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6422e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5.png)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f2df7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f.png)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热】《论语》读后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之后要及时巩固,并能学以致用;要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只讲江湖义气的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古代“同师为朋,同志为友”。
所以孔子所说的朋,至少是能够谈得来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些人,并不是天天过来找你喝酒,找你闲聊,找你说东家长西家短的酒肉朋友和市井侩夫,这样的.朋友,估计孔子不仅乐不起来,烦都烦死了。
“人不知而不愠”,通常就是“注释”中的解释。
讲的是对自身修养的锻炼,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其实也听说过还有另一种解释:“知”和“智”在古代是通用的,论语里有“知者不惑”,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人有时候并不聪明,但他也不会抱怨。
这一点很难得,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知为知之,知之为通之,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说个什么,他马上就会说“这个啊,我知道,我太在行了!”,好象天下大事,无所不晓,世间万物,无所不知。
做人不仅要承认自己的知,更要承认自己的无知。
知识浩如烟海,学问穷通天下,谁也无法将其读完读精,所以,无知并不是耻辱,用贫乏来掩盖无知才是耻辱。
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君子修为的重要方面!读好书,交好友,定好位,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三句话。
至圣先师(或者说后人编纂论语者)以此做论语开篇,确实是把这三件事作为人生中极重要的大事情来看的,想真正做好也的确不易!我也努力把这三件事做好吧!以此自勉!《论语》读后感2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和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和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48d7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1.png)
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和故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朋友从远处来访时,我们应感到非常高兴。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友谊的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就是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他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著名人物,也是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管仲出身贫寒,而鲍叔牙则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尽管他们的背景不同,但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帮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
他们两人都是非常著名的诗人,而且他们的诗歌风格也非常相似。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他们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朋友,并且要欢迎他们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无论我们的朋友来自何处,我们都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们,因为他们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想法和观点,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仅是一种对友谊的赞美,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朋友,并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所有快乐和喜悦。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这句简短的话语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它表明了友谊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朋友从远方来的著名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齐景公和他的老朋友楚国大夫庄辛的故事。
齐景公是个极其爱马的人,他的马厩里有一匹他最喜欢的马。
一天,这匹马突然生病死了,齐景公非常难过,以至于他下令全国为那匹马哀悼三天。
这让全国人民都很困惑和不满。
这时,楚国的大夫庄辛听说了这件事,他写了一封信给齐景公,劝说他不应该为了一个动物而让人民受苦。
齐景公看了庄辛的信后,深深地被说服了,他取消了全国的哀悼,并向庄辛表示感谢。
然后,齐景公邀请庄辛到他的宫殿做客,庄辛拒绝了他的邀请,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楚国人,你是一个国家的君主,我们的身份差距太大。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26002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6.png)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英文版Reflections on "It is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from The AnalectsThe Analects, a collection of sayings and teachings attributed to Confucius, has long been a guiding light for moral and ethical conduct in Chinese culture. Among its many profound chapters, the passage "It is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resonates deeply with me,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value of hospitality, friendship, and the joy of learning from others.This passage, often translated as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values towards friendship and learning. It suggests that the arrival of a friend, especially one who travels far to visit, is a cause for celebration. This celebration extends beyond thepersonal joy of reunion to the broader value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growth.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the idea of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takes on new significance. It reminds us that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cultures is not only enriching but also crucial for personal and societal growth. The arrival of a foreign friend, whether a visitor, colleague, or scholar, brings new perspectives,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that can broaden our horizons and challenge our preconceptions.The joy of learning from others is also emphasized in this passage.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true wisdom lay in the continuous quest fo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e arrival of a friend from afar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dialogue and to gain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cultures, perspective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is process of learning, in turn, fosters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promoting cultural harmony and mutual respect.Moreover, the idea of welcoming friends from afar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hospitality in Confucian culture. Hospitality is not merely a gesture of kindness but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moral character. It involves the willingness to share, listen, and understand, regardles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r personal backgrounds. By extending warmth and hospitality to our foreign friends, we not only honor them but also uphold the values of unity, harmony, and mutual respect.In conclusion, the passage "It is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from The Analects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value of friendship, learning, and hospitality in our lives. It encourages us to embrace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foreign friends and to engage in meaningful cultural exchanges that promote mutual growth and understanding. By doing so, we not only enrich our own live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more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global community.中文版《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论语》这部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之作,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道德伦理的指引者。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bd58c9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d.png)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由孔子提出。
这句话的原文及其深层含义如下: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这里,岂不是一件令人非常快乐的事情吗?
