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辩析
翻译理论
尤金。
奈达的翻译理论、影响及其评析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1914---),美国人,早年师丛著名的教授弗里斯(Charles C.Fries)和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并与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供职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个名称的前身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来为避免误解,改为功能对等。
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呢?奈达对动态对等下了如是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原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由这一定义可见,奈达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
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认为翻译只翻译内容,不必要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所以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
对于功能对等,奈达又作出了很多的补充,首先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对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梳理比较两人的翻译理论,以期对两住大师有个深刻的认识。
标签: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
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
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方法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
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
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
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
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因此他将格语法,文体论,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摘要: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是其翻译理论中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并且他把读者的反应纳入了评价翻译的因素之中,但同时奈达翻译理论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研究分析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们深入认识翻译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对等一、奈达的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这个名字不仅在翻译界,而且在翻译学界为众人所熟知。
他的翻译理论是我国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
受美国语言学流派的影响,奈达在语言研究中搜集到大量关于语言差异的实例。
但经研究分析,他认为各种语言都各有所长,应该平等对待,尊重语言各自的特征。
虽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别,但它们之间的共性必然大于其个性,言语差异不是语言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应该把它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
因而,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正如他在作品中说到的那样: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in another,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message. (Nida and Taber, 2004:4)山此可以看出,奈达认为语言具有可译性,这也是他的翻译理论形成的前提。
同时,奈达也认识到了可译性是有局限性的。
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意义上的偏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尽量减小这个偏差,而至于彻底消除这个偏差,即做到完全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后乂将其改为动态对等,即“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the closest naturalequivalence) o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书中,奈达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作者:刘巧巧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形式对等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語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Thank you!
李帆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24
奈达也承认: • 他说“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
达。但如果表达的形式是所表达的意思的一个基本组成部 分,情况就不同了”。同时,不同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 译要比同一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困难的多。
翻译信息论
奈达认为译者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 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 译问题。”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 交际的作用,就是无用的译文,即严复所讲的“顾 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因此,译文“接受者 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 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李帆
1、奈达翻译散论:
(1)翻译的定义 (2)翻译的学科定位 (3)翻译的过程
2、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 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动态对等论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容,是 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接受语的信 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完全 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 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 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商标翻译文化等效处理1.引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较大,也是我国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当前,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障碍。
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更为广泛的地域被流传,在翻译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翻译的等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力求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商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商标的翻译便成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地域文化、语言规律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成功地进入到某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注重产品商标的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商标翻译的研究探析了文化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2.等效翻译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的理论。
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
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
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关键词:翻译;翻译家;翻译理论;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翻译由来已久。
在翻译实践中,相关人士对翻译活动进行了不断地思考、探索与研究。
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
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常年从事英德、英法互译的教学,对翻译理论颇有研究。
他们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理论,其精神也值得中国翻译理论界学习。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一、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众所周知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构成了奈达的主要翻译思想,亦即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以及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从1959年到1969年)的研究成就,帮助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
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里程碑式的重要专著,即《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一是奈达指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二是他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因而在翻译研究中,还运用了通讯论和信息论。
并指出翻译质量评判的标准,首先要看它的可读性,能否有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信息、情感等的交流。
奈达翻译理论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
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
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
”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Brief Introduction
◆November 11, 1914,born in Oklahoma City, Oklahoma(美 国俄克拉何马市) ◆1936 ,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43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ida retired 1980, he continued to give lectures in universi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He died in Madrid(马德里) on August 25, 2011, aged 96
生平简介
•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 美国俄克拉何马市。2011年8月 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世长 辞,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 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 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 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 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讲 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 直至2003年,奈达8quivalence文体对等
Different stylistic work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Achieving stylistic equivalence needs good mastery of both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fferent language styles represent different culture elements.
