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常见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1
13
(四)药物剂量:部位 药物
溶液量 耳穴 o.1ml/穴 面部 0.3─0.5ml/穴 胸背 0.5─1.0ml/穴 四肢 1─2ml/穴 腰臀 2─5ml/穴
药理量 特异性药物──1/10--1/3
2020/6/1
14
(五)疗程
急性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 或隔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 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疗 程。
液、威灵仙注射液。 ③ 益气补虚 北芪注射液、生脉散注射液。 ④ 清热解毒、消炎 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银黄注射液。
2020/6/1
6
2、维生素制剂
① 维生素B族 ② 维生素C──急慢性感染、紫癜、胃炎、
腰肌劳损、少乳。 ③ 维丁胶性钙(cco) ──佝偻病、骨软化
病(维D500u,胶性钙0.5mg/支,1ml) 抗过敏──支哮、支气管炎、过敏性鼻 炎、荨麻疹。
2020/6/1
7
3、生物制剂
① 胎盘组织注射液──慢性疾病,体虚、 易感等。(偶有皮疹)
② 胸腺素注射液──调节免疫 ③ 转移因子──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用 于细胞免疫缺陷、功能减弱、 恶性肿瘤、 类风关等。(注射处胀痛,个别皮肤瘙 痒、短暂发热。)
2020/6/1
8
4、其它
① 5-10%葡萄糖注射液──各种N痛 ② 注射用水──疼痛反应较重,故不常用。 ③ 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④ 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ATP)──冠心、 头痛、肌营养不良等; 辅酶A──耳聋 ⑤ 降压:硫酸镁注射液、利血平。 ⑥ 安定剂:氯丙嗪──精神分裂症、N性呕吐。 (有倦睡、口干、视力模糊等)
2020/6/1
17
五、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 注意药物的性能/剂量/禁忌/有效期/毒 副作用/过敏反应 针刺的深度 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 注意避开神经干 避免刺伤脏器 小儿、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防止晕针
2020/6/1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6/1
40m
1
一、概念
定义:是将药液注入穴位,或阳性 反应点,通过针刺和药物的作用, 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作用特点: 腧穴治疗作用 药物的药理性能 药物的理化刺激 针刺作用 综合效应
2020/6/1
2
二、针具与药物
针具 针头:5─7号 牙科5号
注射器:1、2、5 10、20ml
现临床多采用一次性注射器.
丹参注射液─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心安神 应用:*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心脑血管疾病。* 各种软组织损伤肿痛,关节炎、 肩周炎、颈椎病、外伤性截瘫。* 斑秃,月经不 调,痛经 现代药理证实:有扩冠、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
降BP、胆固醇、抑菌等作用。
2020/6/1
5
② 祛风湿,止痛 野木瓜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肿节风注射
2020/6/1
15
四、适应范围与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可用于临床各科的大部分病症, 常用于痹证、胃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高血压等。
2020/6/1
16
(二)临床应用举例
优点:中西合壁 方便省时
减小副作用 提高疗效
可作为主要疗法或辅助疗法
其它相关疗法
穴位自血疗法 穴位免疫疗法 转移因子 胸腺肽等
11
操作
1.以适当的注射器及针头吸取药液.
2.消毒穴位
3.快速刺入穴位处的皮下,然后慢慢刺达一定 深度
4.待病人有酸、胀等得气感后,将针头回 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液。
2020/6/1
12
(三)针刺角度及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 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
头面胸腹部、小儿、瘦弱、年老者宜浅刺。 四肢腰臀部、青壮年、体胖者可深刺。
2020/6/1
9
三、操作方法
1、选穴处方 常规取穴 按针灸处方原则取穴 阳性反应点 压痛点(阿是) 皮下结节 条索状物
按脏腑经络理论
按神经节段
按经验
2020/6/1
10
2、操作程序:
皮下─慢推进/缓慢提插─得气 回抽─┘
┌─虚──推药 ─┘ 拔针┴─实───┘
★药液量多:边退边推或多方向推药
2020/6/1
2020/6/1
3
药物可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
中草药制剂 当归、柴胡、川芎嗪 灯盏花 威灵仙 丹参 等
维生素制剂 VitB族
生物制剂 胎盘、转移因子等
其 他 药物 5%-10%GS 注射用水及其它药物
2020/6/1
4
1、中草药制剂
① 活血化瘀 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 应用: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软 组织扭挫伤、风湿性疼痛,关节痛、神经痛、高 血压、脑动脉硬化;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斑 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