详细分析:
1.有朋 - “朋”在这里指的是朋友,更确切地说,是指与自己有着相同理念、
追求和价值观的知己或同道中人,即所谓的“志同道合”。
2.自远方来 - 指的是朋友长途跋涉,从很远的地方特意前来相会。
在古代
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有朋友克服重重困难亲自来访,体现了对方
的诚意与深厚情谊。
3.不亦乐乎 - 这是一种反问式的表达方式,用以强调这种情形下的愉快心
情。
“不亦……乎?”结构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情绪,
这里的“乐”意指快乐、喜悦之情。
所以,“不亦乐乎”就是在说,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感到快乐的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4.孔子的思想内涵: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特别是友情的重视,
以及对知识传播与思想交流的渴望。
他认为,能够得到远方志同道合者
的认同与回应,并有机会与其深入交流切磋,这对于个人成长、学问精
进和社会和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表达了对真诚友谊的珍视和对交流互动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和谐人际关系、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cb053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c.png)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对远道而来朋友的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本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则》,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著作经典语录摘抄及感悟
![著作经典语录摘抄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99b3782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1.png)
一、《论语》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感悟:学习是一种乐趣,与朋友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生气。
2.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雍也》感悟:花言巧语、虚伪的外表,往往掩盖不住内心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
真诚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感悟: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热爱知识的人,热爱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只有真正热爱知识,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不断提高自己。
二、《道德经》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名也无法完全概括事物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起源,名是万物的本源。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名利。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当所有人都认为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那么丑陋的东西就出现了;当所有人都认为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那么邪恶的东西就出现了。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三、《庄子》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很危险的。
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生命,珍惜当下。
2.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感悟: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需要一根树枝;偃鼠在河边饮水,只需要喝饱肚子。
人生在世,不必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知足常乐才是幸福。
四、《孟子》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72d001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7.png)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小学生篇《读〈论语〉有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读到《论语》里的这句话时,心里特别高兴。
就像上次,我的好朋友明明从另一个城市来看我。
我们一起玩游戏、吃好吃的,特别开心。
明明就是从远方来的朋友,他能来找我玩,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孔子爷爷说的这句话真对呀!朋友不管离得多远,只要能聚在一起,就会很快乐。
我想,以后我要是去远方找我的朋友,他们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我也要多交一些好朋友,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快乐啦!初中生篇《〈论语〉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感》读了《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我感受颇深。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变得越来越少。
但当远方的朋友突然出现在面前时,那种惊喜和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聊文学、谈梦想。
后来他专门坐了很久的车来见我。
见面的那一刻,我们紧紧相拥,仿佛认识了很久很久。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孔子这句话的深意。
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珍贵的财富,无论距离有多远,那份情谊始终不变。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从远方来的朋友,感受那份真挚的快乐。
高中生篇《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感》《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我们常常埋头于书本和作业,很少有时间去维系友情。
然而,当许久未见的朋友在假期从外地赶来相聚时,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
曾经,我的发小在高考结束后来找我。
我们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分享彼此的成长经历。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万里,心也始终相连。
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进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欢乐。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或许会各奔东西,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朋友,无论距离多远,相聚时的快乐永远不会变。
大学生篇《〈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后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也是我在大学生活中的深刻感悟。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64b60d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9.png)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先秦佚名的《论语十章》,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原文】《论语十章》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12章读书笔记
![论语12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01470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08.png)