(ppt模板)奈达翻译理论
信息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信 息的传递。因此,信息对等是评价翻译质量的
重要标准之一。
在处理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信息时,译者需要进行适 当的解释或增补,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文的信息
。
信息对等强调译文中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确保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相同的信息量。
02 形式对等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指译文中使用的词汇与原 文中的词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以传 达原文的语义信息。
在词汇对等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词汇 的语境意义、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 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是指译文中句子的结构、语 法和语序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以传达 原文的句法信息。
译者应全面理解原文的信息内容,包括事实、数 据、观点等方面,并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这些信 息。
读者反应对等
读者反应对等关注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感受和反应, 力求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效果。 Nhomakorabea输标02入题
奈达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而这 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因此,读者反 应对等是翻译的重要标准之一。
形式对等的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的翻译可能存在较 大差异。
对动态对等的批评
01
动态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
文的反应相似,但这种相似性难以衡量和评估。
02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依赖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理
解能力,忽略原文的某些重要信息。
03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自由化,失去原文的风格
跨文化交流
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
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的重点是功能对等理论,他的翻译是以如何翻译出可接受的译文为起始条件,要求译者不必过多的构设于原文语言表面形式,而应关注原文的意义。
本文分析奈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对翻译的贡献以及其理论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得出结论: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认识奈达理论的优点与不足,正确借鉴奈达的理论,不盲目地全盘接受。
关键词:功能对等;语言表面形式;原文意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奈达的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国,“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他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到翻译标准之中。
奈达在中国翻译界占据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与了解。
[1]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对奈达的翻译理论开始出现质疑,90年代后,翻译界出现了“言必称奈达之缺陷”的风潮,对奈达的翻译理论全盘否定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奈达的翻译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肯定其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贡献,同时分析其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贴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对等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衡量译文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在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再次定义说“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着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
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着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
因此,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
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 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奈达翻译理论分析
第9卷第2期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 ol.9 No.22007年6月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007作者简介:何瑛(1976–)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7-01-27奈达翻译理论分析何 瑛(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 741025)摘 要: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中外翻译理论界流派林立,成果颇丰。
但由于这一语言现象涉及因素太杂,理论体系的构建难度较大。
尤金・奈达在当代翻译理论界因其不断创新的意识而成绩斐然。
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博士翻译理论的介绍和探究,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在翻译教学中加以借鉴。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翻译;动态对等;交际功能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47(2007) 02-0104-03An Analysis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He Ying(Gan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Tianshui, Gansu 741025)Abstract: Translation has been a complex subject of human reflection. Lots of translation sects could be found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the theory system due to various factors. Nida takes special credits for having developed some influential thoughts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t the contemporary era.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main points of Nida ’s theory and gives some useful and valuable viewpoints of the author through the study of Nida ’s translation theory.Key Words: Nida;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ce; communicative function前言尤金.奈达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对等论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容,是 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接受语的信 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完全 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 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 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翻译信息论
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就是无用 的译文,即严复所讲的“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 把原文那些‘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转变为文字
•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 语言共性论主要目的在于阐明不同语言符号之间 存在可转换性——可译性。 • 奈达对这一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 一种以新的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 进人类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况就不同了”。同时,不同语 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比同一语系两种语言之 间的翻译要困难的多。
奈达翻译散论
翻译的学科定位
科学——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奈达认为,
对翻译的科学研究,应看做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 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是大有帮助的。
奈达翻译散论
归根到底翻译是艺术,并认为翻译家是天生的。 另一方面,他把‚翻译是科学‛的论点改为‚翻 译研究是科学‛
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
最高层次的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 ‚译文达到高 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 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 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 ‚译文能达到 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 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奈达翻译散论
技艺(technology)—— “翻译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也是技艺。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 实践和训练改进的,就像所有的技艺一样。 翻译基本上是一门技艺,因为,这需要多种 学科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译作,包括语言学, 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理论。‛
奈达翻译散论
检验 原文 … … … … … … …… 译文
• 译文:作为儿子、情人、思想家、战士、领袖,哈姆莱特是某些人 本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爱情的甜蜜,在事业上作一番成就, 但由于人性和命运的作弄,终于含恨而死的象征。
• ‚potential”‚潜力,可能性‛,‚that which is possible” • “human potential”指‚人所能达到的一切‛。 • defeat指‚挫折‛。我们只能根据全剧剧情,从天伦、 爱情、事业三个角度具体阐释,得出了上面的译文。
分析 转换 重组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 • • •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语言共性论
• 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 “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 达。” • 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 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Eugene A Nid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ugene Nida
an American linguist, translation theorist Oklahoma, 1914 Ph.D. degree in linguistics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merican Bible Society (ABS)
奈达翻译散论:
(1)翻译的定义 (2)翻译的学科定位 (3)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散论
(1)翻译的定义
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是:“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 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 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 2.
3.
读者反应论
• 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 文后对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应。奈达认为,翻译 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 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 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 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 •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 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