估稳性,根据稳性对患者危险等级进行级回&CTA够根据斑块CT为、纤维斑及软&CTA软对纤维结组织、进行,进稳性,用于者病情,便于随访治疗。
上,CTA检性度,在诊中&用640层螺旋CTA检,够观察,呈出多角度、立体式影像,于医生深入,观察病情,用&参考文献[1]陈青,李合华.高分辨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研究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3):286-289.[2],马迪,陈,等•超在评估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6):336-340.[3],,李,等.128层CT像在冠状动者中用[J]•中CT MRI, 2020,18(7):63-65.[4].多排螺旋CT与MR诊[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243-244. [5],,•多层螺旋CT与MR诊动脉狭窄和粥临[J].临医研究与,2019,4(24):155-157.[6],张家乾•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中诊评[J].像研究与医用,2019,3(15):250-251.[7]赖剑华,袁庆城,曲雅梅,等•多层螺旋CTA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关性分析中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2018,27(8):2696-2697.[H]李•研究多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3):147-148. [9].多螺CT与MR对诊断研究[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7):81.[10]黎燕飞,刘华敢•高频彩超与多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对照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8):116-117,42.[11]张兴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多排螺旋CT与MR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104-105. [12]姚成斌.16螺CT对检出率的结果分[J].像研究与医用,2018,2(13):150-152.[13]李.16螺CT与320CT对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对[J].医信息,2018,18(26):178.(收稿日期:2020-0H-2H)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宋敏乔永芳谢延峰恶性肿瘤类型诸多,其中食管癌属于常见疾病类型,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浸润深度常在邻近部位,如食管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并未超肌层、淋巴结转移及侵袭,这使得早期及癌前病变属于食管癌治疗的关键时期[1]&对食管癌早期DOI:10.11655/zgywylc2020.24.011作者单位:043000山西省侯马市人民医院内镜室及癌前病变的检出通常是采取传统白光内镜检查,但是这种检常型,引起误诊及漏诊情况,智能(FICE)镜得的,管、食管黏膜结,超镜对于食管层.可的,对肿瘤浸润情况 ,这于制出对性的治疗,通FICE镜同超声内镜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
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
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
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
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
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
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
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
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
早期胃食管癌内镜诊治现状与进展
ya ma mt o M' B a b a E T o hY, e t a 1 . p e r i o t o n e a l l a v a g e CE J 姚
1 2 5
p r o g n o s i t c s i g n i i f c nc a e [ J ] . J Ga s t r o nt i e s t S u r g , 2 0 1 2 , 1 6 ( 5 ) : 8 8 9 - 8 9 6 . 【 2 2 ] 许德 国,王潍 博 .检 测 老年 胃癌 患者 腹腔 灌 洗液 C KI 9、
O n c o l , 2 o 0 7 , 1 3 3 ( 7 ) : 4 7 1 - 4 7 6 .
文旭, 顾荣民。 魏尉, 等.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及腹水 C E A、 C A1 9 9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 究m.现代 医学,2 0 1 3 , 4 1 ( 1 2 ) :
9 0 5 - 9 0 7 .
【 2 3 ] T a mu r a S , F u j i wa m Y, K i mu r a Y . P r o g n o s t i c i n f o r ma i t o n d e r i v e d
f r o m RT - P CR a na l y s i s o fp e r i t o n e a lf l u i di n g st a r i c c nc a e rp a t i e n t s :
Wo n g L K e l l y g J ,Mi t t r a A.R l C R i n c r e a s e s d e t e c t i o n o f
液C E A的临床意义册. 临床军医杂志, 2 0 1 l , 3 9 ( 6 ) : 1 0 6 9 - 1 0 7 2 . ( 收稿 日期:2 0 1 4 - 0 9 - 2 2 )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胺类 、 氨基糖苷类 和喹诺 酮等抗生 素绝 大多数耐药。其对 临
床抗感 染治疗的 巨大威胁 在于治疗 由此类 阴沟 肠杆菌引起 的感染时 。 抗菌药物 的选择余地非 常有 限。在阴沟肠杆菌 中 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的可能机制是 外膜孔道蛋 白的改变减少 了 D 内酰胺类抗生素 、 一 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通透 性、 主动外排泵 的作 用 。 以及 质粒 、 整合子 、 转座 子介 导的多
su y Ifc nr lHop E d mil2 0 2 :4 —8 6. td .ne tCo to s pie o ,0 4, 58 2 4
2 Q itrs ,a i G re aN,t 1E t d d set m e uneo R dc M, adl e a. xe e —pcr b — M e l n u
pn u n a a d n e o a tr la a c i i a ioa e o he e mo ie n e t r b c e co c e l c l s l t s f t n
V M一 tl — — atm s noe yacnuaiepamd I 4 Me l B Lca aeecd db ojgt ls i. ao v JA t co hmo e,0 4 4 ()6 8 6 0 ni rbC e t r2 0 ,82: 4 — 5 . mi h一个重大的临
床 问题 。 需要密切监 测和遏制这些 耐药菌株 的全 球传播 和蔓
延。
4
gns hmohr20 ,7 8 : 5 2 2 7 . e tC e te,0 3 4 ( )2 7 — 5 8
L v s n ME, i p r YV, r d a K, t 1 Re ina c u - e io Ma l u a P a h n S e a. go l o c r r n e o l s d— d a e HV- a x e d d— p c r m ea— e c fp a mi me it d S 7, n e t n e s tu b t e l e a a e,n En e o a t rc o c e i i d l h a ta h n o - at m s i t r b ce la a n Ph l e p i e c i g h s a
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观察
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观察摘要:目的讨论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38例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研究,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效果、并发症、住院等情况。
结果切除病灶的为38例,切除病变的长度为5~20cm,一次性切除率为100.00%,手术平均时间为(94.33±2.13)min。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少量的创面出血情况,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的患者为10例,发现率为33.33%。
为期1年的随访出现复发的为2例。