论语12章读书笔记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感悟:这一章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要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中获得乐趣。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乐趣,志同道合者的相聚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情况,此时不应生气抱怨,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感悟:曾子的“三省吾身”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修养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各种事务,很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为人做事要忠诚,对待朋友要诚信,这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而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也要及时复习,这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相呼应,不断地反思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感悟: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总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成长的参考框架。
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这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确立志向、开始求知的重要阶段。
三十岁的“立”意味着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和智慧不断增加,到了四十岁能够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达到一种道德和行为上的高度自由境界。
孔子《论语》古诗的意思
![孔子《论语》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13255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3.png)
孔子《论语》古诗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言,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
![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82e157f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6.png)
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如下:《论语》学而篇(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一)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0f98b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4.png)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后感2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
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论语读后感3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因此他在书中也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学习上的主动。
这一点与现在的教学方式很相似,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并且启发学生。
《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精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读后感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d1c727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2.png)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开篇中的名句。
每次读到这句话,都有一种质朴又深刻的感动。
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感觉这说的真的非常实在。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不断地学习知识,像数学,学了一加一等于二以后,就要不断地做相关的练习题,这就是一种时习。
这种温习的过程其实开始的时候并不总是快乐的。
比如说我小时候背古诗,今天背下来了,明天可能就忘了一些,反复去背诵的过程有时候是枯燥的。
但是当某一天,在一个很美的夕阳景色下,突然就理解了当时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诗中的壮丽景象,那种突然的领悟是非常快乐的。
这时候我明白了,学之后的习,不只是简单的复习,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与体会,当知识融入生活的时候,真的让人内心充满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一段经历。
有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后来他家搬走了,和他已经多年没联系。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当时那股开心劲儿完全无法形容。
因为他带来的不只是他这个人,还有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回忆,那些共同度过的岁月。
我觉得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也是如此。
在那个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远方的朋友来访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从更深层次想,这个朋友也不一定是现实中的老友,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
当在生活中遇到和自己一样对某一个学术领域或者兴趣爱好有着热情的朋友,大家凑在一起交流分享,那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比如参加书迷的聚会,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书中某个人物或者情节都有独特的见解,互相交流探讨,这种乐趣也正是源自于“有朋自远方来”的这种情怀。
不过我也有疑惑,在现代社会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学而时习之”的习有没有新的内涵呢?我们现在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学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感觉习的过程变得更复杂和难以把握。
但不管怎么说,像古人在田间劳作中去感受学到的天文知识,而我们或许可以在各种社会现象中去实践和领悟我们学到的社会学知识等。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悟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abf761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d.png)
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不断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远方的朋友来到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深思。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悟。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学业上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技能,都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当我们经历一次次的学习收获,当我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当我们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们会感到欣喜和快乐。
这种收获感,不仅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因此,学而时习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我们来谈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情感上的满足。
当我们与朋友相聚时,无论是在思想上的交流,还是在情感上的沟通,都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
特别是当远方的朋友来时,我们会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温暖。
因为距离并没有阻隔我们的感情交流,我们依然能心心相印,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思想。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而言之,学习和交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学习使我们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而交友则使我们收获友情和温暖。