结论总体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近环周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也成为治疗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式,而此次研究旨在讨论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3月,38例患有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食管癌的临床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病变位置均在食管环周3/4以上,上述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并对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较好,排除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造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8至74岁,平均年龄为(44.2±2.1)岁,其中经组织检查正式为早期食管癌的为18例,重度非典型性增生的为14例,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的为6例。
1.2治疗物品采用内镜治疗其物品有电子胃镜、注射针、止血钳、Hook刀、IT-2刀、金属止血夹、透明帽、高频电切仪以及氩气刀等。
1.3治疗方式在电子味精下观察患者的病灶,并放大食管的IPCL形态,随后用Lugol染色液进行染色,碘染色后病变粘膜呈淡染区或者不着色区域,确定患者病变范围,在胃镜下,安置透明帽,静茹患者食管腔后,在病灶周围0.5cm处进行氩气刀标记,随后将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40ml、2.5ml玻璃酸钠以及0.5ml的亚甲蓝进行混合,在病灶的边缘进行粘膜下注射。
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价值研究
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价值研究【摘要】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价值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技术和消化内镜技术的概述,分析相关研究进展,评估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认为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诊疗价值、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该技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变化,可以有效检测到微小病灶和早期癌前病变,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并对相关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消化内镜技术的概述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技术的介绍,将更全面地展示该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前景和优势。
至此完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疗价值,分析其在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本研究还旨在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推动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进一步认识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做出贡献。
1.3 意义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研究
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62例普通胃镜及活检病理提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敏感性88.46%,特异性88.89%,准确性88.71%,诊断癌前病变的敏感性84.21%,特异性86.05%,准确性85.48%。
结论: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能够为患者是否适合行内镜下切除术提供有效的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加重,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它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
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往往没有特异性症状,其到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因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而据文献[1-3]报道早期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亦可达90%以上。
可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上消化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措施。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及相关器械的飞速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微创治疗逐渐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而成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超声内镜(EUS)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病变与周围邻近脏器关系等,是评估EMR及ESD适应证的关键[4-5]。
本研究通过对62例普通胃镜提示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消化内镜中心2011年6月-2014年12月对普通胃镜及活检病理提示消化道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60余例患者应用EUS进行检查及评估,对适用于内镜下切除的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EMR或ESD),否则行外科手术治疗。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 年 9 月第18 卷第 9 期Chin JM in Inv Surg,September 2018,Vol. 18. No. 9• 839••文献综述•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进展$温越综述李渊丁士刚“审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北京10191)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 -6604(2018)09 -0839 -03d o i:10.3969/j. issn. 1009 -6604.2018.09.018食管癌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预后不良的消化道恶 性肿瘤,出现区域和(或)远隔转移的食管癌5年生 存率不到20%[12]。
早期食管癌指病变局限于黏膜 层或黏膜下层。
由于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淋巴结转 移风险为0~3%,而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 风险可升至30%,亦有观点认为早期食管癌仅指局 限于黏膜层的肿瘤[3,]。
有研究指出,外科手术和 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相当,而后者有更高的 安全性[5,]。
因此,内镜下治疗是早期食管癌治疗 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本文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 疗的进展。
1内镜下切除最开始用于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切除方式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 n d o s c o p i c 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E M R),主要步骤包括标记、黏膜下注射和钳除。
之后出现 内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c a p-a s s i s t e d e n d o s c o p i c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E M R-C)和内镜下套扎辅助黏膜 切除(l i g a t i o n a s s i s t e d e n d o s c o p i c 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EMR-L),前者通过内镜前端透明帽负压吸引,将病 灶吸人帽内钳除,后者在使用套扎器帽将病灶吸人 后,将套扎器送人病灶根部形成假息肉后钳除,避免 黏膜下注射这一步骤[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患者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而治疗的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
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其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诊治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05-02