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珍惜并感恩于这份快乐,努力学习,珍惜友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感悟
![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95e9a4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7.png)
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感悟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十二章》,这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呀!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告诉咱,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那会很快乐哟!要是有朋友从远方来,更是开心得不得了。
别人不了解咱,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风范呢!想想看,生活中咱们要是能这样,心情得多舒畅呀!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哇塞,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啦,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啦,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啦。
这就像给咱们的生活照镜子,让咱们能及时发现不足,变得越来越好。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简直就是人生的导航图呀!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和成长,咱们也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走到哪儿啦,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就能当老师啦。
这说明学习不能一知半解,深入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光思考不学习就危险啦。
就像走路,两条腿得配合好,学习和思考也是一样哒。
第六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回的安贫乐道太让人佩服啦!物质条件不好没关系,内心的快乐才最重要。
咱们也得学学这种精神,不被物质所左右。
第八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简单的生活也能有快乐,不正当得来的富贵就像浮云。
这让咱们明白,快乐来自内心,不是金钱和地位。
第九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身边的人都能成为咱的老师,多向别人的优点学习,看到别人的不足也反思自己有没有。
第十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咱们可不能浪费呀,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论语1.10感悟
![论语1.10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2b0e52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d.png)
论语1.10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了很多人引以为豪的话语。
但是,要真正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还需要深入探究其中的哲学意义。
这句话的背景源于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他:“‘有人斯民也,三代之所慕不已,以英雄之才出于上下而美之,约之奇而不可言宜也。
’子曰:‘三代之事,我视为远方。
’‘然则君子不食乎?’曰:‘可。
君子固穷而无菜色,出於远方,天下之人归之。
因而改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举世之民殆乎?’曰:‘满招损,谦受益,患得患失,欲不行焉,与朋友交而不信,岂不恶乎?’子路问孔子:“有人,人民极其崇敬,不仅在上面和下面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且又是非常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人。
子路说,这类人有这样那样的好处,显然应该让这样的人当官。
孔子回答说,在我看来,那些历史上的事情都很遥远。
子路问孔子,那君子难道就不需要吃饭吗?孔子说,好吧。
君子固然可能没有吃的,但是如果他从远方赶来,整个世界的人都会归向他。
孔子接着说,十个家庭中肯定会有像我这样忠诚且诚实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却鲜有这么多。
如果你满怀信任,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长期认可彼此,那么也不妨不断地开展互动。
”这个对话中,孔子用3个部分分别阐述他关于志同道合的观点。
子路提出了一些事,孔子则在其底下讨论了君子需要什么,以及他怎么在世界上找到专业人士。
最后,他谈到常常谈到的道德信仰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这样,他不仅告诉我们人们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得它。
首先,孔子强调了君子的事业应追求远大的目标。
看到周围的环境,在子路看来,有人才是一件非常珍贵和值得注重的事情。
但是孔子却说三代的事情对自己来说是遥远的。
对孔子而言,他是始终关注历史和远大理想的典范。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君子应该有远大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
接下来,孔子告诫子路,君子应该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追求。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体会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3fae3ae6bd97f192379e9ac.png)
论语十二章的心得体会篇一: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中的这句话来自于子路和颜渊的对话,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和珍视。
它不仅
是一句简单的寒暄语,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友情的深刻内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里有四个部分:有朋、远方、来、乐。
它意味着当
我们有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应该感到快乐,因为这表示我们的友谊真诚而深厚。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与朋友交流,这种方式
虽然便利,但却脱离了传统文化中重视面对面交流的精神。
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
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所表达的那样,重视与远方的朋友之
间的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孤独和社交隔离。
同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
友谊是人际交往中
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高质量的友谊需要不断地沟通、帮助和支持。
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朋友,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和感恩,不断地维系这份关系,因为这样的朋友将成为我们人生中
无价的财富。
更进一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体现了孔子提倡的人际关系中的“仁”和“义”。
这种“仁”的关系来自于心灵的交流和互相尊重,而“义”的关系则更注重于相
互帮助和支持。
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可以从身边的朋友开展,也可以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范围,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视和平、协作的价值观的一部分。
最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
从远
方来的朋友可能会带来新鲜的知识、文化和观点,这能够丰富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更加宽容和开放。
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各种机会,积极
学习和接触外部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友情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不仅能够带来快乐和支持,还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
们应该向周围的朋友表达真诚的感激和尊重,不断地维系好这份关系,同时积极地去拓展
人际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