1.前言
早期食管癌指的是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发生的一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指的是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恶化危险。
早期食管癌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为内镜检查偶然发现,且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2.1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
CLE是一种传统电子内镜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组合构成的检查技术,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适当放大图像,进而实现消化管黏膜组织的显微实时成像,并对其进行类似组织病理学的诊断。
食管黏膜细胞发生瘤变后,其CLE图像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管径粗细不等、毛细血管形态迂曲及细胞排列不规则[1-3]。
2.2 电子染色方法
电子染色指的是利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高异常粘膜与正常粘膜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对粘膜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I-Scan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4-6]。
2.3 内镜普通光观察
早期食管癌患者大部分能够经普通光检查得以确诊,其粘膜改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纹理变化,即正常的食管黏膜较为光滑,黏膜下存在清晰的血管纹理。
第二,形态变化,即食管黏膜出现结节、糜烂和粗糙等变化,或是同时发生几种变化。
第三,颜色变化,即出现白色或是红色的片状部位,粘膜可见白斑或是粗糙等改变,且边界隆起或是界限不清晰[7-9]。
3.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
3.1 射频消融(RFA)
RFA属于一种新型的消融导管发射电磁波治疗技术,能够直接向病灶粘膜部位传递电磁波的热能,进而在热效应的影响下,使得病灶粘膜组织出现凝固型或是变性坏死等表现,最终达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治疗的作用,这一治疗方法能够对食管全周的病变以及多发病灶组织进行全面的治疗,进而弥补其他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10-12]。
3.2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
ESD治疗技术主要包括使用电刀完整剥离病变、黏膜下注射、病变黏膜标记三个基本程序,临床可选的电刀类型包括海博刀、三角刀、HOOK刀、尖端绝缘电刀(IT刀)、针状电刀等。
ESD切除早期食管癌禁忌证为内镜分型Ⅲ型,癌变
浸润深度为sm1层或更深层次;相对适应证为多灶性病变或是病灶直径大于2cm 的病变;绝对适应证为内镜分型Ⅰ型或Ⅱ型,非低分化鳞癌、无淋巴管及血管浸润、黏膜内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3-16]。
3.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早期临床上常备用于早期消化管肿瘤的治疗,但随着该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已经逐步成为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管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分期和诊断的主要方法,EMR可以用于直径小于3cm 癌变,以及不超过黏膜肌层的中分化或高分化癌变患者的治疗,包括套扎辅助的 EMR(EMRL)、透明帽辅助的EMR (EMRC)、注射抬举后切除以及注射后切除等[17-20]。
【参考文献】
[1]陈艳芳,赵烨,石瑞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32):5171-5172.
[2]周平红,蔡明琰,姚礼庆.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专家共识意见[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1): 531-535
[3]陈炳芳,孙克文,丁艳波等.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联合超声微探头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9):919-920.
[4]王贵齐,张月明,贺舜.中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现状与展望[J].
中国肿瘤,2009,18(9):690-691.
[5]秦兴亚.内镜下食管碘染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5,39(6):660-661.
[6]薛刚,李玲玲,李晖,等.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4(5):187-193.
[7]都超群,张立玮,乔维臣,等.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10):128-138.
[8]陆丽,蔡洁,丁月慧,等.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道癌的诊断价值[J].
实用临床医学,2011,7(7):118-119.
[9]王国清,刘韵源,郝长青,等.食管黏膜碘染色图像和浅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12,4(6):445-446.
[10]何波,张立伟.早期胃食管癌内镜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临床医师杂志,2015,9(2):286-288.
[11]袁丽,张立玮,尔丽绵,等.超声内镜在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4):372-375.
[12]方晓松,周颦,汪宇鸣,等.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1): 1365-1366.
[1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
[14]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 205-224.
[15] Repici A,Hassan C,Carlino A,Pagano N,Zullo A, Rando G,Strangio G,Romeo F, Nicita R,Rosati R, Malesci A.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Western series. Gastrointest Endosc 2010;71: 715-721.
[16] Tsou YK,Chuang WY,Liu CY,Ohata K,Lin CH,Lee MS,Cheng HT,Chiu
CT.Learning curve f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esophageal
neoplasms.Dis Esophagus 2015 Jun 30.
[17] Cho JH,Cho JY,Kim MY,Jeon SR,Lee TH,Kim HG,Jin SY,Hong SJ.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using a thulium laser: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new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gastric epithelial neoplasia.Endoscopy 2013;45:725-728.
[18] Ho KY,Phee SJ,Shabbir A,Low SC,Huynh VA, Kencana AP,Yang K,Lomanto D,So BY,Wong YY,Chung SC.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ic lesions by using a Master and Slav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Robot(MASTER). Gastrointest Endosc 2010;72:593-599.
[19] Phee SJ,Reddy N,Chiu PW,Rebala P,Rao GV,Wang Z,Sun Z,Wong JY,Ho
KY.Robot-assis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gastric neoplasia.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10:1117-1121.
[20] Nishizawa T,Suzuki H,Kanai T,Yahagi N.Proton pump inhibitor alone vs proton pump inhibitor plus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s f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induced ul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Biochem Nutr 2015;5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